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章 伏羲先天八卦及其类象

相传中华第一始祖伏羲仰观天、俯察地而创先天八卦,八卦由八个卦象即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组成,分别代表了天、泽(澤)、火、雷、风、水、山、地。

先天八卦之卦象如下:

八个卦的基本含义如下 :
1. 乾为天,为金,为玉,为父,为纯阳,为动,为清。从地球上观测,天在上空旋转。
2. 兑为澤,为金,为天上的雲,为口。兑藏于土中时为先天一炁,为圣灵。
3.离为火,为闪电,为太阳,为目。雲在天空中释放电光,故兑摄持火。
4.震为雷,为阳木,为大树,为阳龙,为雄性狮虎豹。天空中发出雷声。
以上皆是天上发生的事情,天为纯阳,故以上四卦皆为阳,皆在阳太极鱼中。八卦中的阴阳是相对而言的。

5.巽为风,为阴木,为花草蔬菜,为阴龙,为雌性狮虎豹。风从天上刮到地上。
6.坎为水,为雪、雨、露、霜,为血、泪、尿。为龟、老鼠、蝙蝠。雨水从天上落到地上,然后在地上流。
7.艮为山,为土、沙、石,为塔、伞、袈裟。为象、狗、鹏、鹤、雕、鹰、熊。山上接天,下接地,毕竟依托于地而起,艮为突出的地。
8.坤为地,为母,为纯阴,为静,为浊。
以上风水山地皆与地相连,地为纯阴,故以上四卦皆为阴,皆在阴太极鱼中。

这八个卦的类象并不仅仅是这些,其实可以包括万物,也包括天地还没有生成之前的神之灵。在先天八卦中用物质世界某些有特性的物质来代表这些有相应特性灵性。

  1.06章 十二星座、二十八宿、四兽和节气

一、十二星座和黄道
西方用黄道上的十二星座(或称十二宫)来代替二十八宿的位置作用,十二星座之名依次为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射手座、摩羯座、水瓶座、双鱼座。而中国称十二星座之名为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星纪、玄枵、娵訾。因为木星每十二年在空中绕行黄道一周,每年移动周天的十二分之一,古人把木星所在的位置作为纪年的标准,所以称木星为岁星。

黄道和十二星座如下:

黄道其实就是从地球上观测太阳在二十八星座位置上的投影之运行路径,并非太阳的真实运行路径。

《晋书•天文志•上》(唐朝李淳风):“自轸十二度至氐四度为寿星,于辰在辰,郑之分野,属兖州。费直《周易分野》,寿星起轸七度。蔡邕《月令章句》,寿星起轸六度。自氐五度至尾九度为大火,于辰在卯,宋之分野,属豫州。费直,起氐十一度。蔡邕,起亢八度。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为析木,于辰在寅,燕之分野,属幽州。费直,起尾九度。蔡邕,起尾四度。自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吴越之分野,属扬州。费直,起斗十度。蔡邕,起斗六度。自须女八度至危十五度为玄枵,于辰在子,齐之分野,属青州。费直,起女六度。蔡邕,起女十度。自危十六度至奎四度为诹訾,于辰在亥,卫之分野,属并州。费直,起危十四度。蔡邕,起危十度。自奎五度至胃六度为降娄,于辰在戌,鲁之分野,属徐州。费直,起奎二度。蔡邕,起奎八度。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为大梁,于辰在酉,赵之分野,属冀州。费直,起娄十度。蔡邕,起胃一度。自毕十二度至东井十五度为实沈,于辰在申,魏之分野,属益州。费直,起毕九度。蔡邕,起毕六度。自东井十六度至柳八度为鹑首,于辰在未,秦之分野,属雍州。费直,起井十二度。蔡邕,起井十度。自柳九度至张十六度为鹑火,于辰在午,周之分野,属三河。费直,起柳五度。蔡邕,起柳三度。自张十七度至轸十一度为鹑尾,于辰在已,楚之分野,属荆州。费直,起张十三度。蔡邕,起张十二度。”
解读:
十二次度数就是十二星次。即星纪、玄枵、豕韦、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等同于于古巴比伦文化所称的十二星座(或称黄道十二宫),十二星次与地支一一对应。

《马可福音》 14:10 十二门徒之中,有一个加略人犹大去见祭司长,要把耶稣交给他们。
《约伯记》 38:32 你能按时领出十二宫吗?能引导北斗和随它的众星吗(注:“星”原文作“子”)?
解读:
耶稣的十二门徒就是十二宫,即十二星座。在道教称十二金仙,为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的十二弟子。在佛教称十二药叉神或十二神王。
道教也称十二天将,也称十二天官(水神玄武为子、土神贵人为丑、木神青龙为寅、木神六合为卯、土神勾陈为辰、火神腾蛇为巳、火神朱雀为午、土神太常为未、金神太阴为酉、金神白虎为申、土神天空为戌、水神天后为亥)

二、二十八宿和四兽
二十八星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分布。它分为四组,又称为四象、四兽、四维、四方神,每组各有七个星宿,共计二十八星。
四兽也称四神兽,分别称为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运动的方向相同。古人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因为它们环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栖宿的场所,所以称作二十八宿,古人用二十八星宿的位置是用来说明太阳、月亮、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二十八宿与月亮公转周期为约二十八天一致,月亮每天停留在一个星宿位置。太阳则一年走完二十八宿所对应的位置。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又十分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之十分之六”
解读:
在约5000年前的黄帝时期中国就有二十八宿的记载了,这是人类历史上关于二十八宿的最早文字记载。

《尚书·尧典》:“宵中星虚,以殷仲秋”(虚宿在秋分前后的傍晚出现在南方中天)
《尚书·尧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是说昴宿出现在中天,冬至就要到了)
解读: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传说部分内容是上古文化《三坟五典》中的遗留下来的著作。
《尚书·尧典》是记录帝尧的语录书,可见在尧帝时期,也有二十八宿的记载,远早于印度释迦牟尼佛时期。印度最早的婆罗门古籍《梨俱吠陀》也记载有二十八宿,但此书大约成于公元前1500年,远迟于黄帝和尧帝时期。

《周礼•春官》:“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
《周礼•秋官》:硩蔟氏掌“二十有八星之号”。
《周礼•考工记》:“盖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龙旂九斿(liú),以象大火也;鸟旟七斿,以象鹑火也;熊旗六斿,以象伐也;龟蛇四斿,以象营室也;弧旌枉矢,以象弧也。”
解读:
在周朝也有二十八宿的文献记载。

《诗经》(西周初-春秋):“月离于毕,俾滂沱矣”
《诗·小雅》(西周初-春秋):“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
《尔雅·释天》(战国-汉):“玄枵,虚也。”
《尔雅·释鸟》(战国-汉):“亢,鸟咙”
《淮南子·天文训》(西汉):“五星、八风,二十八宿。”
解读:
这里证明在西周到西汉时期,也有二十八宿的记载。

