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从考古看人类从永州迁徙全国

人类起源并非以会使用工具为特征,使用打制石器的旧石器时代并非人类时代,只有会制作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才有可能是人类的开始。特别是要以会农业种植技术或制陶技术(包括了使用火)为古人类活动的特征,因为在地球生物中,只有人类才具备这两种能力。
灵长类动物也会简单地制作和使用工具,如猩猩和猴子会选用各种合适石头砸开坚果以食用,甚至乌鸦也会用小木棍取出瓶中的食物,猩猩会用树枝制作成工具以取食洞穴中的白蚁,经过训练的黑猩猩还会使用钢锯去锯木头,还会划船。
我们不能把古猿认作人类的祖宗,那是认畜为祖的愚昧迷信思想,是盲目迷信生物进化论的结果。动物吃生食,人类吃熟食,所以原始人类必须用陶器,而且会种植水稻的原始人类非用陶器煮熟食用不可,所以栽培水稻必然与制作陶器几乎同时存在。该隐会种地,自然会制作原始陶器。
下文中对于各种遗址文化的命名并非以此文化的历史最早发生地为命名标准,往往是以最早发现该文化的遗址地之名字来命名。如河姆渡文化首先在余姚河姆渡遗址中被发现,故命名为河姆渡文化,但并非说河姆渡遗址就是河姆渡文化的最早起源地。

真正属于众生之人类之唯一起源地:湖南永州
1.距今12500~10000年:湖南永州市道县寿雁镇白石寨村玉蟾岩遗址。
2.距今12000~7000年:湖南九嶷山遗址。
备注:
月中蟾蜍就是一,道在白石里生一,或者说在玉里生一,或者说在岩石里生一,即土生金。一就是玉蟾,就是月中蟾蜍,也是太白金星,就是白帝,就是太上老君,就是金炁,即元炁,即圣灵,即石头里出来的神猴,即住在蓝山县百叠岭五行圣山(舜帝祭天台)的孙悟空。我母亲怀上我的时候在六甲公路边的旧凉亭(现已拆除)附近见过那只神猴,神猴就是舜帝的法身,佛教金刚力士,在《西游记》中称之为大力菩萨,为万有引力之本源。
《启示录》 2:17 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得胜的,我必将那隐藏的吗哪赐给他,并赐他一块白石,石上写着新名,除了那领受的以外,没有人能认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皆由道一所生,故人类起源于道县白石寨村玉蟾岩遗址。在蓝山县百叠岭留下舜帝住在白石县的传说,舜帝住在白石里面或住在玉里面,就是玉帝和紫微大帝。白石代表净土,即代表西方极乐世界,即天堂,即神霄天,所以女娲炼石补天。

玉蟾岩遗址里挖掘出了距今约12000~10000年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栽培稻遗存,此稻兼有野、籼、粳综合特征,证明这是从普通野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类型,由此道县被称为“天下谷源”
遗址中出土了一些陶片,经北京大学碳十四实验室对出土的陶片测定,距今约12320(±120)~14490(±230)年左右,这是世界发现烧制最早的原始陶片,具有最原始陶器的初级形态。
这些陶片为夹炭陶,用贴塑法成型。湖南彭头山遗址、河南贾湖遗址、湖南八十垱遗址、湖南皂市下层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湖南独岭坳遗址、四川大溪遗址等距今9000~7000年前出土的炭化稻米与夹炭陶的文化遗址均为贴塑法成型。因此,玉蟾岩的贴塑法成型工艺为后代贴塑法工艺的开山鼻祖,也是稻作农业发祥的重要佐证材料之一。遗址中还发掘出了锄形石器,证明当时有农业种植技术。
出土的陶器为夹炭原始陶片,主要特点是火候很低,质地疏松,外表呈黑褐色,初步表明玉蟾岩的陶器是陶器制造的起源阶段。这些陶片的具体时间,有说为18000~17000年,有说14000~12000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甚至鉴定为14000~21000年。这21000年的陶片历史超越其它一切遗址的陶片历史,所以毫无疑问,玉蟾岩遗址的陶片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陶片,故道县被称为“人间陶本”
对陶片历史时间的测定似乎差别很大,因为不同的测量方法得出不同的测量结果,所以只能作为一个参考。玉蟾岩陶片的最早真实历史时间应该与栽培水稻的历史时间一致,应该在距今12000~10000年之间的某个时间段。
根据中国各地10000年前的各种遗址陶瓷文化推测,从所谓的科学测定时间而言,在大约距今12000~11000年左右,应该从道县玉蟾岩遗址分离出一群人到永州九嶷山某地居住,暂且称此地为九嶷山遗址,山为土灵,符合上帝和女娲用泥土造人的道理。这个遗址的存留时间应该在12000~7000年之间,遗址早期(距今约11000~10000年)应该有红陶遗存,后期(距今9000~8000年)有白陶,陶器中应该有太阳纹、兽面和八角星。

距今大约12000~10000年之间,随着该隐后代人口的急剧增长,食物不足以养活那么多的人,所以从湖南省永州市的道县玉蟾岩遗址和九嶷山遗址发生了人类神州大迁徙运动。

① 广西路线(从道县玉蟾岩往西约130公里,发生在约12000~10000年前)
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距今12000~7000年前),桂林大岩遗址(距今10000年前),柳州鲤鱼嘴遗址(11450年前)
备注:
桂林地区的庙岩、甑皮岩和大岩所出的陶片年代稍晚于南岭以北的玉蟾岩遗址,其陶片测年距今17000~12000年左右。牛栏洞的早期陶片测年距今距今1.6万年左右。甑皮岩遗址后经碳14C多次测定,该遗址距今1.2万年至7000年。在大约距今7000年前,甑皮岩遗址的人们却离开了甑皮岩,离开了桂林岩溶地区,向南部继续迁徙,成为后来的壮族。
后经过进一步科学综合测定,这些陶片历史在距今12000~9000年,在第二、三、四期出土的陶器大部分用泥片贴筑法制坯,露天堆烧法烧造,还出土了未烧制的陶雏器。
这些遗址的陶片为早期陶片,为黑褐色和红褐色,所以这些人从道县玉蟾岩遗址中迁徙而来。因为这些遗址无水稻炭遗存物,故没有夹炭陶,广西桂林甑皮岩采用双料混炼技术,即将河蚌敲碎掺入在泥土中。当时的人们不种稻而以打猎为生,这说明这些人们是从道县玉蟾岩遗址的打猎队中迁徙过来的,或者是因为远出打猎迷路而留在广西,广西桂林离湖南道县的直线距离约130公里。

