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章 魔经之《六祖坛经》略谈

禅宗六祖慧能(638年-713年),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祖籍范阳郡(今河北涿州)。他是佛教禅宗的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成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宪宗追谥其为大鉴禅师。慧能幼年丧父,随母亲艰难度日,虽不识字,但天资聪颖。一日闻客诵《金刚经》,心开意解,遂不远千里拜见五祖弘忍,据说得大法印,从而成为禅宗六祖。此后住锡曹溪,弘扬顿教,宣扬《金刚经》,开创了禅宗南宗。
慧能的真身供奉在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他的教义和影响深远,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僧人之一。他的著作《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成为禅宗南宗的重要经典。

《自序品第一》原文: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解读:
凭一本经书之佛法是不能成佛的,佛云要成就一切善法才能成佛。只修性,不修命,功德不圆满,是不可能成佛的。已经成就摩尼珠(金丹)者,才能按《金刚经》修持而成佛。

《自序品第一》原文: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一性一,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一性一,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祖知悟本一性一,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般若品第二》原文:
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解读:
能生万法的自性就是佛性,即真心。见佛性有层次的分别,根据佛经理论,只有佛才能完全见佛性,十地菩萨才只能看见佛性的一点点影子,而达到无生法忍的八地菩萨就证到了万法不生不灭的境界,达到了“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的境界,但是八地菩萨却并没有见性成佛,所以五祖弘忍错把空性当佛性了,而错误地称见空性为见佛性(自性),达摩所传禅宗皆犯此理论错误。

《般若品第二》原文: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观照,故不假文字。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
解读:
持诵《金刚般若经》只能悟解,非是证悟,只是理论上理解,而没有到达那个境界,不能称为见性。

《楞严经》:“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祇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偏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解读:
想阴尽后,修道者有能见众生八万劫的宿命通,当然也就知道自己八万劫的一切前世。

《般若品第二》原文: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欢喜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解读:
这里慧能吹嘘自己到了佛地,即吹嘘自己成佛了,其实并没有成佛,没有佛的授记怎么能成佛呢?释迦牟尼佛常说自己前世的故事,告诉人们他是由燃灯佛授记成佛的,而慧能从来没有谈他自己的前世,他都还没有证到能明白自己八万劫前世的想阴尽境界,也就是还没有结丹,即还没有得摩尼珠。可见,慧能更没有证到无生法忍(不生不灭)的行阴尽境界,行阴空都还没有证到,怎么可能见到自性(佛性)成佛了呢?
只有弥勒菩萨得释迦牟尼佛授记,成为贤劫释迦牟尼佛后面出世的第五尊佛,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后而弥勒出世成佛之前,别无他佛出世。慧能吹嘘自己是佛,那是诽谤释迦牟尼佛对弥勒菩萨之成佛授记。顿悟成佛之说,违背世尊不得分限成佛之教导。

《决疑品第三》原文:
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解读:
显然慧能没有明白什么是西方极乐世界,还以为西方极乐世界在西方。西者为金,世尊用西方极乐世界来比喻金刚法身所居之处,为不生不灭的境界,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根本不可能造罪。慧能还以为自己发明了一个与世尊所说不同的“自性西方”

《决疑品第三》原文:
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解读:
这些话容易导致修禅宗者不守戒律,不怕犯罪,以为自己见到自性了,自然不会有任何罪,其实他们几乎见不到自性,因为慧能时期已经进入末法时期,很难有人能解脱生死,否者就不叫末法时期了。

《决疑品第三》原文: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
解读:
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者并非要到无生法忍的境界才能去,只要证色阴尽即通过念佛往生,比证无生法忍要容易的太多了。

《自序品第一》原文: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护法品第九》原文: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解读:
真正永不思善和恶,那是想阴尽的境界,是初见本心了,但是修道者要先证色阴尽,接着证受阴尽,然后才能证想阴尽,否者不思善和不思恶只是暂时性的境界,如进入四禅舍念清净境界时,可以达到一念不生的无念境界,那是也不会思善和恶,但此时并没有见到本心(本来面貌)。

《般若品第二》原文:
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机缘品第七》原文: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解读:
“无念”在这里即指不著一切法,不攀一切缘,即《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说明慧能所说的“无念”实为有念,如果不修定,不能修到一念不生的境界,怎么可能让心在有念中不着一切法呢?如同不识数字却要研究高等数学。
“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可是慧能怎么自己文字都还不通呢?佛的智慧是圆满的,岂能不通文字?显然慧能并非佛。如果慧能通文字,那么他说“字即不识”就是大妄语,佛不可能说妄语。