《左传·昭公十二年》(春秋左丘明著):“(楚灵王)出复语,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周礼·春官·外史》载:“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郑玄注云:“楚灵王所谓三坟五典”也。
《尚书序》(西汉孔安国)曰:“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迄于周。
《褚氏遗书辩书》(南齐褚澄)曰:“尼父删经,三坟犹废。”
《东京赋》(后汉张衡):“昔常恨三坟五典既泯,仰不睹炎帝,帝魁之美。”
《白虎通义·五经》(汉朝):“以为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迟,礼乐废坏,强凌弱,众暴寡,天子不敢诛,方伯不敢伐。闵道德之不行,故周流应聘,冀行其圣德。自卫反鲁,自知不用,故追定五经以行其道。”
解读:
可见在西周及春秋时代还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书。三坟者,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者,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八索者八卦之书,九州之志谓之九丘。后来三坟、八索、九丘被不信乱力怪神的孔子删除了(颛顼帝时期及以前,人神妖魔共存人间),而五典中关于少昊、颛顼和高辛三帝的书籍也被孔子删除了很多,只留下唐虞(尧帝和舜帝)到周这段时间的内容,所以由孔子整理编撰的《尚书》就从《尚书·尧典》开始,否则我们可以在更早的《三坟》找到关于二十八宿的记载了。后来那些没有被孔子整理编撰的古书基本上又都被秦始皇烧掉了,《诗经》、《尚书》、《礼记》、《周易》都是孔子整理出来的,而非孔子所原创。

《尚书纬·考灵曜》(汉代):“二十八宿,天元气,万物之精也。故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其形如龙,曰‘左青龙’。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其形如鹑鸟,曰‘前朱雀’。西方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其形如虎,曰‘右白虎’。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其形如龟蛇,曰‘后玄武’。”
《抱朴子·杂应》(晋·葛洪 ):“(老君)从黄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元武。”
解读:
将二十八宿分成东南西北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像一种动物,故称之为四神兽。太上老君住在土灵中,故有黄童一百二十人,土居中央,故又以代表四象(四方)的二十八宿为侍卫。

四神兽分属之二十八宿名称如下:
东方苍龙之象,为木,含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
南方朱雀之象,为火,含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
西方白虎之象,为金,含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
北方玄武之象,为水,含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

二十八宿配上动物后其名分别如下:
东方称青龙: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南方称朱雀: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西方称白虎: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
北方称玄武: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獝。

四兽和二十八宿的分布图如下:

印度四吠陀之一的《夜柔吠陀》中的《鹧鸪氏梵书》有二十七宿之说,但《夜柔吠陀》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500-1000年,比它更早的古籍《梨俱吠陀》所载二十八宿却以大角星为起首星,与中国完全一致。印度《鹧鸪氏梵书》春分点在昴宿的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但其一年分为春、热、雨、秋、寒、冬六季,或简化为冬、夏、雨三季,而二十八宿却按四季分配,与印度气候变化不符,却与中国气候相同,由此推断二十八宿之说出自中国。

《士师记》 5:20 星宿从天上争战,从其轨道攻击西西拉。
《约伯记》 9:9 他造北斗、参星、昴星,并南方的密宫。
《马太福音》 2:2 “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哪里?我们在东方看见他的星,特来拜他。”
《启示录》 9:1 第五位天使吹号,我就看见一个星从天落到地上,有无底坑的钥匙赐给它。
解读:
犹太人也有北斗七星和二十八宿的说法,可见其文化也是出自中国,从这里可知星宿皆是天使。

三、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和二十八宿
《遁甲经》:“戌亥之间,奎壁之分也;辰己之间,角轸之分也;故五运皆起于角轸。”
《汉书律历志》(东汉班固著)中十二次、二十八宿和二十四节气星图表如下:

夏历十一子月:星纪,初斗十二度, 大雪。牵牛初, 冬至。 终于婺女七度。
夏历十二丑月:玄枵,初婺女八度, 小寒。危初, 大寒。 终于危十五度。
夏历正寅月:诹訾,初危十六度,立春。营室十四度,雨水。终于奎四度。
夏历二卯月:降娄,初奎五度, 惊蛰。娄四度, 春分。终于胃六度。
夏历三辰月:大梁,初胃七度, 清明。昴八度, 谷雨,商终于毕十一度
夏历四巳月:实沈、初毕十二度,立夏。井初, 小满。终于井十五度。
夏历五午月:鹑首,初井十六度,芒种。井三十一度,夏至。终于柳八度。
夏历六未月:鹑火,初柳九度, 小暑。张三度, 大暑。终于张十七度。
夏历七申月:鹑尾,初张十八度,立秋。冀十五度, 处暑。终于轸十一度。
夏历八酉月:寿星,初轸十二度,白露。角十度, 秋分。终于氐四度。
夏历九戌月:大火,初氐五度, 寒露。房五度, 霜降。终于尾九度。
夏历十亥月:析木,初尾十度, 立冬。箕七度, 小雪。终于斗十一度。
此图表经现代天文学考证,二十八宿度数,完全符合当时古代天象。

十二地支、十二星次、二十四节气与二十八宿对应如下:
子:星纪——对应节气:大雪、冬至,对应星宿:斗、牛;
丑:玄枵——对应节气:小寒、大寒,对应星宿:女、虚、危;
寅:娵訾——对应节气:立春、雨水,对应星宿:室、壁;
卯:降娄——对应节气:惊蛰、春分,对应星宿:奎、娄;
辰:大梁——对应节气:清明、谷雨,对应星宿:胃、昴、毕;
巳:实沈——对应节气:立夏、小满,对应星宿:觜、参;
午:鹑首——对应节气:芒种、夏至,对应星宿:井、鬼;
未:鹑火——对应节气:小暑、大暑,对应星宿:柳、星、张;
申:鹑尾——对应节气:立秋、处暑,对应星宿:翼、轸;
酉:寿星——对应节气:白露、秋分,对应星宿:角、亢;
戌:大火——对应节气:寒露、霜降,对应星宿:氐、房、心;
亥:析木——对应节气:立冬、小雪,对应星宿:尾、箕。
解读:
四兽的方向位置代表其在黄道上的排列次序与方位。因为地球的南北轴与黄道有一定的角度,所以北方七宿的位置偏向于地球的北半球,而南方七宿则偏向于南半球。
立春为中国农历年一年之开始,在立春这天晚上,角宿从中国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而在春分时的晚上,房宿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整个春天,东方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按照六节气依次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此时在西方的地平线上,可以看到从右到左也就是从下往上,依次排列着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并且依次从西方落下。当东方七宿刚刚从东方的地平线上依次升起的时候,在天空正中偏南的地方,可以看到的是南方七宿,从西向东也就是从右到左,依次排列着井、鬼、柳、星、张、翼、轸。此时,人们是看不到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的,因为北方七宿还在北方的地平线之下,壁宿排列在奎宿的前面,斗宿排列在箕宿的后面。
同理,在夏天的晚上,东方升起的就是北方七宿即斗、牛、女、虚、危、室、壁;在秋天的晚上,东方升起的是西方七宿即奎、娄、胃、昴、毕、觜、参;在冬天的晚上,东方升起的是南方七宿即井、鬼、柳、星、张、翼、轸。
如果在春天的半夜再来看天象,就可以看到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依次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东方七宿就出现在正中偏南的夜空中,从西到东也就是从右到左,依次排列着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七宿此时就在西方的地平线上,从右到左也就是由下往上排列着井、鬼、柳、星、张、翼、轸,并依次落入地平线以下。
如果在春天的天亮前看天象,就可以看到西方七宿从东方升起,北方七宿在正中偏南的天空中,东方七宿正在西方落下。

