1.01章 《黄帝内经》之作者及年代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与《神农本草经》(上古•神农炎帝著)、《难经》(秦国•扁鹊著)、《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著)一起合称为中华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传说《黄帝内经》为黄帝所作,此书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东汉•班固著),其中提到古代医经“《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 。如今广泛流传于世的《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
《灵枢经》早期为九卷,八十一篇。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这是因为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南宋史崧将其改编为二十四卷本,成为了如今广泛通用的《灵枢》版本。
《素问》为九卷,八十一篇,为唐时期道士王冰收集《黄帝内经》残篇后编撰而成,据说其中加入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另外有一本《黄帝内经太素》,本已在中国失传,后从日本一个庙里找到,本书是隋代杨上善收集《黄帝内经》的残存竹简后撰写而成。原书30卷,此书是《黄帝内经》早期传本之一,包括《素问》、《针经》两部分内容。

近年有《玄隐遗密》出版发行,为容成公在商代所著。据传《玄隐遗密》经过了3300年在道门内的口口相传。公元2008年,第91代传承人北京白云观三申道长(道教太乙门第七十一代传人刘至贤)将其11岁时吟诵、用时7年记忆的40多万字的浩繁古籍《玄隐遗密》公布于众。公元2018年9月1日,由此书由中医古籍出版社正式刊印发行。
《玄隐遗密》由《九真要》、《九常记》、《黄帝内经》(太乙版)、《阴阳大论》四部分组成。其中《黄帝内经》与现在通行本的《黄帝内经》有异有同,对比后可知现在通行的《黄帝内经》为删减版本,很多关键部分被删除了。

《玄隐遗密·黄帝内经·典录》:“二王古,歧辕远。经册亡,方生独,方士啬,忧生怜。执所密,莫外传。昔容成子侍商,哀其道不彰。身退以游四野之陆故,考集子十数人,之游录者三十数,歴十三春有时,成册者曰内经十八囱,合七十二卷。曰九纪九囱,合三十六卷。曰九真九囱,合三十六卷。”
《玄隐遗密•黄帝内经•阴阳•甲乙》:“故经曰:道生唯一,一生唯二,二生为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早于《道德经》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列仙传》:“容成公,自称黄帝师”“容成公者,能善补导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养气者也。”
《博物记》:“容成氏造历,黄帝臣也。”
《世本》:“容成造历,大桡作甲子。”
《列子·汤问》: “唯黄帝与容成子,居空峒山之上,同斋三月,心死形废”
《史记·玉帝本纪》:“黄帝让容成著历法”
《神仙传》: “容成公,行玄素之道,延寿无极”
解读:
容成公是黄帝的大臣,也是他的老师,在商代还在人间。容成公见商王苛政暴虐,权力争夺激烈,于是辞归故里,相携志同道合的天下名士十数子,从录者三十人,周游天下,收集远古流传下来的经典,用了13个春秋整理编辑成册,命人流传后世,不使佚失,这就是《玄隐遗密》的起源。《玄隐遗密》的后世传承人中有神医扁鹊、东海公姬越人等。

从以上可知,《黄帝内经》并非后人托黄帝之名所伪造,而确实是黄帝等人为人类遗留下来的中医典籍,曾由黄帝时期的大臣容成公将《黄帝内经》收录到他自己的著作《玄隐遗密》中。

1.02章 阴阳、五行、五天帝和五星

一、阴阳学说
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以及推进、温煦、兴奋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以及凝聚、滋润、抑制都属于阴。阴阳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如同硬币的两面,或者是互相对立的两件事物,如水火。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上古·黄帝著):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山海经·海外西经》(上古·伯益):“奇肱之国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 ,有阴有阳,乘文马。”
《道德经》(春秋李耳著):“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易经·系辞上》(春秋·孔子著):“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西汉·司马迁著):“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周礼》(周朝·周公著) :“凡卜,辨龟之上下,左右,阴阳,以授命龟者,而诏相之”。
解读:
一阴一阳就是由道转化而来的两个对立面,其本质就是道的两种状态。道动为阳,道静为阴。阴阳有名而无形,由阴阳化生万事和万物。阴阳之理论最早以阴阳爻的形式出现在万年前伏羲所创立的八卦中,而最早以文字方式则出现于黄帝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其次出现在大禹时期的《山海经》中。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解读:
在这里对阴阳的内涵作了详细的描述。阴阳是一切变化的父母,有变化就有阴阳,又阴阳才有变化,阴阳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二、五行学说和五天帝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广泛用于丹道、中医、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钟吕传道集》论大道第二:“不识五行根蒂,安知三才造化?”
《钟吕传道集》论大道第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一为体,二为用,三为造化。体用不出于阴阳,造化皆因于交媾。上、中、下列为三才;天、地、人共得一道。道生二炁,炁生三才,三才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万物之中,最灵、最贵者,人也。惟人也,穷万物之理,尽一己之性。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全命、保生以合于道,当与天地齐其坚固,而同得长久。”
解读:
道即无极,无极类同于零。
“道生一”即道生先天一炁,或道生混元一炁,即无极生太极。
“一生二”即一炁生阴阳两炁,即太极生两仪。“二”即两仪,即阴阳,也称两炁。
“二生三”即阴阳两炁生三才,“三”即三才,即天、地、人三才,也称造化,因为三才为阴阳二炁所造而化生,故称造化。阳炁为清炁,阴炁为浊气,人含阴阳两炁,有清有浊。由阴阳两炁的不同组合而生成五行之炁。
“三才生五行”即天上生五行,地上生五行,人也能生五行。
“五行生万物”即五行合成世上万物。

《史记·历书》:“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馀,於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信,神是以能有明德。”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疏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黄帝内经》:“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
解读:
黄帝建立木、火、金、水、土五行之理论。并且揭示了金克木、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的道理。当然《黄帝内经》中也有很多五行相生的论述。

《五行大义·论相生》(隋朝萧吉著):“木生火者,木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热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山必长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阴之气,润燥流津,销金亦为水,所以山石而从润,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润而能生,故水生木也。”
解读:
五行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滋润),火曰炎上(燃烧),木曰曲直(弯曲,舒张),金曰从革(成分致密,善分割),土爰稼穑(意指播种收获)。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解读:
五行代表五种不同特性的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南方生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央生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西方生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北方生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
《周礼•考工记》:“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解读:
风、热、湿、燥、寒是天上五行之气的各自特征。五行配五方,其中东方为木,颜色为苍,也称青;南方为火,颜色为赤,也称丹;中央为土,颜色为黄,也称黅;西方为金,颜色为白,也称素;北方为水,颜色为黑,也称玄。

《孔子家语•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
《五符本行经》云:“五老帝君皆天真自然之神,故曰元始五老,非后学而成真者。”
解读:
天上的五行即神的金、水、木、火、土五灵,主管这五灵之神就称为五帝,五帝分管天之五方,故也称五方上帝或五方天帝或五老帝君。五帝是分别主管后天五行的先天神灵,实为太极神在五个不同方位分管五行时的五个分身,五帝并非只有五行中的一行之灵,而只是主要对外显示其中一行之德。

《周礼•天官•大宰》云:“祀五帝,则掌百官之誓戒与其具脩。” 唐贾公彦疏云:“五帝者,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弩,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光纪。”
《河图》云:“东方青帝灵威仰,木帝也;南方赤帝赤熛怒,火帝也;中央黄帝含枢纽,土帝也;西方白帝白招拒,金帝也;北方黑帝叶光纪,水帝也”。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东晋)卷上云:“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号曰苍帝,姓阎讳开明,字灵威仰。头戴青精玉冠,衣九炁青羽衣。常驾苍龙,建鹑旗,从神甲乙,官将九十万人。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东晋)卷上云:“东方青帝符灵宝九炁天文化生赤帝炁:右少阳之气,化生太阳三炁丹天,主小劫巳,大劫午运周。”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东晋)卷上云:“南方赤帝符灵宝三炁天文化生黄帝炁:右太阳之炁,化生中元,主小劫丑未,大劫辰戌,九天炁交”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东晋)卷上云:“中央黄帝符灵宝一炁天文化生白帝炁:右元一之炁,化生少阴七炁素天,主小劫申、大劫酉”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东晋)卷上云:“西方白帝符灵宝七炁天文化生黑帝炁:右少阴之炁,化生太阴五炁玄天,主小劫亥,大劫子,阳炁之极,百六乘九”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东晋)卷上云:“北方黑帝灵宝五炁天文化生青帝炁:右太阴之炁,化生少阳九炁青天。主小劫亥、大劫子,阴炁勃,天地周”
《云笈七笺》云:“正月初一(春节)是天腊,五帝会于东方九炁青天;五月初五(端午节)名地腊,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七月初七(乞巧节)是道德腊,五帝会于西方七炁素天;十月初一(寒衣节)是民岁腊,五帝会于北方五炁黑天;腊月初八(腊八节)是王侯腊,五帝会于上方玄都玉京。”
解读:
东方为木,其天为青天或苍天,其神为青帝,亦称苍帝或东帝,主少阳之炁,称九炁。
南方为火,其天为丹天,其神为赤帝,亦称南帝或炎帝,主太阳之炁,称三炁。
中央为土,其天为黄天,其神为黄帝,亦称中帝,主中元之炁(元一炁),称一炁。
西方为金,其天为素天,其神为白帝,亦称西帝,主少阴之炁,称七炁。
北方为水,其天为玄天,其神为黑帝,亦称北帝,主太阴之炁,称为五炁。
道家按庚子数而排炁,以纳音五行之子从天干上数起(包含自己),遇庚字在第几就是其位。如壬子木从壬数,遇庚时为第九,故为东方九炁;甲子金自甲数起,遇庚在第七,故为西方七炁;戊子火自戊数,遇庚为第三,故为南方三炁;丙子水自丙数,到庚为第五,故为北方五炁;庚子土,即为中央一炁。古人认为金是受炁之始,所以五方加上不同的数,遇金而生炁。