《定慧品第四》原文: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
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解读:
“无念”在这里即指不著境,不在境上生心,即念念离境。四禅能做到呼吸停顿,一念不生的境界,但是并不会死,可见慧能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完全错误的,只能说明他没有证到过四禅境界。

《定慧品第四》原文: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解读:
无念为宗:即以不在境上生心为宗旨。
于念无念:即不因前念而生后念,即不思前境。
无相为体:即要见相非相。
无住为本:即要心无所住,无住乃是自性之本性。
这些说法并没有错,符合《金刚经》的宗旨。问题是没有证空性者,不可能做到无念,也不可能做到无相。如果想靠慧能所说的无念和无相来见空性或自性(真心),那是颠倒。

《忏悔品第六》原文: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解读:
佛若不度众生,则无众生能自度,因为众生之佛性就是佛之法身。如果完全认为自己能度自己,那么就会生我慢,就认为不用拜佛了,慢佛者有大罪,障碍修道。

《忏悔品第六》原文: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
从今日起,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
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
解读:
依据《大般涅槃经》,皈依佛性就等同于三皈依,但是不能说不见佛就无法皈依佛,那么不见自性者又如何能皈依自性呢?
慧能把他佛和自佛分别开来,这是不识自性佛的表现,他不明白他佛和自佛无二无别,或者他是为了故意误导人们不去拜佛。一切佛都是同一佛,都是同一真如法身佛,即同一自性佛。皈依他佛就是皈依自性佛,皈依自性佛就是皈依他佛,自佛和他佛无二无别。

《机缘品第七》原文: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卷下:“唯佛一人独第一,三界父母一切智,于一切等无与等,稽首世尊希有比。”
解读:
在《法华经》释迦牟尼佛称自己为众生之父,《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也称佛是三界父母。这里慧能叫释门弟子不要认父,不要想父,也不承认自己是佛子,这是教导人们对天父不敬不孝,生我慢之心,那么就永远无法解脱生死轮回。不想念佛不能回归西方极乐世界,根据《法华经》,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最后领导菩萨们回归极乐世界。

《顿渐品第八》:
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师曰:“《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是佛说真无常义。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
解读:
这又是慧能肆意诽谤佛法,佛宣说佛性为常,而慧能宣称佛性为无常,宣称佛性之无常才是常。慧能接着宣称如果佛性是常就没有善恶诸法和菩提心,那么就会穷劫都没有人发菩提心。
这显然是慧能不明白是佛性本身幻化为善恶法,所谓的善恶法是有妄想心的众生所生的幻相,其实并没有善恶法。如同电影里面其实并没有人和物,只有光,是光幻化为电影中的人和物,愚人却讲电影中的情节认以为真,甚至跟随电影中的情节而生七情六欲。
慧能又宣称,物物皆有自性,如果一切诸法无常,物物都有生死,那么就证明真常性没有遍入万物之中,所以说诸法应该为常,这才是佛所说真正无常的真谛。这显然是慧能将由各种由真心佛性所生的幻相而得名的诸法当作无相之佛性了。诸法就是幻相,其实并不存在,如同电影中的男男女女,虽然有名有姓,现实中却并不存在,那些人物只是光的颜色变化而已。
《楞严经》:“结暗为色”,故色界万物都是光的颜色幻化所成,佛性释放光幻化为万物,故佛性(自性)遍入万物之中。万物本质上由佛性和光组成,万物因为光的变化而各有其特征而各得其名,佛性只以万有引力而显示其存在。
从以上可见,慧能根本不知道自性(真心佛性)是如何幻化为万法的,也就是说他根本没有证到无生法忍,没有成就不生不灭的法身。只是在某种成度上悟解《金刚经》,并没有完全明白佛性真谛。如他自己教导弟子所言,他只是用不二法门的原理来斗机锋而已。别人说有,他就说无,别人说常,他就说无常,然后又说有无不二,常和无常不二,诸法和佛性无二,这在道理上虽然是正确的,但是他并没有彻底讲清楚为什么不二。
佛性是常,诸法为无常,世尊对还没有证空性的人宣传空理的时候,就会宣传诸法皆空,宣传无我,此为方便法门。对于已证五蕴皆空的罗汉而言就宣传有常存的真我佛性,和金刚法身。但是要见佛性成佛的话,还是要用无所得的般若智慧,故实际上要不理会常和无常。“无无亦无”(《心经》),一切皆无,就是成就法身者成佛的无字真经。可见,要将真理和方便法门分开来理解。佛最后说涅槃是“常乐我净”,这才是最后的真理。

