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章 道之智慧雲

云(雲)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从甲骨文由“一乙口”或“勹口”组合而成, 金文由“一一乙口”或“一勹口”组合而成。此“口”类同于“申”字中的“口”,但为闭合的“口”,在说文古文中变成了错误的非闭合的“口”
从战国文字看,由“乙口”组合而成。
从篆文看和说文·雲部看,由“雨一丅口”组合而成。
可见,“雲”为土中“口”,即“一”或土内“雨”中“一”,即子水中的金灵。

《老子想尔注》(张道陵著)上记载:“一者道也,一散形为炁,聚形为太上老君”
《出埃及记》 33:9 摩西进会幕的时候,云柱降下来,立在会幕的门前,耶和华便与摩西说话。
《出埃及记》 14:24 到了晨更的时候,耶和华从云火柱中向埃及的军兵观看,使埃及的军兵混乱了;
《以赛亚书》 19:1 论埃及的默示:看哪!耶和华乘驾快雲,临到埃及。埃及的偶像在他面前战兢;埃及人的心在里面消化。
《马太福音》 26:64 耶稣对他说:“你说的是。然而,我告诉你们:后来你们要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
《启示录》 14:14 我又观看,见有一片白雲,雲上坐着一位好像人子,头上戴着金冠冕,手里拿着快镰刀。
解读:
云柱就是变成“一”形状的云,暗示“云”象征“一”。云散为气,即象征一散为先天炁。上帝和上帝独子都在云中,象征两者都是“一”,即都是圣灵。 云聚集而有形,先天一炁也能聚成金丹而幻化为万物,故用能聚能散的云象征“一”。有金丹法身的神仙皆乘云而在天上飞行,而法身(阳神)散开为先天一炁时就布满虚空,无所不在。神仙乘云为中国道家独有的特征,可见摩西时期的犹太文化出自中国,耶和华上帝就是元始天尊。

《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大圣世尊,于诸天人,一切众中,而宣是言,我为如来。两足之尊,出于世间,犹如大雲,充润一切,枯槁众生”
《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如来尊重,智慧深远,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是故迦叶,随力为说,以种种缘,令得正见,有智若闻,则能信解,无智疑悔,则为永失。是故迦叶,随力为说,以种种缘,令得正见。迦叶当知,譬如大雲,起于世间,遍覆一切,慧雲含润 ,电光晃曜,雷声远震,令众悦豫。”
解读:
世尊释迦牟尼佛也将自己比作“大雲”,此大雲即象征代表无上智慧的法身佛,故佛称云为“慧雲”,即有智慧的云。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台湾译作云端运算)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其最基本的概念,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搜寻、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透过这项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达成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效能的网络服务。云计算机也是由很多小计算机组合而成的,这也类似于“一散则成炁,聚则成形”。

《佛说秘密八名陀罗尼经 》:“佛告金刚手言。谛听谛听。我于最胜持明藏金刚部中。说汝秘密八名。一名象耳。二名妙庄严。三名功德宝海。四名无动。五名真实云。六名可爱色相。七名焰光。八名妙色。金刚手此即是汝秘密八名。即说陀罗尼曰”
解读:
金刚手菩萨就是艮金之灵,其外在艮灵为象,其艮灵内的金灵为真实云,而非凡间的云,只是道教神仙利用乘云之说来象征自己成就了先天一炁之法身,实际上神仙不用乘坐凡间的云。

小说中的运用:
《西游记》第一回:“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驾坐金阙云宫灵霄宝殿,聚集仙卿,见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
《西游记》第三回:“那十王不敢相近,都去翠云宫,同拜地藏王菩萨,商量启表,奏闻上天,不在话下。”
《封神演义》第一回:“且言女娲娘娘降诞,三月十五日往火云宫朝贺伏羲、炎帝、轩辕三圣而回,下得青鸾,坐于宝殿。”
《封神演义》第八十四回:“高卧九重云,蒲团了道真,天地玄黄外,吾当掌教尊,盘古生太极,两仪四象循,一道传三友,二教阐截分,玄门都领袖,一炁化鸿钧”
解读:
玉帝就是金灵法身佛,就是一,故住在云宫。地藏菩萨为玉帝之独子在阴司的分身,有金灵法身佛,所以住在地下的翠云宫,翠为玉石之义。伏羲、炎帝、雷祖轩辕皆是显示火德的上帝独子,故住在火云宫。
九重云即九层天之云,即九天之云,即神霄天之云,就是玄都玉京山的云,即先天一炁,在天地之外。鸿钧就是道,就是一,为玄门的领袖,他的三个徒弟就是三清,故“一炁化清”。虽然三清名字不同,其实都是一炁聚形而成。同理圣灵首先聚形为圣父耶和华上帝,又再聚形为天国之副国君,即上帝独子米迦勒天使长。

1.30章 灵和鬼

王的文字演化如下:

《启示录》 17:14 他们与羔羊争战,羔羊必胜过他们,因为羔羊是万主之主,万王之王。同着羔羊的,就是蒙召、被选、有忠心的,也必得胜。”
解读:
从“王”的甲骨文看,由“大一”组成,大者道也,大一者即代表道的“一”,故“大一”就是万王之王。从金文看,就是一个“一”字与一个“土”合一而成,表示土中一为王或者含一的土为王。羊为未,为藏“一”的土,故称上帝独子耶稣为羔羊,为万王之王。

灵(靈)的文字演化如下:

《说卦传》:“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
《创世记》 1:2 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启示录》 4:5 有闪电、声音、雷轰从宝座中发出。又有七盏火灯在宝座前点着,这七灯就是 神的七灵。
解读:
从甲骨文看,由“山水口口”组合而成。山中水里的口为“灵”,即观世音菩萨净瓶里的金为“灵”,指圣灵。
从金文看由“一山水口口口”或“一山水口口口示” 组合而成,可见,灵就是“一”,“示”为土中“一”。
从篆文看,由“雨口口口王”或“雨口口口巫” 组合而成。“雨”为子水,即净瓶水,“口”、“王”和“巫”皆为兑金灵。

《创世记》 1:2 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鬼的文字演化如下:

《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解读:
从甲骨文二看,由“田人”组合而成。
从甲骨文看,由“田儿”组合而成。
从金文看,由“田勹”组合而成。
从战国文字看,由“田儿○”组合而成。“○”为“日”
从篆文看,由“田儿厶”组合而成。“厶”为“日”或“土日”(参看叁的文字演化)
“田”和“勹”为土,可见“鬼”为土灵。“人”或“儿”入土灵中为鬼,鬼还带有太阳之火灵,但缺水,故为“鬼”,而非入灵山净土之仙人。

《马太福音》 1:20 正思念这事的时候,有主的使者向他梦中显现,说:“大卫的子孙约瑟,不要怕,只管娶过你的妻子马利亚来,因她所怀的孕是从圣灵来的。 ([kjv] But while he thought on these things, behold, the angel of the LORD appeared unto him in a dream, saying, Joseph, thou son of David, fear not to take unto thee Mary thy wife: for that which is conceived in her is of the Holy Ghost. )
《马可福音》 1:10 他从水里一上来,就看见天裂开了,圣灵彷佛鸽子,降在他身上。
解读:
圣灵必在土中,所以也常以土代表圣灵,土为鸟,故以鸽子代表圣灵,道教也常称土为一炁。圣灵在有些英文版本中为“Holy Ghost”,意译为“圣洁的鬼”,可见圣灵和鬼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有罪和无罪之区别,佛教的大鬼神王和道教的鬼主宰北阴大帝就是圣灵。有罪之鬼,其水火不均,故要受苦。

1.31章 魂和魄

一、说文解字论魂和魄
魂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魂的篆文由“云鬼”组合而成,目前魂字只有篆文,还没有发现甲骨文和金文,而在篆文里能下雨的“云”写作“雲”,此“云”上有“雨”,而魂字的篆文“云”上无“雨”。有“雨”的“雲”代表能生水的先天一炁,而无“雨”的“云”就代表阳一,即阳兑金灵,故此篆文的魂就是阳兑金灵。
或者篆文的发明者认为甲骨文的“云”为飘忽不定之物,而魂也是妄动之灵,故用“云鬼”代表魂。

白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白”由“入口”或“宀口”组合而成,可见“白”就是土里面的“口”,即土中“一”。先天一炁为金,故五行之金为白色。

魄的文字演化:

解读:
“魄”由“白鬼”组成,“白”为土中之口,为土中之先天一炁,含土含金,代表真心。“白”化为鬼即人之魄,魄生情使魂妄动而陷入生死轮回中,魂与魄合才能回归灵山。

《西游记》第三回:“悟空十分欢喜,拿出海藏一看,那宝贝原来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是一段乌铁。紧挨金箍的地方刻有一行字:‘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
解读:
藏于大海中的金箍棒其形如“一字”,就是水中“一”,即水中金,即孙悟空的魄。魂魄合一,即魂之孙悟空得一,即得圣灵,故后来能用之打出阎王府。

二、道教文化中的魂和魄
《太上老君内观经》:“太一帝君在头,曰泥丸君,总众神也。照生识神,人之魂也。无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脐,保精根也。照诸百节,生百神也。所以周身,神不空也。元气入鼻,灌泥丸也。”
《抱朴子·地真》:“欲得通神,宜水火水形分,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
《玄谭全集》张三丰:“三魂属性,性在天边;七魄属命,命在海底。内外通来‘性命’两个字,了却万卷书。性属神是阴;命属是阳,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也。”
《云笈七签》云:“夫人有三魂,一名胎光,一名爽灵,一名幽精。”
《云笈七签》云:“其第一魄名屍狗,其第二魄名伏矢,其第三魄名雀阴,其第四魄名吞贼,其第五魄名非毒,其第六魄名除秽,其第七魄名臭肺。此皆七魄之名也,身中之浊鬼也。”
解读:
太一帝君也称泥丸君,就是土灵和一。土灵内的先天一炁出土外化为识神,识神就是人的魂,即阳金灵。无英为肝,白元为肺。三魂也称天魂、地魂和人魂,也称主魂、觉魂和生魂,也称天魂、识魂和人魂。三魂为性,为神,为阴。七魄为命,为阳。
肝为阳木,代表为阳龙,龙中有阳金灵,即阳金灵藏在阳木中,可见魂实际上有阳金灵和阳木灵,故道教和中医上常用阳木代表魂。
天魂即不动时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即元神。地魂即起波浪时的阿赖耶识,也称识神。因为阿赖耶识的波浪由意根牵动所起,故识神也常代表意识,即代表凡心。人魂即人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不特别说明的话,一般所说的魂就是指地魂。魄发出七色光后就分身为七魄,故七魄有七种颜色。