《周髀算经》(传说周朝周公著):“伏羲作历度”。
《通历》:“太昊始有甲历”
《古微书》:“昔伏羲造八卦,作三画以象二十四气。”
《晋书•律历志》(唐代房玄龄):“昔伏羲始造八卦,作三画,以象二十四气。”
《太平御览》七十八引《春秋内事》记载:“伏羲氏以木德王……定天地之位,分阴阳之数,推列三光,建分八节,以爻应气,凡二十四,消息祸福,以制吉凶。”
《礼记‧月令》:“注曰:昔周公作时训,定二十四气,分七十二候,则气候之起,始于太昊,而定于周公也。”
《逸周书•时训解》:“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
解读:
伏羲时期中国就有历法,称为甲历,这是本届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历法。伏羲造八卦,每卦三爻,共二十四爻以象征二十四节气,但是直到西周时期的周公才将二十节气之名定下来,如今最早在汉朝时期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能找到二十四节气的全名。
在《黄帝内经》、《吕氏春秋•十二纪》这些书中,便可看到了明显的节气记载。只是,这些古籍中对于节气的记载并不全面,而是分别以侯、气、时、岁以及二分、二至、四立、雨水等节气的名称记载,这也足以说明在黄帝时期就有二十四节气,只是还没有用如今我们统一使用的名称而已。

《启示录》 19:4 那二十四位长老与四活物就俯伏敬拜坐宝座的 神,说:“阿们!哈利路亚!”
解读:
二十四位长老就是代表二十四节气神。

四、天干、天干化合和二十八宿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说:“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篇》:“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请天师而问之曰: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余因论之。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
《考原》曰:“五合者,即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也。河图一与六、二与七、三与八、四与九、五与十皆各有合。以干干之次言之,一为甲六为己,故甲与己;二为乙、七为庚,故乙与庚合;三为丙、八为辛,故丙与辛合;四为丁、九为壬,故丁与壬;五为戊、十为癸,故戊与癸合”。
《类经图翼》(明朝张介宾):“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奎壁临乾,当戊土之位;角轸临巽,当己土之位。遁甲经亦曰∶六戊为天门,六己为地户……至二月复交于春分而入奎壁矣。是日之长也,时之暖也,万物之发生也,皆从奎壁始;日之短也,时之寒也,万物之收藏也,皆从角轸始。故曰春分司启,秋分司闭。夫既司启闭,要非门户而何?然自奎壁而南,日就阳道,故曰天门;角轸而北,日就阴道,故曰地户。”
解读:
奎壁对应天干中的戊,角轸对应天干中的己,戊己为土。戊为天门,己为地户。
天干化合,“土主甲己”即甲己化土,甲在天干中排第一位,故说“一为甲六为己,故甲与己”;“ 金主乙庚”即乙庚化金,己在天干中排第六位;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即戊癸化火;“水主丙辛”即丙辛化水;“木主丁壬”即丁壬化木;“火主戊癸”即戊癸化火。
丹天之气,即五行火气化见于天的赤色,在天体上横贯牛、女、奎、壁四宿,四宿在天干正当戊癸的方位,故戊癸化火,其中牛、女两宿对应癸,奎、壁两宿对应戊。
黅天之气,即五行土气化见于天的黄色,在天体上横贯心、尾、角、轸四宿,在天干正当甲己方位,故甲己化土,其中心、尾两宿对应甲,角、轸两宿对应己。
苍天之气,即五行木气化见于天的青色,在天体上横贯危、室、柳、鬼四宿,在天干正当丁壬方位,故丁壬化木,其中危、室两宿对应壬,柳、鬼两宿对应丁。
素天之气,即五行金气化见于天的白色,在天体上横贯亢、氐、昴、毕四宿,在天干正当乙庚方位,故乙庚化金,其中亢、氐两宿对应乙,昴、毕两宿对应庚。
玄天之气,即五行水气化见于天的黑色,在天体上横贯张、翼、娄、胃四宿,在天干正当丙辛方位,故丙辛化水。其中张、翼两宿对应丙,娄、胃两宿对应辛。
可见天干和二十八宿也是对应的。甲乙与东方七宿对应,丙丁与南方七宿对应,庚辛与西方七宿对应,壬癸与北方七宿对应,居于中央的戊己则分别与奎壁和角轸对应。

1.07章 三垣、北极五星和北极星

三垣即紫微垣(Purple Forbidden Enclosure)、太微垣(Supreme Palace Enclosure)、天市垣(Heavenly Market Enclosure),与黄道带上之二十八宿合称三垣二十八宿。紫微垣和天市垣的名称首先在《开元占经》辑录的《石氏星经》(战国•石申)中出现,太微垣的名称晚到唐初的《玄象诗》中才见到。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紫微垣居中,太微垣和天市垣分列两边。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神兽,所以四神兽就如同侍卫。
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居于北天中央,所以又称中宫,或称紫微宫。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如大熊、小熊、天龙、仙王、仙后等。中国古代多以皇家贵胄命名,如:天皇大帝、太子。
太微垣包括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多以大臣官职命名,如:三公、九卿、虎贲、从官、幸臣等。
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多以市井商贾命名,如:斗、斛、肆、楼等。

三垣星和二十八宿空图如下:

《上清灵宝大法》卷四曰:“北极大帝,则紫徽垣中帝座是也。”
《晋书·天文志》云:“北极五星,勾陈六星,皆在紫宫中。”
《隋书·志》第十四:“北极五星,钩陈六星,皆在紫宫中。北极,辰也。其纽星,天之枢也。天运无穷,三光迭耀,而极星不移。故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贾逵、张衡、蔡邕、 王蕃、陆绩,皆以北极纽星为枢,是不动处也。祖恆以仪准候不动处,在纽星之末,犹一度有余。北极大星,太一之座也。第一星主月,太子也。第二星主日,帝王也。第三星主五星,庶子也。所谓第二星者,最赤明者也。北极五星,最为尊也。中星不明,主不用事。右星不明,太子忧。钩陈,后宫也,太帝之正妃也,太帝之坐也。北四星曰女御宫,八十一御妻之象也。钩陈口中一星,曰天皇太帝。其神曰耀魄宝,主御群灵,秉万神图。抱极枢四星曰四辅,所以辅佐北极,而出度授政也。太帝上九星曰华盖,盖所以覆蔽太帝之坐也。又九星直曰杠。盖下五星曰五帝内坐,设叙顺,帝所居也。”
《漢志》北極五星,前一星太子;第二星帝王,亦太乙之座;第三星庶子;第四星後宫;第五紐星,爲天之樞。”
《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后句四星,末大星正妃,余三星后宫之属也。环之匡卫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宫”
解读:
北极五星在紫微宫中,统称为天极星,又称北辰,其纽星天之枢也。北极五星包括北极一、北极二、北极三、北极四、北极五。北极五星边上的四辅星又名四弼。
北极一主月,被人们称为太子。北极二主日,被称为帝或帝座,为太一(太乙)之座,太一神常居住在这里,故北极二能代表太一神,太一神即北极星,即紫微星。北极三主五星,被称为庶子。北极四被称为后宫。北极五被称为北极天枢,或称为枢星,也称为“纽星”,是宋代的北极星,在北宋皇祐年间,它距离北天极只有1度半的角距。而在春秋战国以前,人们则以帝星北极二作北极星。直至东汉末年,北极点逐渐远离帝星,于是人们开始把“纽星”作为北极星。今天北极点则移动到了勾陈六星中的勾陈一附近,勾陈一成为今天的北极紫微星。可见北极星是变化的,即北极紫微大帝可以在北极二,也可以在北极五,也可以在勾陈一,北极二为其座位,北极五为其枢纽。
在华盖九星下有五帝内座,成十字形,为五方天帝在紫微宫内的座位,也就是五方天帝办公之地。紫微大帝一化为五,就是五方天帝。

紫微垣星空图如下:

1.08章 五兽和河图

《云笈七签》记载:“夫四象者,乃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也。青龙者,东方甲乙……白虎者,西方庚辛金……朱雀者,南方丙丁火……玄武者,北方壬癸水…… 如志士烧炼丹鼎,知此四象者,十方天人莫不瞻奉。古经云‘四神之丹’,此是也。”
正统道藏收录的《混元八景真经》云:“北方壬癸水,卦主坎,其象玄武,水神也。南方丙丁火,卦主离,其象朱雀,火神也。东方甲乙木,卦主震,其象青龙,木神也。西方庚辛金,卦主兑,其象白虎,金神也。此四象者,生成世界,长立乾坤,为天地之主,谓之四象。”
解读:
四象即道之先天四灵,即木、火,金、水。金为白色,有不变性,代表西方,主杀,故道教称之为白虎。木为青色,有生发性,代表东方,故称青龙,龙能变大变小,常藏于水中。火为红色,有热性,代表南方,又有升腾之特性,能化光飞离,故为朱雀,即朱鸟,即火鸟。水为黑色(能吸收光,故为黑),有冷性,代表北方,水有收缩性(无外力时收缩为球形),故用会缩头缩脚的圆乌龟(玄武)代表,玄为黑,代表水。

《轩辕秘藏经》第九云:“众星降灵,应天体道,显化兽形,合为五兽,号曰天官。”
《五行大义》第五云:“天官五兽。左苍龙,大辰之貌。右白虎,大梁之文。前朱雀,鹑火之体。后玄武,龟蛇之质。中有大角轩辕。”
《月令章句》(蔡邕)曰:“天宫五兽,中有大角轩辕麒麟之信。凡麟,生于火,游于土,故修其母而致其子,五行之精也。”
《史记·天官书》言:“轩辕,黄龙体”
《淮南子•天文训》:“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
《易冒》云:“勾陈之象,实名麒麟,位居中央,权司戊日”
解读:
天官五兽即在四象神兽的基础上增加了个中央土,戊日即土日,土即勾陈,其形象为麒麟,有些地方也称大角轩辕。黄帝在五天帝中代表中央土,故其名为轩辕。这样四兽就变成了五兽,称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和麒麟。五兽又在天垂象为太阳系的木、火,金、水、土五大行星。土居中央,外悬四象,如同须弥山在世界的中央,外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论语·子罕》中孔子叹道:“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失夫!”
《淮南子》:“古者至德之世,贾便其肆,农乐其业,大夫安其职,而处士修其道;当此之时……洛出丹书,河出绿图”
《易·系辞传》:“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礼纬·含文嘉》中载:“伏羲德洽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
《汉书·五行志》中载:“刘歆以为宓戏氏(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
解读:
《河图》和《洛书》都是中华远古时代留存下来的文化遗产,对于《河图》和《洛书》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伏羲得《河图》和《洛书》,另外一种说法是伏羲得《河图》画八卦,而大禹得《洛书》明治水之道。

《河图》和《四兽图》如下所示:

《河图》和二十八宿星空图基本一致,只是火和水的位置对调了一下。《河图》的金、木、水、火四象与二十八宿所组成的四兽相对应。在春季的夜晚,东方青龙在东方升起,此时的四兽在空中的分布图就与《河图》完全,不过就是要站在北极区二十八宿的上面天空左东右西(左手边为东方青龙)站立往下去看。
伏羲从《河图》中明白了“一为阳,二为阴”的道理,并且明白了万物皆有阴阳,故以一画阳爻和二画阴爻画八卦以类万物。

《太上元始天尊说北帝伏魔神咒妙经》:“左青龙,名孟章,卯文。右白虎,名监兵,酉文。前朱雀,名陵光,午文。后玄武,名执明,子文”。
解读:
卯为木,为青龙。酉为金,为白虎。午为火,为朱雀。子为水,为玄武。

另外根据《中国医易学》(邹学熹)的研究:
水星一年两次行经北方,分别是一月和六月,故用一个白圏和六个黑点表示。
火星行经南方时是二月和七月,用两个黑点和七个白圏表示;
木星运经东方时是三月和八月,用三个白圏和八个黑点表示;
金星运经西方时是四月和九月,故用四个黑点和九个白圏表示;
土星运行在中央则是五月和十月,故用五个白圏和十个黑点表示。

水星于每天子时和巳时见于北方,每月逢一、六(初一、初六、十一、十六、二十一、二十六),日月会水星于北方。
火星每天丑时和午时见于南方,每月逢二、七(初二、初七、十二、十七、二十二、二十七),日月会火星于南方。
木星每天寅时和未时见于东方,每月逢三、八(初三、初八、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日月会木星于东方。
金星每天卯时和申时见于西方,每月逢四、九(初四、初九、十四、十九、二十四、二十九),日月会金星于西方。
土星每天辰时和酉时见于中央,每逢五、十(初五、初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日月会土星于中宫。