② 广东路线(从道县玉蟾岩陆续南下,发生在距今约12000~11000年)
广东清远英德牛栏洞遗址:英德云岭镇狮子山南麓,经碳十四断代12000~8000年前。
备注:
广东牛栏洞的水稻有约10000年历史,其陶片历史约为9000年。牛栏洞第三期已出现磨制石器,玉蟾岩却尚未出现,说明牛郎洞的时间迟于玉蟾岩。
经过测定,牛栏洞遗址的存在时间,第一期为距今约12000~11000年;第二期为距今约11000~10000年;第三期前段为距今约10000~9000年;后段为距今约9000~8000年。玉蟾岩在牛栏洞的前半段时间内,而牛栏洞的重要文化遗物出土于后半段时间内。因此,可以认为玉蟾岩文化早于牛栏洞文化。
牛栏洞遗址第二、三期文化堆积层发现的水稻硅质体是迄今岭南地区所见年代最早的水稻遗存,测定距今1.2万年前。这些非籼非粳类型的水稻硅质体并不能肯定它是栽培稻或野生稻,必须出土了兼有野、籼、粳综合特征的古栽培稻实物,才能确认已有了稻作农业的萌芽。非籼非粳类型水稻硅质体在牛栏洞中出现数量又极少,很可能是牛栏洞人无意带入的野生遗物,或者是早期从玉蟾岩遗址带过来的野生稻,距今12000~11000年的牛栏洞人也是从道县玉蟾岩的打猎队中迁徙出来的。
后期的广东湛江遂溪县鲤鱼墩遗址距今8000~7000年,遗址出土了陶、石、蚌器一批,大量的锛、网坠、石锤、石砧、石饼、石拍和贝壳堆积。这个遗址没有发现水稻遗存,这里的人们应该是可能从牛栏洞迁徙过来或者从广西迁徙过来。
再往后的广东深圳市咸头岭遗址距今7000~6000年,出土了大量白陶、彩陶、石器等史前人类文化遗存。另外还有广东省深圳市宝安葵涌大黄沙遗址距今约6500年,陶器有夹砂陶、泥质红陶、白陶和彩陶等。这些遗址也无水稻遗存,可能也是从牛栏洞遗址中间再经过别的遗址迁徙过来,后来接受了高庙文化,或者直接从九嶷山遗址迁徙过来,还有可能从湖南桂阳县千家坪迁徙过来的,其以白陶为特征的高庙文化与千家坪遗址一脉相承。

③ 江西路线(从永州玉蟾岩遗址往东北方向迁徙到江西,大约距今11000~10000年)
1.江西上饶万年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有早期陶片和人工栽培水稻。
备注:
万年仙人洞陶片,碳十四测年距今18000年(不准确),根据碳十四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数据和对堆积地层的分析,可推断这处洞穴遗址的时代距今大约为10000年至8000年,里面发现了10000年前的栽培稻。遗址分为上下两层。据放射性碳元素断代未经校正,下层遗存年代约为距今8825±240年。可见万年仙人洞遗址的年代要略迟于道县玉蟾岩遗址,在这两个遗址中发现有早期陶片,为黑褐色和红褐色。这两处遗址相距约800米,这些人是大约10000年前从道县玉蟾岩遗址主动迁徙过来的,故带来了玉蟾岩遗址的水稻种植技术和制陶技术。

④浙江路线(从永州九嶷山遗址往东北方向迁徙到浙江,大约距今10000年)
1.浙江上山文化:有早期夹炭陶、夹沙红衣陶、彩陶,有人工栽培水稻。
由此路线演化出了距今10000-8300年的浙江上山文化,上山文化在浙江还演化出了距今8200~7000年的萧山跨湖桥文化、距今8300~5300年前的余姚河姆渡文化和距今7000~6000年的杭嘉湖地区马家浜文化,由马家浜文化演化为距今6000~5300年的崧泽文化(首次发现于上海青浦崧泽村),由钱塘江两岸的崧泽文化和河姆渡文化融合演化出了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文化,蚩尤部落的良渚文化在距今约5300年时统一了钱江流域和太湖流域的所有文化。
由上山文化和湖南彭头山文化融合演化出了距今9000~7500年的河南贾湖文化,由河南贾湖文化(距今9000~7500)演化出了距今8170~7000年的甘肃大地湾文化,由河南贾湖文化在河南李家沟文化(距今10500~8600年)的基础上演化为距今8000~7000年的河南裴李岗文化,然后由河南贾湖文化(种植稻谷)、甘肃大地湾文化(种植黍)、河北磁山文化(距今8200~7500年,种植粟)和河南裴李岗文化(距今8000~7000年的,种植黍、粟和稻)等融合演化出了6500~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由早期仰韶文化又分离独立出距今约6000年的山东后岗文化,由后岗一期文化又分离演化出6500~4500年的山东大汶口文化。由后冈一期文化向北扩张到达内蒙古和河北北部演化为距今6000~5000年的红山文化。
备注:
上山遗址位于浙江省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上游的金华市浦江县黄宅镇境内,由此得上山文化之名。上山遗址发现了夹炭红衣陶片,里面有稻谷的痕迹。钱塘江流域的上山遗址距今约10000~8500年,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对上山遗址出土的夹炭陶标本进行了碳十四年代测定,其校正年代达距今10000年,其水稻是长江下游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栽培稻作遗存。
迄今上山文化遗址已经发现19处,它们分布在钱塘江及附近区域。上山文化早期,遗址分布于钱塘江上游的浦阳江、永康江——武义江流域;而到了上山文化中、晚期,遗址点向西部扩散到衢江,向北、向东扩散到曹娥江、灵江等流域。早期遗址有浙江金华上山遗址、浙江永康庙山遗址、浙江武义大公山遗址、永康太婆山遗址。中期遗址数量最多,包括浙江绍兴嵊州小黄山遗址、浙江衢州荷花山遗址、金华山下周遗址、永康湖西遗址、金华桥头遗址、浙江台州下汤遗址。晚期遗址数量少,主要有永康湖西遗址、长城里遗址、义乌的桥头遗址。上山遗址文化内涵新颖独特,以大口盆、平底盘、双耳罐为典型代表的陶器群不同于长江下游及附近地区以往发现的其它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山文化遗址中保存了丰富的、具有驯化特征的稻遗存。
约距今10000年前后,浙江上山文化出现较为成熟的红衣和“化妆土”的陶器装饰工艺,所以上山文化中的人们从有红陶或红衣陶的湖南永州九嶷山遗址迁徙而来。稍晚的时候,红衣陶也出现在湖南彭头山文化中。距今9000年前后,上山文化中期的桥头、湖西、下汤等遗址出现通常意义上的图案化彩纹,这是迄今发现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彩陶。同时或稍后,贾湖和裴李岗文化一些遗址也出现红衣陶器。 距今9000年前后,除了红衣陶工艺在钱塘江、洞庭湖地区和淮河上游地区有分布外,狭义的彩陶仅见于钱塘江流域的上山文化。距今8000年前后,跨湖桥文化继承了上山文化的彩陶传统。上游地区的上山遗址,大多有跨湖桥文化层叠压其上,而沿海低海拔区的跨湖桥文化遗址,底下则全不见有上山文化踪迹。
钱塘江流域的小黄山遗址位于浙江省绍兴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处于上山文化的中期,这里出土了大量的夹砂红衣陶器,其陶器年代最晚已接近距今9000年,是浙江乃至东南沿海地区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在第四期挖掘中,有良渚文化(5300~4000年)晚期遗存。
浙江早期以上山文化为代表,年代为距今10000年~8000年。中期后来以跨湖桥文化(8200~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8300~5300年前)以及杭嘉湖地区的马家浜文化(7000~6000年前)、崧泽文化(6000~5300)为代表。晚期以良渚文化为代表,距今5300年到4300年。浙江文化中期的河姆渡文化包括余姚三七镇井头山遗址(8200~7000年前)、余姚三七镇田螺山遗址(7000~5500年前)和河姆渡遗址(7000~5300年)。河姆渡遗址有7000年前的栽培水稻。螺山遗址和井头山皆属于河姆渡文化。
井头山遗址出土器物有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400多件。部分陶器表装饰红衣或黑衣,并有少量简单图案的彩陶和早期稻作遗存。
田螺山遗址文化堆积厚度超过3米,分为6个文化层,距今年代约为7000~5500年。出土较完整、丰富的文物,质地有陶、石、玉、骨、角、牙、木等。田螺山遗址发掘到大约几十万颗碳化稻米和数十件骨耜,证明发展到使用成套稻作生产工具普遍种植水稻的阶段。
宁波市余姚市丈亭镇西岙村南鲻山东麓三叉江桥东南有鲻山遗址,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文化堆积厚约3米,划分为10层,文化内涵包括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商周时期,以河姆渡文化堆积为主。以上这些都证明5300年前蚩尤时期的良渚文化统一了浙江。