《周易·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尚书大传·五行传》(西汉伏生著):“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
解读:
古人根据《河图》和《洛书》上的黑白点数,将五行和数字一一对应起来,并且将五行也分阴阳:一为天上阳水,六为地上阴水;二为地上阴火,七为天上阳火;四为地上阴金,九为天上阳金;五为天上阳土,十为地上阴土。

《哈巴谷书》 3:8 耶和华啊,你乘在马上,坐在得胜的车上,岂是不喜悦江河,向江河发怒气、向洋海发愤恨吗?
《撒迦利亚》 1:8 “我夜间观看,见一人骑着红马,站在洼地番石榴树中间。在他身后,又有红马、黄马和白马。”
《撒迦利亚》 1:9 我对与我说话的天使说:“主啊,这是什么意思?”他说:“我要指示你这是什么意思。”
《撒迦利亚》 1:10 那站在番石榴树中间的人说:“这是奉耶和华差遣,在遍地走来走去的。”
《撒迦利亚》 6:2 第一辆车套着红马,第二辆车套着黑马,
《撒迦利亚》 6:3 第三辆车套着白马,第四辆车套着有斑点的壮马。
《撒迦利亚》 6:4 我就问与我说话的天使说:“主啊,这是什么意思?”
《撒迦利亚》 6:5 天使回答我说:“这是天的四灵(或作四风),是从普天下的主面前出来的。
(And the angel answered and said unto me, These are the four spirits of the heavens, which go forth from standing before the LORD of all the earth. )
《撒迦利亚》 6:7 壮马出来,要在遍地走来走去。天使说:“你们只管在遍地走来走去。”它们就照样行了。
《启示录》 6:1-2 我看见羔羊揭开七印中第一印的时候,就听见四活物中的一个活物,声音如雷,说:“你来!”。我就观看,见有一匹白马;骑在马上的拿着弓,并有冠冕赐给他。他便出来,胜了又要胜。
《启示录》 6:3 揭开第二印的时候,我听见第二个活物说:“你来!”
《启示录》 6:4 就另有一匹马出来,是红的,有权柄给了那骑马的,可以从地上夺去太平,使人彼此相杀,又有一把大刀赐给他。
《启示录》 6:5 揭开第三印的时候,我听见第三个活物说:“你来!”我就观看,见有一匹黑马;骑在马上的,手里拿着天平。
《启示录》 6:6 我听见在四活物中似乎有声音说:“一钱银子买一升麦子,一钱银子买三升大麦,油和酒不可糟蹋。”
《启示录》 6:7 揭开第四印的时候,我听见第四个活物说:“你来!”
《启示录》 6:8 我就观看,见有一匹灰色马;骑在马上的,名字叫作死,阴府也随着他。有权柄赐给他们,可以用刀剑、饥荒、瘟疫、野兽,杀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
《启示录》 7:1 此后,我看见四位天使站在地的四角,执掌地上四方的风,叫风不吹在地上、海上和树上。
《诗篇》 18:11 他以黑暗为藏身之处,以水的黑暗、天空的厚云为他四围的行宫。
解读:
天的四个灵,就是执掌地上四风的天使。巽木为风,风为龙,龙为木,龙在天上化为天马。四个天使加上代表木的马,正好就是天上的五帝。骑白马者就是代表金的白帝,骑红马者就是代表火的赤帝,骑黑马者就是代表水的黑帝,骑有斑点的壮马(灰马)者就是代表土的黄帝,马就是青帝。因为代表四色的金、木、水、火皆出自土中,故称土为有斑点的壮马。骑无色之马的上帝化为四个骑马的天使,就是太极化为天上五帝中的四帝。
大部分《圣经》都写着代表死亡的灵骑着的是一匹灰白色的马(Pale horse,Pale 是“苍白”“灰白”的意思),但是古希腊语《圣经》中形容他的马匹颜色是用 khlōros 这个词来形容的,这个词不仅可以翻译为苍白色也可以翻译为灰绿色或黄绿色。
白马拉的车跟随黑马拉的车往北方去,代表水中藏金。壮马(黄马)拉的车往南方,南方为火代表土中出火。壮马要在遍地来回走动象征土居中央统摄四方(四象)

《以西结书》 1:3 在迦勒底人之地、迦巴鲁河边,耶和华的话特特临到布西的儿子祭司以西结,耶和华的灵(注:原文作“手”)降在他身上。
《以西结书》 1:4-10我观看,见狂风从北方刮来,随着有一朵包括闪烁火的大云,周围有光辉,从其中的火内发出好像光耀的精金;又从其中显出四个活物的形像来。他们的形状是这样:有人的形像, 各有四个脸面,四个翅膀; 他们的腿是直的,脚掌好像牛犊之蹄,都灿烂如光明的铜; 在四面的翅膀以下有人的手。这四个活物的脸和翅膀乃是这样:翅膀彼此相接,行走并不转身,俱各直往前行;至于脸的形像:前面各有人的脸,右面各有狮子的脸,左面各有牛的脸,后面各有鹰的脸。
《以西结书》 1:12 他们俱各直往前行,灵往哪里去,他们就往那里去,行走并不转身。
《以西结书》 1:13 至于四活物的形像,就如烧着火炭的形状,又如火把的形状。火在四活物中间上去下来,这火有光辉,从火中发出闪电。
《以西结书》 1:26 在他们头以上的穹苍之上有宝座的形像,彷佛蓝宝石;在宝座形像以上有彷佛人的形状。
《以西结书》 1:27 我见从他腰以上有彷佛光耀的精金,周围都有火的形状;又见从他腰以下有彷佛火的形状,周围也有光辉。
《以西结书》 1:28 下雨的日子,云中虹的形状怎样,周围光辉的形状也是怎样。这就是耶和华荣耀的形像。我一看见就俯伏在地,又听见一位说话的声音。
《以西结书》 10:6 他吩咐那穿细麻衣的人说:“要从旋转的轮内、基路伯中间取火。”那人就进去站在一个轮子旁边。
《以西结书》 10:12 他们全身,连背带手和翅膀并轮周围,都满了眼睛。这四个基路伯的轮子都是如此。
《以西结书》 10:14 基路伯各有四脸:第一是基路伯的脸,第二是人的脸,第三是狮子的脸,第四是鹰的脸。
解读:
光耀的金精,即火中金灵。四活物就是四个基路伯,就是五帝中的四帝,即青帝、黑帝、黄帝和赤帝。四帝皆有木、水、土、火四灵,其中狮子为寅为木灵,人脸为坎为水灵,鹰脸为土灵,牛犊和眼睛为目为火灵。四帝皆有金灵,但四帝之金灵合而为一了,即变成了坐在宝座上的人,可见五帝其实皆有五灵。五行合一为太极上帝,其中以金灵为主,金灵就是圣灵上帝,即耶和华上帝。

《启示录》 4:6-8宝座前好像一个玻璃海,如同水晶。宝座中和宝座周围有四个活物(four beasts),前后遍体都满了眼睛。第一个活物像狮子,第二个像牛犊,第三个脸面像人,第四个像飞鹰。四活物各有六个翅膀,遍体内外都满了眼睛。它们昼夜不住地说:“圣哉!圣哉!圣哉!主 神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
解读:
四个活物就是青帝、赤帝、黑帝和黄帝,此时四活物的形像只显示为一个代表其特征的灵,如青帝只显示为狮子,而把其它三张脸隐藏了。而“主 神”就是五帝所共有的金灵。

三、五星和五星帝君
五星是太阳系内的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又称五纬,也称五曜,加上日月为七曜,也称七政。古巴比伦曾用七曜记日,顺序为日曜、月曜、火曜、水曜、木曜、金曜、土曜,对应从星期日至星期六,故又称“星期”。在太阳系中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排列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道教称五星为五星帝君。
金星,古称明星。又名太白、太白金星。金星亮度特强,除太阳、月亮外,是天空中最亮的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星,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星。
木星,古称岁星,简称为岁。又名摄提、重华、应星、纪星等。木星是五星中最大的一颗,也是夜半最亮的几颗星之一。因为它大而亮,古人十分重视,观测到大约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区,故据以纪年,称“岁在某某”。
水星,古称辰星。他最靠近太阳,平时难以观测到。
火星,古称荧惑。它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颗火红色的星,由于其亮度时暗时明,荧荧如火,视位置又不断变化,行踪不定,令人迷惑,故名“荧惑”。
土星,古称镇星、填星、信星等,其大小和质量仅次于木星,有美丽的光环萦绕。

