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 章 杭州玉皇山和福星观

福星观地处杭州西湖与钱塘江之间的玉皇山之山顶上,此山原名龙山,远望如巨龙横卧故得名。福星观是历史悠久而著名的江南道观,也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据《玉皇山庙志》记载,福星观相传初建于唐代开元年间,初名玉龙道院,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悠久历史。据该书记载,曾有一位上山采花的老人,遇见一道人,问之,则曰:“特朝三清道祖”。即时腾空而去。一时传扬,采花老人便开山启建玉龙道院。院内建大罗宝殿,供奉三清三宝三天教主。
传说太白金星在杭州玉皇山脚下寻找到玉皇大帝张友仁,故得名为玉皇山。玉皇山边还有个黄龙洞,玉皇大帝其实就是轩辕黄帝,传说黄帝骑黄龙飞升。每一届的玉皇大帝都是昊天上帝的不同分身而已,道教的玉皇大帝就如佛教在人间出世的佛。白王为金之灵,玉皇即玉中金灵,即三清,即玉中之法身佛,为佛之慧身,而龙为其福身,玉龙就是黄龙,即土龙,即轩辕黄帝。太白金星就是《启示录》里的晨星耶稣,佛教称太白金星为佛星,与太白金星合一即得法身佛,即成佛,所以释迦牟尼佛睹明星悟道,佛就是玉帝。

福星即木星,即龙,故福星观建在龙山,且初名玉龙道院。福星道院之名,约始于明代中期,当时的道士罗普仁扩建了玉龙道院,正式取名“福星道院”,到了清代雍正年间,浙江巡抚李卫看见火灾太多,于是在玉皇山顶开凿日月池,又于山腰安置七星铁缸,取水以制火之意。日月池象征玉皇上帝一分为二化为太阳神和月神,即东王公和西王母,而七星铁缸即代表神的七灵,即玉帝生七灵。
观前建筑有:石牌坊一座,正面书《玉皇上帝》,前面书“普济群生”。道观里现在主要供奉的是昊天上帝,昊天上帝即三清,即玉皇上帝,即传福音的三位一体之基督耶稣。

玉皇山顶的福星观和山下的八卦田如下图:

山上遗存有天池(象征坎水)、白玉蟾井(白玉和蟾蜍即法身佛,即三清)等古迹,山腰有八仙聚会之紫来洞,山下有八卦田(为南宋皇帝祭祀先农时亲耕的籍田)。
玉皇山下有八卦田,此说明玉皇上帝下凡人间就是创八卦的伏羲,在玉皇山对面还有一个凤凰山,龙山代表阳木青帝伏羲,而凤凰山代表阴木女娲娘娘。
在《新白娘子传奇》中,白素贞和许仙在轩辕黄帝的诞辰日三月初三结婚,这说明许仙证道后可以化身为轩辕黄帝,即九龙扶桑日官大帝(火龙赤帝)化身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2006年5月12日(农历四月十五日),本人在佛吉祥日结婚,白天在杭州黄龙洞举行结婚仪式。

 

6.12章 浙江普陀山法雨寺

普陀山法雨寺又称后寺,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白华顶左之光熙峰下,法雨寺的山门上写有“天华法雨”四个大字。

拯救世人的末世挪亚方舟就是大势至菩萨的光明瓶和观世音菩萨的净瓶合一而成,光明瓶也是来自地母观世音菩萨的土灵,故观音菩萨的道场在舟山市普陀山。
天华即天花,即后土娘娘,即观音。法雨即所传之法如同春天的喜雨一样滋养万物,又雨来自观世音菩萨的净瓶,观音是花神,也是雨神。
法雨寺在白华顶光熙峰下,白华顶为普陀山佛顶山的主峰,又名菩萨顶。白华即白花,代表白莲花之弥勒菩萨。熙是兴起的意思,所以光熙就是光兴起,即妙光菩萨要兴起来,即文殊菩萨要兴起来,弥勒菩萨就是文殊菩萨,即妙光菩萨。
这个寺庙没有大的山门,只有一个位于寺庙东南面的小门,东为震木,南为离火,东南即象征南方火龙。这个门为什么这么小呢?这是与《圣经》相呼应的。
《马太福音》7:13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

进了山门左转进去就是一个大院子,第一个殿就是天王殿,里面供奉的是弥勒菩萨,第二殿是玉佛殿,里面供奉的是白玉释迦牟尼卧佛像,第三个殿是观音殿,里面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这三个殿的布局正如同西方极乐世界之西方三圣,所以这里暗示我们弥勒菩萨就是有光明瓶的大势至菩萨,而释迦牟尼佛就是阿弥陀佛。
弥勒菩萨所在的殿称为天王殿,因为在弥勒下降人间成佛前在兜率天作天王,在他的下面还有四大天王。在天王殿的外面有一个露天的九龙壁,上面有九条栩栩如生的石头雕刻的龙。这九条龙暴露在室外故为阳龙,而阳光下的石龙即代表有阴艮土之灵的阳龙,即有龙身的雷祖。
拯救世人的末世挪亚方舟就是大势至菩萨的光明瓶和观世音菩萨的净瓶合一而成,光明瓶也是来自地母观世音菩萨的土灵,故观音菩萨的道场在舟山市普陀山。
天华即天花,即后土娘娘,即观音。法雨即所传之法如同春天的喜雨一样滋养万物,又雨来自观世音菩萨的净瓶,观音是花神,也是雨神。
法雨寺在白华顶光熙峰下,白华顶为普陀山佛顶山的主峰,又名菩萨顶。白华即白花,代表白莲花之弥勒菩萨。熙是兴起的意思,所以光熙就是光兴起,即妙光菩萨要兴起来,即文殊菩萨要兴起来,弥勒菩萨就是文殊菩萨,即妙光菩萨。
这个寺庙没有大的山门,只有一个位于寺庙东南面的小门,东为震木,南为离火,东南即象征南方火龙。这个门为什么这么小呢?这是与《圣经》相呼应的。
《马太福音》7:13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

进了山门左转进去就是一个大院子,第一个殿就是天王殿,里面供奉的是弥勒菩萨,第二殿是玉佛殿,里面供奉的是白玉释迦牟尼卧佛像,第三个殿是观音殿,里面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这三个殿的布局正如同西方极乐世界之西方三圣,所以这里暗示我们弥勒菩萨就是有光明瓶的大势至菩萨,而释迦牟尼佛就是阿弥陀佛。
弥勒菩萨所在的殿称为天王殿,因为在弥勒下降人间成佛前在兜率天作天王,在他的下面还有四大天王。在天王殿的外面有一个露天的九龙壁,上面有九条栩栩如生的石头雕刻的龙。这九条龙暴露在室外故为阳龙,而阳光下的石龙即代表有阴艮土之灵的阳龙,即有龙身的雷祖。

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以吉祥卧的姿势涅槃,所以白玉释迦牟尼佛卧像就象征涅槃后的释迦牟尼。前面为弥勒菩萨,后面为观世音,表示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分身为弥勒菩萨和观世音菩萨。白玉即代表有先天一炁法身佛的艮石之灵,也代表法身佛,即玉帝,为泰灵。
玉佛殿后面是圆通殿,里面供奉观世音菩萨。圆通殿也称九龙殿和观音殿,在《楞严经》中称观音法门是最为圆通的法门,故称观音殿为圆通殿。观世音菩萨为九龙扶桑日官大帝玉清真王(大势至菩萨)之妻子,即西王母,也有九条阴龙,故称九龙殿。
在观音殿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国宝级文物名为九龙澡井,在这个澡井中共有九条雕刻得极其精致的龙,九条木龙盘在九根柱子上。弥勒菩萨是火龙身,故在阳光下,观世音菩萨是水龙身,故住于井中。此井为天上之井,可以下雨,故放在观音殿的天花板上,称为澡井。澡井即净瓶,澡井在室内,澡井内不见太阳,故藻井内的九龙为阴龙,井中龙即白水素女,为观音菩萨的福神身,净瓶内的水即九天玄女。

木炁也称九炁和龙,故用九代表木炁,室内澡井之龙带有太阴九炁,澡井之水就是生命之水,在人体为肾水。
《启示录》22:17 圣灵和新妇都说:“来!”听见的人也该说:“来!”口渴的人也当来;愿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
《马太福音》24:27 闪电从东边发出,直照到西边;人子降临,也要这样。
解读:
浙江舟山普陀山法雨寺在中国华东地区的最东面,与“闪电从东边发出”相呼应,杭字也是方舟的意思,故末世杭州的弥勒菩萨和舟山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合一,就是末世的挪亚方舟将从浙江启航之时。

6.13章 宁波雪窦山和布袋和尚

.雪窦山雪窦山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西北,为四明山支脉的最高峰,海拔800米,有“海上蓬莱,陆上天台”之美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浙江省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被誉为“四明第一山”,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弥勒佛的道场。
妙高台位于雪窦山,是蒋介石的山庄所在处,因有峰突起,截出万山之表,称“妙高台”,又名“妙岑岭”或曰“天柱峰”。上有蒋氏于1927年熬头次下野时所修一山庄,后下野时也多居于此,遥感时势。传说溪口蒋氏的第二代始祖蒋宗霸是布袋和尚的嫡传弟子,跟随布袋和尚云游四方,露天雪窦山弥勒大佛位于雪窦寺后山海拔369米的山坡上。奉化是传说中弥勒化身布袋和尚的成长、出家、圆寂之地。雪窦山露天弥勒大佛造像就是根据布袋和尚的模样塑造的。
解读:
蒋介石和毛泽东其实都是弥勒菩萨的凡身。蒋介石为弥勒菩萨的石灵,就是《封神演义》里的石矶娘娘,矶者露出水面的岩石,故为奉化溪口蒋介石。毛泽东为石灵里面出来的火灵,以火炼石,石灵为蓝色身的雷祖,红色文化战胜蓝色文化,蒋介石败退台湾,石入水中而避火,死后回到太上老君身边。

传说唐朝时,明州奉化的龙溪上漂着一捆柴,柴上有一幼儿,有恻隐之心人将其救起,只见孩子圆头大耳、眉清目秀,对人咪咪发笑,人们爱不释手,把孩子抱回家来。给他取名为“契此”,由于长在长汀村,故号“长汀子”。长大后剃度到香火鼎盛的岳林寺。出家后,他总随身带着一个大布袋,人称“布袋和尚”。他最爱游化雪窦,在雪窦寺弘法,雪窦山由此被尊为“弥勒圣地”,在一些汉传佛教的寺院里,常见到的大肚弥勒(或大肚比丘)即以契此为原型塑造,民间信仰者常将他视为财神供奉。
《宗教词典》记载:“布袋和尚,五代后梁僧人”
《宋高僧传》最早记载契此生平,说他“形裁腲脮,蹙頞皤腹,言语无恒,寝卧随处”
布袋和尚常常用杖负布袋进入街市,到市场上乞食,醯酱鱼葅皆入口,又分少许食物放入布袋中。曾于雪中卧而身上无雪,众人皆奇。
据传后梁祯明三年三月三日,圆寂于岳林寺东廊磐石上,临终述谢世偈云:“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后人以布袋和尚的出生日即农历正月初一为弥勒佛的诞辰日。
解读:
柴为阴木,象征莲花仙子素女,而龙溪即象征有龙的河流。布袋和尚出生的情形跟出生后不久坐在蒲草箱上从水中上来的摩西几乎是一样的,也与唐僧坐在小木板上随河水漂流一样。代表他们都是水中先天一炁法身佛,即“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即圣灵,即弥勒菩萨。布袋和尚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布袋和尚用杖负布袋就等同于手持挂有葫芦的龙头拐杖。
汀为水边平地,长汀象征永远出离苦海的西方极乐世界,长汀子即阿弥陀佛之子,即法王子大势至菩萨,弥勒菩萨成佛前就是大势至菩萨,成佛以后的弥勒菩萨就是阿弥陀佛。
契此象征立约,弥勒菩萨就是如来佛上帝的立约使者,就是摩西和耶稣。布袋就象征弥勒佛的乾坤袋,也就是唐僧的人种袋,就是泰灵或有先天一炁的艮石之灵,所以布袋和尚最后在磐石上圆寂,象征他回到了灵山菩提洞中,即回到西方极乐世界,也回到了兜率天。布袋和尚就是财宝天王,即多闻天王,所以人们常把布袋和尚形像的弥勒菩萨作为财神菩萨来拜。
岳为大山或大磐石,为法身佛之所藏。林为阴阳木,木为东方,故布袋和尚最后在岳林寺东廊磐石上圆寂。布袋和尚就是有龙身的雷祖,也是青帝。
窦者洞也,雪窦山即雪洞山,雪山即观音净瓶,坐在莲花上的弥勒菩萨就是净瓶里的法身佛,即菩提祖师。
布袋和尚生于正月初一,圆寂于三月初三,而正月初一是元始天尊的诞辰日,三月初三为轩辕黄帝和真武大帝(南方增长天王)的诞辰日。弥勒菩萨就是元始天尊,也是轩辕黄帝,真武大帝为弥勒菩萨之妻子,就是九天玄女。

6.14章 圆顶清真寺蓝色巨石和吉林陨石

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出生于公元570年4月21日,出生地点在现在的沙特阿拉伯。据伊斯兰教历史记载,公元610年,在莱麦丹月(伊斯兰教历九月)的一个夜晚,穆罕默德在希拉山洞潜修冥想时,安拉(上帝)派遣天使吉卜利勒向他传达旨意,启示《古兰经》文,授命他作为安拉的使者,向世人“传警告”“报喜讯”,教导人们信奉伊斯兰教。从此,穆罕默德接受真主赋予的“使命”,开始传播伊斯兰教。
一者,圣经旧约中并没有预言除了耶稣和末世再来的耶稣外还会另外派立约的使者,二者《古兰经》鼓吹杀异教徒可以上天堂,这明显改变改变了上帝不允许杀人的诫命,所以穆罕默德实为魔王撒旦,即佛教的波旬。