《象言破疑》之《破疑诗》:“思虑精灵号识神,轮回种子带根尘。愚迷俱把游魂弄,到底谁能见主人。”
解读:
识神即魂(地魂),魂主动,好游走,故称游魂,主思虑。魂就是经历生死轮回者,魂带着意根。

《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即生魄,阳曰魂”
《类经·脏象类》:“魄对魂而言,则魂为阳而魄为阴”
《参同契》:“阳神日魂,阴神月魄,魂之与魄,互为室宅”。
解读:
先天一炁分阴阳,即一分为二,化为魂和魄。魂为阳神(非丹道之阳神),而魄为阴神。这里的阴阳指其后天阴阳,后天之魂动为阳,魄静为阴。当返回先天之时,则魂静而魄动,此时阴阳就发生了转换,即天魂(性)为阴,而魄(命)为阳。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中论·夭寿》(汉末•徐干):“夫形體者人之精魄也,德義令聞者人之榮華也。”
《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受詔之日,精魄飛散,靡所投死。”
解读:
来投胎时为先天之精,为先天一炁聚集而成。当先天之精分出阴阳(两精)时,就会生出神,医学上的神就是心火。魂随心火往来,魄随肾水出入。因为元精之魄藏于水中,故中医学上也把肾水称为精。魂因为与神往来,故称为魂神,即阳神。魄因为随精(肾水)出入,故称精魄,即阴神。魂控制神,魄控制精炁,如果没有魄,那么身体就会因为没有精炁以生成新的细胞,人体各组织器官体都会坏死。

《尔雅·释天篇》“北极谓之北辰”作注时说:“天皇,北辰耀魄宝,又云昊天上帝,又名太一帝君。以其尊大,故有数名。”
《道德经》:“载營魄抱一,能无离乎?”
《太上老君内观经》:“动以营身之谓魂,静以镇形之谓魄。”
《礼记·郊特牲》:“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解读:
天皇就是是太一帝君,为昊天上帝之分身。天皇之“一”能化为众生之魄,故称“耀魄宝”。生出魂后的“一”就化为魄。营为魂,魂魄相合化又为一。
魂如上升为天的清气,主动,其的功能是荣养、护卫形体,使之具有灵气。魄在水中主静,其功能是固守形体,因为魄控制精气,精气生成人体新的各组织细胞以保持身体的形状,另外魄能显形,如欲界和色界众生要靠魄来显示其形体。有水的魄之身如琉璃,而魂是无形的,不发光时是看不见的,魂靠魄水而得有形之身体。人在出生前的身体基本上是魄所造。

《还丹众仙论》曰:“太白金星者,金之精也,受月之魄,合土星之炁。”
解读:
土里面的一炁就是魄,为金灵,就是太白金星。

《悟真篇》:“八月十五玩蟾辉,正是金精壮盛时”
《敲爻歌》唐-吕岩:“木母金公性本温。十二宫中蟾魄现,时时地魄降天魂。”
解读:
月中蟾蜍即魄,即金精(金之精华)

《文始真经》:“关尹子曰:精者水,魄者金,神者火,魂者木。精主水,魄主金,金生水,故精者魄藏之。神主火,魂主木,木生火,故神者魂藏之。”
《黄帝内经》记载:“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
《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
解读:
精为水,魄为金,金藏于水中,故魄藏于后天精水中,因为魄就是元精,即先天之精(生身之先名先天)。肺属金,故假说肺藏魄,其实魄并不藏于肺,但有魄之金炁上升到肺。
魂为木,肝也为木,故说魂藏肝,但人在非睡眠状态时魂藏于心火中。木为龍,龍在阴山为阳龙,此时阳龍本有之辛阴金化为庚阳金,故魂本质上为阳金,即兑阳灵。此阳金与木一体,藏于木中,故也称魂为木。在人间的树木中,藏有水、金和火。且阳木生于阴土中,故阳龍带着阴土,阴土就是意,即意根。在《西游记》中称震木之灵为移山大圣狮驼王。

《玄要篇•登高台》:“喜的是木龙藏汞,爱的是金虎吐铅。月之圆存乎口诀,时之子妙在心传。”
《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龙乃属木,木能生火,故曰龙从火裹出。虎乃属金,金能生水,故曰虎向水中生。”
《玄要篇》张三丰:“兑虎震龙才混合,坎男离女更和同。自从四象归中后,造化机缄在我躬。”
《金丹四百字序》:“以东魂之木,西魄之金,南神之火,北精之水,中意之土,是为攒簇五行。”
解读:
道教之丹道皆以木为龙,称为震龙和东魂;以魄为金,称为兑金和西方白虎;以精为水,称坎男和北方水;以火为离女和南神火;以意为中和土。

《太阴皇君诰》:“至心皈命礼。广寒至圣,紫光上真。主北极之阴阙,掌人生之魄体。
《太上玄灵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曰:“斗母降以大药垂医治之功,燮理五行升降二炁,解滞去窒,破暗除邪,愆期者应期,失度者得度。安全胎育,治疗病疴,职重大医。生诸天众,月之明为斗星之母。斗为之魄,水为之精,主生。”
解读:
斗姆化为先天月神,即太阴皇君,即金母,故斗为金。斗金就是月之魄,水就是月之精。

《采金歌》吕纯阳:“明雌雄,两剑全,筑基炼己采后天。”
解读:
魂魄就是雌雄剑,魂为兑阳灵,即阳金,魄为兑阴灵,即阴金。

《周易参同契·日月含吐章》:“坎男为月,离女为日,
《云笈七籤》卷五五:“日者天之魂,月者地之魄。”
《金丹四百字》:“地魄水金,皆是真铅之名;天魂朱汞,皆是真汞之名。”
解读:
坎水为月,离火为日。天魂在日中,地魄在月中。在人体则魂在心火中,魄在肾水中。

《类经·脏象类》:“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
《黄庭经》:“魄为一身阴神之首领,魂为一身阳神之首领。魄之为炁,主一身有形之知觉也。魂之为炁,主一身无形之知觉也。故七阴(眼二、耳二、鼻孔二、口)之知觉,魄统之;三奇(精、气、神)之知觉,魂统之。魄主乎下,魂主乎上。”
解读:
魂主阳炁,魄主阴炁,阴主成形,出生前身体的眼耳鼻舌身五根都是魄按照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信息而由魄造出来的,身体的本质就是水和先天一炁,即魄水所成,故一身之痛痒麻酸等知觉都是由魄传递给魂作分别而有,魄主宰身体的一切运动。除了五根之外的知觉皆由魂识直接生成。

《性命圭旨》:“盖因魄有精,因精有魂,因魂有神,因神有意,因意有魄。五者运行不已,所以我之性心流转,造化几亿万岁,未有穷极。”
《无上妙道文始真经》:“火生土,故神生意,土生金,故意生魄。”
解读;
魄为金,精为水,魂为木,神为火,意为土。金生水(因魄有精),水生木(因精有魂),木生火(因魂有神),火生土(因神有意),土生金(“因意有魄”和“意生魄”)

三、《圣经》中的魂和魄
《希伯来书》 4:12 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For the word of God is living and full of power, and is sharper than any two-edged sword, cutting through and making a division even of the soul and the spirit, the bones and the muscles, and quick to see the thoughts and purposes of the heart.)
《帖撒罗尼迦前书》 5:23 愿赐平安的 神亲自使你们全然成圣。又愿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完全无可指摘。(And may the God of peace himself make you holy in every way; and may your spirit and soul and body be free from all sin at the coming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
《启示录》 3:13 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He who has ears, let him give ear to what the Spirit says to the churches. )
解读:
在《圣经》中,“Spirit”为圣灵和魄,而“Soul”为魂。可见魄的本质就是圣灵,圣灵生出魂后称为魄。现在的西方国家不明白魂和魄的区别,往往混为一谈,而在东方文化中魂和魄是有区别的。

四、佛教中的魂和魄
《佛说灌顶梵天神策经》:“三魂及七魄,系缚在空山,恍惚既不定,终当堕深渊。”
解读:
可见佛教也和道教一样认为有三魂七魄的。

《大宝积经》卷38:“一切含灵于五趣,当得成诸苦乐因。”
《无量寿经》:“当来一切含灵,皆因此法而得度。”
《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第三横者,游猎放逸,淫醉无度,为诸非人害其魂魄”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魂魄入太山地狱中。太山地狱中。毒痛考治。烧炙烝煮。斫刺屠剥。押肠破骨。欲生不得。犯杀罪大。久久乃出。”
《地藏经》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是时圣女广设方便,劝诱其母,令生正见,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
《灌顶梵天神策经》卷第十:“魔邪之所作,鬼魅之所亲,僻偝好骂詈,动起惊四邻。堕落于水中,魂魄随流浪,作鬼属河神,长有萍泊忧”
《弥勒为女人身经》:“播鼗儿者本是牛。牛死灵魄还为主作子。”
《修行本起经》降魔品第七:“一切三界,皆分别知。见人魂神,各自随行。生五道中或堕地狱。成堕畜生或作鬼神,或生天上,或入人形。”
解读:
广而言之,魂和魄都可以称为灵,如同神有七灵一样。人死后魂魄上天或下泰山地狱或投胎。人死后,带走魂魄的河神就是水神黑无常。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魂神命精,自然入趣,受形寄胎,当独值向,相从共生,转相报偿,当相还复,殃恶讁罚,众事未尽,终不得离,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第二:“王闻此言。屹然无声。失其精魄。若丧四体。举宫内外。皆亦如是。”
解读:
命精就是精魄,即元精,即魄,修魄就是修命。失去精魄时如丧四体,可见佛教也认为魄镇形,魄支配人身体的运动。