《上清灵宝济度金书》云:“东方木德重华星君,南方火德荧惑星君,西方金德太白星君,北方水德伺辰星君,中央土德地侯星君。是为五德星君也。”
《云笈七签》之《总说星》节中,五星各有名号:东方岁星真皇君(又称木德真君),名澄澜,字清凝。南方荧惑真皇君(又称火德真君),姓浩空,讳维淳,字散融。西方太白真皇君(又称金德真君),姓浩空,名德标。北方辰星真皇君(又称水德真君),名启垣,字积原。中央镇星真皇君(又称土德真君),名藏睦,字耽延。
解读:
五星帝君的全称为:东方九炁木德星君,西方七炁金德星君,南方三炁火德星君,北方五炁水德星君,中央一炁土德星君。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云:
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德彰显,其化蕃茂,其政明耀,其令热,其变销烁,其灾燔?
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德溽蒸,其化丰备,其政安静,其令湿,其变骤注,其灾霖溃。
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德清洁,其化紧敛,其政劲切,其令燥,其变肃杀,其灾苍陨。
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德凄沧,其化清谧,其政凝肃,其令寒,其变栗冽,其灾冰雪霜雹。
是以察其动色,有德,有化、有政、有令、有变、有灾,而物由之,而人应之也。
帝曰:夫子之言岁候不及,其太过而上应五星,今夫德化政令灾眚变易非常而有也,卒然而动,其亦为之变乎?”
解读:
五行之炁与为天上的五星对应,故常将五星帝君称为五天帝之子,而实际上,五星为五天帝在太阳系的分身。

《淮南子·天文训》(西汉):“何谓五星?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其兽苍龙,其音角,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其音徵,其日丙丁;中央土地,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治四方,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其音宫,其日戊己;西方金也,其帝少皞,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其神为太白,其兽为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
解读:
在这里明确将五星称名为金、木、水、火、土。五星帝君就是五天帝,下凡到中国就是上古人间五帝,即木星帝君太皞伏羲、火星帝君神农炎帝、土星帝君黄帝、金星帝君少皞、水星帝君颛顼。
五星因为相对于地球会有远近的变化,或称为升落,与五行分阴阳相对应,即阴金辛、阳金庚、阴水癸、阳水壬、阴木乙、阳木甲、阴火丁、阳火丙、阴土己和阳土戊。

《尚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宋蔡沈传:“七政,日月五星也”
《诗·小雅·大东》中说,“东有启明(金星),西有长庚(金星)。”
《史记·天官书》中记载道:“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史记·天官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
《五星占》断言:“汉之兴,五星聚于东井。”
解读:
传说舜帝南巡到湖南蓝山县百叠岭,根据天上五星的位置,取五方位之物,在百叠岭的山顶上族筑了金、木、水、火、土五座山,称为五行圣山。后人对取物之地分别取名为金市(已消失)、火市、土市、水市和楠市(木),后人聚集在此生活,如今为乡镇之名。这是舜帝运用五行之证据。
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汉代织锦护臂,现收藏于新疆博物馆。织锦上面写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根据《天宫书》、《汉书》、《张耳传》、《汉纪》皆记载,“汉元年十月,五星聚于东井”。这证明在汉代,关于五星的知识已经广为人知了。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五星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学专著。《五星占》详细记载了五大行星,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的运行情况。书中还列有从秦始皇元年到汉文帝三年(公元前246 ~前177年)约70年间内,木星、土星和金星在天空中运行的位置。

《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一︰“见虚空中有诸列宿日月五星,昼夜运行各守常度,为于天下而作照明。”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难胜地:“示诸宝聚。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占相吉凶。”
《宿曜经》(文殊菩萨宿曜经)卷上云︰“五星以速至迟,即辰星、太白、荧惑、岁、镇,排为次第,行度缓急于斯彰焉。”
《七佛所说神咒经》:“我太白仙人。今欲说神咒。我是五通仙人修菩萨行。五星中最胜。我于神仙中。神通光明胜。统领四天下及诸人天事。国土灾害变。寿命延缩短。阴阳及运变。图书谶记等。奸伪质直事。”
解读:
在三千多年前的释迦牟尼时期也有五星之说的文字记载了,佛经中称太白金星为佛星,即法身佛,即太上老君。物质性的五星只是神的寄居地而已,如同人的肉体也只是灵魂居所。

1.03章 天干和地支

《路史》记载:“伏羲命潜龙氏筮之,乃迎日推策、相刚,建造甲子,以命岁时,配天为干,配地为枝。”
《资治通鉴》记载:“伏羲作甲历,天干、地支相配,六甲一转,天度一周,年以是纪而成的六甲,是六乘六十而为三百六十以配周天三百六十度,与岁实为三百六十五点二四二一九九天不同,故十九年内必置七个闰月,与自然的天象相合,对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不失时效,而显其重要”
《高皇歌》(畲族):“盘古坐天万万年,天皇皇帝先坐天;造出天干十个字,十二地支年年行。”
解读:
天皇伏羲创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传给人类。伏羲作甲历,也称太初历,此历法为本届人类第一部历法,内含二十四节气,与八卦共二十四爻相对应。

《山海经.大荒南经》:“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解读:
日为阳,代表天,月为阴,代表地。十日与十天干相应,十二月与十二地支相应。

《子平渊海·论天干地支所出》(宋朝):“黄帝时有蚩尤神作乱,当时之时,黄帝甚忧民之苦,遂战蚩尤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黄帝于是斋戒,筑坛把天,方丘礼地。天乃降十干、十二支。帝乃将十干圆布象天形,十二支方布象地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各掌职门故之、然后乃能治也。自后有大挠氏为后人忧之曰:嗟吁!黄帝乃圣人,尚不能治此恶煞,万一后世见灾若,将奈何乎?遂将夫十干十二支,分配成六十甲子云:甲丙戊庚壬属阳:乙丁己辛癸属阴。”
《尚书·益稷》记禹云:“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
解读:
可能是伏羲时所传的天干、地支已经失传了,于是天帝(上帝)把天干、地支的知识再传给黄帝,黄帝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布阵,然后才制服恶煞蚩尤。其后由黄帝的史官大挠氏将天干地支分配为六十甲子。

《史记·三代世表》司马迁云:“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馀,于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解读:
《黄帝历》是中国传统历法,由黄帝所制,与《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古六历。
《黄帝历》是一种阴阳合历,以建子之月(北斗斗柄指子,包含冬至之月)为一年开始。根据天干地支相互配合六十年一轮回,也就是所谓的一甲子,中国历朝历代的历法几乎都沿袭这种历法基础一直传承至今。
黄帝纪年影响深远,农历、道教历法均始于黄帝纪年为元年,元年为中国传统历法开始之年,史称开元,比西方历法元年早2697年,用开元年份减去2697就是西元的年份。1972年山东省临沂市出土的银雀山汉简就详细记载了颛顼历,这从侧面证实了黄帝历是真实存在过的。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胁应春分,其日乙卯;左手应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头应夏至,其日丙午;右手应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胁应秋分,其日辛酉;右足应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窍应冬至,其日壬子;六腑膈下三脏应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诸戊己。
解读: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乃黄帝所作,这里的内容可以证明在黄帝时期就用天干、地支和节气纪年了。另外在《灵枢·阴阳系日月》中以十二地支纪月,论述十二月人气所在经脉的刺禁法。在《灵枢·五禁》则以十天干纪日,说明十日人气所在部位的刺禁法。在《素问·脏气法时论》中以十天干纪日并配属五脏。在《素问·脉解》中以十二地支纪月配三阴三阳经脉。

《尔雅·释天》:“大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
解读:
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个,十天干与五行对应,其中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己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按顺序表现为相生的状态,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甲为阳木,乙为阴木。
丙为阳火,丁为阴火。
戊为阳土,己为阴土。
庚为阳金,辛为阴金。
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尔雅·释天》(战国)云:“岁阴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解读:
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十二地支也与五行相对应。

子为阳水,十二生肖中属于鼠。如江河、溪、井泉、血液、霜雪雨露,为小水或动态水。
丑为阴土,十二生肖中属于牛。
寅为阳木,十二生肖中属于虎。
卯为阴木,十二生肖中属于兔。
辰为阳土,十二生肖中属于龙。
巳为阴火,十二生肖中属于蛇。
午为阳火,十二生肖中属于马。
未为阴土,十二生肖中属于羊。
申为阳金,十二生肖中属于猴。
酉为阴金,十二生肖中属于鸡。
戌为阳土,十二生肖中属于狗。
亥为阴水,十二生肖中属于猪。如天河、涧、五湖、大海、尿水、池塘水、阴沟水、冰、为大水或静态水。

地支第一个为水,最后一个也为水,象征地球从水中生,终止时又在水中灭。地支是按照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顺序排列,但是中间多了丑、辰、戌三个土,分别插在水木、木火和金水之间,四个土都放在四季之末。地支与一年十二月相应,一年四个季节,每个季节三个月。地支也与一日之中的十二时辰相应,一日起于子时(23:00),终于亥时。子时开天,丑时辟地,亥时又归于混沌。