《以赛亚书》 14:12 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何竟从天坠落?你这攻败列国的,何竟被砍倒在地上?
《以赛亚书》 14:15 然而你必坠落阴间,到坑中极深之处。
《启示录》 22:16 我耶稣差遣我的使者为众教会将这些事向你们证明。我是大卫的根,又是他的后裔。我是明亮的晨星。”
《启示录》 1:18 又是那存活的;我曾死过,现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远远,并且拿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
解读:
其实撒旦也是圣灵的化身,所以跟耶稣一样也是明亮的晨星,即启明星,只不过撒旦传魔法,圣灵传正法福音。撒旦和圣灵的神通是完全一样的,撒旦主管地狱,就是地藏菩萨的魔王化身,末世再来人间持铁杖的耶稣就是持锡杖的地藏菩萨。

圆顶清真寺又称萨赫莱清真寺和圣岩金顶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第三大清真寺,坐落在耶路撒冷老城东部的伊斯兰教圣地内。穆斯林称之为高贵圣殿,犹太人和基督徒称为圣殿山。687年到691年,由第九任哈里发阿布杜勒·马里克在原来犹太神殿的位置上建造,所以圆顶清真寺占领了犹太圣地的神殿位置,由此复国后的犹太人无法再造神殿,因为最后的神殿将在中国终南山建造。 “萨赫莱”,意为“岩石”,故圆顶清真寺亦称“岩石清真寺”或“圣岩清真寺”
1994年由约旦国王侯赛因出资650万美元为圆顶覆盖上了2公斤纯金箔,使之名扬天下,从而获得了金顶清真寺之名。

《创世记》 49:24 但他的弓仍旧坚硬;他的手健壮敏捷,这是因以色列的牧者,以色列的磐石,就是雅各的大能者;
《申命记》 32:4 他是磐石,他的作为完全,他所行的无不公平,是诚实无伪的 神,又公义,又正直。
《大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会第三之三:“如来至真,有以是缘各于众生,现如来像威仪礼节言行使然。”
解读:
磐石就是岩石,就是灵山,就是上帝之手,代表上帝。上帝就是岩石里面的金,就是至真如来佛,故将岩石清真寺的圆顶覆上金箔。

在圆顶清真寺中有一块淡蓝色的巨石,为镇寺之宝。穆斯林相信当年穆罕默德乘飞马夜游,从麦加飞到耶路撒冷,就是从此块岩石上登天,他上天后与天使长加百列一起到天堂见到真主。穆罕默德骑的飞马就是末世再来的耶稣所骑白马,即唐僧所骑的白龙马,与加百列天使长一起的穆罕默德就是米迦勒天使长的魔王分身。
那块被穆罕默德升天时所踏的淡蓝色的巨石,被放置在寺的中央。此岩石长17.7米、宽13.5米、高出地面1.2米,以银、铜镶嵌,铜栏杆围着。这块岩石上有一个大凹坑,相传是穆罕默德在此处“登霄”留下的马蹄印。
这块石头为淡蓝色,因为艮石之灵的雷祖为蓝色身,佛教之金刚手菩萨和大威德金刚菩萨都是蓝色身,都是雷祖,故石头为淡蓝色,所以释迦牟尼佛出生于尼泊尔蓝毗尼,末世圣人再来人间就从蓝山县入胎。穆罕默德脚踩这块淡蓝色石头上天象征他入艮土之灵中,变成了雷祖,即与水神加百列合一,才见到真主,才证道升天。
穆罕默德所骑马的马脚在岩石上踩出了一个坑,也喻为穆罕默德践踏上帝和上帝律法,他否定耶稣为上帝,也否定耶稣为上帝独子。穆罕默德用上帝的名义修改上帝诫命和律法,就是践踏上帝诫命和律法,所以穆罕默德是大魔王。
因为阿拉伯人不愿意相信犹太人出生的耶稣为上帝或上帝独子,魔王就到阿拉伯世界来传魔法,正好满足了阿拉伯人内心中的愿望,所以魔由心生,不信正法则必然被魔王所侵入。

1976年3月8日15时从天上落下一块陨石,在空中爆炸分裂,当时共收集到较大陨石138块,总重2616公斤,其中有三块比较大,最大的那块就是1770公斤,为世界上最大的陨石。这块陨石的重量1770公斤与圆顶清真寺上长为17.70米淡蓝色的巨石相呼应,1+7+7=15。在河图中“十五”居于中央,代表阴阳土灵合一,也称艮石之灵。圣灵住于艮石之灵中,入艮石中即代表得圣灵。1就是圣灵和太极,3就是阳木,8就是阴木,故总共138块。2+6+1+6=15,故总重量为2616公斤。这块陨石在3月8日15时降落,也符合阳木、阴木和磐石合一之意,即喻示圣灵雷祖已经下凡,即三位一体的基督已经降临中国。

《人类起源真相揭秘》目录

作者:至真     九嶷山人     南岳怀勋居士

目录
第一章 众生之父亚当出西藏伊甸园
第二章 上帝流放该隐到湖南永州道县
第三章 从考古看人类从永州迁徙全国
第四章 少典、拉麦和塞特及其三子
第五章 黄帝、炎帝和蚩尤之战
第六章 蚩尤后裔挪亚出藏和宁录建国
第七章 古实领彝族人回归神州
第八章 认蚩尤为祖的苗族人
第九章 摇船从中东回神州的瑶族人
第十章 蛇化凤凰畲族来
第十一章 舜帝南巡蓝山县和末世归来

备注:欲看各章文章,可以在搜索栏直接搜索即可,如搜索“第一章”

第一章 众生之父亚当出西藏伊甸园

大约12000-10000年前,上帝在东方中国造人,上帝把造人的地址选在昆仑山下的西藏,这就是《圣经•创世纪》中的伊甸(Eden)。古代甲骨文中常把“一”写成“一点”,如日的甲骨文为“⊙”。应该把“Eden”翻译成“一点”,伊甸园即一点圆,即一的园子,即先天一炁的园子,即元炁的园子,即圣灵的园子,即金刚法身的园子,即西方金炁的园子,即太极的园子,代表永生不死之地,象征西方极乐世界。西藏即西方金炁所藏之地,即元始天尊(耶和华)上帝所藏之地。

昆仑山上的玄都玉京山是元始天尊上帝在天堂所居住的地方,也是元始天尊上帝(也称斗父)之长子金阙帝君紫微大帝所住的地方。紫微大帝就是坐在元始天尊上帝右边的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坐在元始天尊左边的灵宝天尊就是圣灵。紫微大帝变成人就是亚当,中国称亚当为伏羲。紫微大帝就是太极,太极分阴阳变成两仪神就是太阳神东王公和月神西王母。

《马可福音》 16:19 主耶稣和他们说完了话,后来被接到天上,坐在 神的右边。
《启示录》 1:13 灯台中间有一位好像人子,身穿长衣,直垂到脚,胸间束着金带。
《启示录》 1:14 他的头与发皆白,如白羊毛、如雪,眼目如同火焰。
《箴言》 8:30 那时,我在他那里为工师,日日为他所喜爱,常常在他面前踊跃,
解读:
上帝独子耶稣的形像与太上老君的形像完全一样,头上的须发皆是白的,而且两者都坐在上帝的右边。坐在上帝左边的灵宝天尊就是代表智慧和真理的圣灵,为上帝的工师,上帝通过圣灵做一切工。

《约翰福音》19:5 耶稣出来,戴着荆棘冠冕,穿着紫袍。
《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解读:
穿紫袍的耶稣就是紫气东来的太上老君。

《希伯来书》 1:6 再者, 神使长子到世上来的时候(注:或作“ 神再使长子到世上来的时候”),就说:“神的使者都要拜他。”
《约翰一书》 4:9  神差他独生子到世间来,使我们藉着他得生, 神爱我们的心在此就显明了。
解读:
上帝的长子就是上帝独子,上帝其他的儿子都是上帝独子的同等级分身或低级分身。

《约翰福音》 10:30 我与父原为一。”
《约翰福音》 14:9 耶稣对他说:“腓力,我与你们同在这样长久,你还不认识我吗?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你怎么说‘将父显给我们看’呢?
《启示录》 22:16 我耶稣差遣我的使者为众教会将这些事向你们证明。我是大卫的根,又是他的后裔。我是明亮的晨星。”
解读:
上帝独子耶稣就是再来人间的亚当,即大卫的根。道祖太上老君其实就是元始天尊,就是耶和华上帝,圣灵耶稣就是灵宝天尊,所以太上老君既是圣父,也是圣子和圣灵。圣父和圣子和圣灵为同一个神,即盘古神。三者都是一,即都是元炁和圣灵,都是太极和无极。白发、白眉、白须、穿白衣形像的太白金星就是太上老君。

《创世记》 3:20 亚当给他妻子起名叫夏娃,因为她是众生之母。
《马太福音》 5:45 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解读:
夏娃为众生之母,那么亚当自然就是众生之父。亚当就是上帝的分身,但亚当称上帝为圣父,可见亚当就是父子一体的神,父是他,子也是他。亚当的英语为Adam,是从“儿丹”转音过来的,无上大丹是上帝,儿丹就是上帝独子。

《创世记》 1:26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创世纪》1:27 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
《申命记》 4:12 耶和华从火焰中对你们说话,你们只听见声音,却没有看见形像。
《申命记》 4:12 耶和华从火焰中对你们说话,你们只听见声音,却没有看见形像。
《申命记》 4:15 所以你们要分外谨慎,因为耶和华在何烈山从火中对你们说话的那日,你们没有看见什么形像。
《以赛亚书》 40:18 你们究竟将谁比 神,用什么形像与 神比较呢?
《创世记》 5:3 亚当活到一百三十岁,生了一个儿子,形像样式和自己相似,就给他起名叫塞特。
解读:
神本身是没有形像的,神是空相,即无相。没有人见过神的形像,可见神的形像是不可见的,所以上帝不允许犹太人以任何有形像的偶像来代表上帝。
上帝用“我们的形像”这个复数形式,说明上帝是一对夫妻,即圣父元始天尊和圣母太元玉女,“我们的形像”指神性而言,上帝独子亚当就是上帝的分身,就是上帝自己,而夏娲就是太元玉女的分身,就是太元玉女自己,所以说上帝照自己的形像造人。神自称圣父时就称其名为元始天尊上帝,神自称圣子时就称其名为东王公,而太上老君之名则包含圣父和圣子。
亚当的儿子塞特之形像样式与亚当相似,所以塞特就是亚当的分身,称为亚当之长子,就是龙三太子,也称善财童子,也称木神句芒。《圣经》中没有说亚当的儿子该隐和亚伯的形像样式与亚当相似,所以上帝的形像并非就是指人类的面貌特征。

《创世纪》2:7-8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耶和华 神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
《罗马书》 8:2 因为赐生命圣灵的律在基督耶稣里释放了我,使我脱离罪和死的律了。
解读:
生气就是生命之炁,就是圣灵,就是一,就是先天一炁,就是元气(炁)。可见,亚当是上帝独子,也是圣灵。圣灵在土灵里面,所以说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此尘土并非指人间的土,而是极乐世界的净土,即白石,即六牙白象,即大禹的父亲鲧从上帝那里偷来治水的息壤。

伊甸园和四条河流:
《创世记》 2:8 耶和华 神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
《创世纪》2:10有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
《创世纪》2:11第一道名叫比逊,就是环绕哈腓拉全地的,在那里有金子。
《创世纪》2:12并且那地的金子是好的。在那里又有珍珠和红玛瑙。
《创世纪》2:13第二道河名叫基训,就是环绕古实全地的。
[kjv] And the name of the second river is Gihon: the same is it that compasseth the whole land of Ethiopia(埃塞俄比亚).
[bbe] And the name of the second river is Gihon: this river goes round all the land of Cush(古实).
《创世纪》2:14第三道河名叫希底结,流在亚述的东边,第四道河就是伯拉河。
[kjv] And the name of the third river is Hiddekel(底格里斯河): that is it which goeth toward the east of Assyria. And the fourth river is Euphrates(幼发拉底河).
《创世纪》2:15耶和华神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
《以赛亚书》18:1[hgb] 唉,古实河 外 翅 膀 刷 刷 响 声 之 地 ,
[kjv] Woe to the land shadowing with wings, which is beyond the rivers of Ethiopia: 《以赛亚书》18:2[hgb] 差遣使者在水面上,坐蒲草船过海。先知说,你们快行的使者, 要到高大光滑的民那里去。自从开国以来那民极其可畏,是分地界践踏人的,他们的地有江河分开 。
《以赛亚书》 18:3 世上一切的居民和地上所住的人哪,山上竖立大旗的时候,你们要看!吹角的时候,你们要听!
《以赛亚书》 18:7 到那时,这高大光滑的民,就是从开国以来极其可畏、分地界践踏人的,他们的地有江河分开。他们必将礼物奉给万军之耶和华,就是奉到锡安山,耶和华安置他名的地方。
《马太福音》 24:31 他要差遣使者,用号筒(号角)的大声,将他的选民从四方(注:“方”原文作“风”),从天这边到天那边,都招聚了来。
《以赛亚书》 24:14 这些人要高声欢呼,他们为耶和华的威严,从海那里扬起声来。
《以赛亚书》 24:15 因此,你们要在东方荣耀耶和华,在众海岛荣耀耶和华以色列 神的名。
解读:
原始的圣经里有两个古实国,一个古实国为中国,另外一个古实国就是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这个古实国为冒牌货。《以赛亚书》第十八章里的古实国就是《创世纪》第二章里的古实国,就是中国,这个古实就是末世上帝使者-主耶稣所要降临和召集选民的地方。
绝大部分《圣经》 版本,错误地把两个古实国(Cush)都认定为如今没有海岸线的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Ethiopia),以为《创世纪》里的基训河就是埃塞俄比亚的青尼罗河。
神在东方的伊甸造人,而埃塞俄比亚根本不属于东方,也不在以色列的东方,“东方的伊甸”根本不可能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故此《以赛亚书》第十八章里的古实不是埃塞俄比亚,而且如今埃塞俄比亚的人民也并不可畏。
尼罗河的两大支流中只有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的西北面,由北向南再向西过苏丹经埃及流入地中海,没有贯穿整个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境内没有贯穿全地的大河流,所以他们的国家并不是“地有江河分开”,可见基训河根本不在埃塞俄比亚。
绝大部分的基督教《圣经》版本又错误地把伯拉河(希伯来人称为Perath)认定为幼发拉底河(Euphrates),而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发源于土耳其高原地区,都流经伊拉克,而土耳其并在以色列的东方,也不在地球的东方,故土耳其不可能是“东方的伊甸”。
虽然有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贯穿全境的伊拉克位于以色列的东方,但是伊拉克根本没有从同一个地方发源出来四条河,所以伊拉克也不是伊甸园。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非从伊拉克出来的河,故此幼发拉底河不是伯拉河,底格里斯河也不是希底结河。
伯拉河无论如何不可能与埃塞俄比亚的任何一条河流从同一个地方(伊甸)流出来,所以把基训认为是埃塞俄比亚的河流且把伯拉河认定为幼发拉底河是完全自相矛盾的。
《圣经》里有很多同名的人、同名的国家、同名的河流和同名的地名。如同中国有北岳、中岳和南岳,而日本也给他的山取名为北岳、中岳和南岳一样,需要读经者认真区分。