《佛说方等泥洹经》卷上:“魂神所趣。唯得道者,能知之耳。”
《佛说方等泥洹经》卷上:“比丘以得道。能知死人魂神所趣向。”
《灌顶冢墓因缘四方神咒经》卷第六:“阿难又问佛言。若人命终送着山野造立坟塔。是人精魂在中与不。佛言阿难是人精魂亦在亦不在。阿难又问云何亦在亦不在。佛言阿难其魂在者。若人生时不种善根。不识三宝而不为恶。无善受福无恶受殃。无善知识为其修福。是以精魂在冢塔中未有去处。是故言在。阿难又言不在云何。佛言阿难魂不在者。或其前生在世之时。大修福德精勤行道。或生天上三十三天在中受福。或生人间豪姓之家。封受自然随意所生。又言不在或其前生在世之时。杀生祷祀不信真正。邪命自活谄伪欺人。堕在饿鬼畜生之中。备受众苦经历地狱。故言不在冢塔中也。”
《佛说四十二章经》:“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魂灵上十九天。于彼得阿罗汉”
《佛说方等泥洹经》:“佛告诸比丘:‘此十人者,已断自然魂神,上生十八天上,到不还地,不复来下受世间法’”
解读:
魂神即魂,元精生两精,两精即魂魄,故也有人把魂神翻译成精魂。人死后,入六趣轮回者即魂。只有阿罗汉和不还地的八地菩萨才能永断自然魂神,即其阿赖耶识不再起波浪,此时的魂已经完全转为天魂之元神,即成为不漏清净阿赖耶识。十八天即色究竟天,有些佛教经典称之为十九天,在此天能成就报身佛。

《楞严经》:“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解读:
识精元明就是神识之本源,即元神,即天魂,即不动时的阿赖耶识,为真心,为不动时的阳金灵或转为阴金灵。

《无量寿经》下曰:“魂神精识。”三论玄义曰:“识神俱表。”
《杂阿含经》卷三十九:“尔时,波旬而说偈言:‘上下及诸方,遍求彼识神,都不见其处,瞿低何所之?’”
《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蒋叔舆):“或入地狱,镬汤火然,万劫长夜,受无极苦,惟是受业识神,罪魂尸魄,受此业报,于汝元神,有何荣悴?”
解读:
魂神精识即魂神,即识神,即(地)魂,受业力牵引而接受轮回果报,每次轮回,识神所储存的记忆内容都会被清零。

《大宝积经》卷110:“世尊,彼神识从此身出已,云何速疾而受彼生处?云何从此身出已,未至彼身,受生之时,于何处住?此之神识,当云何观?””
《大宝积经》卷109:“此身因识有受,有取有识,有诸行思念,成就身体,……此神识所移至处,受想法界相随不离……此识亦复如是,舍身已,取善及恶及取法界”
《最胜佛顶陀罗尼净除业障咒经》:“若亡者魂识已入地狱畜生饿鬼阎罗趣者。咒土沾骨便得解脱。即舍恶趣而得生天。”
解读:
识神就是神识,即魂,即地魂,即起波浪时的阿赖耶识。

《大宝积经》卷109:“我当为汝说神识去来移灭,跋陀罗波梨(弟子名),犹如风大,虽无形色不可睹见,然由因缘而现形色。现形色者,其义云何?譬如风吹动诸树木,发起山壁水崖触已作声,以冷热因缘所生是故能受。然彼风体不可得见,手足目等亦复如是不可得见,于诸色上增益胜处或黑或白。跋陀罗波梨,如是,如是,此神识界亦复如是,不可以色得见,亦不至色体,但以所入行作体而现色,此识界亦复然……如是此识微细,无定色……如是,如是,此识先成就身体,身体成就已,其神识无处可住,亦不离神识有身。”
解读:
神识即魂识,无形无色,不可得见,魂动如风,魂发出光合时以光显形,犹如风吹火动或风吹灰尘飘扬而见风的存在,其实风并非灰尘和火。魂犹如虚空,非色身,亦不住于色身,但色身因魂而有,有魂入胎才能生色身。心无所在而又无所不在,故魂亦无所在而又无所不在。
我们说魂藏肝,只是比喻魂随木灵,并非魂真的就藏在肝脏里面,当然魂和肝还是有相互影响的。同理,魄、意、心、志亦然。

《佛说方等泥洹经》卷上:“魂神所趣。唯得道者,能知之耳。”
《佛说方等泥洹经》卷上:“比丘以得道。能知死人魂神所趣向。”
解读:
只有得道之人才能知道人死后其魂神的轮回去向,得道之人即大乘初地及以上菩萨,小乘初果须陀洹及以上。

《楞严经》卷二:“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
解读:
魂识与意根合一生妄想心之意识,故说“魂虑变慑”

小说中的运用:
《西游记》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旁门见月明
原文:
“月至三十日,阳魂之金散尽,阴魄之水盈轮,故纯黑而无光,乃曰晦。”
解读:
可见阳魂为金,为阳金。

《西游记》第三回:“另有个簿子,悟空亲自检阅,直到那魂字一千三百五十号上,方注着孙悟空名字,乃天产石猴,该寿三百四十二岁,善终。”
《西游记》第七十六回:“八戒道:‘我分明看见他被妖精一口吞了。想是日辰不好,那猴子来显魂哩。’”
解读:
可见孙悟空就是魂,1+3+5=9,3+4+2=9,九为金,故魂为金之灵。在十二地支中申为阳金,阳金由土所生。申为猴,故孙猴子从石头里生出来。

《西游记》第三回 龙女道:“大王,观看此圣,决非小可。我们这海藏中,那一块天河底的神珍铁,这几日霞光艳艳,瑞气腾腾,敢莫是该出现,遇此圣也?”龙王道:“那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是一块神铁,能中何用?”
《西游记》第三回:“悟空十分欢喜,拿出海藏看时,原来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紧挨箍有镌成的一行字,唤做“如意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心中暗喜道:“想必这宝贝如人意!”
《西游记》第七十五回:他道:“棒是九转镔铁炼,老君亲手炉中煅。禹王求得号神珍,四海八河为定验。中间星斗暗铺陈,两头箝裹黄金片。花纹密布鬼神惊,上造龙纹与凤篆。名号灵阳棒一条,深藏海藏人难见。成形变化要飞腾,飘飖五色霞光现。
《黄帝内经八十一难》:“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解读:
大海里的金箍棒的形状为“一”,代表先天一炁之元精,为水中魄,先天为阳,故称之为阳灵棒,也称元阳。金箍棒之两个金箍代表金,中间的乌铁代表水,象征金箍棒为水中金。
魄主静而镇形,故龙王称金箍棒为“定海神针”,也称“神珍”,就是神之珍珠,即佛教之摩尼珠,即道教黍米玄珠。在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李莫愁有冰魄银针,而小龙女有玉蜂针,都是象征水中魄。魄主情,故为冰魄银针李莫愁所有,情有毒,故为小龙女的蜂针。
耳通肾为水,故把金箍棒藏在耳朵里。先天一炁之魄能摄持花神,或者说为花神之真心,花神为凤凰,为阴龙,故说“花纹密布鬼神惊,上造龙纹与凤篆。”
1+3+5=3+4+2=9,九为金,故“一万三千五百斤”象征金灵。“一万三千五百斤”又与人一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次相对应,呼吸为气,肺主呼吸,肺藏魄,故金箍棒代表魄,为水中先天一炁,即元精。

1.32章 意、志和情

舌的文字演化如下:

言的文字演化如下:

《周易·兑卦》:“彖曰: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易•说卦》:“兑为口舌”
《使徒行传》 2:3-4 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
《约翰福音》:“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马可福音》 13:11 人把你们拉去交官的时候,不要预先思虑说什么,到那时候,赐给你们什么话,你们就说什么,因为说话的不是你们,乃是圣灵。
解读:
从言和舌的文字演化看,在“舌”上加“一”就是“言”。口舌为兑,鼻下之口为一,舌也是一,舌上加一还是一,故言也是兑。言就是说,就是劝说,就是曰,就是讲习。一就是道,道者说也,故在圣经中用“Word”(话)代表道,又用舌头代表圣灵,圣灵就是艮土中的兑灵。

音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由“辛日” 组合而成,可见,土中金灵释放出光为“音” ,云中打雷的同时有电光放出。

《撒母耳记下》 22:14 耶和华从天上打雷,至高者发出声音。
《诗篇》 81:7 你在急难中呼求,我就搭救你;我在雷的隐密处应允你,在米利巴水那里试验你。

意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从金文看,由“辛○石”组合而成。
从篆文看,由“辛日心”组合而成,金文中的“○”化为“日”,而“石”化为“心”
“意”由“心音”组合而成,“心音”为意,人默念或思维时只有自己才能听见的“心音”就是意所发出的音,此音不由任何物质性的东西传播,而是由心传播。
意由意根所生,意根就是阴艮土之灵,“一”在阴艮土里面说话,就是意根里面发出心音,也可以说是意根发出心音,所以人之思维实为意根中的兑金灵所为,也可以说是意根所为。

《类经·脏象类》:“谓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
《灵枢·本神》:“心有所忆谓之意”
解读:
心中杂乱的念头就是意,心动即是念头,即是想,即出于意,故称意想。忆的繁体字为憶,由“心意”组合而成,故识心中的意根为憶,记忆属于意根的功能。意动即有心音产生,即我们默念或起念头之时的内在之音,对凡人而言,只有自己才能听见自己的心音。

《金丹四百字•序》(紫阳真人著):“中意之土,是为攒簇五行。”
《参同契》曰:“离己日光,坎戊月精”
《中和集》云:“戊己中土,意也。四象五行,意为之主宰,意无偶,自是一家也。”
《七言》(吕岩著):“麒麟意合乾坤地,獬豸机关日月东”
《易冒》记载:“勾陈之象,实名麒麟,位居中央,权司戊日。
解读:
麒麟为土,意为麒麟,所以意就是土之灵,土居中央,故称中土。土分阴阳,阴土为己土,阳土为戊土。太阳中有己土之灵和离火之灵,月亮中有戊土和坎水之灵。