黍最早出现在甘肃大地湾遗址和河南裴李岗遗址中,距今约为8000年。1911年,德国业余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奥本海姆在叙利亚与土耳其交界处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哈拉夫遗址。除了彩陶等物品外,还出土了一些碳化黍粒,宣称其黍粒有距今6000年。经过对黍粒的炭十四测定距今约4500年,可见其黍种和彩陶技术皆来中国,那里的人们是蚩尤的后代,西方人因为排斥中国人而特别喜欢搞文物造假。西方的人类起源于非洲之说是以造假的遗址和文物为依据。

⑤江苏和山东路线(从永州九嶷山遗址过赣入浙北上到达江苏,然后到达山东)
1.江苏南京溧水神仙洞遗址
2.山东淄博沂源县的扁扁洞遗址
3.山东博市临淄区赵家徐姚村遗址
备注:
江苏南京溧水神仙洞遗址,出土了一件细泥红陶片,表面黑褐色,距今约11000年,该遗址无水稻种植。山东淄博沂源县的扁扁洞遗址也曾出土了一件超过万年的夹沙红陶陶片,也无水稻种植。这证明距今11000~10000年就有红陶了,甚至江苏南京溧水神仙洞遗址的红陶还略早于浙江上山文化,这也说明湖南永州的九嶷山遗址在距今11000~10000年就有红陶遗存。
经过对扁扁洞遗址进一步研究能够发现扁扁洞遗址文化与山东淄博的后李文化(据今8500年)内涵上基本一致,具有前后相继的联系。
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对山东博市临淄区赵家徐姚村遗址先后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经检测,年代距今9600年~1.1万年,出土的200余件陶片标本,包括可复原陶器两件,距今约10000年,陶片均为夹炭红陶,可辨部位有口沿、腹部、圜底,初步判断器型为圜底盆,也无水稻种植。
赵家徐姚村遗址东北距后李遗址约4.2千米,后李文化距今8500~7500年,后面为山东北辛文化(距今7500年~6100年),然后是山东大汶口文化(距今6500~4500),再后面是山东龙山文化(距今5000~4000年)。后李一期文化的陶器都是夹沙陶,后李二期文化与北辛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如都流行三足器和圜底器。距今距今7400~6400年的北辛文化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南北及江苏淮北地区,现已发现60多处。
距今6500~4500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汉族先民首领少昊氏的地区,为山东龙山文化的源头。遗址中多见夹砂或泥质的红陶,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大汶口文化中后期(距今5000多年)到龙山文化时期,已经有大量骨刻文字和陶文出现,已有了指事字和象形字,这证明了黄帝时期仓颉造字的传说。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省胶济线西段的邹平、桓台、淄博、青州、寿光和昌乐等地的龙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出土阴线刻划文字的骨头、滑石器、陶器和陶片等,其中以刻字骨头为多。这可能跟少昊继承黄帝的帝位后定都山东曲阜有关。
骨刻文字是在上山文化、彭头山文化、贾湖文化、西安半坡文化(仰韶文化)等少量刻画文字的基础上,经过仓颉的大力改进和创造发展而来的,后来演化成了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彝族文字,因为彝族是蚩尤的后代,故此彝文更多地继承了仓颉造字前的刻画文字。如下两个对比表格来自源自《彝文揭开8000年前甘肃大地湾刻划符号的神秘面纱》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以山东为中心的海岱地区,对于其渊源,多数研究者认为大汶口文化直接由北辛文化(距今7400~6400年)发展而来,这在王因、大汶口等遗址的层位关系中已得到证明,除此之外,从器物组合和主要陶器形态的演化、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得到了确证。在三里河、呈子等遗址,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都叠压在龙山文化之上,同时两者之间的习俗、器物都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关系,因此大汶口文化过渡发展成为龙山文化,基本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