1.04章 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和八卦

《道德经》:“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大般涅槃经》卷一百零三:“言如来者,即虚空界,何以故,诸法平等,如虚空故,是故虚空即如来。”
解读:
无极即道,其体犹如会变化的虚空,即为空性,但并非虚空,因为虚空不会变化。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华严经》:“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解读:
道生出智慧之灵,即道生一,一即如来法身,即法身佛。

《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解读:
“无极而太极”:道即无极,道生一后,一代表道,一就是先天一炁。由一再化为太极,太极混而为一,故太极也是一。
“一生二”:即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阳,动为阳,静为阴。这里的两仪指后天之阴阳,即太极之后的阴阳。太极没有分阴阳是指没有后天的阴阳,太极里本身是含真阴和真阳的。太极里的先天一炁为真阳,而太极里面的水为真阴,真阴和真阳没有分开,而是混而为一,所以先天一炁代表一,也代表太极。太极就是指没有分阴阳时的状态或者说阴阳还没有分开的状态。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幼学琼林》:“混沌初开,乾坤始奠。 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 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解读:
天、清、动、男为阳。地、浊、静、女为阴。阳为阴之源和根基,因为道本身就是“周行而不怠”的真阳状态,而在往和返的转折点就是真阴之静的状态。清静就是阴阳合一的太极状态,即地天泰的状态。

《易传•系辞上传》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周易参同契》:“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
解读:
日代表阳刚,月代表阴柔,“易”字上面为“日”,下面为“月”,故“易”即是阴阳合一之太极。太极里的阴阳分离后才出现阴和阳,即出现两仪,道以一阴和一阳体现出来,能生一阴和一阳者就是道。道动为阳,道静为阴,阴和阳本质上都是道,但是从修证上而言,见阴阳者就没有见道,所以从修证的角度而言,阴阳皆非道。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炁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太极图说》(周敦颐)云:“二炁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灵寳度人经》云:“五文开廓,普植神灵,无文不光,等同万神万炁仙,即无极之真,二五之精,二炁交感化生万物,故文昌乃天地之祖,万物之母,是以人人具一文昌,物物具一太极也。”
解读:
以乾道代表阳炁,也称之为男,以坤道代表阴炁,也称之为女。阴阳两炁交感而化生万物,万物就是阴阳两炁的不同排列组合。阴阳两炁如同数字技术中的0和1,这两个数的不同排列组合就能包含一切信息。
文昌帝君就是太极,也是先天一炁,人人皆是从一个太极而来,物物也是从一太极而来。先天一炁生阴阳两炁,万物皆由阴阳两炁所生,当人和万物之阴阳相合时即回到太极状态,太极中包含无极之智慧。

太极图和四象如下:

太极图和四象如下:

在八卦中,伏羲用奇数之一画“—”表示阳炁,代表动的特征,在太极图中用白色表示。用偶数之两画“——”表示阴炁,代表静的特征,在太极图中用黑色表示。
太极图由黑白两个“太极鱼”组成,太极图体现为阴阳合一。在白色阳鱼中有个黑点,代表阳中藏阴,在黑色阴鱼也有个白点,代表阴中藏阳。
纯白为太阳,纯黑为太阴。在太极的顶部时,阳上升至极致,代表太阳,也称老阳。在底部时阴下降到极致,代表太阴,也称老阴。阳炁在上升之中途,阳为主导,此时阳里藏阴,称为少阳。阴炁在下降之中途,阴为主导,此时阴里藏阳,称为少阴。
由阴阳变成太阳、少阳、太阴和少阴,称之为两仪生四象,此四象分别与春、夏、秋、冬对应,又与东、南、西、北相对应,也与木、火、金、水相对应。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为少阴,冬为太阴。从春到夏为升阳,从夏到冬为降阴。

用阴阳爻表示两仪生四象如下:

两仪生四象后,四象继续发生阴阳变化,就变成了兑卦、离卦、震卦、艮卦、坎卦和巽卦六种状态,再加上代表纯阳和纯阴的乾坤,就变成了八卦。其中六个卦里面皆有阴阳两炁,只是阴阳两炁在每个卦里的多少和位置不同。
太阳再加一阳即变成乾,为纯阳。太阳中间加一阴,即离卦,依旧称太阳。
太阴再加一阴就变成坤,为纯阴。太阴中间加一阳,即坎卦,依旧称太阴。
少阳上面加一阳化为巽(木),下面加一阴化为艮(土)
少阴上面加一阴化为震(木),下面加一阳化为兑(木)

按照上面的演化规律,得伏羲所创之先天八卦太极图如下:

《易•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解读:
天为乾,坤为地,在先天八卦中乾坤两卦上下相对,为一对阴阳,为纯阴和纯阳。
山为艮,泽为兑,在先天八卦中艮兑两卦相对,为一对阴阳,兑可藏于艮中。
雷为震,风为巽,在先天八卦中震巽两卦相对,为一对阴阳,巽花可开于震树上。
水为坎,火为离,在先天八卦中坎离两卦相对,为一对阴阳,火为能量可藏于水。
以上每一对阴阳合一时,阴爻与阴爻合并,阳爻与阳爻归类,都能还原为坤乾之泰灵状态,即还原为阴阳没有分开时的状态,即先天一炁的状态,也是太极状态。每个卦为一种炁,太极分阴阳后就进一步分成八种炁,此八种炁完全混合为一就是太极,故称太极为混元一炁。
以上伏羲所创的八个卦称为经卦,周文王再将此八个经卦两两上下互相结合就变成了《周易》里面的六十四个卦,称之为别卦。

1.05章 伏羲先天八卦及其类象

相传中华第一始祖伏羲仰观天、俯察地而创先天八卦,八卦由八个卦象即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组成,分别代表了天、泽(澤)、火、雷、风、水、山、地。

先天八卦之卦象如下:

八个卦的基本含义如下 :
1. 乾为天,为金,为玉,为父,为纯阳,为动,为清。从地球上观测,天在上空旋转。
2. 兑为澤,为金,为天上的雲,为口。兑藏于土中时为先天一炁,为圣灵。
3.离为火,为闪电,为太阳,为目。雲在天空中释放电光,故兑摄持火。
4.震为雷,为阳木,为大树,为阳龙,为雄性狮虎豹。天空中发出雷声。
以上皆是天上发生的事情,天为纯阳,故以上四卦皆为阳,皆在阳太极鱼中。八卦中的阴阳是相对而言的。

5.巽为风,为阴木,为花草蔬菜,为阴龙,为雌性狮虎豹。风从天上刮到地上。
6.坎为水,为雪、雨、露、霜,为血、泪、尿。为龟、老鼠、蝙蝠。雨水从天上落到地上,然后在地上流。
7.艮为山,为土、沙、石,为塔、伞、袈裟。为象、狗、鹏、鹤、雕、鹰、熊。山上接天,下接地,毕竟依托于地而起,艮为突出的地。
8.坤为地,为母,为纯阴,为静,为浊。
以上风水山地皆与地相连,地为纯阴,故以上四卦皆为阴,皆在阴太极鱼中。

这八个卦的类象并不仅仅是这些,其实可以包括万物,也包括天地还没有生成之前的神之灵。在先天八卦中用物质世界某些有特性的物质来代表这些有相应特性灵性。

  1.06章 十二星座、二十八宿、四兽和节气

一、十二星座和黄道
西方用黄道上的十二星座(或称十二宫)来代替二十八宿的位置作用,十二星座之名依次为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射手座、摩羯座、水瓶座、双鱼座。而中国称十二星座之名为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星纪、玄枵、娵訾。因为木星每十二年在空中绕行黄道一周,每年移动周天的十二分之一,古人把木星所在的位置作为纪年的标准,所以称木星为岁星。

黄道和十二星座如下:

黄道其实就是从地球上观测太阳在二十八星座位置上的投影之运行路径,并非太阳的真实运行路径。

《晋书•天文志•上》(唐朝李淳风):“自轸十二度至氐四度为寿星,于辰在辰,郑之分野,属兖州。费直《周易分野》,寿星起轸七度。蔡邕《月令章句》,寿星起轸六度。自氐五度至尾九度为大火,于辰在卯,宋之分野,属豫州。费直,起氐十一度。蔡邕,起亢八度。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为析木,于辰在寅,燕之分野,属幽州。费直,起尾九度。蔡邕,起尾四度。自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吴越之分野,属扬州。费直,起斗十度。蔡邕,起斗六度。自须女八度至危十五度为玄枵,于辰在子,齐之分野,属青州。费直,起女六度。蔡邕,起女十度。自危十六度至奎四度为诹訾,于辰在亥,卫之分野,属并州。费直,起危十四度。蔡邕,起危十度。自奎五度至胃六度为降娄,于辰在戌,鲁之分野,属徐州。费直,起奎二度。蔡邕,起奎八度。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为大梁,于辰在酉,赵之分野,属冀州。费直,起娄十度。蔡邕,起胃一度。自毕十二度至东井十五度为实沈,于辰在申,魏之分野,属益州。费直,起毕九度。蔡邕,起毕六度。自东井十六度至柳八度为鹑首,于辰在未,秦之分野,属雍州。费直,起井十二度。蔡邕,起井十度。自柳九度至张十六度为鹑火,于辰在午,周之分野,属三河。费直,起柳五度。蔡邕,起柳三度。自张十七度至轸十一度为鹑尾,于辰在已,楚之分野,属荆州。费直,起张十三度。蔡邕,起张十二度。”
解读:
十二次度数就是十二星次。即星纪、玄枵、豕韦、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等同于于古巴比伦文化所称的十二星座(或称黄道十二宫),十二星次与地支一一对应。