《性命圭旨》:“盖人身真意,是为真土。动极而静,此意属阴,是为已土;静极而动,此意属阳,是为戊土。炼已土者,得离日之汞;炼戊土者,得坎月之铅。”
《金丹四百字解》(刘一明著):“真意主宰万事,统摄精神,护持性命,镇守中宫,与土同功,故以真土名之;因其内藏生机,又名中黄;因其无物不包,又名黄庭;因其动静如一,又名刀圭;因其能调阴阳,又名黄婆”
《乐育堂语录》:“此即先天之真意,戊土是也”
解读:
妄意为己土,为阴土,即大势至菩萨用来盛日光的光明瓶,即太上老君装金丹和火的紫金红葫芦。真意为戊土,也称真土、中黄、黄庭、刀圭和黄婆,就是观世音菩萨装水的净水瓶。戊土和己土合一也是真意。如非特别说明,一般而言的意就是指妄意,即意根。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谓眼合色、耳受声、鼻向香、口欲味、细滑为身、衰意为种栽,为痴,为有,生物也。”
解读:
“衰意为种栽,为痴,为有,生物也”:意根即阿赖耶识之种子,意含痴,含无明,因意而有三界,意生万物和众生,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生万法,种子藏无明和烦恼。衰意即妄意,即艮阴灵,即己土。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金丹四百字·序》:“眼不视而魂在肝, 耳不闻而精在肾, 舌不声而神在心, 鼻不嗅而魄在肺, 四肢不动而意在脾。”
《难经·三十四难》(战国):“脾主思,故藏意与智”。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解读:
脾为中央土,脾藏意,故土之灵为意,意主思维和记忆。以深谋远虑之思而处理事物称为智,可见智是意之功能,故大势至菩萨的光明瓶里装有光明智慧。

《四愿经》:“是人意,天下人少有能守护其意者。皆放心恣意。淫于五乐。贪利疾妒。忿怒斗诤。不信道德。至于身死寿尽。魂神去矣。三者相追逐。不得相离。譬如雀飞。意随其两翅。意为身神。两翅为魂魄。人不能守护其意。皆从恶念所为。杀盗贪淫以生时所为罪。死入太山地狱中。为饥饿鬼。罪竟乃出为畜生。当为人所屠割。作人放心快意故。入三恶道。”
解读:
凡心以意识为主,即第六识,称为心王。意为意根,识为识神为魂识,魂与意合为意识。众生在六道轮回中以意为身,魂和魄相随而不离,意摄持魂魄而入六道轮回。凡心不定,意则妄行而生恶念,念皆来自意根。

志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志”由“止心”组合而成,“止”为艮土,可见“志”来自心之土灵。

《太上老君内观经》:“所以五藏藏五神,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肾,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字殊,随处名也。”
解读:
志在脾,脾为土,故志也是土,志属于意的一种。

《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解读:
前面说“肾藏精”和“脾藏志”,这里又说“肾藏志”,这是因为肾精化气,精气决定志。

《灵枢·本神》:“意之所存谓之志”
《类经·脏象类》:“意已决而卓有所立者,曰志”
解读:
有定向的意就是志,即把念头定在某处或某事,如说“我意已决,立志学医”, 故说意志,立志就是立下不变之意向。

《灵枢·本神篇》:“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解读:
志的变化就是思,即意不断发生变化就是思维,可见思维由意所生,故说意思。

《灵枢·本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解读:
志为意的一种,志意为土,土灵居中央,四象之金木水火皆出自中央土。水为精为寒,火为神为温,木为魂为怒(震),魄为金为喜(兑),故说“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
《类经·九卷》说:“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情志内伤,虽各有所属,但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解读:
跟情有关的志称为情志,与五脏相对应而有五种情志即喜、怒、思(悲)、忧、恐。情从心而发,即从意识中出来,其实是从意中出来。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宣明五气篇》:“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为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解读:
五志完全随精气的影响而产生,精气运行到五脏化为相应的五气,五气分为五色。因为金木水火四气皆出自意土,故此五气影响意,从而由意产生相应的五志。先天精气就是魄,后天精气受先天精气的控制,故从本源而言,五志受魄的控制。

情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情由“丹生心”组合而成,“情”为 “丹”所生之心,即魄所生的心,可见情由魄所生。用“志”这个字是体现情由意土体现出来,用“情”这个字是体现情志的根源是丹所生。可见,情志由意根表现出来,但是由魄所生。

《中和集》李道纯:“身不动,精固,水朝元;心不动,气固,火朝元;性寂则魂藏,木朝元;情忘则魄伏,金朝元。”
《七言四韵十六首》张伯端:“二物会时情性合,五行全处虎龙蟠。
《玄要篇•一扫光道情十二首》张三丰:“一扫光,照见生,一点冲和二五精。性即理,命即情。”
解读:
魄即是命,情由白虎金灵所生,即魄所生,故忘情即可制服魄。

《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三字经》:“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解读:
从儒教而言其七情分别为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情包含五志,哀为悲,惧为恐,爱欲不能满足就生忧。爱欲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就称为六欲。

《佛说梵志阿颰经》:“能制意志,无复贪欲,便断生死忧哭之道。”
《大乘大悲分陀利经》大师立愿品第十六:“集不善根粗犷乐恶。刚强倒见不摄意志。我当为彼八万四千心行乱意众生。广说八万四千部法。”
解读:
能把意志控制住,即能把意和情志控制住,那么久就能脱离生死轮回。贪欲就是爱欲,有爱欲就生其它六情,故七情具足。制意即不起念头,制志即不生七情。能制意志者即能制服意根和七情,即行阴尽,即没有生死轮回和七情六欲。

小说中的运用:
《红楼梦》第五回:“那仙姑道:‘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
解读:
香神和女春神警幻仙姑就是风神和月神观世音菩萨,掌管众生之魄的观世音菩萨掌控人间的风情月债。

《西游记》第七十二回 盘丝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长老没计奈何,也带了几分不是,趋步上桥。又走了几步,只见那茅屋里面有一座木香亭子,亭子下又有三个女子在那里踢气球哩……八戒抖擞精神,欢天喜地举着钉钯,拽开步,径直跑到那里。忽的推开门看时,只见那七个女子,蹲在水里”
《西游记》第七十三回 情因旧恨生灾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土地叩头道:‘那妖精到此,住不上十年。小神自三年前检点之后,方见他的本相,乃是七个蜘蛛精。他吐那些丝绳,乃是蛛丝。’ ……原来这道士剥了衣裳,把手一齐抬起,只见那两胁下有一千只眼,眼中迸放金光,十分利害:森森黄雾,艳艳金光,森森黄雾,两边胁下似喷云;艳艳金光,千只眼中如放火。左右却如金桶,东西犹似铜钟。此乃妖仙施法力,道士显神通,幌眼迷天遮日月,罩人爆燥气朦胧;把个齐天孙大圣,困在金光黄雾中。
《西游记》第七十三回:“(蜈蚣精)戴一顶红艳艳戗金冠,穿一领黑淄淄乌皂服,踏一双绿阵阵云头履,系一条黄拂拂吕公绦。面如瓜铁,目若朗星。准头高大类回回,唇口翻张如达达。道心一片隐轰雷,伏虎降龙真羽士。”
《西游记》第七十三回:“原来那盘丝洞七个女怪与这道士同堂学艺,自从穿了旧衣,唤出儿子,径来此处……却说道士走进方丈中,只见七个女子齐齐跪倒,叫:“师兄,师兄!听小妹子一言!” ……那道士闻此言,却就恼恨,遂变了声色道:“这和尚原来这等无礼!这等惫懒!你们都放心,等我摆布他!”众女子谢道:“师兄如若动手,等我们都来相帮打他。”
《西游记》第七十三回:“毗蓝道:‘你那绣花针,无非是钢铁金针,用不得。我这宝贝,非钢,非铁,非金,乃我小儿日眼里炼成的。’行者道:‘令郎是谁?’毗蓝道:‘小儿乃昴日星官。’行者惊骇不已……毗蓝随于衣领里取出一个绣花针,似眉毛粗细,有五六分长短,拈在手,望空抛去。少时间,响一声,破了金光。”
解读:
蜘蛛精在“踢气球”,“气球”代表先天一炁,先天一炁在水中聚而为魄。七个蜘蛛精代表七魄所发出的七情。蛛者朱虫也,朱为赤色代表火光,七个蜘蛛精常在金乌(太阳)落入的濯垢泉洗澡,说明七个蜘蛛精为水中丁火,魄所生七情通过火光传给意土。水和风为月神,月老管情,故称风情月债。
七个蜘蛛精住到了师兄百眼魔君蜈蚣精的黄花观里,被七个蜘蛛精所蛊惑而对唐僧等人释放鸟粪所代表的情毒。鸟为意土,粪从米为火等同蜘蛛精,情有毒,蜈蚣有毒,蜈蚣精释放情毒就是代表能放出七情之毒。眼为目代表光,土主黄色,穿着黑服的蜈蚣精就是能放出火光的黑色阴土。
“伏虎降龙真羽士”为土,即金翅鸟,能“隐轰雷”者为土。金光为太阳光,就是阴土蜈蚣精所发出的光。蜘蛛精到蜈蚣精那里煽风点火,蜈蚣精怒而为她们报仇,此即水中魄放出的七情之光传递到了意根,意根由此要以粪毒杀心主悟空和唐僧等。
大公鸡昴日星官日眼里的绣花针就是火土里面的金灵,太阳金光由阴土里的金灵释放出来的,故此绣花针能破蜈蚣精的金光。

《西游记》第四十四会:“诗曰:道德高隆魔障高,禅机本静静生妖。心君正直行中道,木母痴顽躧外趫。意马不言怀爱欲,黄婆无语自忧焦。客邪得志空欢喜,毕竟还从正处消。孙大圣驮着妖魔,心中埋怨唐僧,不知艰苦”
《西游记》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
解读:
这里的“心君”即心猿孙悟空,代表真心。意马代表意根阴土之灵,故生爱欲之情,而阳土之灵黄婆生忧焦之情,即情由土出,因为魄在土里面。