⑥河北和北京路线(从永州道县玉蟾岩遗址经过江西、浙江、江苏和山东到达)
1.河北省张家口阳原县于家沟遗址:测定距今11000年,早期陶片,黑褐色和红褐色。
2.河北省保定市南庄头遗址:有早期陶片,距今10500~9690年。
3.河北保定四台遗址:距今10400~6400年。
4.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距今10065~9595年,早期陶片,黑褐色和红褐色陶。
5.北京怀柔转年遗址:距今9800年(未校正),早期陶片,褐色。
备注:
北方地区之早期陶片的绝对年代大体同时,大约在距今1万年左右。该区域早期陶片均为夹砂陶,陶色以褐色为基本色调,器形为盂类或罐类等平底器,制作技术为泥片贴塑或泥条筑成。这里没有红陶,这些文化并非由上山文化传承而来,而是直接来自道县玉蟾岩遗址迁徙过来,只不过这里没有种植水稻,故用夹砂陶代替了夹炭陶。
在四台遗址距今7300~7100年的第四组文化遗存中有发现有碳化的粟与黍,器物上残留淀粉粒说明了驯化粟、黍的存在。
河北张家口还有8500年前续延至距今5200年的康保县兴隆遗址。兴隆遗址的文化内涵与近些年发掘的内蒙古化德县裕民、四麻沟遗址,镶黄旗乃仁陶勒盖遗址,张家口尚义四台遗址相似。
距今8000~7600年的河北邯郸磁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源头之一。磁山遗址被誉为是世界上粮食粟(距今8000年)、家鸡和中原核桃最早发现地。磁山文化的陶器均为手工制作,用泥条盘筑法和捏塑法成型,绝大部分属于夹砂红褐陶,少部分为泥质红陶,以素面为主。这里的红陶技术应该是从河南的贾湖文化或裴李岗文化或山东后李文化传过来。
河北保定还有5000年前的容城东牛遗址,为仰韶晚期文化,出土了大量的彩陶钵片和红陶罐陶片。可见河北最后被仰韶文化所覆盖。

⑦吉林路线(从永州道县玉蟾岩遗址经过江西、浙江、江苏、山东和河北到达)
1.后套木嘎遗址,距今10000年以上。
2.双塔遗址,距今10000年左右。
备注:
位于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红岗子乡后套木嘎村附近,第一期文化遗存:属后套木嘎一期文化,距今10000年以上。出土陶器以夹炭的黄褐陶或灰褐陶为主,器表色泽不甚均匀。陶器为夹炭陶,其火候很低,未达到普通陶器的烧成温度,陶质极酥。第二期文化遗存:属昂昂溪文化,距今7000年左右。第四期文化遗存:属哈民忙哈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第五期文化遗存:属白金宝文化,距今3000年左右。
双塔遗址位于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双塔屯东的漫岗上,面积约36万平方米,属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辽代遗址。其遗址文化在10000年左右,目前在双塔墓地墓葬形式和出土器物,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距今约6000多年的昂昂溪文化类型,距今约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类型,距今约20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东胡族文化类型。
另外在内蒙古赤峰市的兴隆洼遗址距今10000~7000年,遗址堆积中有红山文化和兴隆洼遗存的陶片。

⑧河南路线(从湖南永州道县玉蟾岩遗址经赣到达)
1.河南省郑州新密市李家沟遗址:有早期陶片,距今10500~8600年。
2.河南省许昌市灵井遗址: 有灵井遗址,早期陶片,距今9800年。
备注:
李家沟遗址完整地揭露出距今10500~8600年连续的史前文化堆积的剖面。上部则发现典型的距今8000~7000年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陶片。
李家沟—裴李岗时期是河南地区的文明肇始期,绝对年代距今约10000~7000年。大致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李家沟时期,以李家沟文化、裴李岗文化前期为代表;第二阶段即裴李岗时期,以裴李岗文化后期为代表。
李家沟文化位于豫中北部的双洎河流域,裴李岗文化前期位于豫中南部的沙澧河流域,两种遗存之间尚未发现其他同时期遗存。
结合河南周边地区的考古发现,李家沟文化似与河北保定南庄头、河北保定四台一类遗存更为接近,说明李家沟遗址和河北保定南庄头、四台遗址承接同一种文化而来,即皆从道县玉蟾岩遗址同时期迁徙而来。
裴李岗文化前期则与浙江上山、浙江桥头一类遗存接近,裴李岗文化前期从河南贾湖文化中演化而来,贾湖文化是裴李岗文化的重要源头。河南贾湖遗址年代距今9000~7800年,考古工作者将发掘资料分为三期,其中的第一期文化最早,是裴李岗文化的重要源头。第二、三期与裴李岗、峨沟等大体同进。第一期年代距今约9000~8600年,第二期为8600~8200年,第三期为8200~7800年。这里出土的距今8000年之七声音阶骨笛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碳化稻米及植物果核,9000年前贾湖人已经掌握了酒的酿造方法,所用原料包括大米、蜂蜜、葡萄和山楂等。出土的陶器有盛酒陶器,舞阳贾湖红陶、舞阳大岗彩陶、舞阳阿岗寺亮黑蛋壳陶、舞阳善德灰陶等,被科学界统称“贾湖陶瓷”,这里的红陶和彩陶技术来自浙江上山文化。此处发现的龟甲上之契刻符号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
李家沟—裴李岗时期先民烧制陶器、磨制农具、种植农作物(粟、黍、稻)和饲养家畜(猪、狗),标志着农业社会的到来。如贾湖先民懂音律、明数卜、知天文、晓祭祀。这些技术工艺、知识体系、思想观念和宗教意识随着裴李岗文化的迁徙而流播开来,使黄河中下游地区皆“裴李岗化”。距今9000-7500年的河南漯河贾湖遗址和河南裴李岗文化皆为仰韶文化的源头。
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东,是一处距今8000年~4800年的史前遗址。遗址包含了大地湾文化、半坡文化(位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距今约6800~6300年,属于仰韶文化)和晚期仰韶文化。从半坡遗址的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为刻画文字。大地湾遗址的彩陶来自贾湖文化,其彩陶以红彩带纹为显著标志。大地湾文化的生存地域主要在陕、甘两省的渭河流域,波及到泾河、西汉水流域,其至在陕南也有类似遗存发现。大地湾遗址出土了距今7800年的黍,也有粟的遗存,还发现了大量的碳化稻米。距今8000~7000年的大地湾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源头之一。
环绕仰韶文化的诸支考古学文化,计有仰韶文化东边的大汶口文化、西边的马家窑文化、南边的大溪文化、东南边的崧泽文化等,共同构成中国考古学上的仰韶时代。
仰韶时期是河南地区的文明发展期,绝对年代距今约7000~4700年(与洞庭湖平原的大塘文化,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对应)。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仰韶早期,以山西枣园文化(距今7000~6400)、河南后岗一期文化(距今6500~5500)等为代表;第二阶段即仰韶中期,以河南庙底沟文化(距今6005~4780)为代表,以豫、陕、晋三省为中心,分布在东至山东泰岱,西至青海湟水,北至河套,南至淮汉;第三阶段即仰韶晚期,以河南秦王寨文化前期、西王村文化(晋西、关中和陇东地区)、大司空文化(豫北冀南)等为代表。
仰韶文化演变成了龙山文化,其年代距今约5000~3800年。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龙山早期,以秦王寨文化后期、庙底沟二期文化(距今4900~4800年)等为代表;第二阶段即龙山晚期,以后岗二期文化、煤山文化等为代表。
河南龙山文化早期,受山东大汶口文化的影响,豫西地区的西王村文化首先嬗变为庙底沟二期文化(早期龙山文化),随后进入豫北地区,迫使这里的大司空文化转变为孟庄龙山早期文化。豫东、豫南地区被彻底纳入海岱和江汉文化系统,分别成为大汶口文化和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的稳定分布范围。
龙山文化分布于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河北、辽东半岛、江苏等地区。龙山文化时期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代之前或与夏初略有交错。
考古发现与研究显示,距今约4300年前后,良渚、大汶口、红山等古国文明纷纷衰落,河南地区在多元文化的汇聚与融合中加快了文明化进程。

