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章 道字的奥秘

道的文字演化如下:

道字的其他甲骨文和人字的甲骨文如下:

行字的甲骨文如下:

《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解读:
道有两大特性,首先是“独立而不改”,即有其独立于万法之外的自性。其次,就是“周行而不殆”,即有行的特性。
从道的甲骨文中可见,“道”由“行人”组合而成,“行”字其形状像道路的十字街。“行人”即行者,道为行者之意,所以说“周行而不殆”,“人”者有智慧也。道上帝就是有无上智慧的“行人”,即“周行而不殆”的盘古真人。
“行”由“乙乙乙乙”组合而成,乙为土,土为行德,为十字架。土灵即灵山,入灵山的人即称为得道之人。“行人”就是在土灵里面乘土而行的人,即灵山之如来佛,即代表道的人,即土中金灵,即道和一。
“人”由“丨乙”或“乙乙”组合而成,“丨”就是“十”,“十”和“乙”皆为土,故“人”外在表现为土灵。道没有生金灵以前,即太初之前,道在土中,道化为行走的土灵,在太初道生金灵以后,道化为一藏于土灵中,道为土中金。

在佛教称行者为“头陀”,头陀第一的迦叶尊者就是道的化身,就是土中金灵,即一,所以最后他入鸡足山的岩石中入定。
在《封神演义》中称土灵为土行孙,在封神时被封为土府星。在小说《西游记》中,在土灵里的金灵孙悟空被唐僧取名为行者,此时的孙悟空就代表道和一。在《水浒传》中武松入十字坡后变成有火眼金睛且能使死人复活,此时的武松被称为行者,代表道的化身,故武松作头陀打扮。

《约翰福音》 1:1 太初有道,道与 神同在,道就是 神。
《撒母耳记下》 22:11 他坐着基路伯飞行,在风的翅膀上显现。
《创世记》 1:27 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
《创世记》 2:7 耶和华 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马太福音》 24:27 闪电从东边发出,直照到西边;人子降临,也要这样。
解读:
坐着基路伯飞行的上帝就是“行人”,就是道。上帝用 “尘土”造人,可见“人”本身就是土灵,在“人”中加入“生气”就变成能行走的“活人”。“生气”就是生命之炁,就是先天一炁,就是土中金灵。
孙悟空本为阳金灵,入了灵山后经过修炼变成行者了,即变成土中金了。灵山为土为雷祖,故在灵山里面的孙悟空长了个雷公嘴,代表金外包土或者说金在土中。金灵之先天一炁在土中,先天一炁的外在形象还是土,即以土为外衣。可见,“行人”为外土内金。
上帝照自己的形象造人,上帝为土中金,故人的肉体属于土,来自上帝的生气为土中金。道化肉身之上帝独子耶稣自称为“人子”,即“行人”之子,即道之子。

自字的文字演化如下:

入字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从甲骨文和金文看,由“入乙乙口”组合而成,“入乙”皆为土灵,可见“自”就是被土包围的“口”。
从金文大篆看,由“入廿口”或“入臼口”组合而成。
可见,自即土中兑金灵,也称自性或佛性,“道”就是无上真人。

道字的后面两个金文如下:

《説文解字》:“又,手也,象形”
《说卦传》第九章:“艮为手”
《易传》曰:“艮,止也”
《直方周易》说卦:“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
《撒母耳记下》 23:3 以色列的 神,以色列的磐石晓谕我说:那以公义治理人民的,敬畏 神执掌权柄。
《出埃及记》 3:14 神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那自有的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
《约翰福音》:“太初有道,道与 神同在,道就是 神。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
解读:
从集成10176的金文看,由“行爪曰又”组成,可见,“行”字里面的“人”变成了“爪曰又”,“爪”和“又”皆为土灵,而“曰”为兑金灵,即“口”,故“道”就是土中“口”,即土中金,“道”自己能乘土灵“行”,也能由土灵而“止”,“道”还能“曰”。
从集成4631的金文看,由“行爪自又”组成,可见,“自”代表土中金灵。
从集成9734看,由“行自止”组成,“爪又”演化为“止”, “行止”即“辵”,阴土灵为“止”,阳土灵为“行”
从故道残诏版(篆)秦看,“又”演化成了“止”
从睡虎地简8.2(隶)秦看,由“行爪自乙”组合而成,“又”土变成了“乙”土,“辶”即由此而来。
从说文古文看,由“川自又”或“乙乙乙自又”组合而成,可见“川”即是“爪”或“止”,由“乙乙乙”组合而成,为土灵,如平川为土。