1.33章 心、爱、元神、性命和理气

一、说文解字论心
山的文字演化如下:

乙的文字演化如下:

心的文字演变如下:

解读:
从甲骨文看,“心”由“又又”的变体组合而成,“又”为土,可见阴阳两土合一为“心”,此“心”为真心。在此“心”中有三个空间,代表三个“口”,因为土中必然含“口”,故以阴阳土合一的土为心,但从根本而言,兑金才是代表智慧的真心。“三”为火,“三口”即代表火口,故中医也常以火为心,火与兑金完全一体,就是有火眼金睛的孙悟空,就是骑青牛的太上老君。
从金文看,“心”由“乙●乙”组成,其中“●”为“一”,故为“乙一乙”组成,“一”为兑金,可见“心”也可看成为土中之兑金。
从拾7.11合1640看,由“爪爪”组合而成,“爪”为土。
从小篆上看,“心”由“乙乙乙乙”或“乙𠃊𠃎乙”或“乙入乙”组合成,“𠃊𠃎”实际就是“乙乙” ,“入”也是土,故表示以阴阳土合一的土为真心。
土作为心是最原始的心,在“道生一”,即在太初时,道在土中生先天一炁之金灵,含金灵的土才成为“心”,此“心”为真心。土分阴阳后,阴土化为意根。

从下图可见,为孙悟空的脸部形状就是一个甲骨文的“心”字。其鼻为艮土之灵,其口为“一”,其眼为“一”所释放的火。

心的隶书如下:

《中华字海·乙部》:“乚,同‘乙’,字见清《张槐生墓志》。”
解读:
乚就是乙,就是艮土之灵,就是鸟。坎水为黑色,故此含坎水之灵的鸟就是黑鸟,也称玄鸟,即九天玄女,玄为水主黑。黑色的燕子象征带有艮土之灵的水神,在小说《水浒》里有个燕青,燕青又叫小乙哥,为阳土之灵。
“心”字的隶书由三个“、”和一个“乚”组成,表示没有分阴阳的太极真土分出魂、魄和意三种心,这是对众生之“心”泛而言之的说法,狭义而言众生之“心”就是魂识。

小说中的运用:
《西游记》:“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西游记》第十九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他两个半云半雾的,径转高家庄来。有诗为证:金性刚强能克木,心猿降得木龙归。金从木顺皆为一,木恋金仁总发挥。”
《西游记》第七回中:“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解读:
申为猴,为阳金。石猴即石头里出来的猴子,即土生之阳金,称为心猿,即好动的凡心,即美猴王,自称为“美”就代表有善恶分别的凡心,即魂识。真心就是土里面的先天一炁,即土里面的兑金,美猴王悟空性后就变成土中的真心,成为能控制意根的弼马温,因为土为行德,故称意根为天马。凡心为被意牵引之魂,其魄能生情,故称有魄之众生为有情众生。

二、说文解字论爱
軍的金文和小篆如下:

解读:
从金文大篆可见,“冖”就是“又”的甲骨文,而“又”为艮土之灵,故此“冖”为艮土之灵。

爱(愛)的文字演化如下:

入字的六通书如下:

解读:
从金文大篆上看,由“冖勹心”组合而成。
从小篆看,由“攵勹土土攵”或“入丨勹土土入丨”组合而成。“入丨”为“攵”为土,其中 “土土”皆为含“口”之土,且背靠背相连,土中有“口”,可见土中口为“心”。另外“愛”字表现为两个相分离的“攵”土合一成一个相连的“土土”之“心”,可见阴阳两土合一为“愛”
在隶书中,由“爪心攵”组合而成, 可见“攵”为“爪”,而“爪”为“又”土,故“攵”为土。

《约翰一书》4:8 没有愛心的,就不认识 神,因为 神就是愛。
《大般涅槃经》:“慈即如来”
解读:
慈者爱也,慈从玄从心,玄者道也,玄心即道心,故“慈即如来”,如来就是道心,即愛心,就是神。

三、心、元神、性命和理气
《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第三:“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
解读:
阿赖耶识就是心,不动时的阿赖耶识为真心,即天魂,魂入意土中即不动,魂初出土外也不动,因为被意土所牵而动。妄动时的阿赖耶识为地魂,即凡心,即识心,即魂识,即识神。阿赖耶识心就是金灵,土外金灵化作三魂,土内金灵为真心,入水时为魄。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又云:“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解读:
心之精爽就是魂魄,魂魄就是心。魂动为凡心,而魄为真心,此真心生情生身。一般而言众生之识别心为魂心,魂寂静不动而转为真心。

《黄帝内经》之《灵枢·本神》:“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
《父善游》(先秦吕不韦):“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解读:
“任物”实为“认物”,能够认识事物者就是心,此心指魂识。

《太上老君内观经》:“心者,禁也,一身之主。心能禁制,使形神不邪也。心则神也,变化不测,故无定形。所以五藏藏五神,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肾,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字殊,随处名也。心者,火也,南方太阳之精,主火。上为荧惑,下应心也。色赤,三叶如莲花,神明依泊,从所名也。”
解读:
这里的“心”是指意识心,即第六识。在医学而言心脏属火,有意识在活动时,魂在心,即魂在火中,即识心在火里面,故火能代表心。睡眠无意识时,魂藏在肝中。

《类经·脏象类》:“分言之,则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以及意志思虑之类皆神也。合言之,则神藏于心,而凡情志之属,惟心所统,是为吾身之全神也”。
《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赅(兼)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
《灵枢·大惑论》:“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
解读:
魂魄意志思虑都是神或者说神之灵,这些神在白天都藏在心脏,所以说“心者神之舍”,因为心脏属于火,魂、魄、意皆在火光里面,故说“总统魂魄,并赅意志”

《以赛亚书》 66:15 “看哪,耶和华必在火中降临。他的车辇像旋风,以烈怒施行报应,以火焰施行责罚。
《以西结书》 1:27 我见从他腰以上有彷佛光耀的精金,周围都有火的形状;又见从他腰以下有彷佛火的形状,周围也有光辉。
《申命记》 4:32 你且考察在你以前的世代,自神造人在世以来,从天这边到天那边,曾有何民听见神在火中说话的声音,像你听见还能存活呢,
《约翰一书》 1:5 神就是光,在他毫无黑暗!这是我们从主所听见、又报给你们的信息。
《约翰福音》 9:5 我在世上的时候,是世上的光。”
《诗篇》 104:4 以风为使者,以火焰为仆役,
解读:
主宰神为金灵,不可见,神在光里面,人们看见神的光就等于看见神,所以说神就是光,其实神以火光为仆役,就是太上老君骑青牛。

《太上老君内观经》:“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
《太上老君内观经》: “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神明之在身,犹火之因卮也。明从火起,火自炷发。炷因油润,油藉卮停。四者若废,明何生焉。亦如明缘神照,神托心存。水由形有,形以道全。一物不足,明何依焉?所以谓之神明者,眼见耳闻,意知心觉,分别物理,细微悉知,由神以明,故曰神明也。”
解读:
卮者古代盛酒的器皿也,但有油灯的卮即大势至菩萨的光明瓶,即太上老君的紫金葫芦,即沙僧掌管的琉璃盏,即阴土之灵或者没有分阴阳时的土灵。炷者灯芯也,即阴阳木龙。卮里面的油即代表先天一炁法身佛,即金灵。可见心虽然为火,但是内含土、木和金之灵。火与金完全一体,就是有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所以称火或金为心皆可,但本质上以金为真心。

《太上老君内观经》老君曰:“从道受分,谓之命;自一禀形,谓之性。所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出,谓之志。事无不知,谓之智。智周万物,谓之慧。动而营身,谓之魂。静而镇形,谓之魄。流行骨肉,谓之血。保神养气,谓之精。”
《孔子家语》之《本命解第二十六》:“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化于阴阳,象形而发谓之生,化穷数尽谓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终也。有始则必有终矣。”
解读:
命代表道,故为“一”,而性从“一”而来,为众生的本来形貌,即佛性,即元神。

《性命圭旨》说:“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为之命?先天至精,一炁氤氲是也。”又说:“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
《道德经》:“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大道论》(张三丰):“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
《傅金铨注入药镜》:“思虑之神,呼吸之气,后天之凡气也。性是元神,命是元气。先天之元神元炁,乃为道炁。
解读:
元始真如即是真如佛性,一灵炯炯即“不与万物为侣,不与诸尘作对”的独我,即证空性的真我,就是元神,化作真龙,即有真心的龙,即有不动阳金灵的龙。命就是先天至精,即元精,即元炁,就是先天一炁。

命的文字演化如下:

《性命圭旨•性命说》:“性而心也,而一神之中炯。命而身也,而一气之周流。故身心,精神之舍也。而精神,性命之根也。”
《性命圭旨•性命说》:“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见解知识,出于心哉。思虑念想,心役性也。举动应酬,出于身哉。语默视听,身累命也。 ”
解读:
“性”由“心生”组合而成,“性而心也”即性生识心,“一神”就是元神,性即元神。
“命”的甲骨文由“入一儿”组合而成,金文中由“入一口邑”组合而成,“儿”和“邑”皆为土灵。“命而身也”即命生身,命即土中兑金灵,土中兑为一和口,为先天一炁。

《道言浅近说》张三丰:“大道以修心炼性爲首,性在心内,心包性外。是性爲定理之主人,心爲栖性之庐舍。
解读:
“修心炼性”:性即元神,元神生识心,即元神生识神,识神是元神的幻化,无元神就无识神,元神隐藏与识神内,故说“性在心内,心包性外”,也称性为真心。
“性爲定理之主人”:一切理(规律)都由性所定,故儒家称性为理,而称命为气,性命合一即理气合一,即孙悟空和金箍棒合一,金箍棒完全听孙悟空的指挥,而金箍棒生万物。