《付嘱品第十》原文: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解读:
这里慧能传授禅师门斗机锋之法,对修道和传法有害无益。

《付嘱品第十》原文: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
解读:
此为误导众生的片面说法,人的自性只是佛的低级分身,名为佛性,不能完全等同于佛,故严格而言不能说“自心是佛”

《付嘱品第十》原文:释迦文佛首传摩诃迦叶尊者,第二、阿难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十四、龙树大士……第二十八、菩提达摩尊者……惠能是为三十三祖。
解读:
禅宗第十四祖龙树菩萨就是魔王波旬,可见禅宗从龙树菩萨开始化为魔宗。

《付嘱品第十》原文: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解读:
不修善无法圆满善根,也无法成就圆满福身,就无法成为两足尊,故不能成佛。

《付嘱品第十》原文: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解读:
这里慧能自己否定了禅宗所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说,还强调不能谤佛经,其实修禅定者不仅仅要以《金刚经》印心,还要多读其它佛教经典,才有可能完全明白修道次第和层次。

《付嘱品第十》原文: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离空,即长无明。
《机缘品第七》原文: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付嘱品第十》原文: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坐禅品第五》原文: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解读:
慧能这些说法都是《金刚经》所阐明的道理,但是无相要以见空性为基础,不见空性者必然有相,不见空性者,根本就谈不上著空和著相的问题。但是如果不观静和空,就不能见空,不见空就不能空空,即不能见空性,所以大乘佛法要以小乘为基础,修道者以四禅八定为基础,才能证空性,然后才能进入无相。

《护法品第九》原文:
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解读:
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佛,有法身佛,自然无坐无卧,不能以佛的境界来要求还有贪噌痴三毒的有情众生。况且释迦牟尼佛在证道前也证得了四禅八定,在传法时也常入四禅八定。

《自序品第一》原文: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决疑品第三》原文:行直何用修禅。
《顿渐品第八》原文:师曰:住心观净,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
《机缘品第七》原文: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解读:
慧能极力反对静坐修禅定,实际上就是阻止修道者见空性,因为没有禅定力就不能见空性,不见空性就无法入无相解脱门,就永远无法解脱。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卷下:“复次善见王,有能末法中,若欲报佛恩,一念在禅定,胜活三千界,满中一切人,谤禅坏乱众,如杀三千界,满中一切人,及诸众生类,谤禅坏乱众,其罪亦如是。”
解读:
诽谤禅定是罪人,可见慧能就是罪人。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无依行品第三之三:“修定能断惑,余业所不能,故修定为尊,智者应供养。”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无依行品第三之三:“定能断烦恼,非听诵福业,故欲求涅盘,常当修静虑。”
解读:
要断惑、断烦恼和涅槃就必须修禅定(静虑)。不修禅定就不能断惑,不断惑就不能断烦恼,不断烦恼就不能成就法身,不成就法身就不能涅槃。

《华严经》十地品:“日月星宿地震动,乃至身相亦观察,四禅无色及神通,为益世间皆显示。智者住此难胜地,供那由佛亦听法,如以妙宝磨真金,所有善根转明净……如是十无相、十无愿三昧门为首,百千无相、无愿三昧门皆悉现前。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
《华严经》十地品:“菩萨圆满五地已,观法无相亦无性,无生无灭本清净,无有戏论无取舍,体相寂灭如幻等,有无不二离分别,随顺法性如是观,此智得成入六地……菩萨从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分。以此力故,从第八地乃至第十地,无功用行皆悉成就。”
解读:;
难胜地的五地菩萨就圆满了四禅八定,然后现前地的六地菩萨才能圆满无相和无愿解脱门。从五地菩萨开始才能开始修无相法门,才能观无生无灭本清净的自性,才能修无分别心(不二法门),以此才能入六地,然后入七地。到了八地才能完全成就不生不灭的法身,才能完全见万法不生不灭,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慧能直接跳过从初地菩萨到五地菩萨所必修的课程,而教人们直接观无相和无性(自性),显然是极端错误的。
从以上可见,慧能否定戒和定,空谈慧,其所宣传的《坛经》理论显然是误导佛教弟子的魔鬼理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