我们对照一下上面的西藏东部地图来看真实的伊甸和由其地发源出的四条河流:
第一条圣经称比逊,就是河澜沧江,这条河从西藏流入云南境内。云南自古盛产金子和红玛瑙。云南的探明黄金储量为全国第六名,云南的红玛瑙称为南红玛瑙,在古代为南红玛瑙的唯一产地。
第二条圣经称基训,就是金沙江(长江),而非埃塞俄比亚的尼罗河,《创世纪》第二章和《以赛亚书》第十八章里的古实都是指有众海岛的东方神州中国。而古实的锡安山就是陕西的西安山,即太乙山,即终南山,其最高峰为太白山。太乙天尊住太乙山,太白金星住太白山。
第三条河圣经称希底结,就是从西藏流出后进入印度的雅鲁藏布江,而非流经伊拉克的底格里斯河。这里的亚述指如今的印度地区,圣经后面还有一个国家叫亚述,指兴起于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一带)的国家。
第四条河圣经称伯拉河,就是从西藏流出进入云南的怒江,而非指流经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
由上可见,上帝造人类的伊甸园位于东方中国西藏的东部,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别的地方可以像西藏一样跟《圣经》里的伊甸园完全吻合。西方所宣传的伊甸园在伊拉克境内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创世纪》3:11耶和华说,谁告诉你赤身露体呢?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吗?
《创世纪》3:12那人说,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
《创世纪》3:24于是把他赶出去了。又在伊甸园的东边安设基路伯和四面转动发火焰的剑,要把守生命树的道路。
《创世纪》4:1有一日,那人和他妻子夏娃同房。夏娃就怀孕,生了该隐(就是得的意思),便说,耶和华使我得了一个男子。
《创世纪》4:2又生了该隐的兄弟亚伯。亚伯是牧羊的,该隐是种地的。
解读:
亚当吃了善恶果,表示有了意识分别心,即“一”(圣灵)分阴阳变成了魂和魄,魂就是识心,即识别心,即分别心,当此分别心能分别善恶时即生意识,此时亚当就变成了凡人,就有生死了。因为伊甸园是真心先天一炁所居住地,亚当的心不能回转为真心先天一炁时,亚当就被上帝从伊甸园东面赶出去了,后来应该是到了甘肃或四川,是一个既能放牧,又能种田的地方。

《创世记》 3:24 于是把他赶出去了。又在伊甸园的东边安设基路伯,和四面转动发火焰的剑,要把守生命树的道路。
《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
《搜神记》曰:昆仑之山,是惟帝之下都,环以炎火山。
《淮南子•地形训》:“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悬圃…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九井九门,弱水环绕四周…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老子想尔注》:“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
《封神演义》第六回:“只因一千五百年神仙犯了杀戒,昆仑山玉虚宫掌阐道法,宣扬正教,圣人元始天尊闭目讲筵,不阐道德。”
解读:
元始天尊(耶和华,太上老君)上帝在人间居住地即昆仑山,称昆仑山为“帝之下都”,而昆仑山上面的玉京山为帝之上都。
昆上有个“日”,此“日”即太阳神,即离火之灵,“仑”谐音为“轮”,为轮转和环绕之义,故昆仑山就是被“环以炎火山”的山。“昆” 由“日匕匕”组合而成 ,“匕”就是短剑,可见“昆仑”就是有“四面转动发火焰的剑”

《雍仲本教目录》、 《王统世袭明鉴》,《玛尼宝训》、《王臣记》、《贤者喜宴》、《青史》、《王统记》、《汉藏史集》、《敦煌古藏文写卷》、《的观音》等诸多藏传经典著作等史书都记载着地球上最初是由“大力神猴”和“岩魔女”结合繁衍出人类,神猴当时居住在今雅鲁藏布江南岸山南泽当贡布山的比乌山哲古岩洞,所以这一带就是伊甸园的位置。
民间还有传说称,在泽当神山“贡布山”上有三个仙洞,分别住着一位菩萨、一只因犯了戒律而由神仙变成的猴子和一位美丽的妖女,后来猴子在观音菩萨的授意下娶了妖女,生下了后代,这就是藏族人的祖先。也有说神猴生下六个小猴子,其实这是把挪亚的故事也嫁接过来与亚当的故事合一了。藏族人是亚当(伏羲)的后代,也是挪亚的后代,而挪亚是亚当(伏羲)再来。
洞中菩萨就是上帝,即一(圣灵),上帝之分身首先化生成有肉体的亚当,此时是还没有分离出夏娃时的亚当,此时为太极,也是无极。亚当分离出女娲后就变成了亚当和夏娃,就变成两仪神,即东王公和西王母。西藏的岩魔女就是有坤土和艮石之灵的后土娘娘,即女娲,即女罗刹。神猴犯了戒律就是不听上帝的话吃了善恶果,即圣灵出艮土之灵后变成了有分别心的魂,所以无法回归灵山净土,就变成了肉体会死的凡人,当然其天魂是不死的,亚当的肉体死后,其灵魂回到净土,即回到昆仑山之上的玉京山。
西藏泽当镇属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泽当谐音即泽丹,泽就是兑卦,兑为金,泽当就是金丹,就是圣灵。亚当应该翻译为亚丹,即第二金丹,元始天尊为第一金丹。
这个故事与传说中伏羲的妈妈在雷泽踩神的脚印后生伏羲是一致的。龙为东为魂为雷,泽为魄,魂魄合一为金丹(圣灵)太极上帝,故泽当在乃东区,乃东泽当与雷泽所象征的意义是一样的。

据西藏的《国王遗教》和藏文史书《西藏王统记 》记载,观世音菩萨派其化身猕猴哈鲁玛(即观世音的法身,即法身佛文殊菩萨)到雪域修炼。正当猕猴在定神修行时,度母神(观音之福神分身妙音菩萨)幻化成一名岩罗刹(吃了善恶果的夏娃)前来调戏。猕猴最初未予理睬,如此过了七天,猕猴被那岩罗刹魔女的痴情所打动(亚当也被夏娃忽悠吃了善恶果),来到普陀山请观世音菩萨指点。观世音令神猴回去与魔女成亲,繁衍子孙,并给五谷以养育后代。猕猴与魔女成亲后所生的小猴既不像父猴,也不像魔女,身上无毛,赤红的脸,以腥肉为食,渴了饮血。小猴一生下,魔女饿得想去食他,父猴见此就将小猴带到水草丰美、林木丛生、有许多鸟类猴群的地方,让小猴离开父母,独立地与猴群一起生活。一年以后,父猴去看望小猴,猴孙已繁殖到 400只。但这些猴孙生活十分困难,个个骨瘦如柴,树上的果子不能维持他们的生活。父猴不忍这般惨状,再一次去普陀山拜见观世音,观世音遂把须弥山上的青棵、小麦、蚕豆、豌豆、谷米等五种粮食种子赐予猴神,让猴神拿回到雪域播种。于是,西域土地上第一次有了粮食作物。猴孙们由于吃了五谷,个个精神抖擞,常常游戏在外,故该地取名为“雅隆泽当”,泽当意为“猴子玩耍的坝子”。 至今,泽当西藏四大神山之一的贡布日神山还存在着刻满经语符咒的猴子洞。岩洞东南石壁上有猿猴手捧“曼扎”坐在莲花上的彩绘壁画以及小猴画像。这里的“父猴”就是伏羲,即亚当,即大势至菩萨。

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也有一个手拿虎头如意金棍的神猴叫哈奴曼(Hanuman),别名哈鲁曼,为风神之子,此风神即太元玉女,即佛母妙音菩萨。印度的哈鲁曼就是西藏的哈鲁玛,两者发音基本一致。印度教并没有神猴生人的传说,因为拿着虎头如意金棍的神猴就是回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亚当了。拿虎头如意金棍就是穿虎皮裙持金箍棒的孙悟空,就是在兜率宫炼丹的太上老君,就是弥勒菩萨,即弥赛亚,即末世降临古实国的上帝使者米迦勒天使长,即末世再来人间做救主的亚当,所以《西游记》中孙悟空从太上老君的兜率宫跑出来。
印度的神猴哈奴曼面拥有四张脸和八只手,面如红宝石,毛色金黄,身躯高大,尾奇长,吼声如雷,力大无比,可移动山岳,可捕捉行云。哈奴曼得道于始祖大梵天的真传,其实就是四面佛大梵天的分身,就是法王子文殊菩萨,即大力菩萨孙悟空,即金刚力士,即主宰地府的金刚密迹菩萨,即北阴酆都大帝,就是末世再来人间时手拿阴间钥匙的基督。

《国王遗教》为西藏五部遗教之一,相传为邬坚领巴(o-rgyan-gling-pa)于1285年在桑耶和协札两地所掘莲花生大师(公元八世纪)所藏五部“伏藏”文献之一。伏藏文献全书分为《鬼神篇》(lha-vdre-bkavi-thang-yig)、《国王篇》(rgyal-po-bkavi-thang-yig)、《后妃篇》(btsun-mo bkavi-thang-yig)、《译师篇》(lo-pan-bkavi-thang-yig)、《大臣篇》(blon-po-bkavi-thang-yig)等5部,因而得名。书中记述了从吐蕃王朝赞普赤松德赞起历代赞起历代赞普执政时期的历史。

从以上地图看,青海省地图如同一只有翅膀的玉兔,代表月神女娲(夏娃),卯木为青为素女为兔,海为水为九天玄女,两者合一为西王母。云南省地图如同一匹有翅膀且张开大嘴的龙马(龙头马身),代表龙祖亚当(伏羲),云为一,南为火,龙为震木,午为火为马,云南代表火神东王公。中间的四川如同一个盘腿坐着的人,代表元始天尊上帝或没有分离出夏娃的亚当,四为阴金为法身佛,川为水,法身佛藏于水中,即是玄都的紫微大帝,即北帝。这个西藏、青海和云南的地图就是昭示人们亚当和夏娃从西藏向东面出来。

第二章 上帝流放该隐到湖南永州道县

《创世纪》4:2-8又生了该隐的兄弟亚伯。亚伯是牧羊的,该隐是种地的。有一日,该隐拿地里的出产为供物献给耶和华。亚伯也将他羊群中头生的和羊的脂油献上。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该隐就大大地发怒,变了脸色。耶和华对该隐说,你为什么发怒呢?你为什么变了脸色呢?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该隐与他兄弟亚伯说话,二人正在田间。该隐起来打他兄弟亚伯,把他杀了。
《马太福音》 23:35 叫世上所流义人的血,都归到你们身上,从义人亚伯的血起,直到你们在殿和坛中间所杀的巴拉加的儿子撒迦利亚的血为止。
解读:
主耶稣显然在这里告诉我们,亚伯是被犹太人的祖宗所杀的,所以犹太人就是该隐的后代。

《创世记》4:10-14 耶和华说:“你做了什么事呢?你兄弟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我哀告。 地开了口,从你手里接受你兄弟的血。现在你必从这地受咒诅。你种地,地不再给你效力。你必流离飘荡在地上。该隐对耶和华说:“我的刑罚太重,过于我所能当的。你如今赶逐我离开这地,以致不见你面。我必流离飘荡在地上,凡遇见我的必杀我。”
《创世纪》4:16于是该隐离开耶和华的面,去住在伊甸东边挪得之地。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云:“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峰,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嶷山。”
《九嶷山图记》(唐•朝元吉):“九嶷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嶷”
解读:
精通种植技术的该隐为亚当的长子,他杀掉他唯一的弟弟亚伯后,两夫妻(也是两兄妹)被上帝从伊甸园流放到湖南九嶷山地区的道县,他们在那里生儿育女,种植野生水稻,并发明了原始制陶技术。“挪得(NOD)”希伯来语本义为“徘徊”和“迷茫彷徨”之义,传说古人到九嶷山见九峰相似被迷惑而生疑,故“挪得之地”就是九嶷山。可见该隐被上帝流放到湖南永州九嶷山了。
亚当和女娲在西藏的伊甸园出生,而该隐和其妹妹妻子在甘肃或四川出生。亚当是东王公,该隐就是龙三太子,即蓝山县塔下寺(回龙寺)所镇压的白龙马(为唐僧所骑),即太乙天尊所骑的九头狮子,就是在《西游记》中被称为祖翁的九灵元圣。父子俩本身就是神仙,所以该隐的儿子们才是作为众生之人类之真正开始,该隐从湖南九嶷山开始繁衍人类。

《创世记》 4:15 耶和华对他说:“凡杀该隐的,必遭报七倍。”耶和华就给该隐立一个记号,免得人遇见他就杀他。
《创世记》 17:9 神又对亚伯拉罕说:“你和你的后裔必世世代代遵守我的约。
《创世记》 17:10 你们所有的男子都要受割礼,这就是我与你,并你的后裔所立的约,是你们所当遵守的。
解读:
耶和华上帝给该隐做的记号就是割礼,所以要做割礼的亚伯拉罕就是该隐的后代。