以上说明《河图》上的数字体现了从地上观察五星巡行时所得出的规律,由此数字和五行发生了联系,以奇偶之数字代表可再分阴阳的五行。太阳系的五星就是五兽在太阳系的分身。

《周易·系辞》(春秋·孔子):“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尚书·洪范》(秦汉·伏生传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尚书·虞书·大禹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尚书大传·五行传》(秦汉·伏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
《易乾坤凿度》(西汉):“天本一而立,一为数源,地配生六,成天地之数,合而成性,天三地八,天七地二,天五地十,天九地四,运五行,先水次木,次土及金。”
解读:
相对而言,天为阳而地而阴,故天所生成之数为阳,阳用奇数表示,而地所生成之数为阴,用偶数表示,每一个阳数加上五就是其所对应的阴数。

后天八卦及对应的方位图如下:

解读:
《河图》的方位与后天八卦所代表的方位是基本一致的,艮土和坤土相对而化为中央土。南方热为火,北方冷为水,东方草木茂盛,西为金,金克木,故中国西藏木少,而金属矿多。根据查明西藏矿产资源储量在全国的排序,不会生锈的铬(象征金刚法身)在全国排第1位;铜排第2位;菱镁矿排在第3位。 可见,河图还反映了中国的植被、矿藏和气候特征。

1.09章 五运和六气

中国古代医家根据金、木、水、火、土之五行的运行和风、热(暑)、湿、火、燥、寒之六气的流转,以推断气候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五行的运行就是五运,六气的流转就是六气。以五运配十天干,以六气配十二地支。

《易传·说卦传》第十章:“乾天也,故称父,坤地也,故称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钟吕传道集》论天地第三:“天以行道,以乾索于坤。一索之而为长男,长男曰震。再索之而为中男,中男曰坎。三索之而为少男,少男曰艮。是此天交于地,以乾道索坤道而生三阳。及乎地以行道,以坤索于乾。一索之而为长女,长女曰巽。再索之为中女,中女曰离。三索之为少女,少女曰兑。是此地交于天,以坤道索乾道而生三阴。三阳交合于三阴而万物生,三阴交合于三阳而万物成。天地交合,本于乾坤相索而运行于道。乾坤相索而生六气,六气交合而分五行,五行交合而生成万物。”
解读:
乾为父,为纯阳,地为母,为纯阴,八卦中的其它六卦是乾坤父母所生的子卦,即阴阳两仪所生的儿女。
震卦是纯阴之坤母向纯阳之乾父索取第一爻(初爻,下爻),坎卦是索取第二爻(中爻),艮卦是索取第三爻(上爻)。巽卦是乾父向坤母索取第一爻变现,离卦是索取第二爻,兑卦是索取第三爻。其中男代表阳爻,女代表阴爻。
震、坎、艮为后天三阳卦,即长男震卦,中男坎卦,少男艮卦。巽、离、兑为后天三阴卦,即长女巽卦,中女离卦,少女兑卦。此三阴三阳卦称为六子卦。六子卦代表六气,六气合化为五行,五行生成万物,这就是八卦里的五运和六气。

二十八宿和五气经天图如下: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说:“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就是说,甲己年为土运,乙庚年为金运,丙辛年为水运,丁壬年为木运,戊癸年为火运。
《素问•天元纪大论》:“闻之者,闻之上古也。甲己化土,故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化金,故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化水,故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化木,故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化火,故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解读:
在传统文化和古代天文学中,八卦的巽位,地支的辰巳位,二十八宿的奎壁两宿位,天干的己位称地户;八卦的乾位,地支的戌亥位,二十八宿的角轸两宿位,天干的戊为称天门。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天顷西北,地不满东南。在后天八卦中西北为乾,东南为巽。
天上二十八宿间有似云似雾的五色气,即黄色土气(黅天之气),红色火气(丹天之气),白色金气(素天之气),苍色木气(苍天之气),黑色水气(玄天之气)的五天之气。这五色之气各流布于有关各宿。
戊分包含奎壁两宿,丹天离火之气经过牛女和奎壁,此四宿对应于天干的戊癸,故戊癸合化为火,而说火主戊癸。
己分含角轸两宿,黅天艮土之气经过心尾和角轸四宿,此四宿对应于天干的甲己,故甲己合化为土,而说土主甲己。
苍天之木气经过危室和柳鬼,此四宿对应于天干的丁壬,故丁壬合化为木,而说木主丁壬。素天之金气经过亢氐和昴毕,此四宿对应于天干的丙辛,故乙庚合化为金,而说金主乙庚。甲己年为土运,乙庚年为金运,丙辛年为水运,丁壬年为木运,戊癸年为火运。这就是气候上的五行运转规律,称为五运,五运与十天干对应。
十天干配五气,因为四象从土中出,故以甲己首先合化为土,甲年和己年皆为土运年,再按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的规律排列,即得到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即甲、乙、丙、丁、戊分别配土、金、水、木、火,然后己、庚、辛、壬、癸再分别配以土、金、水、木、火,这样就得到天干合化的规律,也就把五运和年干联系起来了。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解读:
六气在天,分别体现出寒暑燥湿风火六种特征,称之为天之阴阳,天有三阴三阳,而五行之木火土金水为地之阴阳。

《素问·天元纪大论》:“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 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
《素问·天元纪大论》:“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
解读:
将十二年支与六气相对应。将亥子丑分别见三阴,寅卯辰分别见三阳。即亥见厥阴、子见少阴、丑见太阴,寅见少阳、卯见阳明、辰见太阳。
前面六个年支见三阴三阳,后面的六个年支也依次见三阴三阳。巳午未分别见三阴,申酉戌分别见三阳。即巳见厥阴,午见少阴,未见太阴。即申见少阳,酉见阳明,戌见太阳。

年支和六气图如下:

《素问·天元纪大论》:“故神在天为风者,在地即为木;神在天为热者,在地即为火;神在天为湿者,在地即为土;神在天为燥者,在地即为金;神在天为寒者,在地即为水。风热湿燥寒,无形之气也,故在天为气。木火土金水,有象之形也,故在地成形。在地之形,与在天之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君火)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愿闻其道也。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脏位,命其病者也。”
解读:
六气中的五气与五行对应。神在天为气,即为六气,在地成形,即为金木水火土。在六气中,五行中的离火分出了两种气,一个称为暑(热)气,也称君火,另外一个称为火,即相火。这样五气就变成了六气。
厥阴(巳亥)为风,少阴(子午年)为热(暑),太阴(丑未年)为湿,少阳(寅申年)为相火,阳明(卯酉)为燥,太阳(辰戌)为寒。将六气配上五行,就称厥阴风木,少阴君火(热),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
解读:
所谓三阴是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所谓三阳是一阳(少阳)、二阳 (阳明)、三阳(太阳)。
一阳为长男震雷,为少阳相火,震木为少阳,震为雷,雷中藏火,故为相火。
二阳为兑金,为阳明燥金。兑虽为少女卦,但其阳气盛于震卦,故取为二阳。
三阳为坎水,为太阳寒水,坎水中藏乾金,乾为三阳。
一阴为巽风,为厥阴巽风,巽木为风。
二阴为离火,为少阴君火。
三阴为坤土,为太阴湿土。
这里的三阴三阳不是完全用简单代表三阴三阳的六子卦,六气的中卦也能基本代表阴阳的升降,且更能代表阴极而阳和阳极而阴的规律。

