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秘要法经》:“佛灭度后佛不现前,诸四部众,有业障者,若系念时,境界不现在前。如是一切烦恼及一切罪,犯突及罗乃至重罪,欲忏悔者,当云何灭是诸罪?若复有人杀生邪见,欲修正念,当云何灭是诸罪恶?”
解读:
有业障者念佛或观想时无境界产生,这是因为有重罪,所以修道参禅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消罪。消罪业之法有很多,密宗有念咒之法,显宗有念佛和念经之法,但这些消罪之法都比较缓慢。
《大般涅槃经》一切大众所问品第五之一:“纯陀,若犯四重及五逆罪,诽谤正法,如是等人名为破戒。纯陀复问,如是破戒可拔济不?答言,纯陀,有因缘故则可拔济,若披法服犹未舍远,其心常惭愧恐怖而自考责。咄哉何为犯斯重罪。何期怪哉造斯苦业,其心悔改,生护法心,欲建正法,有护法者,我当供养,若有读诵大乘经典者我当咨问。受持读诵既通利已。复当分别广说。我说是人不为破戒!何以故?善男子,譬如日出能除一切尘翳闇冥,是大般涅槃经出兴于世亦复如是,能除众生无量劫中所作众罪,是故经说,护正法得大果报,拔济破戒”
《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第四之三:“若有众生成就具足无量功德。乃能信是大乘经典信已受持。其余众生有乐法者。若能广为解说此经。其人闻已,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所作恶业皆悉除灭。若有不信是经典者。现身当为无量病苦之所恼害。”
《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第四之六:复次善男子。譬如日出众雾悉除。此大涅槃微妙经典亦复如是出兴于世。若有众生一经耳者悉能灭除一切诸恶无间罪业。是大涅槃甚深境界不可思议。
解读:
可见快速除罪之法极其简单: 第一,恐怖自责,真心悔改。 第二,护持正法,帮助建立正法,供养护法者。 第三,宣传大乘正法。 第四,读诵大般涅槃经。如此,不仅能够消除无量劫中所造的一切罪业,还能得到大的果报以至于脱离六道轮回,到达永生彼岸。
《大般涅槃经》梵行品第八之五:“若见佛者所有重罪必当得灭。”
解读:
佛出世时,若去恭敬礼拜皈依,则消一切罪。
《无量义经》(说法品):“善男子,是一法门,名为无量义。菩萨欲得修学无量义者,应当观察一切诸法,自本来今性相空寂,无大无小,无生无灭,非住非动,不进不退,犹如虚空无有二法。而诸众生虚妄横计,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众恶业,轮回六趣备诸苦毒,无量亿劫不能自出。菩萨摩诃萨如是谛观,生怜愍心,发大慈悲,将欲救拔。又复深入一切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异如是法,法相如是灭如是法;法相如是能生恶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异、灭者亦复如是。菩萨如是观察四相始末悉遍知已,次复谛观一切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灭,复观即时生、住、异、灭。如是观已,而入众生诸根性欲;性欲无量故,说法无量;说法无量,义亦无量。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如是无相,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真实相已,所发慈悲明谛不虚,于众生所真能拔苦;苦既拔已,复为说法,令诸众生受于快乐。善男子,菩萨若能如是修一法门无量义者,必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如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文理真正,尊无过上,三世诸佛所共守护,无有众魔群道得入,不为一切邪见生死之所坏败。是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欲疾成无上菩提,应当修学如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功德品):“善男子,第九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及灭度后,有得是经,欢喜踊跃,得未曾有,受持读诵,书写供养,广为众人分别解说是经义者,即得宿业余罪重障一时灭尽,便得清净逮得大辩,次第庄严诸波罗蜜,获诸三昧首楞严三昧,入大总持门,得勤精进力,速越上地,善能分身散体遍十方国,拔济一切二十五有极苦众生悉令解脱,是故是经有如此力。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九功德不思议力。
解读:
受持、诵书、写供养、广为众人分别解说是经义能灭一切罪,能获得解脱且能渡众生。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欲行大乘无上法者。欲学普贤行。普贤行者。我今当说其忆念法。若见普贤及不见者。除却罪数。今为汝等当广分别。……诵大乘经者。修大乘者。发大乘意者。乐见普贤菩萨色身者。乐见多宝佛塔者。乐见释迦牟尼佛及分身诸佛者。乐得六根清净者。当学是观。……此观功德除诸障碍,见上妙色,不入三昧,但诵持故,专心修习,心心相次,不离大乘,一日至三七日,得见普贤。有重障者,七七日尽然后得见,复有重者一生得见,复有重者二生得见,复有重者三生得见,如是种种业报不同,是故异说。”
解读:
专心诵持《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并依法而行者能灭一切罪。
《大佛顶首楞严经》四种决定清明诲:“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 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
解读:
燃指供佛能灭无始宿债,无始宿债包含无量劫的罪业。
小说《西游记》六十九回 心主夜间修药物 君王筵上论妖邪:
“众官上前道:‘神僧长老,适才说双鸟失群之证,何也?’行者笑道:‘有雌雄二鸟,原在一处同飞,忽被暴风骤雨惊散,雌不能见雄,雄不能见雌,雌乃想雄,雄亦想雌:这不是双鸟失群也?’”
小说《西游记》七十回 妖魔宝放烟沙火 悟空计盗紫金铃:
“那时节,我跨着这犼,同听此言,不期这孽畜留心,故来骗了皇后,与王消灾。至今三年,冤愆满足,幸你来救治王患,我特来收妖邪也。”
解读:
双鸟即人的魂兑阳灵和人之魄兑阴灵,小说中用皇帝的正宫皇后金圣宫来象征魄,有罪之人魂魄不能合一,故不能成丹,所以修道者首先就是要消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