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道德和众神(目录)

作者:至真     九嶷山人     南岳怀勋居士

第二部 道德和众神
2.01章 道德造天地和生万物
2.02章 道字的奥秘
2.03章 德字和十字架的奥秘
2.04章 开天辟地盘古神和太元圣母
2.05章 道教主宰神三清上帝
2.06章 唐虞时记载的主宰神帝俊和舜帝
2.07章 周朝记载的主宰神昊天上帝
2.08章 汉代记载的主宰神玉皇大帝
2.09章 两仪神之太阳神东王公和月神西王母等
2.10章 素女、九天玄女和孟婆
2.11章 东岳大帝、炳灵公、碧霞元君和妈祖
2.12章 紫微北极四圣
2.13章 中华道教四帝
2.14章 北阴酆都大帝和黑白无常
2.15章 阎王和四大判官
2.16章 蓬莱仙岛福、禄、寿三星
2.17章 北斗七星、药师七佛和轮王七宝
2.18章 太白金星、晨星、圣灵和印
2.19章 耶和华上帝的奥秘
2.20章 天皇伏羲、女娲和亚当、夏娃
2.21章 少典的三个儿子和塞特的三个儿子
2.22章 地皇神农炎帝
2.23章 人皇轩辕黄帝
2.24章 阪泉炎帝蚩尤
2.25 章 道教三官大帝
2.26章 天官尧帝
2.27章 地官舜帝
2.28章 水官大禹
2.29章 老子李耳和文殊菩萨
2.30章 儒家创始人孔子
2.31章 道教八仙与八卦
2.32章 道教财神
2.33章 正一道天师张道陵
2.34章 金丹道之代表魏伯阳
2.35章 左慈和灵宝派创始人葛玄
2.36章 上清派始祖魏华存
2.37章 全真南派始祖张伯端
2.38章 天主教四大天使长
2.39章 太阳神雅各
2.40章 圣灵上帝摩西
2.41章 上帝长子之橄榄树大卫
2.42章 天父所罗门和圣母南方的女王
2.43章 三位一体的基督耶稣
2.44章 佛为神、龙王、狮王和象王
2.45章 佛为上帝、众生父、三界主
2.46章 如来佛和己、十、弓
2.47章 帝释天
2.48章 华严三圣
2.49章 西方三圣
2.50章 药王和药上菩萨
2.51章 诸佛之母摩耶夫人和大爱道波阇波提
2.52章 佛母妙音菩萨和辩才天女
2.53章 嫦娥、太阴星君、月光菩萨
2.54章 印度教梵天、毗湿婆和湿婆
2.55章 金刚手菩萨密、迹金刚力士和面然鬼王
2.56章 地藏王菩萨
2.57章 摩醯首罗天和大黑天
2.58章 大威德金刚
2.59章 阿修罗王
2.60章 欲界魔王波旬和大红龙撒旦
2.61章 佛教四大天王
2.62章 三教中的十二门徒
2.63章 夔、龙、迦叶、阿难、彼得和安德烈
2.64章 阿底峡尊者和金洲大师
2.65章 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和弥勒菩萨

2.01章 道德造天地和生万物

《道德经》(春秋•老君李耳)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解读:
从这里可以明白道生万物,德畜养万物。“道生一”即道生太初之先天一炁,“一”也可以进一步演化为太极;“一生二”即先天一炁生阴阳两炁,或者可以说是太极生两仪;“二生三”阴阳两炁再生三才,三才即天、地、人;“三生万物”即天、地、人生万物。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先天一炁度人妙经》:“天得此炁而常清,地得此炁而常寧,五嶽得此炁而常存,四海得此炁而常振,綿綿千古,渺渺萬年,皆此元炁之周流而無間。”
《类经•脏象类》:“神炁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皆是也。是以心正则万神俱正,心邪则万神俱邪。”
解读:
可见“一”就是炁,也称元炁,也称一炁,即土中金炁。从医学而言神炁即心炁,即火炁,一炁能释放出火炁,故说“神炁为德”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也,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河上公章句》(西汉•河上公):“德,一也,一主布气而畜养之”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论衡·言毒篇》(东汉•王充)曰:“万物之生,皆禀元炁。”
《太平经》(东汉•于吉)曰:“夫物始于元炁。”
解读:
无名就是无极,即道,有名就是德,即一,即元炁,也是太极。道为“天地母”,就是“天地之始”,而德是“万物之母”。道和德同出而异名,无名之“道”和有名之“德”只是名称不同,其实都是代表道。道和德两者都是玄奥的,道德就是进入玄妙的门,玄德就是道德,道德生养万物。常无欲(止)以观万象之玄妙本质(道),常有欲(观)以观道德化生的万象之极限边界。
小说《三国演义》里的刘玄德就代表道德。在金庸小说《侠客行》中,石破天在洞中悟李太白的《太玄经》而获得绝世武功,太玄即玄之又玄,即道。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解读:
孔德即“口”之德,即兑金之德,即一德,即先天一炁之德。容即容貌特性,即特性。“一”之德完全与道的特性一样,完全遵从道,所以“一”完全代表道。