《创世记》 4:17 该隐与妻子同房,他妻子就怀孕,生了以诺。该隐建造了一座城,就按着他儿子的名,将那城叫作以诺。
《创世记》 5:22 以诺生玛土撒拉之后,与 神同行三百年,并且生儿养女。
《创世记》 5:24 以诺与 神同行, 神将他取去,他就不在世了。
《约翰福音》 1:1 太初有道,道与 神同在,道就是 神。
《歌罗西书》 1:18 他(耶稣)也是教会全体之首,他是元始,是从死里首先复生的,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
解读:
《创世纪》4:17和《创世记》 5:24里的两个“以诺”不是同一个人,但是“以诺”这个两个字的意思是一样,都是“与 神同行”的意思,因为“道就是神”,故“与 神同行”就是“与道同行”,所以“以诺城”就是道城,即如今的道县,古称道州,属于湖南省永州市,九嶷山主要在永州市。
“以诺” (希伯来语:Tiberian:nō、标准拼法:anokh)的希伯来语本义为“委身于神”,因为“道就是神”,所以“以诺城”表示 “委身于道城”,可见该隐在永州市的道县筑城居住。道县又称莲城,道即如来神,如来神坐莲台,故道县也称莲城。
道县古代又称营道县,因为道县在营水边,营水即潇水,即湘江源头,营者谋求也,魂也,天魂即东王公也,东王公下凡即亚当。营水从蓝山县九嶷山舜公石和香炉石东南面流出,南下后转西行,然后再北上,穿过道县。
道县被称为“天下谷源,人间陶本”,稻和陶谐音皆为道,故释迦牟尼佛的父亲为净饭王,其叔叔为白饭王,释迦族为雅利安民族中的日种系,释迦牟尼就是太阳神。在鳞、磷、粦的小篆中,皆将“米”写作“炎”字,曾在九嶷山下种稻的神农炎帝和舜帝都是太阳神。
“以诺”的希伯来语本义为“开始的”,“元始的”。道教主宰神就是元始天尊,在佛教称为佛,在基督教就是基督耶稣。以诺与神同行,而神就是道,所以“以诺城”就是“道城”,即古道州,即今道县。佛坐莲台,故道县也被称为莲城。“以诺”还有“委身于神的”之义,得道即委身于神,即与神同行,即与道同行,故以诺城就是道城,即今道县。

道县地图如下:

如今道县地图的形像就是一个男人坐在草地上且背倚青牛的形像,以此昭示骑青牛的太上老君就是道,就是主宰神,就是耶和华上帝。末世再来人间的太上老君(弥勒菩萨)就是在人间千年轮回的看牛郎許仙。言为兑为道,代表太上老君,午为火,就是牛。

《创世记》 4:18 以诺生以拿;以拿生米户雅利;米户雅利生玛土撒利;玛土撒利生拉麦。
解读:
从该隐到土八该隐这条线的后代被犹太人隐藏起来了,故取名为该隐。根据《创世纪》从该隐到拉麦共六代人。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么六代人,每代也远远不止一个人,更多人被以色列人隐藏了,故名他们的祖宗名为该隐,而且犹太人把土八该隐的后代也隐藏了。

第三章 从考古看人类从永州迁徙全国

人类起源并非以会使用工具为特征,使用打制石器的旧石器时代并非人类时代,只有会制作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才有可能是人类的开始。特别是要以会农业种植技术或制陶技术(包括了使用火)为古人类活动的特征,因为在地球生物中,只有人类才具备这两种能力。
灵长类动物也会简单地制作和使用工具,如猩猩和猴子会选用各种合适石头砸开坚果以食用,甚至乌鸦也会用小木棍取出瓶中的食物,猩猩会用树枝制作成工具以取食洞穴中的白蚁,经过训练的黑猩猩还会使用钢锯去锯木头,还会划船。
我们不能把古猿认作人类的祖宗,那是认畜为祖的愚昧迷信思想,是盲目迷信生物进化论的结果。动物吃生食,人类吃熟食,所以原始人类必须用陶器,而且会种植水稻的原始人类非用陶器煮熟食用不可,所以栽培水稻必然与制作陶器几乎同时存在。该隐会种地,自然会制作原始陶器。
下文中对于各种遗址文化的命名并非以此文化的历史最早发生地为命名标准,往往是以最早发现该文化的遗址地之名字来命名。如河姆渡文化首先在余姚河姆渡遗址中被发现,故命名为河姆渡文化,但并非说河姆渡遗址就是河姆渡文化的最早起源地。

真正属于众生之人类之唯一起源地:湖南永州
1.距今12500~10000年:湖南永州市道县寿雁镇白石寨村玉蟾岩遗址。
2.距今12000~7000年:湖南九嶷山遗址。
备注:
月中蟾蜍就是一,道在白石里生一,或者说在玉里生一,或者说在岩石里生一,即土生金。一就是玉蟾,就是月中蟾蜍,也是太白金星,就是白帝,就是太上老君,就是金炁,即元炁,即圣灵,即石头里出来的神猴,即住在蓝山县百叠岭五行圣山(舜帝祭天台)的孙悟空。我母亲怀上我的时候在六甲公路边的旧凉亭(现已拆除)附近见过那只神猴,神猴就是舜帝的法身,佛教金刚力士,在《西游记》中称之为大力菩萨,为万有引力之本源。
《启示录》 2:17 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得胜的,我必将那隐藏的吗哪赐给他,并赐他一块白石,石上写着新名,除了那领受的以外,没有人能认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皆由道一所生,故人类起源于道县白石寨村玉蟾岩遗址。在蓝山县百叠岭留下舜帝住在白石县的传说,舜帝住在白石里面或住在玉里面,就是玉帝和紫微大帝。白石代表净土,即代表西方极乐世界,即天堂,即神霄天,所以女娲炼石补天。

玉蟾岩遗址里挖掘出了距今约12000~10000年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栽培稻遗存,此稻兼有野、籼、粳综合特征,证明这是从普通野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类型,由此道县被称为“天下谷源”
遗址中出土了一些陶片,经北京大学碳十四实验室对出土的陶片测定,距今约12320(±120)~14490(±230)年左右,这是世界发现烧制最早的原始陶片,具有最原始陶器的初级形态。
这些陶片为夹炭陶,用贴塑法成型。湖南彭头山遗址、河南贾湖遗址、湖南八十垱遗址、湖南皂市下层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湖南独岭坳遗址、四川大溪遗址等距今9000~7000年前出土的炭化稻米与夹炭陶的文化遗址均为贴塑法成型。因此,玉蟾岩的贴塑法成型工艺为后代贴塑法工艺的开山鼻祖,也是稻作农业发祥的重要佐证材料之一。遗址中还发掘出了锄形石器,证明当时有农业种植技术。
出土的陶器为夹炭原始陶片,主要特点是火候很低,质地疏松,外表呈黑褐色,初步表明玉蟾岩的陶器是陶器制造的起源阶段。这些陶片的具体时间,有说为18000~17000年,有说14000~12000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甚至鉴定为14000~21000年。这21000年的陶片历史超越其它一切遗址的陶片历史,所以毫无疑问,玉蟾岩遗址的陶片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陶片,故道县被称为“人间陶本”
对陶片历史时间的测定似乎差别很大,因为不同的测量方法得出不同的测量结果,所以只能作为一个参考。玉蟾岩陶片的最早真实历史时间应该与栽培水稻的历史时间一致,应该在距今12000~10000年之间的某个时间段。
根据中国各地10000年前的各种遗址陶瓷文化推测,从所谓的科学测定时间而言,在大约距今12000~11000年左右,应该从道县玉蟾岩遗址分离出一群人到永州九嶷山某地居住,暂且称此地为九嶷山遗址,山为土灵,符合上帝和女娲用泥土造人的道理。这个遗址的存留时间应该在12000~7000年之间,遗址早期(距今约11000~10000年)应该有红陶遗存,后期(距今9000~8000年)有白陶,陶器中应该有太阳纹、兽面和八角星。

距今大约12000~10000年之间,随着该隐后代人口的急剧增长,食物不足以养活那么多的人,所以从湖南省永州市的道县玉蟾岩遗址和九嶷山遗址发生了人类神州大迁徙运动。

① 广西路线(从道县玉蟾岩往西约130公里,发生在约12000~10000年前)
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距今12000~7000年前),桂林大岩遗址(距今10000年前),柳州鲤鱼嘴遗址(11450年前)
备注:
桂林地区的庙岩、甑皮岩和大岩所出的陶片年代稍晚于南岭以北的玉蟾岩遗址,其陶片测年距今17000~12000年左右。牛栏洞的早期陶片测年距今距今1.6万年左右。甑皮岩遗址后经碳14C多次测定,该遗址距今1.2万年至7000年。在大约距今7000年前,甑皮岩遗址的人们却离开了甑皮岩,离开了桂林岩溶地区,向南部继续迁徙,成为后来的壮族。
后经过进一步科学综合测定,这些陶片历史在距今12000~9000年,在第二、三、四期出土的陶器大部分用泥片贴筑法制坯,露天堆烧法烧造,还出土了未烧制的陶雏器。
这些遗址的陶片为早期陶片,为黑褐色和红褐色,所以这些人从道县玉蟾岩遗址中迁徙而来。因为这些遗址无水稻炭遗存物,故没有夹炭陶,广西桂林甑皮岩采用双料混炼技术,即将河蚌敲碎掺入在泥土中。当时的人们不种稻而以打猎为生,这说明这些人们是从道县玉蟾岩遗址的打猎队中迁徙过来的,或者是因为远出打猎迷路而留在广西,广西桂林离湖南道县的直线距离约130公里。

② 广东路线(从道县玉蟾岩陆续南下,发生在距今约12000~11000年)
广东清远英德牛栏洞遗址:英德云岭镇狮子山南麓,经碳十四断代12000~8000年前。
备注:
广东牛栏洞的水稻有约10000年历史,其陶片历史约为9000年。牛栏洞第三期已出现磨制石器,玉蟾岩却尚未出现,说明牛郎洞的时间迟于玉蟾岩。
经过测定,牛栏洞遗址的存在时间,第一期为距今约12000~11000年;第二期为距今约11000~10000年;第三期前段为距今约10000~9000年;后段为距今约9000~8000年。玉蟾岩在牛栏洞的前半段时间内,而牛栏洞的重要文化遗物出土于后半段时间内。因此,可以认为玉蟾岩文化早于牛栏洞文化。
牛栏洞遗址第二、三期文化堆积层发现的水稻硅质体是迄今岭南地区所见年代最早的水稻遗存,测定距今1.2万年前。这些非籼非粳类型的水稻硅质体并不能肯定它是栽培稻或野生稻,必须出土了兼有野、籼、粳综合特征的古栽培稻实物,才能确认已有了稻作农业的萌芽。非籼非粳类型水稻硅质体在牛栏洞中出现数量又极少,很可能是牛栏洞人无意带入的野生遗物,或者是早期从玉蟾岩遗址带过来的野生稻,距今12000~11000年的牛栏洞人也是从道县玉蟾岩的打猎队中迁徙出来的。
后期的广东湛江遂溪县鲤鱼墩遗址距今8000~7000年,遗址出土了陶、石、蚌器一批,大量的锛、网坠、石锤、石砧、石饼、石拍和贝壳堆积。这个遗址没有发现水稻遗存,这里的人们应该是可能从牛栏洞迁徙过来或者从广西迁徙过来。
再往后的广东深圳市咸头岭遗址距今7000~6000年,出土了大量白陶、彩陶、石器等史前人类文化遗存。另外还有广东省深圳市宝安葵涌大黄沙遗址距今约6500年,陶器有夹砂陶、泥质红陶、白陶和彩陶等。这些遗址也无水稻遗存,可能也是从牛栏洞遗址中间再经过别的遗址迁徙过来,后来接受了高庙文化,或者直接从九嶷山遗址迁徙过来,还有可能从湖南桂阳县千家坪迁徙过来的,其以白陶为特征的高庙文化与千家坪遗址一脉相承。

③ 江西路线(从永州玉蟾岩遗址往东北方向迁徙到江西,大约距今11000~10000年)
1.江西上饶万年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有早期陶片和人工栽培水稻。
备注:
万年仙人洞陶片,碳十四测年距今18000年(不准确),根据碳十四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数据和对堆积地层的分析,可推断这处洞穴遗址的时代距今大约为10000年至8000年,里面发现了10000年前的栽培稻。遗址分为上下两层。据放射性碳元素断代未经校正,下层遗存年代约为距今8825±240年。可见万年仙人洞遗址的年代要略迟于道县玉蟾岩遗址,在这两个遗址中发现有早期陶片,为黑褐色和红褐色。这两处遗址相距约800米,这些人是大约10000年前从道县玉蟾岩遗址主动迁徙过来的,故带来了玉蟾岩遗址的水稻种植技术和制陶技术。