⑨湖南路线(来自永州九嶷山遗址)
因为湖南常德和岳阳等地有距今9000~7600年的彭头山遗址,而离道县玉蟾岩约180公里有距今约8000年的桂阳千家坪遗址,所以推断在永州地区的九嶷山周围必然还有一个距今12000~7000年的末发现新石器遗址,称为九嶷山遗址,九嶷山遗址的人类来自道县玉蟾岩遗址。
由九嶷山遗址第一次迁徙出的人类在洞庭湖平原留下了距今9000年的湖南岳阳汨罗附山园-黄家园遗址,距今9000年的湖南常德彭头山遗址(有刻画字),距今8000年前湖南郴州桂阳千家坪遗址(有刻画文字),距今7800年的湖南怀化洪江市高庙遗址(有刻画文字)。本路线有红陶和白陶,但以白陶为其特色文化,后来有些地方学会了上山文化的彩陶技术或者自己发展出了彩陶技术。

A. 9000年前,汨罗附山园-黄家园文化(承接自九嶷山遗址)
距今9000年~4500年前的汨罗附山园-黄家园遗址文化共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距今9000~7600年,为彭头山文化(包括汨罗·附山园、汨罗黄家园和常德澧阳县的彭头山等遗址)。中期为距今7000~6500年前的大塘文化(包括7000年前的长沙大塘遗址,7000~6500年前的株洲茶陵独岭坳遗址一期)、距今6500年的湘潭锥子岭文化、距今6400~5300年的重庆乌山县大溪文化(包括距今6500~6000年前的株洲市渌口区磨山遗址、距今6300~6000年前的株洲茶陵独岭坳二期遗址),大溪文化后来演变为屈家岭文化(距今5300~4600年),屈家岭文化又演变成了距今5000~4500年石家河文化。

A1.附山园-黄家园早期文化(9000-7600年前)
距今9000~7600年:岳阳汨罗县之附山园-黄家园早期文化(属于彭头山文化)
备注:
彭头山文化包括距今约9000年的附山园-黄家园早期文化,9000-7600年前的常德澧阳县彭头山遗址,8500~7500年前的澧县八十垱遗址。澧县八十垱遗址中的稻谷、稻米收集近1.5万枚,年代为9000~8000年,这说明当时以水稻为主食,道县玉蟾岩的培栽水稻技术在彭头山文化中获得大力发张。在澧阳县共有十余个彭头山文化遗址。彭头山遗址出土距今9000年的陶器以夹炭红褐陶、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全部为原始的贴塑法制成,其纹饰有绳纹、刻划纹。器形有圜底罐,深腹钵、盆等。出土的石器以打制为主,另有少量石质装饰品。彭头山出土的陶器中夹杂了大量的稻谷、稻壳,充分展现了这里原始稻作农业的发展规模。彭头山遗址出土的坠饰上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刻字符号,此符号在距今约6500年湖北宜昌秭归的柳林溪遗址和距今约6000年苏州的澄湖遗址中出现。
彭头山同类遗址共有十余处,如常德临澧县杉龙岗遗址,常德津市苗儿岗遗址等。突然有如此多的彭头山文化遗址,据此推测在洞庭湖平原的长沙、岳阳和常德地区应该还有距今11000~9000年的遗址没有被发现,这个未被发现的遗址文化人类是距今11000年~10000年时期直接从九嶷山第一次迁徙过来的,该未发现遗址应该有原始陶片和红陶。
由彭头山文化演化为8000~7000年前的常德石门皂市下层文化,由皂市下层文化再演化为7000~6300年前的常德安乡县汤家岗文化。
在岳阳钱粮湖农场坟山堡遗址皂市下层文化遗存中,不仅发现一些白衣陶、黄白陶和原始白陶,而且还在一座墓葬中发现了较为完整的白陶小罐和白陶杯形器,与之共存的还有彩陶,年代当在距今7500年以前(与高庙遗址白陶的年代相同),这是该区域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白陶和彩陶之一。

A2.附山园-黄家园文化中期
1. 距今7000年:长沙大塘遗址(大塘文化)
2. 距今7000~6500年:株洲茶陵独岭坳一期遗址文化(大塘文化)
备注:
大塘遗址出土大量红陶和灰陶,还有少量的黑陶和白陶。大塘遗址发现的白陶主要为罐、碗类器,其中有个兽面纹白陶碗底。其中还有彩陶,主要为褐彩和红彩。
通过对大塘文化陶器的分组及其渊源关系的探讨,不难发现,大塘文化的产生发展受到了洞庭湖区常德皂市下层文化、常德汤家岗文化、怀化洪江沅水流域高庙下层文化的强烈影响,继承和吸收了这些文化的部分因素,正是多种文化因素的交融,催生了大塘文化。
在茶陵独岭坳遗址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商代前期三种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文化遗存。在独岭坳一期遗址为大塘文化,在其中发现若干粘有水稻颗粒的红烧土块遗存,在五号坑中发现三十多处碳化栽培稻。还有大量陶器,其中有少量白陶和彩陶。还有三个距今7000年的祭祀坑遗址。

3. 距今6800~5300年:常德安乡县汤家岗遗址(汤家岗文化和大溪文化)。
备注:
汤家岗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安全乡,面积约3万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白陶器,还有一些彩绘白陶。整个遗址文化内涵包含了汤家岗文化和大溪文化两个时段,前者时代距今6800~6000年左右,后者距今6000~5300年左右。
何介钧在1980年《试论大溪文化》一文中指出“湖南常德安乡汤家岗遗址文化具有了大溪文化的某些共同因素,有理由认为它是大溪文化的一个发展阶段,也就是目前所见大溪文化的最早期。但大溪文化的一些特征性因素,有好些在这类遗存中尚未具备,因而又有可能认作是与大溪文化有别,比大溪文化更早的一类原始文化遗存” ,可见大溪文化是由汤家岗文化演化而来。