《云笈七签》引葛玄《五千文经序》称:“老君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起乎无因,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三清天尊赞》:“大罗天上,金阙宫中,虚无自然,三清三境三宝天尊。”
《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三国吴支谦译):“此神人也。其生之日。上帝亲下。万神侍卫。符瑞光相。非世所见。阿夷相言。若不乐天下。而弃家为道者。必为自然佛。当度脱万姓”
解读:
“自然”就是不受万法的影响,故代表道,如来佛就是道,故称为“自然佛”,即自性佛。此“自然”非自然界之自然,而是指“虚无自然”,即指无为空性之真我。

曰和口的甲骨文如下:

《彖》曰:“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民忘其旁;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
《说卦传》第九章:“兑为口”
解读:
“曰”就是说之义,由“口一”组合而成,兑为口为说,可见“口一”就是兑,兑为金,土中兑金灵就是“一”,可见“自”变成了“曰”,也就是“自”变成了“一”,这就是“道生一”。道在山石里面生“一”以后,石(土)中“一”就代表道。山石之灵中必然有“一”,“一”必然在山石之灵里面,即在土里面,故土和一是不可分开的。
“一”就是上帝造人时吹进鼻孔里的“生炁”,即生命之炁,没有“一”就没有生命,所以道家称炼先天一炁为命功。

《约翰福音》1:1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约翰福音》 6:63 叫人活着的乃是灵,肉体是无益的。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It is the spirit that quickeneth; the flesh profiteth nothing: the words that I speak unto you, they are spirit, and they are life. )
《若望福音》(即思高版之《约翰福音》):1:1-3在起初已有圣言,圣言与天主同在,圣言就是天主。圣言在起初就与天主同在。万有是藉着他而造成的;凡受造的,没有一样不是由他而造成的。
解读:
“圣言”就是“Word”,就是“话”,就是“说” ,就是“兑”和“舌”,就是圣灵,就是天主,就是“道”和“一”。所谓“常言道”即常言说,“说”者“话”也,道也。

再看道字的第二个篆文如下:

川字的文字演化如下:

《出埃及记》 17:6 我必在何烈的磐石那里站在你面前,你要击打磐石,从磐石里必有水流出来,使百姓可以喝。”摩西就在以色列的长老眼前这样行了。
《以弗所书》 4:15 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
《以弗所书》 1:22 又将万有服在他的脚下,使他为教会作万有之首。
解读:
从川字的甲骨文看,川由“乙水乙”组成,代表能出水或存储水的土石。
从金文看,川由“乙乙乙”组成,代表土。
在道的第二个篆文中,由“辵川自”组合而成,右边为“川”和“自”代表土中自性,即土中道或土中金。
在道字的金文演化为篆文时,把“山自”合一之体改成“川自”,在隶书和楷书中, “川自”演化为“首”,可见土中自性佛为首,三界之首即代表道的元始天尊,元始即首。

巡字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在道字的第一个篆文中,把“川”写成了“巡”里面的“川”字形状。巡的甲骨文由“彳川”组合而成,代表行走的土灵。巡的小篆由“辵川”组合而成,代表能行能止的土灵。

在道的第二个篆文中,左边为“辵”字,其甲骨文如下:

止的文字演化如下:

《説文解字》:“辵,乍行乍止也。从彳,从止”
《道德经》:“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解读:
“止”是脚趾头的象形字,我们走路时不用脚趾头,而要牢牢停住不动时就要用脚趾头抓地,故脚趾头的功用是停止。在“行”字里面加个“止”表示土灵能行能止,阳土为行,阴土为止。道曰反,反者返也,要能返回则必然要能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