④浙江路线(从永州九嶷山遗址往东北方向迁徙到浙江,大约距今10000年)
1.浙江上山文化:有早期夹炭陶、夹沙红衣陶、彩陶,有人工栽培水稻。
由此路线演化出了距今10000-8300年的浙江上山文化,上山文化在浙江还演化出了距今8200~7000年的萧山跨湖桥文化、距今8300~5300年前的余姚河姆渡文化和距今7000~6000年的杭嘉湖地区马家浜文化,由马家浜文化演化为距今6000~5300年的崧泽文化(首次发现于上海青浦崧泽村),由钱塘江两岸的崧泽文化和河姆渡文化融合演化出了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文化,蚩尤部落的良渚文化在距今约5300年时统一了钱江流域和太湖流域的所有文化。
由上山文化和湖南彭头山文化融合演化出了距今9000~7500年的河南贾湖文化,由河南贾湖文化(距今9000~7500)演化出了距今8170~7000年的甘肃大地湾文化,由河南贾湖文化在河南李家沟文化(距今10500~8600年)的基础上演化为距今8000~7000年的河南裴李岗文化,然后由河南贾湖文化(种植稻谷)、甘肃大地湾文化(种植黍)、河北磁山文化(距今8200~7500年,种植粟)和河南裴李岗文化(距今8000~7000年的,种植黍、粟和稻)等融合演化出了6500~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由早期仰韶文化又分离独立出距今约6000年的山东后岗文化,由后岗一期文化又分离演化出6500~4500年的山东大汶口文化。由后冈一期文化向北扩张到达内蒙古和河北北部演化为距今6000~5000年的红山文化。
备注:
上山遗址位于浙江省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上游的金华市浦江县黄宅镇境内,由此得上山文化之名。上山遗址发现了夹炭红衣陶片,里面有稻谷的痕迹。钱塘江流域的上山遗址距今约10000~8500年,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对上山遗址出土的夹炭陶标本进行了碳十四年代测定,其校正年代达距今10000年,其水稻是长江下游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栽培稻作遗存。
迄今上山文化遗址已经发现19处,它们分布在钱塘江及附近区域。上山文化早期,遗址分布于钱塘江上游的浦阳江、永康江——武义江流域;而到了上山文化中、晚期,遗址点向西部扩散到衢江,向北、向东扩散到曹娥江、灵江等流域。早期遗址有浙江金华上山遗址、浙江永康庙山遗址、浙江武义大公山遗址、永康太婆山遗址。中期遗址数量最多,包括浙江绍兴嵊州小黄山遗址、浙江衢州荷花山遗址、金华山下周遗址、永康湖西遗址、金华桥头遗址、浙江台州下汤遗址。晚期遗址数量少,主要有永康湖西遗址、长城里遗址、义乌的桥头遗址。上山遗址文化内涵新颖独特,以大口盆、平底盘、双耳罐为典型代表的陶器群不同于长江下游及附近地区以往发现的其它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山文化遗址中保存了丰富的、具有驯化特征的稻遗存。
约距今10000年前后,浙江上山文化出现较为成熟的红衣和“化妆土”的陶器装饰工艺,所以上山文化中的人们从有红陶或红衣陶的湖南永州九嶷山遗址迁徙而来。稍晚的时候,红衣陶也出现在湖南彭头山文化中。距今9000年前后,上山文化中期的桥头、湖西、下汤等遗址出现通常意义上的图案化彩纹,这是迄今发现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彩陶。同时或稍后,贾湖和裴李岗文化一些遗址也出现红衣陶器。 距今9000年前后,除了红衣陶工艺在钱塘江、洞庭湖地区和淮河上游地区有分布外,狭义的彩陶仅见于钱塘江流域的上山文化。距今8000年前后,跨湖桥文化继承了上山文化的彩陶传统。上游地区的上山遗址,大多有跨湖桥文化层叠压其上,而沿海低海拔区的跨湖桥文化遗址,底下则全不见有上山文化踪迹。
钱塘江流域的小黄山遗址位于浙江省绍兴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处于上山文化的中期,这里出土了大量的夹砂红衣陶器,其陶器年代最晚已接近距今9000年,是浙江乃至东南沿海地区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在第四期挖掘中,有良渚文化(5300~4000年)晚期遗存。
浙江早期以上山文化为代表,年代为距今10000年~8000年。中期后来以跨湖桥文化(8200~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8300~5300年前)以及杭嘉湖地区的马家浜文化(7000~6000年前)、崧泽文化(6000~5300)为代表。晚期以良渚文化为代表,距今5300年到4300年。浙江文化中期的河姆渡文化包括余姚三七镇井头山遗址(8200~7000年前)、余姚三七镇田螺山遗址(7000~5500年前)和河姆渡遗址(7000~5300年)。河姆渡遗址有7000年前的栽培水稻。螺山遗址和井头山皆属于河姆渡文化。
井头山遗址出土器物有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400多件。部分陶器表装饰红衣或黑衣,并有少量简单图案的彩陶和早期稻作遗存。
田螺山遗址文化堆积厚度超过3米,分为6个文化层,距今年代约为7000~5500年。出土较完整、丰富的文物,质地有陶、石、玉、骨、角、牙、木等。田螺山遗址发掘到大约几十万颗碳化稻米和数十件骨耜,证明发展到使用成套稻作生产工具普遍种植水稻的阶段。
宁波市余姚市丈亭镇西岙村南鲻山东麓三叉江桥东南有鲻山遗址,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文化堆积厚约3米,划分为10层,文化内涵包括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商周时期,以河姆渡文化堆积为主。以上这些都证明5300年前蚩尤时期的良渚文化统一了浙江。

黍最早出现在甘肃大地湾遗址和河南裴李岗遗址中,距今约为8000年。1911年,德国业余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奥本海姆在叙利亚与土耳其交界处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哈拉夫遗址。除了彩陶等物品外,还出土了一些碳化黍粒,宣称其黍粒有距今6000年。经过对黍粒的炭十四测定距今约4500年,可见其黍种和彩陶技术皆来中国,那里的人们是蚩尤的后代,西方人因为排斥中国人而特别喜欢搞文物造假。西方的人类起源于非洲之说是以造假的遗址和文物为依据。

⑤江苏和山东路线(从永州九嶷山遗址过赣入浙北上到达江苏,然后到达山东)
1.江苏南京溧水神仙洞遗址
2.山东淄博沂源县的扁扁洞遗址
3.山东博市临淄区赵家徐姚村遗址
备注:
江苏南京溧水神仙洞遗址,出土了一件细泥红陶片,表面黑褐色,距今约11000年,该遗址无水稻种植。山东淄博沂源县的扁扁洞遗址也曾出土了一件超过万年的夹沙红陶陶片,也无水稻种植。这证明距今11000~10000年就有红陶了,甚至江苏南京溧水神仙洞遗址的红陶还略早于浙江上山文化,这也说明湖南永州的九嶷山遗址在距今11000~10000年就有红陶遗存。
经过对扁扁洞遗址进一步研究能够发现扁扁洞遗址文化与山东淄博的后李文化(据今8500年)内涵上基本一致,具有前后相继的联系。
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对山东博市临淄区赵家徐姚村遗址先后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经检测,年代距今9600年~1.1万年,出土的200余件陶片标本,包括可复原陶器两件,距今约10000年,陶片均为夹炭红陶,可辨部位有口沿、腹部、圜底,初步判断器型为圜底盆,也无水稻种植。
赵家徐姚村遗址东北距后李遗址约4.2千米,后李文化距今8500~7500年,后面为山东北辛文化(距今7500年~6100年),然后是山东大汶口文化(距今6500~4500),再后面是山东龙山文化(距今5000~4000年)。后李一期文化的陶器都是夹沙陶,后李二期文化与北辛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如都流行三足器和圜底器。距今距今7400~6400年的北辛文化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南北及江苏淮北地区,现已发现60多处。
距今6500~4500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汉族先民首领少昊氏的地区,为山东龙山文化的源头。遗址中多见夹砂或泥质的红陶,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大汶口文化中后期(距今5000多年)到龙山文化时期,已经有大量骨刻文字和陶文出现,已有了指事字和象形字,这证明了黄帝时期仓颉造字的传说。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省胶济线西段的邹平、桓台、淄博、青州、寿光和昌乐等地的龙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出土阴线刻划文字的骨头、滑石器、陶器和陶片等,其中以刻字骨头为多。这可能跟少昊继承黄帝的帝位后定都山东曲阜有关。
骨刻文字是在上山文化、彭头山文化、贾湖文化、西安半坡文化(仰韶文化)等少量刻画文字的基础上,经过仓颉的大力改进和创造发展而来的,后来演化成了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彝族文字,因为彝族是蚩尤的后代,故此彝文更多地继承了仓颉造字前的刻画文字。如下两个对比表格来自源自《彝文揭开8000年前甘肃大地湾刻划符号的神秘面纱》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以山东为中心的海岱地区,对于其渊源,多数研究者认为大汶口文化直接由北辛文化(距今7400~6400年)发展而来,这在王因、大汶口等遗址的层位关系中已得到证明,除此之外,从器物组合和主要陶器形态的演化、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得到了确证。在三里河、呈子等遗址,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都叠压在龙山文化之上,同时两者之间的习俗、器物都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关系,因此大汶口文化过渡发展成为龙山文化,基本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

⑥河北和北京路线(从永州道县玉蟾岩遗址经过江西、浙江、江苏和山东到达)
1.河北省张家口阳原县于家沟遗址:测定距今11000年,早期陶片,黑褐色和红褐色。
2.河北省保定市南庄头遗址:有早期陶片,距今10500~9690年。
3.河北保定四台遗址:距今10400~6400年。
4.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距今10065~9595年,早期陶片,黑褐色和红褐色陶。
5.北京怀柔转年遗址:距今9800年(未校正),早期陶片,褐色。
备注:
北方地区之早期陶片的绝对年代大体同时,大约在距今1万年左右。该区域早期陶片均为夹砂陶,陶色以褐色为基本色调,器形为盂类或罐类等平底器,制作技术为泥片贴塑或泥条筑成。这里没有红陶,这些文化并非由上山文化传承而来,而是直接来自道县玉蟾岩遗址迁徙过来,只不过这里没有种植水稻,故用夹砂陶代替了夹炭陶。
在四台遗址距今7300~7100年的第四组文化遗存中有发现有碳化的粟与黍,器物上残留淀粉粒说明了驯化粟、黍的存在。
河北张家口还有8500年前续延至距今5200年的康保县兴隆遗址。兴隆遗址的文化内涵与近些年发掘的内蒙古化德县裕民、四麻沟遗址,镶黄旗乃仁陶勒盖遗址,张家口尚义四台遗址相似。
距今8000~7600年的河北邯郸磁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源头之一。磁山遗址被誉为是世界上粮食粟(距今8000年)、家鸡和中原核桃最早发现地。磁山文化的陶器均为手工制作,用泥条盘筑法和捏塑法成型,绝大部分属于夹砂红褐陶,少部分为泥质红陶,以素面为主。这里的红陶技术应该是从河南的贾湖文化或裴李岗文化或山东后李文化传过来。
河北保定还有5000年前的容城东牛遗址,为仰韶晚期文化,出土了大量的彩陶钵片和红陶罐陶片。可见河北最后被仰韶文化所覆盖。

⑦吉林路线(从永州道县玉蟾岩遗址经过江西、浙江、江苏、山东和河北到达)
1.后套木嘎遗址,距今10000年以上。
2.双塔遗址,距今10000年左右。
备注:
位于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红岗子乡后套木嘎村附近,第一期文化遗存:属后套木嘎一期文化,距今10000年以上。出土陶器以夹炭的黄褐陶或灰褐陶为主,器表色泽不甚均匀。陶器为夹炭陶,其火候很低,未达到普通陶器的烧成温度,陶质极酥。第二期文化遗存:属昂昂溪文化,距今7000年左右。第四期文化遗存:属哈民忙哈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第五期文化遗存:属白金宝文化,距今3000年左右。
双塔遗址位于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双塔屯东的漫岗上,面积约36万平方米,属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辽代遗址。其遗址文化在10000年左右,目前在双塔墓地墓葬形式和出土器物,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距今约6000多年的昂昂溪文化类型,距今约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类型,距今约20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东胡族文化类型。
另外在内蒙古赤峰市的兴隆洼遗址距今10000~7000年,遗址堆积中有红山文化和兴隆洼遗存的陶片。

⑧河南路线(从湖南永州道县玉蟾岩遗址经赣到达)
1.河南省郑州新密市李家沟遗址:有早期陶片,距今10500~8600年。
2.河南省许昌市灵井遗址: 有灵井遗址,早期陶片,距今9800年。
备注:
李家沟遗址完整地揭露出距今10500~8600年连续的史前文化堆积的剖面。上部则发现典型的距今8000~7000年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陶片。
李家沟—裴李岗时期是河南地区的文明肇始期,绝对年代距今约10000~7000年。大致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李家沟时期,以李家沟文化、裴李岗文化前期为代表;第二阶段即裴李岗时期,以裴李岗文化后期为代表。
李家沟文化位于豫中北部的双洎河流域,裴李岗文化前期位于豫中南部的沙澧河流域,两种遗存之间尚未发现其他同时期遗存。
结合河南周边地区的考古发现,李家沟文化似与河北保定南庄头、河北保定四台一类遗存更为接近,说明李家沟遗址和河北保定南庄头、四台遗址承接同一种文化而来,即皆从道县玉蟾岩遗址同时期迁徙而来。
裴李岗文化前期则与浙江上山、浙江桥头一类遗存接近,裴李岗文化前期从河南贾湖文化中演化而来,贾湖文化是裴李岗文化的重要源头。河南贾湖遗址年代距今9000~7800年,考古工作者将发掘资料分为三期,其中的第一期文化最早,是裴李岗文化的重要源头。第二、三期与裴李岗、峨沟等大体同进。第一期年代距今约9000~8600年,第二期为8600~8200年,第三期为8200~7800年。这里出土的距今8000年之七声音阶骨笛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碳化稻米及植物果核,9000年前贾湖人已经掌握了酒的酿造方法,所用原料包括大米、蜂蜜、葡萄和山楂等。出土的陶器有盛酒陶器,舞阳贾湖红陶、舞阳大岗彩陶、舞阳阿岗寺亮黑蛋壳陶、舞阳善德灰陶等,被科学界统称“贾湖陶瓷”,这里的红陶和彩陶技术来自浙江上山文化。此处发现的龟甲上之契刻符号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
李家沟—裴李岗时期先民烧制陶器、磨制农具、种植农作物(粟、黍、稻)和饲养家畜(猪、狗),标志着农业社会的到来。如贾湖先民懂音律、明数卜、知天文、晓祭祀。这些技术工艺、知识体系、思想观念和宗教意识随着裴李岗文化的迁徙而流播开来,使黄河中下游地区皆“裴李岗化”。距今9000-7500年的河南漯河贾湖遗址和河南裴李岗文化皆为仰韶文化的源头。
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东,是一处距今8000年~4800年的史前遗址。遗址包含了大地湾文化、半坡文化(位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距今约6800~6300年,属于仰韶文化)和晚期仰韶文化。从半坡遗址的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为刻画文字。大地湾遗址的彩陶来自贾湖文化,其彩陶以红彩带纹为显著标志。大地湾文化的生存地域主要在陕、甘两省的渭河流域,波及到泾河、西汉水流域,其至在陕南也有类似遗存发现。大地湾遗址出土了距今7800年的黍,也有粟的遗存,还发现了大量的碳化稻米。距今8000~7000年的大地湾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源头之一。
环绕仰韶文化的诸支考古学文化,计有仰韶文化东边的大汶口文化、西边的马家窑文化、南边的大溪文化、东南边的崧泽文化等,共同构成中国考古学上的仰韶时代。
仰韶时期是河南地区的文明发展期,绝对年代距今约7000~4700年(与洞庭湖平原的大塘文化,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对应)。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仰韶早期,以山西枣园文化(距今7000~6400)、河南后岗一期文化(距今6500~5500)等为代表;第二阶段即仰韶中期,以河南庙底沟文化(距今6005~4780)为代表,以豫、陕、晋三省为中心,分布在东至山东泰岱,西至青海湟水,北至河套,南至淮汉;第三阶段即仰韶晚期,以河南秦王寨文化前期、西王村文化(晋西、关中和陇东地区)、大司空文化(豫北冀南)等为代表。
仰韶文化演变成了龙山文化,其年代距今约5000~3800年。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龙山早期,以秦王寨文化后期、庙底沟二期文化(距今4900~4800年)等为代表;第二阶段即龙山晚期,以后岗二期文化、煤山文化等为代表。
河南龙山文化早期,受山东大汶口文化的影响,豫西地区的西王村文化首先嬗变为庙底沟二期文化(早期龙山文化),随后进入豫北地区,迫使这里的大司空文化转变为孟庄龙山早期文化。豫东、豫南地区被彻底纳入海岱和江汉文化系统,分别成为大汶口文化和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的稳定分布范围。
龙山文化分布于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河北、辽东半岛、江苏等地区。龙山文化时期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代之前或与夏初略有交错。
考古发现与研究显示,距今约4300年前后,良渚、大汶口、红山等古国文明纷纷衰落,河南地区在多元文化的汇聚与融合中加快了文明化进程。