《马可福音》 14:10 十二门徒之中,有一个加略人犹大去见祭司长,要把耶稣交给他们。
《约伯记》 38:32 你能按时领出十二宫吗?能引导北斗和随它的众星吗(注:“星”原文作“子”)?
解读:
耶稣的十二门徒就是十二宫,即十二星座。在道教称十二金仙,为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的十二弟子。在佛教称十二药叉神或十二神王。
道教也称十二天将,也称十二天官(水神玄武为子、土神贵人为丑、木神青龙为寅、木神六合为卯、土神勾陈为辰、火神腾蛇为巳、火神朱雀为午、土神太常为未、金神太阴为酉、金神白虎为申、土神天空为戌、水神天后为亥)

二、二十八宿和四兽
二十八星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分布。它分为四组,又称为四象、四兽、四维、四方神,每组各有七个星宿,共计二十八星。
四兽也称四神兽,分别称为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运动的方向相同。古人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因为它们环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栖宿的场所,所以称作二十八宿,古人用二十八星宿的位置是用来说明太阳、月亮、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二十八宿与月亮公转周期为约二十八天一致,月亮每天停留在一个星宿位置。太阳则一年走完二十八宿所对应的位置。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又十分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之十分之六”
解读:
在约5000年前的黄帝时期中国就有二十八宿的记载了,这是人类历史上关于二十八宿的最早文字记载。

《尚书·尧典》:“宵中星虚,以殷仲秋”(虚宿在秋分前后的傍晚出现在南方中天)
《尚书·尧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是说昴宿出现在中天,冬至就要到了)
解读: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传说部分内容是上古文化《三坟五典》中的遗留下来的著作。
《尚书·尧典》是记录帝尧的语录书,可见在尧帝时期,也有二十八宿的记载,远早于印度释迦牟尼佛时期。印度最早的婆罗门古籍《梨俱吠陀》也记载有二十八宿,但此书大约成于公元前1500年,远迟于黄帝和尧帝时期。

《周礼•春官》:“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
《周礼•秋官》:硩蔟氏掌“二十有八星之号”。
《周礼•考工记》:“盖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龙旂九斿(liú),以象大火也;鸟旟七斿,以象鹑火也;熊旗六斿,以象伐也;龟蛇四斿,以象营室也;弧旌枉矢,以象弧也。”
解读:
在周朝也有二十八宿的文献记载。

《诗经》(西周初-春秋):“月离于毕,俾滂沱矣”
《诗·小雅》(西周初-春秋):“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
《尔雅·释天》(战国-汉):“玄枵,虚也。”
《尔雅·释鸟》(战国-汉):“亢,鸟咙”
《淮南子·天文训》(西汉):“五星、八风,二十八宿。”
解读:
这里证明在西周到西汉时期,也有二十八宿的记载。

《左传·昭公十二年》(春秋左丘明著):“(楚灵王)出复语,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周礼·春官·外史》载:“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郑玄注云:“楚灵王所谓三坟五典”也。
《尚书序》(西汉孔安国)曰:“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迄于周。
《褚氏遗书辩书》(南齐褚澄)曰:“尼父删经,三坟犹废。”
《东京赋》(后汉张衡):“昔常恨三坟五典既泯,仰不睹炎帝,帝魁之美。”
《白虎通义·五经》(汉朝):“以为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迟,礼乐废坏,强凌弱,众暴寡,天子不敢诛,方伯不敢伐。闵道德之不行,故周流应聘,冀行其圣德。自卫反鲁,自知不用,故追定五经以行其道。”
解读:
可见在西周及春秋时代还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书。三坟者,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者,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八索者八卦之书,九州之志谓之九丘。后来三坟、八索、九丘被不信乱力怪神的孔子删除了(颛顼帝时期及以前,人神妖魔共存人间),而五典中关于少昊、颛顼和高辛三帝的书籍也被孔子删除了很多,只留下唐虞(尧帝和舜帝)到周这段时间的内容,所以由孔子整理编撰的《尚书》就从《尚书·尧典》开始,否则我们可以在更早的《三坟》找到关于二十八宿的记载了。后来那些没有被孔子整理编撰的古书基本上又都被秦始皇烧掉了,《诗经》、《尚书》、《礼记》、《周易》都是孔子整理出来的,而非孔子所原创。

《尚书纬·考灵曜》(汉代):“二十八宿,天元气,万物之精也。故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其形如龙,曰‘左青龙’。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其形如鹑鸟,曰‘前朱雀’。西方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其形如虎,曰‘右白虎’。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其形如龟蛇,曰‘后玄武’。”
《抱朴子·杂应》(晋·葛洪 ):“(老君)从黄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元武。”
解读:
将二十八宿分成东南西北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像一种动物,故称之为四神兽。太上老君住在土灵中,故有黄童一百二十人,土居中央,故又以代表四象(四方)的二十八宿为侍卫。

四神兽分属之二十八宿名称如下:
东方苍龙之象,为木,含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
南方朱雀之象,为火,含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
西方白虎之象,为金,含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
北方玄武之象,为水,含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

二十八宿配上动物后其名分别如下:
东方称青龙: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南方称朱雀: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西方称白虎: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
北方称玄武: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獝。

四兽和二十八宿的分布图如下:

印度四吠陀之一的《夜柔吠陀》中的《鹧鸪氏梵书》有二十七宿之说,但《夜柔吠陀》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500-1000年,比它更早的古籍《梨俱吠陀》所载二十八宿却以大角星为起首星,与中国完全一致。印度《鹧鸪氏梵书》春分点在昴宿的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但其一年分为春、热、雨、秋、寒、冬六季,或简化为冬、夏、雨三季,而二十八宿却按四季分配,与印度气候变化不符,却与中国气候相同,由此推断二十八宿之说出自中国。

《士师记》 5:20 星宿从天上争战,从其轨道攻击西西拉。
《约伯记》 9:9 他造北斗、参星、昴星,并南方的密宫。
《马太福音》 2:2 “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哪里?我们在东方看见他的星,特来拜他。”
《启示录》 9:1 第五位天使吹号,我就看见一个星从天落到地上,有无底坑的钥匙赐给它。
解读:
犹太人也有北斗七星和二十八宿的说法,可见其文化也是出自中国,从这里可知星宿皆是天使。

三、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和二十八宿
《遁甲经》:“戌亥之间,奎壁之分也;辰己之间,角轸之分也;故五运皆起于角轸。”
《汉书律历志》(东汉班固著)中十二次、二十八宿和二十四节气星图表如下:

夏历十一子月:星纪,初斗十二度, 大雪。牵牛初, 冬至。 终于婺女七度。
夏历十二丑月:玄枵,初婺女八度, 小寒。危初, 大寒。 终于危十五度。
夏历正寅月:诹訾,初危十六度,立春。营室十四度,雨水。终于奎四度。
夏历二卯月:降娄,初奎五度, 惊蛰。娄四度, 春分。终于胃六度。
夏历三辰月:大梁,初胃七度, 清明。昴八度, 谷雨,商终于毕十一度
夏历四巳月:实沈、初毕十二度,立夏。井初, 小满。终于井十五度。
夏历五午月:鹑首,初井十六度,芒种。井三十一度,夏至。终于柳八度。
夏历六未月:鹑火,初柳九度, 小暑。张三度, 大暑。终于张十七度。
夏历七申月:鹑尾,初张十八度,立秋。冀十五度, 处暑。终于轸十一度。
夏历八酉月:寿星,初轸十二度,白露。角十度, 秋分。终于氐四度。
夏历九戌月:大火,初氐五度, 寒露。房五度, 霜降。终于尾九度。
夏历十亥月:析木,初尾十度, 立冬。箕七度, 小雪。终于斗十一度。
此图表经现代天文学考证,二十八宿度数,完全符合当时古代天象。