4.距今6500~5000年:湖南常德澧县城头山古遗址(包含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
5. 距今6800~4000年:湖南省常德安乡划城岗遗址(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
备注:
城头山古遗址下层水稻田属汤家岗文化,年代为距今约6500~6300年。祭坛属大溪文化,年代为距今6000~5800年,后面是油子岭文化(首先在湖北京门油子岭发现),距今6000~5100年。然后就是距今5300年屈家岭文化,再后面就是距今5000~4300年的石家河文化遗存。
在城南壕沟淤泥中,出土了稻、瓜等170多种人工种植和野生植物籽及猪、羊、狗、鹿等20多种家养和野生动物骨骸,其时间超过了1974年在浙江发现的河姆渡遗址。距离城头山遗址1公里处,还发现距今约8000年的人工栽培稻;距离城头山遗址10多公里处,发现了距今约8000年的大量稻田实物标本,其中40%有人工栽培痕迹,有水坑和水沟等原始灌溉系统,是现存灌溉设施完备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可见在8000年前,湖南人就大量种植人工栽培水稻了。
城头山古遗址是迄今中国唯一发现时代最早、文物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城市”。
距今5300~4300年的屈家岭文化因湖北省京山县屈家岭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湖北、湖南两省境内,河南省南部也有发现。可分为湖北屈家岭类型、湖北青龙泉类型和湖南省境内的划城岗类型,并可分为三期。陶器以黑陶和灰陶为主,并出现朱绘黑陶,蛋壳彩陶得到空前发展。不少地方发现城址,建筑多为地面式,并出现大型多间式房屋。屈家岭文化与河南庙底沟文化(以豫、陕、晋为中心)、河南郑州大河村文化(秦王寨类型)、山东大汶口文化(分布在山东、江苏淮北、河北和辽宁)和长江以南的江西樊城堆文化、广东韶关石峡文化等存在相互间的影响与交流,这应该是来自湖南屈家岭文化的黄帝率部统一中国的原因。
湖南省常德安乡县划城岗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清理出灰坑17个,墓葬115座,房屋建筑局部两处,陶窟一座。遗存可分为五期。遗址的文化内涵包含了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四个文化发展阶段,年代距今6800~4000年左右。
青龙泉与大寺遗址地处汉江中上游的湖北十堰市郧县,青龙泉文化遗址可分为青龙泉仰韶文化、青龙泉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遗存。大寺遗址主要包含有下层的仰韶文化、中层的屈家岭文化和上层的龙山文化遗址,部分地段有断续的较薄的东周文化层。其文化发展序列是:仰韶—–屈家岭—–青龙泉三期(即石河文化)—–大寺龙山(乱石滩遗存)。从这里可见,屈家岭文化由湖南传到湖北,代替了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
屈家岭文化又可分为七个地区类型,分别为分布在汉东平原及汉西平原北部的屈家岭类型、洞庭湖平原及汉西平原南部的城头山类型、沅江中上游的高坎垄类型、峡江地区的杨家湾类型、鄂西北豫西南地区的青龙泉类型、鄂北及鄂东北地区的金鸡岭类型、鄂东南及淮河上游局部地区的放鹰台类型。
因为常德城头山遗址和划城岗遗址的文化发展脉络清晰,其屈家岭文化叠加在大溪文化之上(期间还有油子岭文化遗存),所以屈家岭文化承接大溪文化而来,然后发展到四川巫山、湖北等地。屈家岭文化后来又演化为石家河文化。

6.距今6300~6000年:株洲茶陵独岭坳二期遗址文化(大溪文化)
7.距今6300~5400年:重庆乌山县大溪遗址(大溪文化)
备注:
大溪文化因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其分布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沿岸,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西段的两岸地区。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的年代,大溪文化距今约6400~5300年。大溪文化的发现,揭示了长江中游的一种以红陶为主并含彩陶的地区性文化遗存,大溪文化的晚期也有黑陶出现。
早期的大溪陶器主要是夹炭红陶,早期的彩陶比较少,大多都以红陶为主。中期的大溪文化陶器以彩陶为主,晚期的大溪文化大多数都是灰陶和黑陶。大溪文化在湖南和湖北有10多处遗址,后来演变为距今5300~4300年的屈家岭文化。
迄今发掘的大溪文化主要遗址还有,湖北宜都红花套、枝江关庙山、江陵毛家山、松滋桂花树、公安王家岗、监利柳关,湖南澧县三元宫和丁家岗、安乡汤家岗和划城岗等10多处。 大溪文化由湖南常德汤家岗文化演化而来

8.距今6500年前:湘潭堆子岭文化
备注:
堆子岭文化以红陶系为主要特征,纹饰复杂,器形以三足器为主,另有圜底器与圈足器。其主要特征以本地因素为主,并具有湖南、湖北和长江下游的一些文化因素。

9.距今7000~4000年:株洲市渌口区磨山遗址(属于大溪文化和龙山文化)。
备注:
龙山文化以许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分布日照、济南)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龙山文化年代距今4900~3900年,共有如下几种龙山文化的类型:
第一,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镇命名的那种遗存,其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距今公元4500~4000年。
第二,庙底沟二期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豫东地区也有分布,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距今4900年至公元前4800年。
第三,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上承庙底沟二期文化或相当这个时期的遗存,发展为中原地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距今4600年~4000年,一般还分为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造律台三个类型。
第四,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省泾河及渭河流域,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距今4300~4000年。
第五,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以新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距今4500~3900年 。
株洲磨山遗址的大溪文化遗存来自常德汤家岗遗址。在磨山遗址的灰坑中出土包含物以陶片为主,绝大部分为泥质陶,器形主要是灰白胎红衣罐,另有灰陶豆、夹砂釜等,还有白陶,磨山晚期壶均为磨光黑陶。
磨山遗址的龙山文化遗存距今约5000~4000年,与其它地方的龙山文化几乎同步,推测是因为轩辕黄帝从其生长地山东回到湖南株洲建立有熊国时从山东带来的龙山文化。

A3.附山园-黄家园文化晚期。
1.距今5000~4300年的石家河文化
黄家园文化晚期为石家河文化,早期文化距今5000~4300年,石家河文化晚期(或称后石家河文化)约为4400~3900年,石家河文化是承袭屈家岭文化演变而来,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至夏代统治的前期,曾一度称为“青龙泉三期文化”。屈家岭文化主要分布在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带,是在湖南大溪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石家河文化已经发现有青铜铜块、玉器、祭祀遗迹、类似于文字的刻划符号和城址,表明它已经进入文明时代。陶器大部分为黑色,不过也有不少红色的陶杯和陶塑,是该文化的一大特色。
石家河文化主要遗址有湖北郧县青龙泉和大寺,房县七里河,天门石家河,当阳季家湖,松滋桂花树,均县乱石滩和花果园,孝感碧公台与涨水庙,枝江关庙山,江陵蔡家台和张泉山,圻春易家山等。这种文化分布地域较广,遍布湖北全境,延续时间也较长。

