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章 梦的奥秘

床的甲骨文如下:

解读:
将两个“丅”用“一”连起来就是“床”,“丅”为土,古代最早的床由土石制作而成,众生真正的床就是阴土和阳土合一的灵山,即西方净土,有“一”在其中。床的甲骨文与“片”和“爿”完全一样。

梦的文字演化如下:

见的文字演化如下:

夕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从甲骨文看,“梦”由“入入见床”组合而成,表示在床上睡觉后所见为“梦”。“入入”为土为山,代表人的意,故梦由“意”所生。
从篆文看,由“丅丅目人夕”组合而成,“丅”为土,为意,“夕”字与“月”字同,代表晚上。土分阴阳土,其阴土为意根。在甲骨文和篆文中两个“入”或“丅”都是呈分离状,代表两土没有合一,所以有魂魄,故有梦。在战国文字中两个“入”相连,这显然是错误的。

《西游记》第十三回:
“魔王喝令绑了,众妖一齐将三人用绳索绑缚。正要安排吞食,只听得外面喧哗,有人来报:“熊山君与特处士二位来也。”三藏闻言,抬头观看,前走的是一条黑汉,你道他是怎生模样——雄豪多胆量,轻健夯身躯。涉水惟凶力,跑林逞怒威。向来符吉梦,今独露英姿。绿树能攀折,知寒善谕时。准灵惟显处,故此号山君。”
解读:
“向来符吉梦”的黑山君为使人做梦的意根,即阴土,人们因为有意根而生意识。

《类经·脏象类》:“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
解读:
梦中境界皆是游魂之所经历也。

《太乙金华宗旨》(吕洞宾):“盖身中有魄焉,魄附识而用,识依魄而生。魄阴也,识之体也。识不断,则生生世世,魄之变形易质无已也。惟有魂,神之所藏也。魂昼寓于目,夜舍于肝,寓目而视,舍肝而梦,梦者神游也。九天九地,刹那历遍。觉则冥冥焉,渊渊焉,拘于形也,即拘于魄也。故回光所以炼魂,即所以保神,即所以制魄”
解读:
魄依神识而起功用,如金箍棒在孙悟空手中而起功用。而神识要依靠魄才能存留,魄是识神(魂识)所依附的形体。故魄离开身体时,魂也不得不离开身体。神识不断,就轮回不断,魄就变换成各种不同形状的身体给魂生存。木藏火,代表火的心神藏于魂中。白天魂寓寄在目中,目才能看视,晚上睡觉时魂住在肝中。如果睡着后,魂从肝中出走就做梦,梦就是魂在不同幻境中的神游。

《性命圭旨》:“圣人以魂运魄,众人以魄摄魂。魂昼寓目,夜舍肝。寓目能见,舍肝能梦。梦多者魄制魂,觉多者魂胜魄。
解读:
“圣人以魂运魄”就是齐天大圣之天魂元神孙悟空掌运金箍棒。
“众人以魄摄魂”就是众生之魂被能释放七情的魄所摄持而处于生死轮回中。
“梦多者魄制魂”不清醒时,魂昏而魄作主。
“觉多者魂胜魄”清醒时,魂觉而作主。

《黄帝内经·灵枢·淫邪发梦》:“黄帝曰:愿闻淫邪泮衍,奈何?岐伯曰: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臓,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气淫于腑,则有余于外,不足于内;气淫于臓,则有余于内,不足于外。黄帝曰:有余不足,有形乎?岐伯曰: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爇;阴阳俱盛,则梦相杀。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
解读:
外在的邪气侵袭体内,没有定处,侵入五脏,也没有定处,与营气和卫气一起运行,并带着魂魄飞扬,这样的人就睡不安而喜欢作梦。做梦时魂魄皆动,魂生识心而魄生情。

有些人有梦游,梦游的人闭上眼睛也能走路和干活,而且不会发生错误,但是梦游醒来后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梦中所做之事,这就说明梦游人的魂在肝安居休息,而魄在指挥身体的行动,因为魄主身体的行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实际品第七十八之二:“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诸阿罗汉毕竟无梦,惛沉睡眠分别尽故。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妙相品第二十八之三:“梦、见梦者,乃至寻香城、见寻香城者,皆是愚夫异生颠倒之所执著,诸阿罗汉、独觉、菩萨及诸如来,皆不见梦及见梦者,广说乃至不见寻香城及见寻香城者。”
解读:
诸阿罗汉、独觉、八地菩萨和诸如来等都没有梦,因为他们已经没有自然魂神了,即没有识神了,只有元神,故不做梦。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