十二地支、十二星次、二十四节气与二十八宿对应如下:
子:星纪——对应节气:大雪、冬至,对应星宿:斗、牛;
丑:玄枵——对应节气:小寒、大寒,对应星宿:女、虚、危;
寅:娵訾——对应节气:立春、雨水,对应星宿:室、壁;
卯:降娄——对应节气:惊蛰、春分,对应星宿:奎、娄;
辰:大梁——对应节气:清明、谷雨,对应星宿:胃、昴、毕;
巳:实沈——对应节气:立夏、小满,对应星宿:觜、参;
午:鹑首——对应节气:芒种、夏至,对应星宿:井、鬼;
未:鹑火——对应节气:小暑、大暑,对应星宿:柳、星、张;
申:鹑尾——对应节气:立秋、处暑,对应星宿:翼、轸;
酉:寿星——对应节气:白露、秋分,对应星宿:角、亢;
戌:大火——对应节气:寒露、霜降,对应星宿:氐、房、心;
亥:析木——对应节气:立冬、小雪,对应星宿:尾、箕。
解读:
四兽的方向位置代表其在黄道上的排列次序与方位。因为地球的南北轴与黄道有一定的角度,所以北方七宿的位置偏向于地球的北半球,而南方七宿则偏向于南半球。
立春为中国农历年一年之开始,在立春这天晚上,角宿从中国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而在春分时的晚上,房宿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整个春天,东方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按照六节气依次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此时在西方的地平线上,可以看到从右到左也就是从下往上,依次排列着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并且依次从西方落下。当东方七宿刚刚从东方的地平线上依次升起的时候,在天空正中偏南的地方,可以看到的是南方七宿,从西向东也就是从右到左,依次排列着井、鬼、柳、星、张、翼、轸。此时,人们是看不到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的,因为北方七宿还在北方的地平线之下,壁宿排列在奎宿的前面,斗宿排列在箕宿的后面。
同理,在夏天的晚上,东方升起的就是北方七宿即斗、牛、女、虚、危、室、壁;在秋天的晚上,东方升起的是西方七宿即奎、娄、胃、昴、毕、觜、参;在冬天的晚上,东方升起的是南方七宿即井、鬼、柳、星、张、翼、轸。
如果在春天的半夜再来看天象,就可以看到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依次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东方七宿就出现在正中偏南的夜空中,从西到东也就是从右到左,依次排列着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七宿此时就在西方的地平线上,从右到左也就是由下往上排列着井、鬼、柳、星、张、翼、轸,并依次落入地平线以下。
如果在春天的天亮前看天象,就可以看到西方七宿从东方升起,北方七宿在正中偏南的天空中,东方七宿正在西方落下。

《周髀算经》(传说周朝周公著):“伏羲作历度”。
《通历》:“太昊始有甲历”
《古微书》:“昔伏羲造八卦,作三画以象二十四气。”
《晋书•律历志》(唐代房玄龄):“昔伏羲始造八卦,作三画,以象二十四气。”
《太平御览》七十八引《春秋内事》记载:“伏羲氏以木德王……定天地之位,分阴阳之数,推列三光,建分八节,以爻应气,凡二十四,消息祸福,以制吉凶。”
《礼记‧月令》:“注曰:昔周公作时训,定二十四气,分七十二候,则气候之起,始于太昊,而定于周公也。”
《逸周书•时训解》:“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
解读:
伏羲时期中国就有历法,称为甲历,这是本届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历法。伏羲造八卦,每卦三爻,共二十四爻以象征二十四节气,但是直到西周时期的周公才将二十节气之名定下来,如今最早在汉朝时期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能找到二十四节气的全名。
在《黄帝内经》、《吕氏春秋•十二纪》这些书中,便可看到了明显的节气记载。只是,这些古籍中对于节气的记载并不全面,而是分别以侯、气、时、岁以及二分、二至、四立、雨水等节气的名称记载,这也足以说明在黄帝时期就有二十四节气,只是还没有用如今我们统一使用的名称而已。

《启示录》 19:4 那二十四位长老与四活物就俯伏敬拜坐宝座的 神,说:“阿们!哈利路亚!”
解读:
二十四位长老就是代表二十四节气神。

四、天干、天干化合和二十八宿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说:“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篇》:“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请天师而问之曰: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余因论之。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
《考原》曰:“五合者,即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也。河图一与六、二与七、三与八、四与九、五与十皆各有合。以干干之次言之,一为甲六为己,故甲与己;二为乙、七为庚,故乙与庚合;三为丙、八为辛,故丙与辛合;四为丁、九为壬,故丁与壬;五为戊、十为癸,故戊与癸合”。
《类经图翼》(明朝张介宾):“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奎壁临乾,当戊土之位;角轸临巽,当己土之位。遁甲经亦曰∶六戊为天门,六己为地户……至二月复交于春分而入奎壁矣。是日之长也,时之暖也,万物之发生也,皆从奎壁始;日之短也,时之寒也,万物之收藏也,皆从角轸始。故曰春分司启,秋分司闭。夫既司启闭,要非门户而何?然自奎壁而南,日就阳道,故曰天门;角轸而北,日就阴道,故曰地户。”
解读:
奎壁对应天干中的戊,角轸对应天干中的己,戊己为土。戊为天门,己为地户。
天干化合,“土主甲己”即甲己化土,甲在天干中排第一位,故说“一为甲六为己,故甲与己”;“ 金主乙庚”即乙庚化金,己在天干中排第六位;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即戊癸化火;“水主丙辛”即丙辛化水;“木主丁壬”即丁壬化木;“火主戊癸”即戊癸化火。
丹天之气,即五行火气化见于天的赤色,在天体上横贯牛、女、奎、壁四宿,四宿在天干正当戊癸的方位,故戊癸化火,其中牛、女两宿对应癸,奎、壁两宿对应戊。
黅天之气,即五行土气化见于天的黄色,在天体上横贯心、尾、角、轸四宿,在天干正当甲己方位,故甲己化土,其中心、尾两宿对应甲,角、轸两宿对应己。
苍天之气,即五行木气化见于天的青色,在天体上横贯危、室、柳、鬼四宿,在天干正当丁壬方位,故丁壬化木,其中危、室两宿对应壬,柳、鬼两宿对应丁。
素天之气,即五行金气化见于天的白色,在天体上横贯亢、氐、昴、毕四宿,在天干正当乙庚方位,故乙庚化金,其中亢、氐两宿对应乙,昴、毕两宿对应庚。
玄天之气,即五行水气化见于天的黑色,在天体上横贯张、翼、娄、胃四宿,在天干正当丙辛方位,故丙辛化水。其中张、翼两宿对应丙,娄、胃两宿对应辛。
可见天干和二十八宿也是对应的。甲乙与东方七宿对应,丙丁与南方七宿对应,庚辛与西方七宿对应,壬癸与北方七宿对应,居于中央的戊己则分别与奎壁和角轸对应。

1.07章 三垣、北极五星和北极星

三垣即紫微垣(Purple Forbidden Enclosure)、太微垣(Supreme Palace Enclosure)、天市垣(Heavenly Market Enclosure),与黄道带上之二十八宿合称三垣二十八宿。紫微垣和天市垣的名称首先在《开元占经》辑录的《石氏星经》(战国•石申)中出现,太微垣的名称晚到唐初的《玄象诗》中才见到。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紫微垣居中,太微垣和天市垣分列两边。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神兽,所以四神兽就如同侍卫。
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居于北天中央,所以又称中宫,或称紫微宫。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如大熊、小熊、天龙、仙王、仙后等。中国古代多以皇家贵胄命名,如:天皇大帝、太子。
太微垣包括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多以大臣官职命名,如:三公、九卿、虎贲、从官、幸臣等。
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多以市井商贾命名,如:斗、斛、肆、楼等。

三垣星和二十八宿空图如下:

《上清灵宝大法》卷四曰:“北极大帝,则紫徽垣中帝座是也。”
《晋书·天文志》云:“北极五星,勾陈六星,皆在紫宫中。”
《隋书·志》第十四:“北极五星,钩陈六星,皆在紫宫中。北极,辰也。其纽星,天之枢也。天运无穷,三光迭耀,而极星不移。故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贾逵、张衡、蔡邕、 王蕃、陆绩,皆以北极纽星为枢,是不动处也。祖恆以仪准候不动处,在纽星之末,犹一度有余。北极大星,太一之座也。第一星主月,太子也。第二星主日,帝王也。第三星主五星,庶子也。所谓第二星者,最赤明者也。北极五星,最为尊也。中星不明,主不用事。右星不明,太子忧。钩陈,后宫也,太帝之正妃也,太帝之坐也。北四星曰女御宫,八十一御妻之象也。钩陈口中一星,曰天皇太帝。其神曰耀魄宝,主御群灵,秉万神图。抱极枢四星曰四辅,所以辅佐北极,而出度授政也。太帝上九星曰华盖,盖所以覆蔽太帝之坐也。又九星直曰杠。盖下五星曰五帝内坐,设叙顺,帝所居也。”
《漢志》北極五星,前一星太子;第二星帝王,亦太乙之座;第三星庶子;第四星後宫;第五紐星,爲天之樞。”
《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后句四星,末大星正妃,余三星后宫之属也。环之匡卫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宫”
解读:
北极五星在紫微宫中,统称为天极星,又称北辰,其纽星天之枢也。北极五星包括北极一、北极二、北极三、北极四、北极五。北极五星边上的四辅星又名四弼。
北极一主月,被人们称为太子。北极二主日,被称为帝或帝座,为太一(太乙)之座,太一神常居住在这里,故北极二能代表太一神,太一神即北极星,即紫微星。北极三主五星,被称为庶子。北极四被称为后宫。北极五被称为北极天枢,或称为枢星,也称为“纽星”,是宋代的北极星,在北宋皇祐年间,它距离北天极只有1度半的角距。而在春秋战国以前,人们则以帝星北极二作北极星。直至东汉末年,北极点逐渐远离帝星,于是人们开始把“纽星”作为北极星。今天北极点则移动到了勾陈六星中的勾陈一附近,勾陈一成为今天的北极紫微星。可见北极星是变化的,即北极紫微大帝可以在北极二,也可以在北极五,也可以在勾陈一,北极二为其座位,北极五为其枢纽。
在华盖九星下有五帝内座,成十字形,为五方天帝在紫微宫内的座位,也就是五方天帝办公之地。紫微大帝一化为五,就是五方天帝。