⑨湖南路线(来自永州九嶷山遗址)
因为湖南常德和岳阳等地有距今9000~7600年的彭头山遗址,而离道县玉蟾岩约180公里有距今约8000年的桂阳千家坪遗址,所以推断在永州地区的九嶷山周围必然还有一个距今12000~7000年的末发现新石器遗址,称为九嶷山遗址,九嶷山遗址的人类来自道县玉蟾岩遗址。
由九嶷山遗址第一次迁徙出的人类在洞庭湖平原留下了距今9000年的湖南岳阳汨罗附山园-黄家园遗址,距今9000年的湖南常德彭头山遗址(有刻画字),距今8000年前湖南郴州桂阳千家坪遗址(有刻画文字),距今7800年的湖南怀化洪江市高庙遗址(有刻画文字)。本路线有红陶和白陶,但以白陶为其特色文化,后来有些地方学会了上山文化的彩陶技术或者自己发展出了彩陶技术。

A. 9000年前,汨罗附山园-黄家园文化(承接自九嶷山遗址)
距今9000年~4500年前的汨罗附山园-黄家园遗址文化共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距今9000~7600年,为彭头山文化(包括汨罗·附山园、汨罗黄家园和常德澧阳县的彭头山等遗址)。中期为距今7000~6500年前的大塘文化(包括7000年前的长沙大塘遗址,7000~6500年前的株洲茶陵独岭坳遗址一期)、距今6500年的湘潭锥子岭文化、距今6400~5300年的重庆乌山县大溪文化(包括距今6500~6000年前的株洲市渌口区磨山遗址、距今6300~6000年前的株洲茶陵独岭坳二期遗址),大溪文化后来演变为屈家岭文化(距今5300~4600年),屈家岭文化又演变成了距今5000~4500年石家河文化。

A1.附山园-黄家园早期文化(9000-7600年前)
距今9000~7600年:岳阳汨罗县之附山园-黄家园早期文化(属于彭头山文化)
备注:
彭头山文化包括距今约9000年的附山园-黄家园早期文化,9000-7600年前的常德澧阳县彭头山遗址,8500~7500年前的澧县八十垱遗址。澧县八十垱遗址中的稻谷、稻米收集近1.5万枚,年代为9000~8000年,这说明当时以水稻为主食,道县玉蟾岩的培栽水稻技术在彭头山文化中获得大力发张。在澧阳县共有十余个彭头山文化遗址。彭头山遗址出土距今9000年的陶器以夹炭红褐陶、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全部为原始的贴塑法制成,其纹饰有绳纹、刻划纹。器形有圜底罐,深腹钵、盆等。出土的石器以打制为主,另有少量石质装饰品。彭头山出土的陶器中夹杂了大量的稻谷、稻壳,充分展现了这里原始稻作农业的发展规模。彭头山遗址出土的坠饰上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刻字符号,此符号在距今约6500年湖北宜昌秭归的柳林溪遗址和距今约6000年苏州的澄湖遗址中出现。
彭头山同类遗址共有十余处,如常德临澧县杉龙岗遗址,常德津市苗儿岗遗址等。突然有如此多的彭头山文化遗址,据此推测在洞庭湖平原的长沙、岳阳和常德地区应该还有距今11000~9000年的遗址没有被发现,这个未被发现的遗址文化人类是距今11000年~10000年时期直接从九嶷山第一次迁徙过来的,该未发现遗址应该有原始陶片和红陶。
由彭头山文化演化为8000~7000年前的常德石门皂市下层文化,由皂市下层文化再演化为7000~6300年前的常德安乡县汤家岗文化。
在岳阳钱粮湖农场坟山堡遗址皂市下层文化遗存中,不仅发现一些白衣陶、黄白陶和原始白陶,而且还在一座墓葬中发现了较为完整的白陶小罐和白陶杯形器,与之共存的还有彩陶,年代当在距今7500年以前(与高庙遗址白陶的年代相同),这是该区域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白陶和彩陶之一。

A2.附山园-黄家园文化中期
1. 距今7000年:长沙大塘遗址(大塘文化)
2. 距今7000~6500年:株洲茶陵独岭坳一期遗址文化(大塘文化)
备注:
大塘遗址出土大量红陶和灰陶,还有少量的黑陶和白陶。大塘遗址发现的白陶主要为罐、碗类器,其中有个兽面纹白陶碗底。其中还有彩陶,主要为褐彩和红彩。
通过对大塘文化陶器的分组及其渊源关系的探讨,不难发现,大塘文化的产生发展受到了洞庭湖区常德皂市下层文化、常德汤家岗文化、怀化洪江沅水流域高庙下层文化的强烈影响,继承和吸收了这些文化的部分因素,正是多种文化因素的交融,催生了大塘文化。
在茶陵独岭坳遗址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商代前期三种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文化遗存。在独岭坳一期遗址为大塘文化,在其中发现若干粘有水稻颗粒的红烧土块遗存,在五号坑中发现三十多处碳化栽培稻。还有大量陶器,其中有少量白陶和彩陶。还有三个距今7000年的祭祀坑遗址。

3. 距今6800~5300年:常德安乡县汤家岗遗址(汤家岗文化和大溪文化)。
备注:
汤家岗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安全乡,面积约3万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白陶器,还有一些彩绘白陶。整个遗址文化内涵包含了汤家岗文化和大溪文化两个时段,前者时代距今6800~6000年左右,后者距今6000~5300年左右。
何介钧在1980年《试论大溪文化》一文中指出“湖南常德安乡汤家岗遗址文化具有了大溪文化的某些共同因素,有理由认为它是大溪文化的一个发展阶段,也就是目前所见大溪文化的最早期。但大溪文化的一些特征性因素,有好些在这类遗存中尚未具备,因而又有可能认作是与大溪文化有别,比大溪文化更早的一类原始文化遗存” ,可见大溪文化是由汤家岗文化演化而来。

4.距今6500~5000年:湖南常德澧县城头山古遗址(包含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
5. 距今6800~4000年:湖南省常德安乡划城岗遗址(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
备注:
城头山古遗址下层水稻田属汤家岗文化,年代为距今约6500~6300年。祭坛属大溪文化,年代为距今6000~5800年,后面是油子岭文化(首先在湖北京门油子岭发现),距今6000~5100年。然后就是距今5300年屈家岭文化,再后面就是距今5000~4300年的石家河文化遗存。
在城南壕沟淤泥中,出土了稻、瓜等170多种人工种植和野生植物籽及猪、羊、狗、鹿等20多种家养和野生动物骨骸,其时间超过了1974年在浙江发现的河姆渡遗址。距离城头山遗址1公里处,还发现距今约8000年的人工栽培稻;距离城头山遗址10多公里处,发现了距今约8000年的大量稻田实物标本,其中40%有人工栽培痕迹,有水坑和水沟等原始灌溉系统,是现存灌溉设施完备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可见在8000年前,湖南人就大量种植人工栽培水稻了。
城头山古遗址是迄今中国唯一发现时代最早、文物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城市”。
距今5300~4300年的屈家岭文化因湖北省京山县屈家岭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湖北、湖南两省境内,河南省南部也有发现。可分为湖北屈家岭类型、湖北青龙泉类型和湖南省境内的划城岗类型,并可分为三期。陶器以黑陶和灰陶为主,并出现朱绘黑陶,蛋壳彩陶得到空前发展。不少地方发现城址,建筑多为地面式,并出现大型多间式房屋。屈家岭文化与河南庙底沟文化(以豫、陕、晋为中心)、河南郑州大河村文化(秦王寨类型)、山东大汶口文化(分布在山东、江苏淮北、河北和辽宁)和长江以南的江西樊城堆文化、广东韶关石峡文化等存在相互间的影响与交流,这应该是来自湖南屈家岭文化的黄帝率部统一中国的原因。
湖南省常德安乡县划城岗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清理出灰坑17个,墓葬115座,房屋建筑局部两处,陶窟一座。遗存可分为五期。遗址的文化内涵包含了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四个文化发展阶段,年代距今6800~4000年左右。
青龙泉与大寺遗址地处汉江中上游的湖北十堰市郧县,青龙泉文化遗址可分为青龙泉仰韶文化、青龙泉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遗存。大寺遗址主要包含有下层的仰韶文化、中层的屈家岭文化和上层的龙山文化遗址,部分地段有断续的较薄的东周文化层。其文化发展序列是:仰韶—–屈家岭—–青龙泉三期(即石河文化)—–大寺龙山(乱石滩遗存)。从这里可见,屈家岭文化由湖南传到湖北,代替了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
屈家岭文化又可分为七个地区类型,分别为分布在汉东平原及汉西平原北部的屈家岭类型、洞庭湖平原及汉西平原南部的城头山类型、沅江中上游的高坎垄类型、峡江地区的杨家湾类型、鄂西北豫西南地区的青龙泉类型、鄂北及鄂东北地区的金鸡岭类型、鄂东南及淮河上游局部地区的放鹰台类型。
因为常德城头山遗址和划城岗遗址的文化发展脉络清晰,其屈家岭文化叠加在大溪文化之上(期间还有油子岭文化遗存),所以屈家岭文化承接大溪文化而来,然后发展到四川巫山、湖北等地。屈家岭文化后来又演化为石家河文化。

6.距今6300~6000年:株洲茶陵独岭坳二期遗址文化(大溪文化)
7.距今6300~5400年:重庆乌山县大溪遗址(大溪文化)
备注:
大溪文化因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其分布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沿岸,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西段的两岸地区。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的年代,大溪文化距今约6400~5300年。大溪文化的发现,揭示了长江中游的一种以红陶为主并含彩陶的地区性文化遗存,大溪文化的晚期也有黑陶出现。
早期的大溪陶器主要是夹炭红陶,早期的彩陶比较少,大多都以红陶为主。中期的大溪文化陶器以彩陶为主,晚期的大溪文化大多数都是灰陶和黑陶。大溪文化在湖南和湖北有10多处遗址,后来演变为距今5300~4300年的屈家岭文化。
迄今发掘的大溪文化主要遗址还有,湖北宜都红花套、枝江关庙山、江陵毛家山、松滋桂花树、公安王家岗、监利柳关,湖南澧县三元宫和丁家岗、安乡汤家岗和划城岗等10多处。 大溪文化由湖南常德汤家岗文化演化而来

8.距今6500年前:湘潭堆子岭文化
备注:
堆子岭文化以红陶系为主要特征,纹饰复杂,器形以三足器为主,另有圜底器与圈足器。其主要特征以本地因素为主,并具有湖南、湖北和长江下游的一些文化因素。

9.距今7000~4000年:株洲市渌口区磨山遗址(属于大溪文化和龙山文化)。
备注:
龙山文化以许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分布日照、济南)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龙山文化年代距今4900~3900年,共有如下几种龙山文化的类型:
第一,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镇命名的那种遗存,其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距今公元4500~4000年。
第二,庙底沟二期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豫东地区也有分布,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距今4900年至公元前4800年。
第三,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上承庙底沟二期文化或相当这个时期的遗存,发展为中原地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距今4600年~4000年,一般还分为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造律台三个类型。
第四,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省泾河及渭河流域,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距今4300~4000年。
第五,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以新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距今4500~3900年 。
株洲磨山遗址的大溪文化遗存来自常德汤家岗遗址。在磨山遗址的灰坑中出土包含物以陶片为主,绝大部分为泥质陶,器形主要是灰白胎红衣罐,另有灰陶豆、夹砂釜等,还有白陶,磨山晚期壶均为磨光黑陶。
磨山遗址的龙山文化遗存距今约5000~4000年,与其它地方的龙山文化几乎同步,推测是因为轩辕黄帝从其生长地山东回到湖南株洲建立有熊国时从山东带来的龙山文化。

A3.附山园-黄家园文化晚期。
1.距今5000~4300年的石家河文化
黄家园文化晚期为石家河文化,早期文化距今5000~4300年,石家河文化晚期(或称后石家河文化)约为4400~3900年,石家河文化是承袭屈家岭文化演变而来,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至夏代统治的前期,曾一度称为“青龙泉三期文化”。屈家岭文化主要分布在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带,是在湖南大溪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石家河文化已经发现有青铜铜块、玉器、祭祀遗迹、类似于文字的刻划符号和城址,表明它已经进入文明时代。陶器大部分为黑色,不过也有不少红色的陶杯和陶塑,是该文化的一大特色。
石家河文化主要遗址有湖北郧县青龙泉和大寺,房县七里河,天门石家河,当阳季家湖,松滋桂花树,均县乱石滩和花果园,孝感碧公台与涨水庙,枝江关庙山,江陵蔡家台和张泉山,圻春易家山等。这种文化分布地域较广,遍布湖北全境,延续时间也较长。

2.距今5500~5000年:株洲醴陵下黄土坝遗址(屈家岭文化和江西樊城堆文化早期)。
备注:
株洲醴陵下黄土坝遗址包含屈家岭文化和江西樊城堆早期文化,但更接近于江西樊城堆文化。推测江西樊城堆由屈家岭文化演化而来,传到江西后又与当地的文化结合。
江西樊城堆位于江西宜春樟树市,在全市共有 11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进行科学考古发掘的有营盘里第一、二、三、四土城和横山垴、筑卫城、樊城堆 7 处,采集的标本属新石器时代的有杨家岗、老虎岗、观下山、盘子岭 4 处。以上考古资料说明, 早在4500~5000 年前,赣中大地的巍巍皂山麓,滚滚赣江两岸的樟树境地内,已出现 11 处原始村落,其中江西樊城堆距今4300~3700年。
樊城堆文化是与湖南东部距今5000~4600年的湘潭岱子坪遗址、广东北部的石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有许多相同之处。可见樊城堆文化来自株洲醴陵下黄土坝遗址,

