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3章 《道德经》说人类文明倒退

《道德经》:“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解读:
有道必有德,有德必有仁,有仁必有义,有义必有礼。没有道时才追求德,没有德时才追求仁,没有仁时才追求礼。上古之人尧舜禹有道德仁义,儒家讲究仁义礼乐,进入现代社会就没有礼了,几乎很少有人祭祀上帝了,父子之间也变成如同兄弟一样的平等了,甚至互相如同仇人。可见人类的文明在退步,阴极必阳,但人类文明衰败到一定的极点就会有道德天尊下凡重新恢复上古文明。文明不是丰富的物质,不是发达的科技,不是满足人们的欲望的能力,而是指文化和智慧,即要有天上的粮食,即灵魂能量获得进步,即人类功德和福德得到增进。

一.德:德不足就不能跟道合一了,所以不能与道合一的人都要修德。德有行德、理德、智德和证德。要跟普贤菩萨学习行德和理德,要跟文殊菩萨学习智德和证德,即要福慧双修才能见道而获得解脱,最终完全与道合一,德行圆满的如来佛即道德天尊。

二.仁:如果德不够,就要以仁愛积累功德,所以老子说他有三宝,第一宝就是慈,慈者愛也。要愛人如己,助人为乐,普渡众生。誓愿成佛和普度众生之菩提心就是最大的愛心,故此发菩提心能迅速积累无量功德。成就无上的仁爱之心就是成为普渡众生之佛,故说神佛就是爱圣,所以玉皇大帝全称为“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约翰一书》 4:8 没有愛心的,就不认识 神,因为 神就是愛。
《约翰一书》 4:16  神愛我们的心,我们也知道、也信。神就是愛!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 神里面, 神也住在他里面。
《马太福音》 22:37 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 神。
《马太福音》 22:38 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
《马太福音》 22:39 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
《马太福音》 22:40 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

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如下:
(1)礼敬诸佛(爱神佛)
(2)称赞如来(爱神佛)
(3)广修供养(爱神佛)
(4)忏悔业障(认罪悔改,并愿遵守神佛的戒律,也是爱神佛的体现)
(5)随喜功德(爱人如己,别人有功德如同自己有功德而随喜)
(6)请转法轮(爱众生,故请神佛传正法)
(7)请佛住世(爱众生,故请佛住世)
(8)常随佛学(跟随神佛,听从教导,成佛以普渡众生)
(9)恒顺众生(不与众生争)
(10)普皆回向(利益一切众生)
解读:
从上个面可见,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主要体现其爱,或爱神佛,或爱众生。而且把爱神佛放在第一位,剩下的就是爱众生。仁爱能成就德,积累德,从而能使人获得解脱以至于得道成佛。

三.义:如果心中升不起完全的仁愛心(如普渡众生之菩提心),就要先从义做起。义是在言行为上体现为仁爱。义的繁体字为義,義从我从羊,我如羔羊即義,羔羊为古代祭祀上帝的祭品,称为牺牲。在圣经中称耶稣为羔羊,耶稣以死为人们赎罪之義举就体现了其至仁至爱之心。

《约翰福音》15:13 “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
《启示录》20:3 “我又看见那些因为给耶稣作见证,并为 神之道被斩者的灵魂,和那没有拜过兽与兽像,也没有在额上和手上受过它印记之人的灵魂,他们都复活了,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
解读:
为朋友舍命就是义,是由爱心所主导的行为。神佛和菩萨对众生最大的义就是舍命传播正法(施舍法财)以渡众生。而为神佛和正法舍命就是众生最大的义,此义中能体现出对神佛和众生的爱,能获得最大的功德。
就世俗之义而言,当众生之间缺乏平等广博的仁爱之心时,不能够广泛地、无差别地爱人如己时,就追求义了,即为自己的恩人或朋友或自己的团体服务,这种义中所体现的爱就有局限性了,甚至此义在帮助一些人的同时会伤害另外一些人,这就不属于仁爱的范畴了,所以在没有仁爱时就追求义了。

四.礼:用礼法要求来克制自己的不当行为。如果做不到义的要求,那么至少在行为上要遵守符合道德的礼法。这样才能避免自己堕落,同时不祸害别人,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才能有机会将自己的行为上升到义的层次。宗教的戒律和儒教的礼节都属于礼的范畴。

《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最大的礼就是拜神佛上帝,祭祀神佛上帝,这是《周礼》中最重要的部分,祭祀神佛上帝能得福,能得佛授记而毕竟解脱。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