紫微垣星空图如下:

1.08章 五兽和河图

《云笈七签》记载:“夫四象者,乃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也。青龙者,东方甲乙……白虎者,西方庚辛金……朱雀者,南方丙丁火……玄武者,北方壬癸水…… 如志士烧炼丹鼎,知此四象者,十方天人莫不瞻奉。古经云‘四神之丹’,此是也。”
正统道藏收录的《混元八景真经》云:“北方壬癸水,卦主坎,其象玄武,水神也。南方丙丁火,卦主离,其象朱雀,火神也。东方甲乙木,卦主震,其象青龙,木神也。西方庚辛金,卦主兑,其象白虎,金神也。此四象者,生成世界,长立乾坤,为天地之主,谓之四象。”
解读:
四象即道之先天四灵,即木、火,金、水。金为白色,有不变性,代表西方,主杀,故道教称之为白虎。木为青色,有生发性,代表东方,故称青龙,龙能变大变小,常藏于水中。火为红色,有热性,代表南方,又有升腾之特性,能化光飞离,故为朱雀,即朱鸟,即火鸟。水为黑色(能吸收光,故为黑),有冷性,代表北方,水有收缩性(无外力时收缩为球形),故用会缩头缩脚的圆乌龟(玄武)代表,玄为黑,代表水。

《轩辕秘藏经》第九云:“众星降灵,应天体道,显化兽形,合为五兽,号曰天官。”
《五行大义》第五云:“天官五兽。左苍龙,大辰之貌。右白虎,大梁之文。前朱雀,鹑火之体。后玄武,龟蛇之质。中有大角轩辕。”
《月令章句》(蔡邕)曰:“天宫五兽,中有大角轩辕麒麟之信。凡麟,生于火,游于土,故修其母而致其子,五行之精也。”
《史记·天官书》言:“轩辕,黄龙体”
《淮南子•天文训》:“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
《易冒》云:“勾陈之象,实名麒麟,位居中央,权司戊日”
解读:
天官五兽即在四象神兽的基础上增加了个中央土,戊日即土日,土即勾陈,其形象为麒麟,有些地方也称大角轩辕。黄帝在五天帝中代表中央土,故其名为轩辕。这样四兽就变成了五兽,称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和麒麟。五兽又在天垂象为太阳系的木、火,金、水、土五大行星。土居中央,外悬四象,如同须弥山在世界的中央,外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论语·子罕》中孔子叹道:“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失夫!”
《淮南子》:“古者至德之世,贾便其肆,农乐其业,大夫安其职,而处士修其道;当此之时……洛出丹书,河出绿图”
《易·系辞传》:“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礼纬·含文嘉》中载:“伏羲德洽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
《汉书·五行志》中载:“刘歆以为宓戏氏(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
解读:
《河图》和《洛书》都是中华远古时代留存下来的文化遗产,对于《河图》和《洛书》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伏羲得《河图》和《洛书》,另外一种说法是伏羲得《河图》画八卦,而大禹得《洛书》明治水之道。

《河图》和《四兽图》如下所示:

《河图》和二十八宿星空图基本一致,只是火和水的位置对调了一下。《河图》的金、木、水、火四象与二十八宿所组成的四兽相对应。在春季的夜晚,东方青龙在东方升起,此时的四兽在空中的分布图就与《河图》完全,不过就是要站在北极区二十八宿的上面天空左东右西(左手边为东方青龙)站立往下去看。
伏羲从《河图》中明白了“一为阳,二为阴”的道理,并且明白了万物皆有阴阳,故以一画阳爻和二画阴爻画八卦以类万物。

《太上元始天尊说北帝伏魔神咒妙经》:“左青龙,名孟章,卯文。右白虎,名监兵,酉文。前朱雀,名陵光,午文。后玄武,名执明,子文”。
解读:
卯为木,为青龙。酉为金,为白虎。午为火,为朱雀。子为水,为玄武。

另外根据《中国医易学》(邹学熹)的研究:
水星一年两次行经北方,分别是一月和六月,故用一个白圏和六个黑点表示。
火星行经南方时是二月和七月,用两个黑点和七个白圏表示;
木星运经东方时是三月和八月,用三个白圏和八个黑点表示;
金星运经西方时是四月和九月,故用四个黑点和九个白圏表示;
土星运行在中央则是五月和十月,故用五个白圏和十个黑点表示。

水星于每天子时和巳时见于北方,每月逢一、六(初一、初六、十一、十六、二十一、二十六),日月会水星于北方。
火星每天丑时和午时见于南方,每月逢二、七(初二、初七、十二、十七、二十二、二十七),日月会火星于南方。
木星每天寅时和未时见于东方,每月逢三、八(初三、初八、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日月会木星于东方。
金星每天卯时和申时见于西方,每月逢四、九(初四、初九、十四、十九、二十四、二十九),日月会金星于西方。
土星每天辰时和酉时见于中央,每逢五、十(初五、初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日月会土星于中宫。

以上说明《河图》上的数字体现了从地上观察五星巡行时所得出的规律,由此数字和五行发生了联系,以奇偶之数字代表可再分阴阳的五行。太阳系的五星就是五兽在太阳系的分身。

《周易·系辞》(春秋·孔子):“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尚书·洪范》(秦汉·伏生传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尚书·虞书·大禹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尚书大传·五行传》(秦汉·伏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
《易乾坤凿度》(西汉):“天本一而立,一为数源,地配生六,成天地之数,合而成性,天三地八,天七地二,天五地十,天九地四,运五行,先水次木,次土及金。”
解读:
相对而言,天为阳而地而阴,故天所生成之数为阳,阳用奇数表示,而地所生成之数为阴,用偶数表示,每一个阳数加上五就是其所对应的阴数。

后天八卦及对应的方位图如下:

解读:
《河图》的方位与后天八卦所代表的方位是基本一致的,艮土和坤土相对而化为中央土。南方热为火,北方冷为水,东方草木茂盛,西为金,金克木,故中国西藏木少,而金属矿多。根据查明西藏矿产资源储量在全国的排序,不会生锈的铬(象征金刚法身)在全国排第1位;铜排第2位;菱镁矿排在第3位。 可见,河图还反映了中国的植被、矿藏和气候特征。

1.09章 五运和六气

中国古代医家根据金、木、水、火、土之五行的运行和风、热(暑)、湿、火、燥、寒之六气的流转,以推断气候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五行的运行就是五运,六气的流转就是六气。以五运配十天干,以六气配十二地支。

《易传·说卦传》第十章:“乾天也,故称父,坤地也,故称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钟吕传道集》论天地第三:“天以行道,以乾索于坤。一索之而为长男,长男曰震。再索之而为中男,中男曰坎。三索之而为少男,少男曰艮。是此天交于地,以乾道索坤道而生三阳。及乎地以行道,以坤索于乾。一索之而为长女,长女曰巽。再索之为中女,中女曰离。三索之为少女,少女曰兑。是此地交于天,以坤道索乾道而生三阴。三阳交合于三阴而万物生,三阴交合于三阳而万物成。天地交合,本于乾坤相索而运行于道。乾坤相索而生六气,六气交合而分五行,五行交合而生成万物。”
解读:
乾为父,为纯阳,地为母,为纯阴,八卦中的其它六卦是乾坤父母所生的子卦,即阴阳两仪所生的儿女。
震卦是纯阴之坤母向纯阳之乾父索取第一爻(初爻,下爻),坎卦是索取第二爻(中爻),艮卦是索取第三爻(上爻)。巽卦是乾父向坤母索取第一爻变现,离卦是索取第二爻,兑卦是索取第三爻。其中男代表阳爻,女代表阴爻。
震、坎、艮为后天三阳卦,即长男震卦,中男坎卦,少男艮卦。巽、离、兑为后天三阴卦,即长女巽卦,中女离卦,少女兑卦。此三阴三阳卦称为六子卦。六子卦代表六气,六气合化为五行,五行生成万物,这就是八卦里的五运和六气。