B.高庙文化(第二次自九嶷山遗址迁徙出而形成)
1. 7800~6600年:怀化洪江高庙遗址文化(高庙文化、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
2.7800~6600年:怀化辰溪松溪口遗址(高庙文化)
3. 约6000年:常德市安乡县安乡汤家岗遗址高庙文化晚期(来自高庙遗址或溪口遗址)
备注:
湖南怀化洪江市高庙遗址,是湖南最早出现彩陶和白陶的遗址之一。其主体遗存分别属于高庙文化、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出土了中国年代最早的装饰有太阳纹、凤鸟、兽面和八角星等神像图案的陶器(距今约7800年左右),其白陶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白陶之一。高庙遗址挖掘出太阳彩陶(迟于浙江上山文化的太阳彩陶),距今约7400年,为新石器早期陶工艺品。该遗址还出土了7400年前的女性人体骨架,陪葬有象牙玉器等饰物。还出土了贵族和宗教领袖权力象征的祭祀用品玉铖,贵族妇女装饰用品玉璜、玉玦等精美玉器(距今5700年)。
松溪口贝丘遗址位于沅江中游的辰溪县火马冲镇大桥村,怀化辰溪松溪口遗址发现了中国龙、凤图腾、象形文字等。

4.距今8000~清朝:湖南桂阳千家坪遗址(最底层为高庙文化)
备注:
2011、2012年千家坪遗址两次发掘,发现了年代不晚于距今7000年的大量白陶,其造型和纹饰,与高庙文化有极大的相似性,且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其印纹、浅浮雕的图像造型更富特质。千家坪遗址发现的白陶最为丰富,不仅器类相当丰富,而且白陶比例超过了同一区域的高庙遗址。成千上万的红陶、白陶,器表均有装饰,而且纹饰精美,刻划、篦点、戳印是其主要装饰风格,凤鸟、太阳、八角、树木、兽面及其它复杂的几何形纹样,令人叹为观止。
从石器的考古情况看,该遗址为约8000年前的古人类遗址,早于高庙遗址。考古工作在遗址北部发现遗址的堆积分有六个文化层,每单个文化层堆积厚度约0.6米~1.5米不等。第一文化层,为明、清时期层;第二文化层为晋、唐时期堆积层;第三层为商代文化层;第四至第六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新石器时代文化层是本处遗址遗存的主体,分早、晚两个阶段。石器文物足以证明千家坪古遗址是距今8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千家坪古遗址出土的方陶器,专家分析为新石器时代和商代的陶器。有硬陶和软陶之分;颜色有白色、黑色、灰色、红色,以白陶和红陶为主。千家坪古遗址是湖南最早出现白陶的遗址之一。
从上山到跨湖桥,陶器上的彩陶图案主要有“太阳”等写实形象,描绘手法除了彩绘,还有刻划。如带光芒的太阳纹彩陶、火焰纹彩陶和十字形的刻划、镂孔、彩绘图案。自然形态的网格、水波纹也有发现,河姆渡文化中刻划或堆塑的动植物图案普遍出现。这一特征同样出现在与河姆渡文化并列的马家浜文化中。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著名的牙雕作品“双鸟朝阳”。
浙江跨湖桥的彩绘太阳纹与湖南常德高庙遗址(距今7800年)、长沙大塘遗址(距今7000年)和桂阳千家坪遗址的彩绘或刻画太阳纹相似。

见上图,湖南高庙遗址和千家坪遗址白陶上的太阳纹与浙江上山文化义乌桥头遗址和萧山跨湖桥彩陶上的太阳纹图案基本相似。这些证明湖南高庙文化和浙江上山文化都信仰太阳神,皆是同一宗教信仰,为同一根源,他们的祖宗都来自永州九嶷山遗址。10000年前的制陶技术还不行,不能将太阳纹制作到陶器上去,故在道县玉蟾岩的陶器中没有发现太阳纹,但在九嶷山遗址中应该可以找到。
太阳从阴土中出,故在千家坪的白陶上画了三座山的形状,如同甲骨文的“山”字,后来用十字架代表阴山(也可用⊥代表十字架)。山为鸟,太阳在山里面,故在高庙遗址变成了“双太阳神鸟图”,而在河姆渡遗址中变成了“双鸟朝日”的图案,其意涵是完全一样的,其实都是太阳鸟,即金乌。因为当时的太阳神形象主要靠口头流传下来,所以后来各地凭自己的想象做出来的形象会有一点差异。

见上图,在湖南怀化的高庙遗址和桂阳千家坪遗址的陶器中还有兽面纹,但在浙江上山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中皆无,说明兽面纹早期为高庙文化所独有的。高庙兽面纹中的图案代表一个鼻子,一个口,两颗牙齿,一个舌头,口舌牙都代表土中先天一炁,即代表金阙帝君(太上老君)或七炁(金炁)地官。而在千家坪的兽面纹中,用十代表鼻子,鼻子为艮土。

见上图,在浙江上山文化、跨湖桥和河姆渡文化中皆无此神人兽面纹(也称饕餮纹),到杭州良渚文化时才出现神人兽面纹。大约在距今5300时才由蚩尤将湖南的兽面纹带到浙江与当地文化融合而形成良渚文化,这说明湖南的高庙文化并非来自浙江。兽面纹和神人兽面纹应该是在距今9000年以后才在九嶷山遗址中出现,然后传到高庙遗址和千家坪遗址等地。
神人兽面其实就是代表太阳神,是对太阳神之人格化的形象。在距今9000年以前,因为制陶技术的低级,即使当时人们知道太阳纹和神人兽面图案,他们也没有办法将图案放在陶器上,要等到彩陶或白陶时期,由于制陶技术的发展才能将这些图案放在陶器上。
千家坪的神人兽面纹与良渚的神人兽面纹的图案相近,都有嘴巴、鼻子和四个眼睛。眼睛代表火,四个眼睛代表日神(东王公)和月神(西王母)合一的炎字,大眼睛代表太阳之火,小眼睛代表月亮之火,头发代表水。地官就是主管北阴酆都的炎帝,酆都在水中。三炁为火炁,故三为火,而⊥为土为鼻子,火从土中出,⊥下又含一,一代表口,即金炁。

上图是目前出现的历史上最早和最原始的八星纹,八为木,为紫气,中间两个圈代表目字,目即代表太阳之离火,所以八星纹就代表天官赐福紫微大帝,即道祖太上老君。紫微大帝分身到酆都就是北阴酆都大帝,就是地官炎帝,为落到地上的太阳神,为火神。中国文化以牛代表火,所谓牛气冲天就是火得很,如今的道县为太上老君骑牛的形象。

5.距今7 000~6 000年,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咸头岭文化(承接高庙文化)
备注:
陶器以白陶和彩陶为主要特征,经济主要为渔猎和采集,建筑为地面式。咸头岭文化与湖南怀化高庙文化、湖南常德汤家岗文化等存在相互间的影响与交流。

综合以上资料可知,作为众生的人类从湖南道县起源,然后在九嶷山周围群居,在距今约10000年,带着陶器制作技术分别迁徙到湖南洞庭湖平原、广东、广西、江西、浙江、江苏、河南和河北等地,迁徙到浙江和湖南洞庭湖平原的人们还带着水稻种植技术和太阳神信仰文化,这绝对不可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而是上帝造人的结果。

附录(摘自网上):
新石器时期陶器知识:
1.原始陶:在10000年左右及以前,因为原始陶制品质量太差,易碎,出土基本为陶片。相对而言,南方陶器出现的时代早,器形为圜底釜类器,以江西万年仙人洞和湖南道县玉蟾岩为代表。北方陶器出现的时代较晚,器形为平底直腹罐类器,以北京东胡林和河南李家沟为代表。
2.红陶:
约距今10000年前后,浙江上山文化出现较为成熟的红陶,10000多年前的河北保定徐水南庄头遗址、江苏溧水神仙洞遗址出土陶器遗物主要是红陶。皂市下层文化 8 000~7 000年,出现泥质红陶。彭头山文化遗址中(9000~7600)的红陶有太阳和月亮纹。7000年前的大塘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大地湾一期遗址的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8170~7350年。大地湾遗址一期遗存发现的陶器多数为红陶,还有少量的泥质陶。河南裴李岗文化(8000~7000年)、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溪文化、马家浜文化等都以红陶为主。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和一些铜器残片,这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说明冶炼之祖蚩尤(土八该隐)在距今5000年前就出生了。埃及欧洲和两河流域文明有距今6000年的青铜器,可能是造假。
3.白陶:
我国史前白陶包括华北和华南两大系统。华南以洞庭湖流域为中心,包括湖南全境及周邻省区一部分。该系白陶产生时间较早,最早出现于皂市下层文化和高庙下层文化,盛行于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堆子岭文化等考古学文化,大抵在相当于大溪文化晚期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时间大多集中在距今7500~5500年左右,前后经历了约2000年的发展过程。华北以海岱地区为中心,最早产生于大汶口文化晚期最早阶段,龙山文化晚期逐渐衰落,时间跨度在距今5000~4000年之间,前后延续了大约1000年的时间。白陶上镌刻有精美的獠牙神兽、神鸟、太阳等神灵图像,这是中国古代祭器上常见的图像。
年代最早的白陶发现于汩罗附山园遗址(9000~7600)、湖南怀化洪江市高庙遗址(8000~7000),长沙大塘遗址(7000年)。大塘遗址发现的白陶主要为罐、碗类器,与之共存的也有彩陶,主要为褐彩和红彩。
大约在距今7000年左右,以湖南为中心的洞庭湖流域史前白陶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凑巧的是,也正是在这个时侯或稍晚些时候,长江中下游以及岭南环珠江口地区不少遗址也发现了此类白陶,而且都与洞庭湖流域白陶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大塘文化的白陶往北越过长江天险,溯汉江北上,最终到达汉中盆地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南郑龙岗寺遗址,还包括公安王家岗、枝江关庙山、宜昌中堡岛、宜昌清水滩、江陵朱家台、天门龙嘴等大溪文化遗址。往东,沿长江干流而下,经鄂东、皖南直至长江下游环太湖等广大地区,包括黄梅塞墩、罗田李家楼、繁昌缪墩、溧阳神墩、江阴祁头山、桐乡罗家角等
4.彩陶:
距今9000年前后,除了红衣陶工艺在钱塘江、洞庭湖地区和淮河上游地区有分布外,狭义的彩陶仅见于钱塘江流域的上山文化。距今8000年前后,彩陶在江西、湖南开始有分布,距今约9000年前后,彩陶开始在上山文化中期出现。距今约8000年前后,彩陶工艺在长江中下游缓慢发展,抵已达赣西北乃至洞庭湖地区,不能排除对黄河流域产生影响。仰韶时代,鄂皖一带还保持着与仰韶文化彩陶混杂。
彩陶之源往往也容易理解为仰韶文化或黄河流域彩陶的源头,一般追踪到甘肃大地湾和陕西老官台等文化,年代在距今7500年左右。大地湾二期即仰韶文化早期,距今6500~6000年,遗址出土了一批绚丽夺目的彩陶艺术珍品。而距今约6300~5500年前,湖南地区的彩陶色彩纷呈。
湖南、江西等地也发现了不晚于大地湾、老官台的彩陶器,距今7000~6500年前后。发现彩陶的地点还包括安徽的双墩文化、湖南的汤家岗文化、湖北的柳林溪文化、广东的咸头岭文化等。从现有的考古资料,可以轮廓性地看出上山文化和彭头山文化之间的文化互动过程。
从上山到跨湖桥,陶器上的彩陶图案主要有“太阳”等写实形象,描绘手法除了彩绘,还有刻划。如带光芒的太阳纹彩陶、火焰纹彩陶和十字形的刻划、镂孔、彩绘图案。
5.黑陶:
黑陶最早出现于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时代,而盛行于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即新石器时代晚期。夹炭黑陶,是古代陶器的一种,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陶器的一大特征,他处较罕见。

从陶器的外形特征看: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文化继续延续了深腹罐系统,同时发展出来双耳壶和钵等陶器类型。山东地区的后李文化还是以素面圆底釜系统为主。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继承了华南地区的绳纹圆底釜文化,长江下游的上山文化依然是以平底盆、圈足盘和双耳罐的传统文化面貌为主。东北小河西文化延续了素面筒形罐体系。

特别说明:
在本文中,所需旧石器时期的考古资料皆来自网络,未经自己证实,不能保证其内容完全准确,依此分析也会出现一定的错误,请读者见谅!