1.10 太阳系、人体五脏六腑和洛书

《素问·金匮真言论》:“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之身,五脏中之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肺、肝、心、脾、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皆为阳。”。
《灵枢·寿天刚柔》:“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解读:
人体五脏为阴为里,六腑为阳为表。

一、五脏与洛书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其(神)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其(神)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其(神)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神)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
解读:
五脏与五神(五帝)、五行相对应。按脏腑分阴阳则肝为阴木,胆为阳木;心为阴火和小肠为阳火;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肺为阴金,大肠为阳金;肾为阴水,膀胱为阳水。

人体五脏图如下所示:

《洛书》古称龟书,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由此明治水之道。 龟代表水灵,大禹为水官,故大禹得龟背驮之洛书。在《洛书》中没有十,因为十其实就是两个五,《洛书》中央的五个白点组成了“十”字的形状,就代表五和十合一了,所以脾胃皆在人体中央。人体的胃(五)在脾(十)前,胃把脾遮住了,即五把十遮住了,故十隐藏了。

根据《洛书》,配上五行所对应的数字,所示五脏位置如下:

从此图可见,在《洛书》里的五脏位置跟人体五脏的位置基本一致,看《洛书》如同看一个与自己面对面站立的人,《洛书》以阳数(奇数)在其中的位置代表五脏在人体的大约位置,白点的位置就是黑点的本位,但是代表五脏的黑点逆时针旋转了45度,偏离了本位,说明人的阴阳不能合一,故而人有生死轮回。
肺在人体体腔的最上面,心脏在肺的下面,且在人体中间偏左一点,肝在人体右边,脾在体腔的中央,肾在最下面。可见,人体五脏跟《洛书》基本一致。

二、六腑与太阳系
太阳系(英文:Solar system)是一个以太阳为中心,受太阳引力约束在一起的天体系统,除太阳外主要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九大行星,另外还有近500个卫星和至少120万个小行星 ,还有一些矮行星和彗星。冥王星会周期性进入海王星轨道内侧,但因与海王星的轨道共振而不会碰撞。
太阳系位于距银河系中心大约2.4-2.7万光年的位置(银河系的恒星数量约在1000亿到4000亿之间,太阳系只是其中之一 )。太阳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心运动,大约2.5亿年绕行一周。

下图为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和地球的位置图:

冥王星:对应于幽冥主宰,即地官舜帝,北阴大帝,即北帝。
海王星:对应于水界主宰,即水官大禹。
天王星:对应于天界主宰,即天官紫微大帝,即天官尧帝。
三官大帝为同一太极神,太阳系这个小千世界是太极神用先天一炁幻化出来的,故太阳系受太极主宰。在人体,此三星对应于人体头部。在头部的口,而口为兑,对应于先天一炁。口为食物进入人体的第一通道,口下面与胃相连。

土星:对应人体六腑之胃,胃五行属于阳土。在体腔,胃在最上面,为食物从口进入后的第一个六腑器官。胃下面与十二指肠相联。
木星:对应人体六腑之胆,胆五行属于阳木,即八卦中的震木。在体腔,总体而言,胆的位置比胃底。胆里面的胆汁通过胆管流入十二指肠。
火星:对应人体六腑之小肠,小肠五行属于阳火。在体腔,小肠的位置低于胆的位置。十二指肠与小肠相连,食物通过十二指肠流到小肠。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的后面是大肠。
地球(含月亮):对应人体六腑之三焦,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横膈以上内脏器官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三焦通五腑五脏与地球上含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物一致。在手少阳三焦经为少阳相火,相对而言为丙火,这与地球能吸收含藏大量太阳能并且释放光一致,且围绕地球的月亮还有丁火。
金星:对应人体大肠,大肠五行属阳金。大肠的入口在小肠的下面,大肠接在小肠的后面,故其入口位置几乎在小肠的最低位置处。经小肠消化吸收后的食物再经过大肠的吸收,最后变成大便排除体外。
水星和太阳:对应人体储存尿水的膀胱,膀胱五行属于阳水。水星里面就是太阳,故与膀胱相接的经脉称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以膀胱里面隐藏了太阳之火,膀胱的胱字之光即代表太阳。水星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与膀胱位于人体腹腔最下面一致,这也与太阳从东海升起一致。
密宗海底轮是人体七轮中最下方的轮脉,同时也是最基础的轮脉,位于人体会阴处,又称根轮、基底轮, 在男人之阴囊与肛门之间。它是人体整个能量系统的根,所有的能量都经由海底轮出发。在瑜珈学派的理论当中,把它描述为拙火(kundalini)沉睡之处,一旦拙火苏醒,便会沿着中脉上升到达顶轮。

三、上帝造日月和太阳系五大行星位置关系
《创世记》 1:1 起初 神创造天地。
《创世记》 1:2 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解读:
上帝首先造水,然后造圣灵。圣灵即金星。故首先造水星,然后在水星外面造金星。

《创世记》 1:3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创世记》 1:4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创世记》 1:5 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解读:
其次上帝造火星,所以火星在金星的外面。

《创世记》 1:6 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
《创世记》 1:7 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
《创世记》 1:8 神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解读:
巽为风为木,风就是运动的空气,上帝把造的木星放在火星外面。

《创世记》 1:9 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
《创世记》 1:10 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 神看着是好的。
解读:
地为土,上帝又在木星的外面造了一个土星。

《创世记》 1:16 于是 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
《诗篇》 84:11 因为耶和华 神是日头,是盾牌,要赐下恩惠和荣耀。他未尝留下一样好处不给那些行动正直的人。
解读:
上帝又造了太阳和月亮,月亮里面含着地球。天父上帝就是日头,故太阳居太阳系的中心。圣母就是月神和地球,地球犹如圣母孕养众生的子宫,众生成仙之时才是神仙的出生之时。

1.11章 六气、河图和十二正经流注的关系

《黄帝内经·灵枢·脉度》:“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
《景岳全书·真脏脉》(明朝张介宾):“凡五脏之气必互相灌溉,故各五脏之中,必各兼五气”
《性命圭旨》(宋朝):“盖身不动,则精固而水朝元;心不动,则气固而火朝元;真性寂,则魂藏而木朝元;妄情忘,则魄伏而金藏元;四大安和,则意定而土朝元。此谓五气朝元,皆聚于顶也。”
解读:
肺、肝、肾、心、脾、五脏中分别有金、木、水、火、土五气。人体的五脏六腑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对应,六腑比五脏多了个三焦,与之对应五脏中多了个心包。

经之名有六,以应天之六气,各分手足经共计十二条,称为十二正经,其中同名经之气又各有主次。其中十一条正经与五脏六腑相连接,第十二条正经与心包相连。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脏(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解读:
在《黄帝内经》中最早记录人体的十二正经,因为有十二正经的作用,人才能生长发育,如果十二正经堵塞,那么人体相应的器官就会受到损害,人就会生各种各样的疾病,以至于死亡。