2.距今5500~5000年:株洲醴陵下黄土坝遗址(屈家岭文化和江西樊城堆文化早期)。
备注:
株洲醴陵下黄土坝遗址包含屈家岭文化和江西樊城堆早期文化,但更接近于江西樊城堆文化。推测江西樊城堆由屈家岭文化演化而来,传到江西后又与当地的文化结合。
江西樊城堆位于江西宜春樟树市,在全市共有 11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进行科学考古发掘的有营盘里第一、二、三、四土城和横山垴、筑卫城、樊城堆 7 处,采集的标本属新石器时代的有杨家岗、老虎岗、观下山、盘子岭 4 处。以上考古资料说明, 早在4500~5000 年前,赣中大地的巍巍皂山麓,滚滚赣江两岸的樟树境地内,已出现 11 处原始村落,其中江西樊城堆距今4300~3700年。
樊城堆文化是与湖南东部距今5000~4600年的湘潭岱子坪遗址、广东北部的石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有许多相同之处。可见樊城堆文化来自株洲醴陵下黄土坝遗址,

B.高庙文化(第二次自九嶷山遗址迁徙出而形成)
1. 7800~6600年:怀化洪江高庙遗址文化(高庙文化、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
2.7800~6600年:怀化辰溪松溪口遗址(高庙文化)
3. 约6000年:常德市安乡县安乡汤家岗遗址高庙文化晚期(来自高庙遗址或溪口遗址)
备注:
湖南怀化洪江市高庙遗址,是湖南最早出现彩陶和白陶的遗址之一。其主体遗存分别属于高庙文化、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出土了中国年代最早的装饰有太阳纹、凤鸟、兽面和八角星等神像图案的陶器(距今约7800年左右),其白陶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白陶之一。高庙遗址挖掘出太阳彩陶(迟于浙江上山文化的太阳彩陶),距今约7400年,为新石器早期陶工艺品。该遗址还出土了7400年前的女性人体骨架,陪葬有象牙玉器等饰物。还出土了贵族和宗教领袖权力象征的祭祀用品玉铖,贵族妇女装饰用品玉璜、玉玦等精美玉器(距今5700年)。
松溪口贝丘遗址位于沅江中游的辰溪县火马冲镇大桥村,怀化辰溪松溪口遗址发现了中国龙、凤图腾、象形文字等。

4.距今8000~清朝:湖南桂阳千家坪遗址(最底层为高庙文化)
备注:
2011、2012年千家坪遗址两次发掘,发现了年代不晚于距今7000年的大量白陶,其造型和纹饰,与高庙文化有极大的相似性,且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其印纹、浅浮雕的图像造型更富特质。千家坪遗址发现的白陶最为丰富,不仅器类相当丰富,而且白陶比例超过了同一区域的高庙遗址。成千上万的红陶、白陶,器表均有装饰,而且纹饰精美,刻划、篦点、戳印是其主要装饰风格,凤鸟、太阳、八角、树木、兽面及其它复杂的几何形纹样,令人叹为观止。
从石器的考古情况看,该遗址为约8000年前的古人类遗址,早于高庙遗址。考古工作在遗址北部发现遗址的堆积分有六个文化层,每单个文化层堆积厚度约0.6米~1.5米不等。第一文化层,为明、清时期层;第二文化层为晋、唐时期堆积层;第三层为商代文化层;第四至第六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新石器时代文化层是本处遗址遗存的主体,分早、晚两个阶段。石器文物足以证明千家坪古遗址是距今8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千家坪古遗址出土的方陶器,专家分析为新石器时代和商代的陶器。有硬陶和软陶之分;颜色有白色、黑色、灰色、红色,以白陶和红陶为主。千家坪古遗址是湖南最早出现白陶的遗址之一。
从上山到跨湖桥,陶器上的彩陶图案主要有“太阳”等写实形象,描绘手法除了彩绘,还有刻划。如带光芒的太阳纹彩陶、火焰纹彩陶和十字形的刻划、镂孔、彩绘图案。自然形态的网格、水波纹也有发现,河姆渡文化中刻划或堆塑的动植物图案普遍出现。这一特征同样出现在与河姆渡文化并列的马家浜文化中。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著名的牙雕作品“双鸟朝阳”。
浙江跨湖桥的彩绘太阳纹与湖南常德高庙遗址(距今7800年)、长沙大塘遗址(距今7000年)和桂阳千家坪遗址的彩绘或刻画太阳纹相似。

见上图,湖南高庙遗址和千家坪遗址白陶上的太阳纹与浙江上山文化义乌桥头遗址和萧山跨湖桥彩陶上的太阳纹图案基本相似。这些证明湖南高庙文化和浙江上山文化都信仰太阳神,皆是同一宗教信仰,为同一根源,他们的祖宗都来自永州九嶷山遗址。10000年前的制陶技术还不行,不能将太阳纹制作到陶器上去,故在道县玉蟾岩的陶器中没有发现太阳纹,但在九嶷山遗址中应该可以找到。
太阳从阴土中出,故在千家坪的白陶上画了三座山的形状,如同甲骨文的“山”字,后来用十字架代表阴山(也可用⊥代表十字架)。山为鸟,太阳在山里面,故在高庙遗址变成了“双太阳神鸟图”,而在河姆渡遗址中变成了“双鸟朝日”的图案,其意涵是完全一样的,其实都是太阳鸟,即金乌。因为当时的太阳神形象主要靠口头流传下来,所以后来各地凭自己的想象做出来的形象会有一点差异。

见上图,在湖南怀化的高庙遗址和桂阳千家坪遗址的陶器中还有兽面纹,但在浙江上山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中皆无,说明兽面纹早期为高庙文化所独有的。高庙兽面纹中的图案代表一个鼻子,一个口,两颗牙齿,一个舌头,口舌牙都代表土中先天一炁,即代表金阙帝君(太上老君)或七炁(金炁)地官。而在千家坪的兽面纹中,用十代表鼻子,鼻子为艮土。

见上图,在浙江上山文化、跨湖桥和河姆渡文化中皆无此神人兽面纹(也称饕餮纹),到杭州良渚文化时才出现神人兽面纹。大约在距今5300时才由蚩尤将湖南的兽面纹带到浙江与当地文化融合而形成良渚文化,这说明湖南的高庙文化并非来自浙江。兽面纹和神人兽面纹应该是在距今9000年以后才在九嶷山遗址中出现,然后传到高庙遗址和千家坪遗址等地。
神人兽面其实就是代表太阳神,是对太阳神之人格化的形象。在距今9000年以前,因为制陶技术的低级,即使当时人们知道太阳纹和神人兽面图案,他们也没有办法将图案放在陶器上,要等到彩陶或白陶时期,由于制陶技术的发展才能将这些图案放在陶器上。
千家坪的神人兽面纹与良渚的神人兽面纹的图案相近,都有嘴巴、鼻子和四个眼睛。眼睛代表火,四个眼睛代表日神(东王公)和月神(西王母)合一的炎字,大眼睛代表太阳之火,小眼睛代表月亮之火,头发代表水。地官就是主管北阴酆都的炎帝,酆都在水中。三炁为火炁,故三为火,而⊥为土为鼻子,火从土中出,⊥下又含一,一代表口,即金炁。