第四章 少典、拉麦和塞特及其三子

根据中国的历史记载,可以判定少典为轩辕黄帝、神农炎帝和蚩尤的父亲,这个少典就是《圣经•创世纪》中犹太人的祖先塞特,其实塞特并非亚当的儿子,而是亚当的儿子该隐的后代,名为拉麦。
中国祖先少典的三个儿子其实就是犹太经典中拉麦的三个儿子,即塞特的三个儿子,只是犹太人为了隐瞒他们是该隐的后代而把拉麦改名为塞特,然后把塞特直接向前超越几千年嫁接为亚当的儿子,同时又隐瞒了塞特还有另外两个儿子。

一、少典就是塞特
《创世纪》4:19拉麦娶了两个妻,一个名叫亚大,一个名叫洗拉。
《创世纪》4:20亚大生雅八。雅八就是住帐棚,牧养牲畜之人的祖师。
《创世纪》4:21雅八的兄弟名叫犹八。他是一切弹琴吹箫之人的祖师。
《创世纪》4:22洗拉又生了土八该隐。他是打造各样铜铁利器的(或作是铜匠铁匠的祖师)。土八该隐的妹子是拿玛。
解读:
拉麦有两个妻子,一个是亚大,一个是洗拉。亚大生雅八,洗拉生犹八,然后洗拉“又生”了一个土八该隐,所以犹八和土八该隐是同父同母兄弟,两人与雅八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从这里无法确定雅八和犹八谁是长子,但可以肯定,土八该隐是犹八的弟弟。

《国语•晋语四》注:《世本》原著载“少典娶于有蟜氏的两个女儿,分别生黄帝、炎帝(神农氏)。
《国语•晋语》云:“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帝王世纪》:“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竹书纪年》卷上:“黄帝轩辕氏,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
《路史•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
解读:
少典也有两个妻子,都是有蟜氏的女儿,为两姐妹,一个名为附宝,另外一个名为女登。附宝生下黄帝,女登生下了神农炎帝和蚩尤。神农炎帝和蚩尤随母亲生活在姜水,故两人都姓姜,帝位由蚩尤的哥哥神农继承,称神农炎帝,而蚩尤是神农的弟弟。黄帝随其母亲生活在姬水,故姓姬。
从以上初步可见,少典就是拉麦,附宝就是亚大,女登就是洗拉。黄帝就是雅八,神农炎帝就是犹八,蚩尤就是土八该隐。

《创世记》 4:25 亚当又与妻子同房,她就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塞特,意思说: 神另给我立了一个儿子代替亚伯,因为该隐杀了他。
《创世记》 4:26 塞特也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以挪士。那时候,人才求告耶和华的名。
《高皇歌》(畲族):“乃因岩中捉羊崽,龙麒斗死在岩前。龙麒身死在岩前,寻了三日都唔见;身死挂在树桠上,老鸦来叫正寻见”
解读:
蚩尤就是土八该隐,作为塞特的儿子时,取名为“以挪士”,谐音就是“一落死”。根据瑶族人和畲族人的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龙麒)是触羊角落下悬崖而死的,故在《圣经》中为蚩尤取名为以挪士。羊为未,未为土,土为黄,把蚩尤斗落悬崖的“羊”就是轩辕黄帝。可见,塞特就是少典,少典的发音和塞特的发音基本相同。
蚩尤为阪泉炎帝,为火神,为赤龙,有龙身的火神骑麒麟,故称蚩尤为“龙麒”,又因为蚩尤实为众生之父盘古神的魔王分身下凡,盘瓠(hù)谐音即盘父,也有瑶族人称其为盘护,或直接称盘王,蚩尤就是元始天王的魔王分身下凡。

《创世纪》5:3亚当活到一百三十岁,生了一个儿子,形像样式和自己相似,就给他起名叫塞特。
《三皇庙碑》载:“伏羲子少典为神龙首;东迁少典,君于颛臾之地以守伏羲之祀。”
《三皇本纪》(唐·司马贞)载:“神农氏,姜姓以火德王。母曰女登,女娲氏之女,忎神龙而生,长于姜水,号历山,又曰烈山氏。”
《史记·补三皇本纪》:“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为少典妃,感神龙首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
解读:
中国的古籍中也有少典是伏羲之子之说法,又说少典之妻为女娲之女,这跟《圣经•创世纪》说塞特为亚当之子完全一样。但是事实上,伏羲的年代和少典的年代相差约5000年,所以从肉体上而言,少典不可能是伏羲的儿子,而且少典的妻子女登又正好是女娲的女儿,这也不可能。那么只能从灵性上来理解,伏羲就是五天帝中的青帝,即太乙天尊下凡,少典为伏羲之子,那么少典就是太乙天尊的儿子九头狮子下凡,九头狮子即龙三太子,即木神句芒。而女登就是太乙天尊脚下的小莲花,即小龙女。 或者可以说少典为亚当的儿子该隐再来,而女登为女娲的女儿再来,即该隐之妻再来。
“神龙首”就是“诸神之首领”的东岳大帝和“万神之先”的东王公,就是青帝伏羲,青帝发出火光时就是上帝长子南极长生大帝(太阳神)。同时“神龙首”也是童子形象的木神句芒,虽然称木神句芒为青帝之子,而本质上,木神就是青帝的童子分身,父和子实为同一神,所以《创世纪》说亚当生了个与自己形象样式相似的儿子塞特,就是自己生了一个自己以作自己的儿子。
青帝伏羲生子木神句芒,句芒下凡为少典,少典又生赤帝神农炎帝,而赤帝其实就是青帝生火后的化身,这与白帝生个儿子叫太白金星,然后太白金星又生个儿子叫白帝少昊一样的道理,其实父和子都是同一个神。炎帝和祝融的关系也是如此。

《山海经·中次六经》:“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蟜虫,是为螯虫,实惟蜜蜂之庐。其祠之:用一雄鸡,禳而勿杀。”
《国语•晋语四》注:《世本》原著载“少典娶于有蟜氏的两个女儿,分别生黄帝、炎帝(神农氏)。
解读:
有蟜氏就是养蜜蜂者,有二首的蟜虫神人就是西王母,二首就是龙女素女和水神九天玄女,两者合一就是西王母。少典的两个妻子就是西王母的女儿小龙女和小玄女,其中小龙女为素女分身,小玄女为九天玄女的分身。蜜蜂象征有翅膀的天使,象征神仙,在天上养蜜蜂就是养天使,道家将很甜的蜜比作金丹。在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小龙女养蜜蜂,就是基于此。在电视剧《花千骨》中凤凰(女娲)的眼泪和花千骨(女娲)的血液合一化作灵虫,名为糖宝,也是基于此。

犹太历的纪年以《圣经》中上帝开始创造世界的第一天为世界的开始日,第七天上帝开始造人。犹太教徒认为本届人类的第一年是在公元前3760年,故公元2023年就是犹太历的5784年。根据《圣经》记载,从亚当出生到2023也只有6187年,而根据中国的考古,于1988年发现的湖南永州市道县寿雁镇玉蟾岩遗址中的陶瓷和稻谷有一万多年的历史,贾湖遗址文化有8000年左右,义乌桥头遗址中出土了一个8000年前的完整男人骨架,此骨架还抱着一个9000年前的红衣彩陶,余姚河姆渡遗址文化的历史也有7000年左右。显而易见犹太历关于人类起源于公元前5784年是绝对错误的,以此可以断定《圣经》肯定被犹太人为修改过,就是将黄帝的父亲少典从肉体上直接提升为亚当(伏羲)的儿子,这样就隐瞒了从亚当到雅八(即从伏羲到少典的父亲)这一段约五千年的历史,即隐藏了他们的祖先在中国繁衍的这一段历史。

《创世记》 5:3 亚当活到一百三十岁,生了一个儿子,形像样式和自己相似,就给他起名叫塞特。
《创世记》 5:6 塞特活到一百零五岁,生了以挪士。
解读:
犹太历纪年以《圣经》中的上帝开始创造世界的第一个星期日为开始,犹太教徒认为是在公元前3760年,所以2023年9月27日为希伯来历5784年的开始。 5784-130-105=5549,这就是蚩尤出生的大致年代,这与中国传说从黄帝到如今约5000年基本一致。

《创世记》 4:1 有一日,那人和他妻子夏娃同房,夏娃就怀孕,生了该隐(注:就是“得”的意思),便说:“耶和华使我得了一个男子。”
《创世记》 4:2 又生了该隐的兄弟亚伯。亚伯是牧羊的,该隐是种地的。
《创世记》 4:8 该隐与他兄弟亚伯说话,二人正在田间,该隐起来打他兄弟亚伯,把他杀了。
《马太福音》 23:29 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建造先知的坟,修饰义人的墓,说:
《马太福音》 23:30 ‘若是我们在我们祖宗的时候,必不和他们同流先知的血。’
《马太福音》 23:31 这就是你们自己证明是杀害先知者的子孙了。
《马太福音》 23:32 你们去充满你们祖宗的恶贯吧!
《马太福音》 23:33 你们这些蛇类、毒蛇之种啊!怎能逃脱地狱的刑罚呢?
《马太福音》 23:34 所以我差遣先知和智慧人并文士到你们这里来,有的你们要杀害,要钉十字架;有的你们要在会堂里鞭打,从这城追逼到那城。
《马太福音》 23:35 叫世上所流义人的血,都归到你们身上,从义人亚伯的血起,直到你们在殿和坛中间所杀的巴拉加的儿子撒迦利亚的血为止。
解读:
耶稣显然在这里告诉我们,义人亚伯是犹太人的祖宗该隐所杀的,所以犹太人就是该隐的后代,犹太人实为蚩尤的后代。

二、雅八就是轩辕黄帝
《创世纪》4:20 亚大生雅八,雅八就是住帐棚,牧养牲畜之人的祖师。
《孔子家语》:“孔子曰:‘可也,吾略闻其说。黄帝者,少典之子,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齐睿庄,敦敏诚信,长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服牛乘马,扰驯猛兽,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克之’”
《新唐书王求礼传》(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自轩辕以来, 服牛乘马, 今辇以人负, 则人代畜”
《高皇歌》(畲族):“神农过了是轩辕,造出何车又何船”
《汉书•地理志》:“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
《太平御览》:“黄帝造车,故号轩辕氏”
《左传·哀公十五年》:“大子与之言曰:‘苟使我入获国,服冕乘轩,三死无与。’”
《说文》:“轩,曲輈藩车”
解读:
黄帝号轩辕氏,轩为古代一种有围棚或帷幕的车,轩车指曲辕而有帷幕的马车,辕指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先秦时代是一根曲木,在车的中间,汉代以后多是两根直木,在车前两侧,可见因为轩辕黄帝是首先造车的车祖,故称轩辕氏。车的繁体字为車,由“十田十”组成,十和田皆为土,土主黄色,故为黄帝,代表中央土。美国共济会说雅八是石匠之祖,石者土也,土灵为雷祖。
从《高皇歌》判断神农炎帝先于黄帝当部落首领,依此推断神农炎帝为少典之长子。轩辕黄帝最早“扰驯猛兽”和“服牛乘马”者,轩辕黄帝为中华车祖,是最早驯服野生动物之人,可见黄帝就是“牧养牲畜之人的祖师”的雅八。
“雅八”是“鸭爸”的谐音,暗指以养鸡养鸭等畜牧业为主的爸爸,这是犹太人对祖先黄帝的隐秘称呼。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解读:
黄帝能“教熊罴貔貅貙虎”,可见黄帝是驯兽师,就是“牧养牲畜之人的祖师”雅八。雅由“牙隹”组合而成,牙为金,隹为鸟为土,藏金的鸟即金翅大鹏雕,即雷祖。

三、犹八就是神农炎帝
《创世纪》4:21雅八的兄弟名叫犹八,他是一切弹琴吹箫之人的祖师。
《世本》中说:“神农氏……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
《世本·作篇》记载:“神农作琴,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
《礼记·乐记》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帝王世纪》载:(神农氏)“有圣德,继无怀氏之后,以火承木,住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都于陈,作五弦琴。
《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长于姜水。”
《易·说卦》:“纯离为牛”
解读:
火生土,土为琴瑟之灵,故神农炎帝制琴,为中华琴祖,这与“犹八”是“一切弹琴吹箫之人的祖师”的身份基本一致。“犹八”其实是“牛爸”的谐音,相传炎帝为人身牛首,所以犹八是犹太人的祖宗对祖先神农炎帝的隐秘称呼。离为牛为火,牛爸就是“人身牛首”的火帝,即炎帝。其实神农炎帝并无牛首,只是古人用牛首暗示其为炎帝,为火神。

四、蚩尤就是土八该隐
《创世纪》4:22洗拉又生了土八该隐。他是打造各样铜铁利器的(或作‘是铜匠铁匠的祖师’),土八该隐的妹子是拿玛。
解读:
“土八”谐音就是“土爸”,即研究土石的爸爸,即冶炼土石的爸爸,所以是“铜匠铁匠的祖师”。
“该隐”就是该隐藏身份之义,亚当的儿子该隐和少典的儿子土八该隐都是犹太人的祖先,都是犹太人想要隐藏起来的人,因为他们都有大罪。犹太人不愿意别人知道他们的祖先是该隐和蚩尤,因为该隐杀了自己的弟弟亚伯,而蚩尤道德败坏,为争夺帝位造反,好杀而不仁慈,名声极坏,后被黄帝和炎帝打败了,战败而死。

《管子·地数篇》(春秋•管仲)云:“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者相兼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呙戈,是岁相兼者诸侯十二。”
《世本.作篇》(战国)云:“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予”
《世本·作篇》(战国)云:“蚩尤以金作兵。”
《尸子·地数》(战国)云:“造冶者,蚩尤也”
《太平御览》(宋朝)云:“造冶者,蚩尤也”
《太平御览•兵部•卷七十》引《尚书》载曰:“蚩尤之时,烁金为兵,割革为甲,始制五兵。”。
《史记正义》引《龙鱼河图》称:“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
《太白阴经》(唐朝•李筌):“伏羲以木为兵,神农氏以石为兵,蚩尤以金为兵。是兵起于太昊,蚩尤始以金为之。”
解读:
蚩尤是中国古代的金属冶炼之祖,是铜器和铁器之祖,可见蚩尤就是“铜匠铁匠的祖师”的土八该隐。“铜头铁额”是指蚩尤八十一兄弟用铜做成护头的头盔,用铁做成护额的器具。

《创世记》 11:1 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
《创世纪》11:7-9“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
解读:
从伏羲到蚩尤时代,全球用同一种预言,所以他们的名字发音跟如今中国普通话的发音基本是一致的,特别是跟湖南永州话一致,因为亚当的儿子该隐被上帝流放到湖南永州。到了蚩尤的后代宁录时期,上帝才把天下的语言变乱。

《路史·卷十三·蚩尤传》云:“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
解读:
蚩尤也姓姜,可见蚩尤也是在姜水长大的,蚩尤和神农炎帝都是少典的儿子。

五、黄帝元妃嫘祖就是拿玛
《创世纪》4:22土八该隐的妹子是拿玛。
解读:
美国共济会资料中说土八该隐的妹妹拿玛发明了纺织技术,拿玛谐音为“拿麻”,代表纺织之意。拿玛(Naamah)谐音也为呐妈,即大声呐喊的妈妈,即善啸之西王母下凡,即素女下凡,素女即织女,在佛教称妙音菩萨。

《通鉴外记》(北宋•刘恕)曰:“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
《嫘祖圣地碑文》(唐•赵蕤)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
解读:
从这里可见,嫘祖为中国的纺织之祖,即蚩尤(土八该隐)的妹妹拿玛。“嫘”在瑶族语音中是“吐”的意思,象征养蚕吐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