《佛说入胎经》:“难陀,第十五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曰莲花,能与胎子作二十种脉,吸诸滋味。身前有五,身后有五,右边有五,左边有五。其脉有种种名及种种色。或名伴,或名力,或名势。色有青、黄、赤、白、豆苏、油酪等色,更有多色共相和杂。难陀,其二十脉,别各有四十脉,以为眷属,合有八百,吸气之脉。于身前后左右,各有二百。难陀,此八百脉各有一百道脉,眷属相连,合有八万,前有二万,后有二万,右有二万,左有二万。难陀,此八万脉,复有袈多孔穴,或一孔、二孔,乃至七孔,-一各与毛孔相连,犹如藕根有多孔隙。”
《佛为阿难说处胎会》:“十五七日处母胎时,复感业风名为莲花。由此风力生二十脉,饮食滋味流入此脉,润益其身。”
解读:
风神就是莲花仙子,莲花仙子给发育到105天的胎儿作二十种经脉。饮食所得的精气流入这些经脉,润益周身。由此二十种经脉发展到八万条大大小小的经脉,这些经脉布满周身。

六气和十二正经的关系如下:
厥阴风木(巽):足厥阴肝经应厥阴风木之气,为主令;手厥阴心包经主相火,为从令。
少阳相火(离):手少阳三焦经应少阳相火之气,为主令;足少阳胆经主风木,为从令。
太阴湿土(艮):足太阴脾经应太阴湿土之气,为主令;手太阴肺经主燥金,为从令。
阳明燥金(兑):手阳明大肠经应阳明燥金之气,为主令;足阳明胃经主湿土,为从令。
太阳寒水(坎):足太阳膀胱经应太阳寒水之气,为主令;手太阳小肠经主丙火,为从。
少阴君火(离):手少阴心经应少阴君火之气,为主令;足少阴肾经主水,为从令。

《黄帝外经》之三十四《膀胱水篇》:“少师曰:水属阴,膀胱之水谓之阳水,何也?岐伯曰:膀胱之水,水中藏火也。膀胱无火,水不化,故以阳水名之。膀胱腑中本无火也。恃心肾二脏之火相通化水,水始可藏而亦可泄。夫火属阳,膀胱既通火气,则阴变为阳矣。”
解读:
这里说明了为何称膀胱经为太阳膀胱经,膀胱里有水。心肾之火为太阳,膀胱与心肾之火相通才能化水,故称膀胱经为太阳膀胱经,称膀胱里的水为阳。

《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六气名目(清朝黄元御):“厥阴风木: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少阴君火:手少阴心、足少阴肾;少阳相火: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太阴湿土:足太阴脾、手太阴肺;阳明燥金: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太阳寒水: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
《四圣心源》黄元御:“肾为癸水,膀胱为壬水;心为丁火,小肠为丙火;肝为乙木,胆为甲木;肺为辛金,大肠为庚金。”
《子午流注说难》:“甲曰阳木合胆府。乙曰阴木合肝脏。丙曰阳火合小肠。丁曰阴火合心脏。戊合胃阳土。己合脾阴土。庚辛金合大肠与肺。壬癸水合肾与膀胱。
解读:
胆为阳木甲,肝为阴木乙。
三焦为阳相火为丙火,心包为阴相火为丁火。
小肠为丙火,心为君火为丁火,小肠的丙火来自心。
胃为戊土,为阳土,脾为己土,即阴土。
大肠为庚金,即阳金,肺为辛金,即阴金。
膀胱为壬水,即阳水,肾为癸水,即阴水。

《膀胱水篇》:“少师曰;请问肾水之义。岐伯曰:肾属水,先天真水也。”
《景岳全书·肿胀》说:“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
解读:
肾为先天真水,即弱水,即壬水,非人体内物质性的血尿津汗等水。肾中本来有后天癸水,即血液里出来的水,此后天水流入膀胱,在经过尿道流出体外。可见对肾而言,后天癸水中藏有先天壬水(真水),而对膀胱而言,后天壬水中藏有先天癸水。

下面为配上十二正经的河图:

解说:
1.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互为表里,为一对阴阳,所对应的器官五行为水。其中肾经为阴水,为癸水,为六。膀胱为阳水,为一。
2.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互为表里,为一对阴阳,所对应的器官五行为火。其中心包是心脏外面的一层薄膜,为阴火,为二。而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无具体的器官,只是相应的位置,指人体的整个体腔,为阳火,为七。心包有保护心脏和调节心脏功能的作用,故与火相关。三焦经有调节全身先天炁的分布作用。
3.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和互为表里,为一对阴阳,所对应的器官五行为木。其中胆为阳木,为三。肝为阴木,为八。木旺于东方,木含水,故此肝制造胆汁,胆储蓄胆汁。如同阴龙制造水,而阳龙(东海龙王)负责下雨。
4.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腸经互为表里,为一对阴阳,所对应的器官五行为金。其中肺为阴金,为四,大肠为阳金,为九。金为炁(气),故此肺为人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处,而大肠制造屁并排出体外。
5.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为一对阴阳,所对应的器官五行为土。其中脾为阴土,为是,胃为阳土,为五。胃里面也产生大量的胃液,这与阳土(观音净瓶)装水一致。脾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怕水湿而困脾阳,这与阴土(李靖的金塔)装火和降魔鬼功能一致。
6.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互为表里,为一对阴阳,所对应的器官五行为火,心经为为君火,为阴火,为二,为月亮。小肠经为相火,为阳火,为七,为太阳。太阳和月亮与五星按所对应的月份和时间相会(参看1.05章),故放在最后或最前面,以统合五行之炁。

我们按《河图》来看,这个十二正经次第值班运行的规律如下:
1)天一为阳水,地六为阴水配之,即从一到六。 从足太阳膀胱经到足少阴肾经。
2)地二为阴火,天七为阳火配之, 即从二到七。从手厥阴心包经到手少阳三焦经。
3)天三为阳木,地八为阴木配之,即从三到八。 从足少阳胆经到足厥阴肝经。
4)地四为阴金,天九为阳金配之,即从四到九。 从手太阴肺金到手阳明大肠经
5)天五为阳土,地十为阴土配之,即从五到十。 从足阳明胃经到足太阴脾经。
6)月亮为阴火,太阳为阳火,从手少阴心经到手太阳小肠经。 由此可见,这个河图的排序完全跟子午流注一致,请看下图之子午流注图。

《河图》揭示的是人体在母胎时所形成的十二正经及先天炁之流注规律,这个先天炁沿十二正经流注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同时先天炁又是人体用来制造各种细胞必不可少的能量,在人体出生后,对于不修炼的人,先天炁主要沿着十二正经流注,所以十二正经的流注对人出生后的生长发育和最终寿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这也是中医药治病的理论依据之一。