上图是目前出现的历史上最早和最原始的八星纹,八为木,为紫气,中间两个圈代表目字,目即代表太阳之离火,所以八星纹就代表天官赐福紫微大帝,即道祖太上老君。紫微大帝分身到酆都就是北阴酆都大帝,就是地官炎帝,为落到地上的太阳神,为火神。中国文化以牛代表火,所谓牛气冲天就是火得很,如今的道县为太上老君骑牛的形象。

5.距今7 000~6 000年,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咸头岭文化(承接高庙文化)
备注:
陶器以白陶和彩陶为主要特征,经济主要为渔猎和采集,建筑为地面式。咸头岭文化与湖南怀化高庙文化、湖南常德汤家岗文化等存在相互间的影响与交流。

综合以上资料可知,作为众生的人类从湖南道县起源,然后在九嶷山周围群居,在距今约10000年,带着陶器制作技术分别迁徙到湖南洞庭湖平原、广东、广西、江西、浙江、江苏、河南和河北等地,迁徙到浙江和湖南洞庭湖平原的人们还带着水稻种植技术和太阳神信仰文化,这绝对不可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而是上帝造人的结果。

附录(摘自网上):
新石器时期陶器知识:
1.原始陶:在10000年左右及以前,因为原始陶制品质量太差,易碎,出土基本为陶片。相对而言,南方陶器出现的时代早,器形为圜底釜类器,以江西万年仙人洞和湖南道县玉蟾岩为代表。北方陶器出现的时代较晚,器形为平底直腹罐类器,以北京东胡林和河南李家沟为代表。
2.红陶:
约距今10000年前后,浙江上山文化出现较为成熟的红陶,10000多年前的河北保定徐水南庄头遗址、江苏溧水神仙洞遗址出土陶器遗物主要是红陶。皂市下层文化 8 000~7 000年,出现泥质红陶。彭头山文化遗址中(9000~7600)的红陶有太阳和月亮纹。7000年前的大塘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大地湾一期遗址的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8170~7350年。大地湾遗址一期遗存发现的陶器多数为红陶,还有少量的泥质陶。河南裴李岗文化(8000~7000年)、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溪文化、马家浜文化等都以红陶为主。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和一些铜器残片,这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说明冶炼之祖蚩尤(土八该隐)在距今5000年前就出生了。埃及欧洲和两河流域文明有距今6000年的青铜器,可能是造假。
3.白陶:
我国史前白陶包括华北和华南两大系统。华南以洞庭湖流域为中心,包括湖南全境及周邻省区一部分。该系白陶产生时间较早,最早出现于皂市下层文化和高庙下层文化,盛行于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堆子岭文化等考古学文化,大抵在相当于大溪文化晚期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时间大多集中在距今7500~5500年左右,前后经历了约2000年的发展过程。华北以海岱地区为中心,最早产生于大汶口文化晚期最早阶段,龙山文化晚期逐渐衰落,时间跨度在距今5000~4000年之间,前后延续了大约1000年的时间。白陶上镌刻有精美的獠牙神兽、神鸟、太阳等神灵图像,这是中国古代祭器上常见的图像。
年代最早的白陶发现于汩罗附山园遗址(9000~7600)、湖南怀化洪江市高庙遗址(8000~7000),长沙大塘遗址(7000年)。大塘遗址发现的白陶主要为罐、碗类器,与之共存的也有彩陶,主要为褐彩和红彩。
大约在距今7000年左右,以湖南为中心的洞庭湖流域史前白陶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凑巧的是,也正是在这个时侯或稍晚些时候,长江中下游以及岭南环珠江口地区不少遗址也发现了此类白陶,而且都与洞庭湖流域白陶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大塘文化的白陶往北越过长江天险,溯汉江北上,最终到达汉中盆地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南郑龙岗寺遗址,还包括公安王家岗、枝江关庙山、宜昌中堡岛、宜昌清水滩、江陵朱家台、天门龙嘴等大溪文化遗址。往东,沿长江干流而下,经鄂东、皖南直至长江下游环太湖等广大地区,包括黄梅塞墩、罗田李家楼、繁昌缪墩、溧阳神墩、江阴祁头山、桐乡罗家角等
4.彩陶:
距今9000年前后,除了红衣陶工艺在钱塘江、洞庭湖地区和淮河上游地区有分布外,狭义的彩陶仅见于钱塘江流域的上山文化。距今8000年前后,彩陶在江西、湖南开始有分布,距今约9000年前后,彩陶开始在上山文化中期出现。距今约8000年前后,彩陶工艺在长江中下游缓慢发展,抵已达赣西北乃至洞庭湖地区,不能排除对黄河流域产生影响。仰韶时代,鄂皖一带还保持着与仰韶文化彩陶混杂。
彩陶之源往往也容易理解为仰韶文化或黄河流域彩陶的源头,一般追踪到甘肃大地湾和陕西老官台等文化,年代在距今7500年左右。大地湾二期即仰韶文化早期,距今6500~6000年,遗址出土了一批绚丽夺目的彩陶艺术珍品。而距今约6300~5500年前,湖南地区的彩陶色彩纷呈。
湖南、江西等地也发现了不晚于大地湾、老官台的彩陶器,距今7000~6500年前后。发现彩陶的地点还包括安徽的双墩文化、湖南的汤家岗文化、湖北的柳林溪文化、广东的咸头岭文化等。从现有的考古资料,可以轮廓性地看出上山文化和彭头山文化之间的文化互动过程。
从上山到跨湖桥,陶器上的彩陶图案主要有“太阳”等写实形象,描绘手法除了彩绘,还有刻划。如带光芒的太阳纹彩陶、火焰纹彩陶和十字形的刻划、镂孔、彩绘图案。
5.黑陶:
黑陶最早出现于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时代,而盛行于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即新石器时代晚期。夹炭黑陶,是古代陶器的一种,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陶器的一大特征,他处较罕见。

从陶器的外形特征看: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文化继续延续了深腹罐系统,同时发展出来双耳壶和钵等陶器类型。山东地区的后李文化还是以素面圆底釜系统为主。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继承了华南地区的绳纹圆底釜文化,长江下游的上山文化依然是以平底盆、圈足盘和双耳罐的传统文化面貌为主。东北小河西文化延续了素面筒形罐体系。

特别说明:
在本文中,所需旧石器时期的考古资料皆来自网络,未经自己证实,不能保证其内容完全准确,依此分析也会出现一定的错误,请读者见谅!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