《玄要篇•七绝五首》:“真心浩浩无穷极,无限神仙从里出。世人耽着小形骸,一颗玄珠人不识!佛印指出虚而觉,丹阳诀破无中有。捉住元初那点真,万古千秋身不朽。溯流一直上蓬莱,散布甘泉润九垓(全身)。从此丹田沾润泽,黄芽遍地一齐开。”
《玄谭全集》张三丰:“若明这个真心,则天地万象,包含在这空心里。这个空心含着真阴真阳,然真空消息是把无缝锁,终不能开,生死何处躲?”
解读:
玄珠为真心,即一,即土中先天一炁。“虚而觉”和“无中有”者元神也,性。“元初那点真”生于太初时的元精和元炁也,命也。神仙的真心为性命在意土中合一之心,即太极。

《道言浅近》张三丰:“神要真神,方算先天。真神者,眞念是他,真心是他,真意是他。如何辨得眞?诀曰:玄关火发,杳冥冲醒,一灵独觉者是也。丹家云:“一念从规中起”,卽眞神、卽眞念也。又云:“微茫之中,心光发现”,卽眞神、卽眞心也。”
解读:
玄关打开,元神入意土中,阳金灵与阴金灵合一,此时一念(一觉)、真心和真意皆出自元神。

《文昌大洞仙经》:“我禀受而生者,性也。天赋与我者,命也。凡言性,则命在其中,言命则性在其中”。
《玄肤论》:“性非命勿彰,命非性弗灵”
解读:
“我禀受而生者”就是天魂,即性,即阿赖耶识,即上了灵山的魂字号孙悟空(不包括耳中金箍棒)。
“天赋与我者”就是魄,就是孙悟空在海中所得的金箍棒,即先天元精。性有觉性,有觉性方有灵性。命能生成形体,能如意神通,有形体才能彰显,有神通才能运化。

《周易阐真》(清•刘一明)说:“夫命者,先天正炁也;性者,先天元神。命属阳,性属阴,性命相合,阴阳混一,是谓金丹。金丹者,性命别名也。”
解读:
先天正炁就是先天一炁,先天一炁与先天元神合一就是得金丹,故说性命为金丹。

《青华秘文》张伯端说:“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以有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性耳。行为者,日用之心;无为者,金丹之用心也”。
解读:
无为的心就是元神,就是真心,即天魂,即不动时的阳金灵,即刚从石头里出来且眼发金光的神猴,为能得金丹的真心;有为的心就是欲望心,即识心,即魂识,即金光隐没时的美猴王,为日用之妄想心。当元神被意根牵动时,就变成魂识了,即元神化为识神。无为用元神时,元神一动之后会立即转入静止,故不会妄动不止,不会被意根所牵动。识神则被意根牵动而妄动不止。

《金丹四百字序》说:“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思虑之神。”
《脉望》说:“内念不萌,外想不入,独我自主,谓之元神。”
《性命圭旨全书》:“父母媾精之后,一点灵光……元从太虚中来者,我之元神也。”
解读:
元神即真心,非识心,非识神,非意识,非思虑之神。元神即是唯我独尊的真我,不受意根的牵引和控制。

《脉望》卷七:“卓壶云云:真汞即我之游魂也,心实主之,神实统之,不可真指,曰心,曰神也,谓之元神。”
《玄机直讲》张三丰:“七返九还之法,下手兴功,先将上窍阳里真阴,入内金鼎炁海之中,与下窍阴里真阳配合。夫上窍阳里真阴,即是自己元神,属三魂;下窍阴里真阳,即是身中元炁,属七魄。”
《中和集》李道纯:“性寂则魂藏,木朝元”
解读:
元神属于三魂,即三魂里的天魂,即不动时的阿赖耶识。

《金液还丹天机口诀》葛仙翁:“魂魄若子母留恋,以一意守之,名目“情来归性初”
《参同契》云:“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
《七言四韵十六首》张伯端:“二物会时情性合,五行全处虎龙蟠。 本因戊己为媒聘,遂使夫妻镇合欢。
《金丹破疑直指》张三丰:“若夫金液还丹,乃情归性,直到真空地位,大用现前,龙女献一宝珠,发现至此,方为一得永得。”
解读:
道教把魂魄比作夫妻或子母。性为天魂,情为魄为金。证真空时,情性合一,即魂魄合一,即真龙得金丹,即“金来归性初”。

小说中的运用:
《西游记》 第八回:“禅心朗照千江月,真性情涵万里天。”
《西游记》第十九回:意马胸头休放荡,心猿乖劣莫教嚎。情和性定诸缘合,月满金华是伐毛。
《西游记》第五十回 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
原文:“行者道:‘师父放心莫虑,我等兄弟三人,性和意合,归正求真,使出荡怪降妖之法,怕甚么虎狼妖兽!’”
解读:
意马阴土生情,性为元神天魂阳金灵。元神和意根定而不动,则魄如明月出现。元神昏则识神动,就会被七情所侵,而爱欲是七情之根本。意马(白龙马)不动变成真意之黄婆沙僧,性(猪八戒)也不动,变成天魂元神孙悟空,那么真情和真性就会合一,五行也皆会合一,就得如满月之金丹(耳藏金箍棒的孙悟空)。

1.34章 梦的奥秘

床的甲骨文如下:

解读:
将两个“丅”用“一”连起来就是“床”,“丅”为土,古代最早的床由土石制作而成,众生真正的床就是阴土和阳土合一的灵山,即西方净土,有“一”在其中。床的甲骨文与“片”和“爿”完全一样。

梦的文字演化如下:

见的文字演化如下:

夕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从甲骨文看,“梦”由“入入见床”组合而成,表示在床上睡觉后所见为“梦”。“入入”为土为山,代表人的意,故梦由“意”所生。
从篆文看,由“丅丅目人夕”组合而成,“丅”为土,为意,“夕”字与“月”字同,代表晚上。土分阴阳土,其阴土为意根。在甲骨文和篆文中两个“入”或“丅”都是呈分离状,代表两土没有合一,所以有魂魄,故有梦。在战国文字中两个“入”相连,这显然是错误的。

《西游记》第十三回:
“魔王喝令绑了,众妖一齐将三人用绳索绑缚。正要安排吞食,只听得外面喧哗,有人来报:“熊山君与特处士二位来也。”三藏闻言,抬头观看,前走的是一条黑汉,你道他是怎生模样——雄豪多胆量,轻健夯身躯。涉水惟凶力,跑林逞怒威。向来符吉梦,今独露英姿。绿树能攀折,知寒善谕时。准灵惟显处,故此号山君。”
解读:
“向来符吉梦”的黑山君为使人做梦的意根,即阴土,人们因为有意根而生意识。

《类经·脏象类》:“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
解读:
梦中境界皆是游魂之所经历也。

《太乙金华宗旨》(吕洞宾):“盖身中有魄焉,魄附识而用,识依魄而生。魄阴也,识之体也。识不断,则生生世世,魄之变形易质无已也。惟有魂,神之所藏也。魂昼寓于目,夜舍于肝,寓目而视,舍肝而梦,梦者神游也。九天九地,刹那历遍。觉则冥冥焉,渊渊焉,拘于形也,即拘于魄也。故回光所以炼魂,即所以保神,即所以制魄”
解读:
魄依神识而起功用,如金箍棒在孙悟空手中而起功用。而神识要依靠魄才能存留,魄是识神(魂识)所依附的形体。故魄离开身体时,魂也不得不离开身体。神识不断,就轮回不断,魄就变换成各种不同形状的身体给魂生存。木藏火,代表火的心神藏于魂中。白天魂寓寄在目中,目才能看视,晚上睡觉时魂住在肝中。如果睡着后,魂从肝中出走就做梦,梦就是魂在不同幻境中的神游。

《性命圭旨》:“圣人以魂运魄,众人以魄摄魂。魂昼寓目,夜舍肝。寓目能见,舍肝能梦。梦多者魄制魂,觉多者魂胜魄。
解读:
“圣人以魂运魄”就是齐天大圣之天魂元神孙悟空掌运金箍棒。
“众人以魄摄魂”就是众生之魂被能释放七情的魄所摄持而处于生死轮回中。
“梦多者魄制魂”不清醒时,魂昏而魄作主。
“觉多者魂胜魄”清醒时,魂觉而作主。

《黄帝内经·灵枢·淫邪发梦》:“黄帝曰:愿闻淫邪泮衍,奈何?岐伯曰: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臓,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气淫于腑,则有余于外,不足于内;气淫于臓,则有余于内,不足于外。黄帝曰:有余不足,有形乎?岐伯曰: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爇;阴阳俱盛,则梦相杀。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
解读:
外在的邪气侵袭体内,没有定处,侵入五脏,也没有定处,与营气和卫气一起运行,并带着魂魄飞扬,这样的人就睡不安而喜欢作梦。做梦时魂魄皆动,魂生识心而魄生情。

有些人有梦游,梦游的人闭上眼睛也能走路和干活,而且不会发生错误,但是梦游醒来后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梦中所做之事,这就说明梦游人的魂在肝安居休息,而魄在指挥身体的行动,因为魄主身体的行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实际品第七十八之二:“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诸阿罗汉毕竟无梦,惛沉睡眠分别尽故。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妙相品第二十八之三:“梦、见梦者,乃至寻香城、见寻香城者,皆是愚夫异生颠倒之所执著,诸阿罗汉、独觉、菩萨及诸如来,皆不见梦及见梦者,广说乃至不见寻香城及见寻香城者。”
解读:
诸阿罗汉、独觉、八地菩萨和诸如来等都没有梦,因为他们已经没有自然魂神了,即没有识神了,只有元神,故不做梦。

第二部 道德和众神(目录)