可见人之先天一炁在人体十二正经的循经流注完全按《河图》中的五行次第运行。人的十二正经中的所有阳经负责释放先天炁及其所带火的能量,而所有阴经负责回收先天炁及其摄持的火能量。如果阳经释放能量太多,而阴经回收不足,那么人体就会发生阴虚。反之,如果阳经释放的先天炁能量不足,而阴经之回收能量正常或太多,就是医学上说的阳虚。

1.12章 奇经八脉与先天八卦

《黄帝内经•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
《难经》(战国•扁鹊):“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蹻,有阴蹻,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
解读:
奇经八脉的内容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以后《难经》做了系统的归纳整理,首次提出奇经八脉这一概念。晋代《针灸甲乙经》系统地记载了奇经八脉的所属腧穴,元代《金兰循经》把任、督二脉与十二经脉合称“十四经”。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但是奇经八脉与先天八卦一一对应。

一、阳维脉和阴维脉。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诸阳之会,皆在于面。”
《备急千金要方》:“头者,诸阳之会也。”

阳维,即以阳维系的意思,阳维脉称为“诸阳会”,联络诸阳经以通督脉,故为纯阳之乾卦,阳皆来自于乾,乾为阳之父,乾者头也。
阴维,即以阴维系的意思,阴维脉称为“诸阴交”,联络诸阴经以通任脉,故为纯阴之坤卦,坤为阴之母。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大腿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相合,过胸部,与任脉相会与颈部。
阳维脉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沿足少阳经上行到髋关节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

二、冲脉和带脉。
冲脉,冲者冲举也,飞升也,有翅膀也,艮也,土也,故冲脉为艮卦。
带脉,其形状如同“口”,口为兑,故为兑卦。

人体其他经脉都是上下纵向而行,只有带脉是在腰部横向环绕身体一周,好像把纵向的经脉用一根带子系住一样,所以说带脉有总束诸脉的作用。这与兑为先天一炁摄持一切灵相对应。
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并在此分为三支:一支沿腹腔前壁,挟脐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一支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一支出会阴,分别沿股内侧下行到足大趾间。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为十二经脉之海,这与阴阳两炁皆出于土一致。

三、督脉和任脉。
督从叔从目,目为火。督者目叔也,可见督脉代表离火。
任从人从壬,壬在天干为水。任者人之壬也,可见任脉代表坎水。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如同阳太极鱼在离火中。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如同阴太极鱼在坎水中。
一个督脉和一个任脉形成一个环,督脉发出火的能量,为升阳,任脉以寒水收回火能量,为降阴。任督两脉相通则如同太极,水火既济而百病不生

四、阴蹻脉和阳蹻脉。
蹻者举足行高也。《说文》:“从足,乔声”。震为足,为木,木为行德。阳木为震,为阳蹻脉,而阴蹻脉为阴木,为巽卦。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的风池穴。
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入于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旁,连属眼内角,与足太阳、阳跷脉会合而上行。
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同时还有濡养眼目,司眼睑的开合和下肢运动的作用。目通肝,肝为木。

奇经八脉八卦图如下:

背和外部为阳,胸和内部为阴。督脉走背,任脉走胸;阳跷脉和阳维脉走教的外侧,阴跷脉和阴维脉走脚的内侧。唯独冲脉和带脉在胸和背皆有分布。

1.13章 地支和世界的生灭轮回

《皇极经世》曰:“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为一运,三十运为一会,十二会为一元。”
《朱子语类•论语二十七•卫灵公篇•颜渊问为邦章》记载:周问:“三正之见不同,如何?”曰:“‘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盖至子始有天,故曰‘天正’;至丑始有地,故曰‘地正’;至寅故有人,故曰‘人正’。康节分十二会,言到子上方有天,未有地;到丑上方有地,未有人;到寅上方始有人。子、丑、寅皆天地人之始,故三代即其始,处建以为正……至戌则人物消尽”
解读:
宋朝邵雍所作的《皇极经世》一书,将天地从生到灭为一元,一元有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为十二世,一世为三十年,一元共计129600年,一会共计10800年。
其中十二会与十二地支对应。子会开天,丑会辟地,寅会生人……戌会人物消尽。可见天地是有生灭的,人类社会也是循环往复的。

小说中的运用:
《西游记》第一回: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缯而万物否矣。
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根。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故曰天开于子。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逐渐坚实。《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至此,地始凝结。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丑会,重浊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故曰地辟于丑。又经五千四百岁,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发生万物。历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阴阳交合。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
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
解读:
子会一阳初动清气升腾而开天,天上有日月星辰,星为太阳系的五星,辰为二十八宿。丑会地凝结而坚实,万物资生,地上有金木水火土。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此时天地人三才具备,到戌会终则地上万物灭亡,到亥会初天上的日月光也消失,天地皆亡,宇宙回到太极之混沌无光状态。

《创世记》 1:7-8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 神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创世记》 1:9 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
《创世记》 1:11 神说:“地要发生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事就这样成了。
《创世记》 1:13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三日。
《创世记》 1:16 于是 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
《创世记》 1:19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
《创世记》 1:20-21 神说:“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雀鸟飞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 神就造出大鱼和水中所滋生各样有生命的动物,各从其类;又造出各样飞鸟,各从其类。 神看着是好的。
《创世记》 1:23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五日。
《创世记》 1:24 神说:“地要生出活物来,各从其类;牲畜、昆虫、野兽,各从其类。”事就这样成了。
《创世记》 1:26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创世记》 1:27 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
解读:
这里先开天后辟地,然后就造各种植物,其后再造日月星,最后再造动物和人。没有日月之光时,地球上不应该有植物,所以不太合理。没有太阳时,地球完全被冰覆盖。

1.14章 时间和空间

间字的文字演化规律如下:

解读:
日为魂,月为魄,意为门,魂魄从意土中出来,人才有时间和空间概念。另外,观察到门外有日月就有“间”。

时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文如下:

解读:
时由“止日”组成,止为山。日落山下为“时”,日从家门入为“间”,所以时间代表太阳的出入变化。对于人体而言,没有心之火灵出现也就没有时间和空间,有心火就有意根(火焰山),有意根就有生死轮回。

《传道书》 9:9 在你一生虚空的年日,就是 神赐你在日光之下虚空的年日。当同你所爱的妻快活度日,因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劳碌的事上所得的分。
解读:
年日都是虚空,并非真实存在。

《大般涅槃》应尽还源品第二:“尔时,阿难闻慰喻已,渐得醒悟,哽咽流泪,悲不自胜。其拘尸那城娑罗林间纵广三十二由旬,天人大众皆悉遍满,尖头针锋受无量众,间无空缺,不相障蔽。”
解读:
可见空间是虚假的,所以一个针尖可以住无量成就了法身的菩萨。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
解读:
六十小劫如食顷,可见时间是虚幻的,只是一种感觉而已,痛苦的人感觉时间特别慢,幸福的人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神佛菩萨可以任意拉长和缩短时间。人在梦中也可将时间拉长,故古人有南柯一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