二十八宿和五气经天图如下: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说:“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就是说,甲己年为土运,乙庚年为金运,丙辛年为水运,丁壬年为木运,戊癸年为火运。
《素问•天元纪大论》:“闻之者,闻之上古也。甲己化土,故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化金,故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化水,故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化木,故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化火,故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解读:
在传统文化和古代天文学中,八卦的巽位,地支的辰巳位,二十八宿的奎壁两宿位,天干的己位称地户;八卦的乾位,地支的戌亥位,二十八宿的角轸两宿位,天干的戊为称天门。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天顷西北,地不满东南。在后天八卦中西北为乾,东南为巽。
天上二十八宿间有似云似雾的五色气,即黄色土气(黅天之气),红色火气(丹天之气),白色金气(素天之气),苍色木气(苍天之气),黑色水气(玄天之气)的五天之气。这五色之气各流布于有关各宿。
戊分包含奎壁两宿,丹天离火之气经过牛女和奎壁,此四宿对应于天干的戊癸,故戊癸合化为火,而说火主戊癸。
己分含角轸两宿,黅天艮土之气经过心尾和角轸四宿,此四宿对应于天干的甲己,故甲己合化为土,而说土主甲己。
苍天之木气经过危室和柳鬼,此四宿对应于天干的丁壬,故丁壬合化为木,而说木主丁壬。素天之金气经过亢氐和昴毕,此四宿对应于天干的丙辛,故乙庚合化为金,而说金主乙庚。甲己年为土运,乙庚年为金运,丙辛年为水运,丁壬年为木运,戊癸年为火运。这就是气候上的五行运转规律,称为五运,五运与十天干对应。
十天干配五气,因为四象从土中出,故以甲己首先合化为土,甲年和己年皆为土运年,再按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的规律排列,即得到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即甲、乙、丙、丁、戊分别配土、金、水、木、火,然后己、庚、辛、壬、癸再分别配以土、金、水、木、火,这样就得到天干合化的规律,也就把五运和年干联系起来了。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解读:
六气在天,分别体现出寒暑燥湿风火六种特征,称之为天之阴阳,天有三阴三阳,而五行之木火土金水为地之阴阳。

《素问·天元纪大论》:“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 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
《素问·天元纪大论》:“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
解读:
将十二年支与六气相对应。将亥子丑分别见三阴,寅卯辰分别见三阳。即亥见厥阴、子见少阴、丑见太阴,寅见少阳、卯见阳明、辰见太阳。
前面六个年支见三阴三阳,后面的六个年支也依次见三阴三阳。巳午未分别见三阴,申酉戌分别见三阳。即巳见厥阴,午见少阴,未见太阴。即申见少阳,酉见阳明,戌见太阳。

年支和六气图如下:

《素问·天元纪大论》:“故神在天为风者,在地即为木;神在天为热者,在地即为火;神在天为湿者,在地即为土;神在天为燥者,在地即为金;神在天为寒者,在地即为水。风热湿燥寒,无形之气也,故在天为气。木火土金水,有象之形也,故在地成形。在地之形,与在天之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君火)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愿闻其道也。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脏位,命其病者也。”
解读:
六气中的五气与五行对应。神在天为气,即为六气,在地成形,即为金木水火土。在六气中,五行中的离火分出了两种气,一个称为暑(热)气,也称君火,另外一个称为火,即相火。这样五气就变成了六气。
厥阴(巳亥)为风,少阴(子午年)为热(暑),太阴(丑未年)为湿,少阳(寅申年)为相火,阳明(卯酉)为燥,太阳(辰戌)为寒。将六气配上五行,就称厥阴风木,少阴君火(热),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
解读:
所谓三阴是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所谓三阳是一阳(少阳)、二阳 (阳明)、三阳(太阳)。
一阳为长男震雷,为少阳相火,震木为少阳,震为雷,雷中藏火,故为相火。
二阳为兑金,为阳明燥金。兑虽为少女卦,但其阳气盛于震卦,故取为二阳。
三阳为坎水,为太阳寒水,坎水中藏乾金,乾为三阳。
一阴为巽风,为厥阴巽风,巽木为风。
二阴为离火,为少阴君火。
三阴为坤土,为太阴湿土。
这里的三阴三阳不是完全用简单代表三阴三阳的六子卦,六气的中卦也能基本代表阴阳的升降,且更能代表阴极而阳和阳极而阴的规律。

1.10 太阳系、人体五脏六腑和洛书

《素问·金匮真言论》:“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之身,五脏中之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肺、肝、心、脾、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皆为阳。”。
《灵枢·寿天刚柔》:“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解读:
人体五脏为阴为里,六腑为阳为表。

一、五脏与洛书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其(神)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其(神)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其(神)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神)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
解读:
五脏与五神(五帝)、五行相对应。肝为阴木,胆为阳木;心为阴火和小肠为阳火;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肺为阴金,大肠为阳金;肾为阴水,膀胱为阳水。

人体五脏图如下所示:

《洛书》古称龟书,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由此明治水之道。 龟代表水灵,大禹为水官,故大禹得龟背驮之洛书。在《洛书》中没有十,因为十其实就是两个五,《洛书》中央的五个白点组成了“十”字的形状,就代表五和十合一了,所以脾胃皆在人体中央。人体的胃(五)在脾(十)前,胃把脾遮住了,即五把十遮住了,故十隐藏了。

根据《洛书》,配上五行所对应的数字,所示五脏位置如下:

从此图可见,在《洛书》里的五脏位置跟人体五脏的位置基本一致,看《洛书》如同看一个与自己面对面站立的人,《洛书》以阳数(奇数)在其中的位置代表五脏在人体的大约位置,白点的位置就是黑点的本位,但是代表五脏的黑点逆时针旋转了45度,偏离了本位,说明人的阴阳不能合一,故而人有生死轮回。
肺在人体体腔的最上面,心脏在肺的下面,且在人体中间偏左一点,肝在人体右边,脾在体腔的中央,肾在最下面。可见,人体五脏跟《洛书》基本一致。

二、六腑与太阳系
太阳系(英文:Solar system)是一个以太阳为中心,受太阳引力约束在一起的天体系统,除太阳外主要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九大行星,另外还有近500个卫星和至少120万个小行星 ,还有一些矮行星和彗星。冥王星会周期性进入海王星轨道内侧,但因与海王星的轨道共振而不会碰撞。
太阳系位于距银河系中心大约2.4-2.7万光年的位置(银河系的恒星数量约在1000亿到4000亿之间,太阳系只是其中之一 )。太阳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心运动,大约2.5亿年绕行一周。

下图为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和地球的位置图:

冥王星:对应于幽冥主宰,即地官舜帝,北阴大帝,即北帝。
海王星:对应于水界主宰,即水官大禹。
天王星:对应于天界主宰,即天官紫微大帝,即天官尧帝。
三官大帝为同一太极神,太阳系这个小千世界是太极神用先天一炁幻化出来的,故太阳系受太极主宰。在人体,此三星对应于人体头部。在头部的口,而口为兑,对应于先天一炁。口为食物进入人体的第一通道,口下面与胃相连。

土星:对应人体六腑之胃,胃五行属于阳土。在体腔,胃在最上面,为食物从口进入后的第一个六腑器官。胃下面与十二指肠相联。
木星:对应人体六腑之胆,胆五行属于阳木,即八卦中的震木。在体腔,总体而言,胆的位置比胃底。胆里面的胆汁通过胆管流入十二指肠。
火星:对应人体六腑之小肠,小肠五行属于阳火。在体腔,小肠的位置低于胆的位置。十二指肠与小肠相连,食物通过十二指肠流到小肠。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的后面是大肠。
地球(含月亮):对应人体六腑之三焦,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横膈以上内脏器官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三焦通五腑五脏与地球上含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物一致。在手少阳三焦经为少阳相火,相对而言为丙火,这与地球能吸收含藏大量太阳能并且释放光一致,且围绕地球的月亮还有丁火。
金星:对应人体大肠,大肠五行属阳金。大肠的入口在小肠的下面,大肠接在小肠的后面,故其入口位置几乎在小肠的最低位置处。经小肠消化吸收后的食物再经过大肠的吸收,最后变成大便排除体外。
水星和太阳:对应人体储存尿水的膀胱,膀胱五行属于阳水。水星里面就是太阳,故与膀胱相接的经脉称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以膀胱里面隐藏了太阳之火,膀胱的胱字之光即代表太阳。水星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与膀胱位于人体腹腔最下面一致,这也与太阳从东海升起一致。
密宗海底轮是人体七轮中最下方的轮脉,同时也是最基础的轮脉,位于人体会阴处,又称根轮、基底轮, 在男人之阴囊与肛门之间。它是人体整个能量系统的根,所有的能量都经由海底轮出发。在瑜珈学派的理论当中,把它描述为拙火(kundalini)沉睡之处,一旦拙火苏醒,便会沿着中脉上升到达顶轮。

三、上帝造日月和太阳系五大行星位置关系
《创世记》 1:1 起初 神创造天地。
《创世记》 1:2 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解读:
上帝首先造水,然后造圣灵。圣灵即金星。故首先造水星,然后在水星外面造金星。

《创世记》 1:3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创世记》 1:4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创世记》 1:5 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解读:
其次上帝造火星,所以火星在金星的外面。

《创世记》 1:6 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
《创世记》 1:7 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
《创世记》 1:8 神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解读:
巽为风为木,风就是运动的空气,上帝把造的木星放在火星外面。

《创世记》 1:9 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
《创世记》 1:10 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 神看着是好的。
解读:
地为土,上帝又在木星的外面造了一个土星。

《创世记》 1:16 于是 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
《诗篇》 84:11 因为耶和华 神是日头,是盾牌,要赐下恩惠和荣耀。他未尝留下一样好处不给那些行动正直的人。
解读:
上帝又造了太阳和月亮,月亮里面含着地球。天父上帝就是日头,故太阳居太阳系的中心。圣母就是月神和地球,地球犹如圣母孕养众生的子宫,众生成仙之时才是神仙的出生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