作者:至真     九嶷山人     南岳怀勋居士

第二部 道德和众神
2.01章 道德造天地和生万物
2.02章 道字的奥秘
2.03章 德字和十字架的奥秘
2.04章 开天辟地盘古神和太元圣母
2.05章 道教主宰神三清上帝
2.06章 唐虞时记载的主宰神帝俊和舜帝
2.07章 周朝记载的主宰神昊天上帝
2.08章 汉代记载的主宰神玉皇大帝
2.09章 两仪神之太阳神东王公和月神西王母等
2.10章 素女、九天玄女和孟婆
2.11章 东岳大帝、炳灵公、碧霞元君和妈祖
2.12章 紫微北极四圣
2.13章 中华道教四帝
2.14章 北阴酆都大帝和黑白无常
2.15章 阎王和四大判官
2.16章 蓬莱仙岛福、禄、寿三星
2.17章 北斗七星、药师七佛和轮王七宝
2.18章 太白金星、晨星、圣灵和印
2.19章 耶和华上帝的奥秘
2.20章 天皇伏羲、女娲和亚当、夏娃
2.21章 少典的三个儿子和塞特的三个儿子
2.22章 地皇神农炎帝
2.23章 人皇轩辕黄帝
2.24章 阪泉炎帝蚩尤
2.25 章 道教三官大帝
2.26章 天官尧帝
2.27章 地官舜帝
2.28章 水官大禹
2.29章 老子李耳和文殊菩萨
2.30章 儒家创始人孔子
2.31章 道教八仙与八卦
2.32章 道教财神
2.33章 正一道天师张道陵
2.34章 金丹道之代表魏伯阳
2.35章 左慈和灵宝派创始人葛玄
2.36章 上清派始祖魏华存
2.37章 全真南派始祖张伯端
2.38章 天主教四大天使长
2.39章 太阳神雅各
2.40章 圣灵上帝摩西
2.41章 上帝长子之橄榄树大卫
2.42章 天父所罗门和圣母南方的女王
2.43章 三位一体的基督耶稣
2.44章 佛为神、龙王、狮王和象王
2.45章 佛为上帝、众生父、三界主
2.46章 如来佛和己、十、弓
2.47章 帝释天
2.48章 华严三圣
2.49章 西方三圣
2.50章 药王和药上菩萨
2.51章 诸佛之母摩耶夫人和大爱道波阇波提
2.52章 佛母妙音菩萨和辩才天女
2.53章 嫦娥、太阴星君、月光菩萨
2.54章 印度教梵天、毗湿婆和湿婆
2.55章 金刚手菩萨密、迹金刚力士和面然鬼王
2.56章 地藏王菩萨
2.57章 摩醯首罗天和大黑天
2.58章 大威德金刚
2.59章 阿修罗王
2.60章 欲界魔王波旬和大红龙撒旦
2.61章 佛教四大天王
2.62章 三教中的十二门徒
2.63章 夔、龙、迦叶、阿难、彼得和安德烈
2.64章 阿底峡尊者和金洲大师
2.65章 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和弥勒菩萨

2.01章 道德造天地和生万物

《道德经》(春秋•老君李耳)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解读:
从这里可以明白道生万物,德畜养万物。“道生一”即道生太初之先天一炁,“一”也可以进一步演化为太极;“一生二”即先天一炁生阴阳两炁,或者可以说是太极生两仪;“二生三”阴阳两炁再生三才,三才即天、地、人;“三生万物”即天、地、人生万物。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先天一炁度人妙经》:“天得此炁而常清,地得此炁而常寧,五嶽得此炁而常存,四海得此炁而常振,綿綿千古,渺渺萬年,皆此元炁之周流而無間。”
《类经•脏象类》:“神炁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皆是也。是以心正则万神俱正,心邪则万神俱邪。”
解读:
可见“一”就是炁,也称元炁,也称一炁,即土中金炁。从医学而言神炁即心炁,即火炁,一炁能释放出火炁,故说“神炁为德”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也,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河上公章句》(西汉•河上公):“德,一也,一主布气而畜养之”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论衡·言毒篇》(东汉•王充)曰:“万物之生,皆禀元炁。”
《太平经》(东汉•于吉)曰:“夫物始于元炁。”
解读:
无名就是无极,即道,有名就是德,即一,即元炁,也是太极。道为“天地母”,就是“天地之始”,而德是“万物之母”。道和德同出而异名,无名之“道”和有名之“德”只是名称不同,其实都是代表道。道和德两者都是玄奥的,道德就是进入玄妙的门,玄德就是道德,道德生养万物。常无欲(止)以观万象之玄妙本质(道),常有欲(观)以观道德化生的万象之极限边界。
小说《三国演义》里的刘玄德就代表道德。在金庸小说《侠客行》中,石破天在洞中悟李太白的《太玄经》而获得绝世武功,太玄即玄之又玄,即道。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解读:
孔德即“口”之德,即兑金之德,即一德,即先天一炁之德。容即容貌特性,即特性。“一”之德完全与道的特性一样,完全遵从道,所以“一”完全代表道。

《道德经》第四章全文如下: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道德经》曰:“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德经》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抱朴子》第一篇《畅玄》云:“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眇眛乎其深也,故称微焉。绵邈乎其远也,故称妙焉。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光乎日月,迅乎电驰……因兆类而为有,托潜寂而为无……胞胎元一,范铸两仪,吐纳大始,鼓冶亿类”
《老子祠庭碑》(后汉边韶制)云:“老子乐无名,守不德,危高官,安下位。其赞曰:惟于玄德,抱虚守清”
《神仙传》:“老子,上三皇时为玄中法师,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
解读:
“自然之祖”和“万殊之大宗”的“玄”就是“万物之宗” 的道。当“玄”潜藏而寂灭无踪时表现为“无”,当“玄”化为万类时体现为“有”。玄之“微”和“远”都是道的特征。“胞胎元一”就是指“道生一”,即道生元炁。从以上可见“玄”就是道,此“玄”不是代表水。

《云笈七签》:“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炁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挺于空洞,陶育乾坤。号曰无上正真之道,神奇微远不可得名。故曰:吾生于无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长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浮游出虚,出入杳冥。观混沌之未判,视清浊之未分,步宇宙之旷野,历品物之族群。夫老君者,乃元炁道真,造化自然者也”。
解读:
道无名,为元妙,故“常无欲以观其妙”。道“挺于空洞”,即道之性本空。太上老君就是道,天地之根本,“陶育乾坤”即生天地,即“天地之始”。太上老君又是元炁之宗祖,就是“一”,太上老君既是太初之先的道,也是太初之元炁,为道和元炁合一之身,故称“元炁道真”,元炁即先天一炁。无极之老君经过太初、太始和太素化为太极。德为一和太极,故称太上老君为道德天尊。

《老子想尔注》(张道陵著)上记载:“一者道也,一散形为炁,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
解读:
太上老君就是道,也是“一”,“一”完全代表道。道之太上老君以“一”的形式遍布整个宇宙,称“一散形为炁”,即“一”散开时称为先天一炁。神仙、菩萨、天使、众生和万物皆是先天一炁变化而来的,神仙天使菩萨为低频率的先天一炁(土中金灵量子),而住在昆仑山的太上老君是最高频率的先天一炁。“一”是不可分的,宇宙中只有一个土中金灵量子,如同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却在原子核外形成无所不在的电子雾。土中金灵量子的频率升高称之为聚,而频率降低称之为散。神仙、菩萨、天使实为太上老君的一小部分。

在末世预言小说中的内容:
《封神演义》第八十四回,鸿钧出场时的描述如下:“高卧九重云,蒲团了道真。天地玄黄外,吾当掌教尊。盘古生太极,两仪四象循。一道传三友,二教阐截分。玄门都领袖,一炁化鸿钧。”
《封神演义》第七十八回:“话说老子一气化的三清,不过是元气而已,虽然有形有色,裹住了通天教主,也不能伤他。──此是老子气化分身之妙,迷惑通天教主,竟不能识。老子见一气将消,在青牛上作诗一首,诗曰:‘先天而老后天生,借李成形得姓名。曾拜鸿钧修道德,方知一气化三清’”
解读:
“吾当掌教尊”:鸿钧掌管道教,鸿为土里水中金,即“氵(水)工鸟”。
“盘古生太极”:生太极的盘古就是道。太极为“一”。
“一道传三友”:鸿钧传了三个徒弟,即道教三清,此三清皆代表道和一。
“玄门都领袖,一炁化鸿钧”:鸿钧道人就一,就是先天一炁,此先天一炁又分身为三个神仙,称为三清。名义上三清是鸿钧的徒弟,其实三清就是鸿钧的三个不同名字而已,故又说“老子一炁化三清”

2.02章 道字的奥秘

道的文字演化如下:

道字的其他甲骨文和人字的甲骨文如下:

行字的甲骨文如下:

《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解读:
道有两大特性,首先是“独立而不改”,即有其独立于万法之外的自性。其次,就是“周行而不殆”,即有行的特性。
从道的甲骨文中可见,“道”由“行人”组合而成,“行”字其形状像道路的十字街。“行人”即行者,道为行者之意,所以说“周行而不殆”,“人”者有智慧也。道上帝就是有无上智慧的“行人”,即“周行而不殆”的盘古真人。
“行”由“乙乙乙乙”组合而成,乙为土,土为行德,为十字架。土灵即灵山,入灵山的人即称为得道之人。“行人”就是在土灵里面乘土而行的人,即灵山之如来佛,即代表道的人,即土中金灵,即道和一。
“人”由“丨乙”或“乙乙”组合而成,“丨”就是“十”,“十”和“乙”皆为土,故“人”外在表现为土灵。道没有生金灵以前,即太初之前,道在土中,道化为行走的土灵,在太初道生金灵以后,道化为一藏于土灵中,道为土中金。

在佛教称行者为“头陀”,头陀第一的迦叶尊者就是道的化身,就是土中金灵,即一,所以最后他入鸡足山的岩石中入定。
在《封神演义》中称土灵为土行孙,在封神时被封为土府星。在小说《西游记》中,在土灵里的金灵孙悟空被唐僧取名为行者,此时的孙悟空就代表道和一。在《水浒传》中武松入十字坡后变成有火眼金睛且能使死人复活,此时的武松被称为行者,代表道的化身,故武松作头陀打扮。

《约翰福音》 1:1 太初有道,道与 神同在,道就是 神。
《撒母耳记下》 22:11 他坐着基路伯飞行,在风的翅膀上显现。
《创世记》 1:27 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
《创世记》 2:7 耶和华 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马太福音》 24:27 闪电从东边发出,直照到西边;人子降临,也要这样。
解读:
坐着基路伯飞行的上帝就是“行人”,就是道。上帝用 “尘土”造人,可见“人”本身就是土灵,在“人”中加入“生气”就变成能行走的“活人”。“生气”就是生命之炁,就是先天一炁,就是土中金灵。
孙悟空本为阳金灵,入了灵山后经过修炼变成行者了,即变成土中金了。灵山为土为雷祖,故在灵山里面的孙悟空长了个雷公嘴,代表金外包土或者说金在土中。金灵之先天一炁在土中,先天一炁的外在形象还是土,即以土为外衣。可见,“行人”为外土内金。
上帝照自己的形象造人,上帝为土中金,故人的肉体属于土,来自上帝的生气为土中金。道化肉身之上帝独子耶稣自称为“人子”,即“行人”之子,即道之子。

自字的文字演化如下:

入字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从甲骨文和金文看,由“入乙乙口”组合而成,“入乙”皆为土灵,可见“自”就是被土包围的“口”。
从金文大篆看,由“入廿口”或“入臼口”组合而成。
可见,自即土中兑金灵,也称自性或佛性,“道”就是无上真人。

道字的后面两个金文如下:

《説文解字》:“又,手也,象形”
《说卦传》第九章:“艮为手”
《易传》曰:“艮,止也”
《直方周易》说卦:“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
《撒母耳记下》 23:3 以色列的 神,以色列的磐石晓谕我说:那以公义治理人民的,敬畏 神执掌权柄。
《出埃及记》 3:14 神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那自有的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
《约翰福音》:“太初有道,道与 神同在,道就是 神。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
解读:
从集成10176的金文看,由“行爪曰又”组成,可见,“行”字里面的“人”变成了“爪曰又”,“爪”和“又”皆为土灵,而“曰”为兑金灵,即“口”,故“道”就是土中“口”,即土中金,“道”自己能乘土灵“行”,也能由土灵而“止”,“道”还能“曰”。
从集成4631的金文看,由“行爪自又”组成,可见,“自”代表土中金灵。
从集成9734看,由“行自止”组成,“爪又”演化为“止”, “行止”即“辵”,阴土灵为“止”,阳土灵为“行”
从故道残诏版(篆)秦看,“又”演化成了“止”
从睡虎地简8.2(隶)秦看,由“行爪自乙”组合而成,“又”土变成了“乙”土,“辶”即由此而来。
从说文古文看,由“川自又”或“乙乙乙自又”组合而成,可见“川”即是“爪”或“止”,由“乙乙乙”组合而成,为土灵,如平川为土。

《云笈七签》引葛玄《五千文经序》称:“老君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起乎无因,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三清天尊赞》:“大罗天上,金阙宫中,虚无自然,三清三境三宝天尊。”
《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三国吴支谦译):“此神人也。其生之日。上帝亲下。万神侍卫。符瑞光相。非世所见。阿夷相言。若不乐天下。而弃家为道者。必为自然佛。当度脱万姓”
解读:
“自然”就是不受万法的影响,故代表道,如来佛就是道,故称为“自然佛”,即自性佛。此“自然”非自然界之自然,而是指“虚无自然”,即指无为空性之真我。

曰和口的甲骨文如下:

《彖》曰:“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民忘其旁;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
《说卦传》第九章:“兑为口”
解读:
“曰”就是说之义,由“口一”组合而成,兑为口为说,可见“口一”就是兑,兑为金,土中兑金灵就是“一”,可见“自”变成了“曰”,也就是“自”变成了“一”,这就是“道生一”。道在山石里面生“一”以后,石(土)中“一”就代表道。山石之灵中必然有“一”,“一”必然在山石之灵里面,即在土里面,故土和一是不可分开的。
“一”就是上帝造人时吹进鼻孔里的“生炁”,即生命之炁,没有“一”就没有生命,所以道家称炼先天一炁为命功。

《约翰福音》1:1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约翰福音》 6:63 叫人活着的乃是灵,肉体是无益的。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It is the spirit that quickeneth; the flesh profiteth nothing: the words that I speak unto you, they are spirit, and they are life. )
《若望福音》(即思高版之《约翰福音》):1:1-3在起初已有圣言,圣言与天主同在,圣言就是天主。圣言在起初就与天主同在。万有是藉着他而造成的;凡受造的,没有一样不是由他而造成的。
解读:
“圣言”就是“Word”,就是“话”,就是“说” ,就是“兑”和“舌”,就是圣灵,就是天主,就是“道”和“一”。所谓“常言道”即常言说,“说”者“话”也,道也。

再看道字的第二个篆文如下:

川字的文字演化如下:

《出埃及记》 17:6 我必在何烈的磐石那里站在你面前,你要击打磐石,从磐石里必有水流出来,使百姓可以喝。”摩西就在以色列的长老眼前这样行了。
《以弗所书》 4:15 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
《以弗所书》 1:22 又将万有服在他的脚下,使他为教会作万有之首。
解读:
从川字的甲骨文看,川由“乙水乙”组成,代表能出水或存储水的土石。
从金文看,川由“乙乙乙”组成,代表土。
在道的第二个篆文中,由“辵川自”组合而成,右边为“川”和“自”代表土中自性,即土中道或土中金。
在道字的金文演化为篆文时,把“山自”合一之体改成“川自”,在隶书和楷书中, “川自”演化为“首”,可见土中自性佛为首,三界之首即代表道的元始天尊,元始即首。

巡字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在道字的第一个篆文中,把“川”写成了“巡”里面的“川”字形状。巡的甲骨文由“彳川”组合而成,代表行走的土灵。巡的小篆由“辵川”组合而成,代表能行能止的土灵。

在道的第二个篆文中,左边为“辵”字,其甲骨文如下:

止的文字演化如下:

《説文解字》:“辵,乍行乍止也。从彳,从止”
《道德经》:“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解读:
“止”是脚趾头的象形字,我们走路时不用脚趾头,而要牢牢停住不动时就要用脚趾头抓地,故脚趾头的功用是停止。在“行”字里面加个“止”表示土灵能行能止,阳土为行,阴土为止。道曰反,反者返也,要能返回则必然要能止。

2.03章 德字和十字架的奥秘

十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可见“丨”就是“十”

土的三种甲骨文和三种金文如下:

山的楚国简帛文如下:

《尚书大传·五行传》:“天五生土。”
《易乾坤凿度》(西汉):“天五地十”
解读: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五和十皆是土。从以上可见,“山” 就是“土”,“土”就是“⊥”。从包2.215和2.237可见,“十”就是“土”,也用“丨”代表“十”

德的文字演化如下:

目的文字演化如下:

日的甲骨文如下:

《说卦传》第三章:“离为目。离为火,为日,为电”
《入楞伽经》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为如来藏。”
《大般涅槃经》佛言:“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
解读:
德字的甲骨文由“行丨目”组合而成,“丨”和“人”皆为土,“行丨”由道之“行人”演化而来,故代表道。在德字的金文和篆文中,“丨”化为“十”,在德字的隶书中,“十”化为“⊥”,而“⊥”就是土。“行十”和“行丨”代表道。行人之目就是德,即道之目为德,因为目随阴土,故在德字中用“丨目”或“十目” 。“目”中含“一”,故土灵中的“一”和“目”为德,即土中金和火为德。
“目”由“乙乙日”组成,乙为土,日为火,故“目”为艮土中出来的火,为艮字甲骨文中本来所含之“目”,“丨目”和“十目”就代表艮。“目”中藏“日”(火),“日”中藏“一”,故艮土中有“一”,可见“德”为道在土中生“一”和“目”所成。“一”和“目”一体,目为火,火为牛,故“道德天尊”就是骑牛的太上老君。
“一”就是真心,也称“一心”,也称如来藏,为体现“德”的“目”中有“一”,故在“十目”下再加上“一心”,这就变成了第二个金文,后来又转化为篆文和楷书。
从以上可知,“德”包含“道”和“目一心”。其中“目一”就是有火眼金睛的孙悟空,就是心君,“一”就是金睛,即金灵。

《修行本起经》:“舍家妻子。捐弃爱欲。断绝六情。守戒无为。得一心者。则万邪灭矣。一心之道。谓之罗汉。罗汉者真人也。”
《华严经》云:“三界所有,故是一心。”
解读:
“一心”即“一”所代表的真心,即真我,即阿罗汉,为真人,阿罗汉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号之一。“一心”化为三界就是先天一炁化作三界。

《马太福音》 10:38 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
《以弗所书》 2:16 既在十字架上灭了冤仇,便藉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与 神和好了。
《以弗所书》 2:17 并且来传和平的福音给你们远处的人,也给那近处的人。
《以弗所书》 2:18 因为我们两下藉着他被一个圣灵所感,得以进到父面前。
《以弗所书》 2:19 这样,你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 神家里的人了。
《加拉太书》 2:20 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 神的儿子而活,他是爱我,为我舍己。
解读:
人钉十字架和背十字架象征魂进入十字架,即变成了“德”字中“十”下面的“一心”,即象征入灵山见如来上帝,即变成了与道合一的圣灵,即与神在一起。十字架就是灵山,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永生之天堂。

共济会的上帝之眼如下:

《历代志下》 16:9 耶和华的眼目遍察全地,要显大能帮助向他心存诚实的人。你这事行得愚昧,此后,你必有争战的事。”
《撒迦利亚》 4:10 “谁藐视这日的事为小呢?这七眼乃是耶和华的眼睛,遍察全地,见所罗巴伯手拿线铊就欢喜。”
《启示录》 5:6 我又看见宝座与四活物并长老之中,有羔羊站立,像是被杀过的,有七角七眼,就是 神的七灵,奉差遣往普天下去的。
《启示录》 4:5 有闪电、声音、雷轰从宝座中发出。又有七盏火灯在宝座前点着,这七灯就是 神的七灵。
解读:
三角形代表一座大山,即金字塔,为藏金灵的灵山。在灵山里面藏了一个上帝的“目”,可见耶和华上帝就是道和德。上帝的眼就是上帝的光,一眼化作七眼就是一灯化作七灯,神的七灵皆有眼,故七眼代表七灵,并非七眼就是七灵。

小说中的运用:
在《红楼梦》中,在贾母过生日后,贾宝玉将煮熟的佛豆拿到十字街去施舍。十字街就是代表十字架,即代表灵山。佛豆就代表金丹玄珠,即摩尼珠,即一心,即圣灵,就是土中金灵。此时入灵山的贾宝玉就是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就是弥勒佛,就是三位一体的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