《道德经》第四章全文如下: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道德经》曰:“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德经》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抱朴子》第一篇《畅玄》云:“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眇眛乎其深也,故称微焉。绵邈乎其远也,故称妙焉。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光乎日月,迅乎电驰……因兆类而为有,托潜寂而为无……胞胎元一,范铸两仪,吐纳大始,鼓冶亿类”
《老子祠庭碑》(后汉边韶制)云:“老子乐无名,守不德,危高官,安下位。其赞曰:惟于玄德,抱虚守清”
《神仙传》:“老子,上三皇时为玄中法师,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
解读:
“自然之祖”和“万殊之大宗”的“玄”就是“万物之宗” 的道。当“玄”潜藏而寂灭无踪时表现为“无”,当“玄”化为万类时体现为“有”。玄之“微”和“远”都是道的特征。“胞胎元一”就是指“道生一”,即道生元炁。从以上可见“玄”就是道,此“玄”不是代表水。

《云笈七签》:“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炁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挺于空洞,陶育乾坤。号曰无上正真之道,神奇微远不可得名。故曰:吾生于无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长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浮游出虚,出入杳冥。观混沌之未判,视清浊之未分,步宇宙之旷野,历品物之族群。夫老君者,乃元炁道真,造化自然者也”。
解读:
道无名,为元妙,故“常无欲以观其妙”。道“挺于空洞”,即道之性本空。太上老君就是道,天地之根本,“陶育乾坤”即生天地,即“天地之始”。太上老君又是元炁之宗祖,就是“一”,太上老君既是太初之先的道,也是太初之元炁,为道和元炁合一之身,故称“元炁道真”,元炁即先天一炁。无极之老君经过太初、太始和太素化为太极。德为一和太极,故称太上老君为道德天尊。

《老子想尔注》(张道陵著)上记载:“一者道也,一散形为炁,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
解读:
太上老君就是道,也是“一”,“一”完全代表道。道之太上老君以“一”的形式遍布整个宇宙,称“一散形为炁”,即“一”散开时称为先天一炁。神仙、菩萨、天使、众生和万物皆是先天一炁变化而来的,神仙天使菩萨为低频率的先天一炁(土中金灵量子),而住在昆仑山的太上老君是最高频率的先天一炁。“一”是不可分的,宇宙中只有一个土中金灵量子,如同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却在原子核外形成无所不在的电子雾。土中金灵量子的频率升高称之为聚,而频率降低称之为散。神仙、菩萨、天使实为太上老君的一小部分。

在末世预言小说中的内容:
《封神演义》第八十四回,鸿钧出场时的描述如下:“高卧九重云,蒲团了道真。天地玄黄外,吾当掌教尊。盘古生太极,两仪四象循。一道传三友,二教阐截分。玄门都领袖,一炁化鸿钧。”
《封神演义》第七十八回:“话说老子一气化的三清,不过是元气而已,虽然有形有色,裹住了通天教主,也不能伤他。──此是老子气化分身之妙,迷惑通天教主,竟不能识。老子见一气将消,在青牛上作诗一首,诗曰:‘先天而老后天生,借李成形得姓名。曾拜鸿钧修道德,方知一气化三清’”
解读:
“吾当掌教尊”:鸿钧掌管道教,鸿为土里水中金,即“氵(水)工鸟”。
“盘古生太极”:生太极的盘古就是道。太极为“一”。
“一道传三友”:鸿钧传了三个徒弟,即道教三清,此三清皆代表道和一。
“玄门都领袖,一炁化鸿钧”:鸿钧道人就一,就是先天一炁,此先天一炁又分身为三个神仙,称为三清。名义上三清是鸿钧的徒弟,其实三清就是鸿钧的三个不同名字而已,故又说“老子一炁化三清”

2.02章 道字的奥秘

道的文字演化如下:

道字的其他甲骨文和人字的甲骨文如下:

行字的甲骨文如下:

《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解读:
道有两大特性,首先是“独立而不改”,即有其独立于万法之外的自性。其次,就是“周行而不殆”,即有行的特性。
从道的甲骨文中可见,“道”由“行人”组合而成,“行”字其形状像道路的十字街。“行人”即行者,道为行者之意,所以说“周行而不殆”,“人”者有智慧也。道上帝就是有无上智慧的“行人”,即“周行而不殆”的盘古真人。
“行”由“乙乙乙乙”组合而成,乙为土,土为行德,为十字架。土灵即灵山,入灵山的人即称为得道之人。“行人”就是在土灵里面乘土而行的人,即灵山之如来佛,即代表道的人,即土中金灵,即道和一。
“人”由“丨乙”或“乙乙”组合而成,“丨”就是“十”,“十”和“乙”皆为土,故“人”外在表现为土灵。道没有生金灵以前,即太初之前,道在土中,道化为行走的土灵,在太初道生金灵以后,道化为一藏于土灵中,道为土中金。

在佛教称行者为“头陀”,头陀第一的迦叶尊者就是道的化身,就是土中金灵,即一,所以最后他入鸡足山的岩石中入定。
在《封神演义》中称土灵为土行孙,在封神时被封为土府星。在小说《西游记》中,在土灵里的金灵孙悟空被唐僧取名为行者,此时的孙悟空就代表道和一。在《水浒传》中武松入十字坡后变成有火眼金睛且能使死人复活,此时的武松被称为行者,代表道的化身,故武松作头陀打扮。

《约翰福音》 1:1 太初有道,道与 神同在,道就是 神。
《撒母耳记下》 22:11 他坐着基路伯飞行,在风的翅膀上显现。
《创世记》 1:27 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
《创世记》 2:7 耶和华 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马太福音》 24:27 闪电从东边发出,直照到西边;人子降临,也要这样。
解读:
坐着基路伯飞行的上帝就是“行人”,就是道。上帝用 “尘土”造人,可见“人”本身就是土灵,在“人”中加入“生气”就变成能行走的“活人”。“生气”就是生命之炁,就是先天一炁,就是土中金灵。
孙悟空本为阳金灵,入了灵山后经过修炼变成行者了,即变成土中金了。灵山为土为雷祖,故在灵山里面的孙悟空长了个雷公嘴,代表金外包土或者说金在土中。金灵之先天一炁在土中,先天一炁的外在形象还是土,即以土为外衣。可见,“行人”为外土内金。
上帝照自己的形象造人,上帝为土中金,故人的肉体属于土,来自上帝的生气为土中金。道化肉身之上帝独子耶稣自称为“人子”,即“行人”之子,即道之子。

自字的文字演化如下:

入字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从甲骨文和金文看,由“入乙乙口”组合而成,“入乙”皆为土灵,可见“自”就是被土包围的“口”。
从金文大篆看,由“入廿口”或“入臼口”组合而成。
可见,自即土中兑金灵,也称自性或佛性,“道”就是无上真人。

道字的后面两个金文如下:

《説文解字》:“又,手也,象形”
《说卦传》第九章:“艮为手”
《易传》曰:“艮,止也”
《直方周易》说卦:“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
《撒母耳记下》 23:3 以色列的 神,以色列的磐石晓谕我说:那以公义治理人民的,敬畏 神执掌权柄。
《出埃及记》 3:14 神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那自有的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
《约翰福音》:“太初有道,道与 神同在,道就是 神。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
解读:
从集成10176的金文看,由“行爪曰又”组成,可见,“行”字里面的“人”变成了“爪曰又”,“爪”和“又”皆为土灵,而“曰”为兑金灵,即“口”,故“道”就是土中“口”,即土中金,“道”自己能乘土灵“行”,也能由土灵而“止”,“道”还能“曰”。
从集成4631的金文看,由“行爪自又”组成,可见,“自”代表土中金灵。
从集成9734看,由“行自止”组成,“爪又”演化为“止”, “行止”即“辵”,阴土灵为“止”,阳土灵为“行”
从故道残诏版(篆)秦看,“又”演化成了“止”
从睡虎地简8.2(隶)秦看,由“行爪自乙”组合而成,“又”土变成了“乙”土,“辶”即由此而来。
从说文古文看,由“川自又”或“乙乙乙自又”组合而成,可见“川”即是“爪”或“止”,由“乙乙乙”组合而成,为土灵,如平川为土。

《云笈七签》引葛玄《五千文经序》称:“老君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起乎无因,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三清天尊赞》:“大罗天上,金阙宫中,虚无自然,三清三境三宝天尊。”
《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三国吴支谦译):“此神人也。其生之日。上帝亲下。万神侍卫。符瑞光相。非世所见。阿夷相言。若不乐天下。而弃家为道者。必为自然佛。当度脱万姓”
解读:
“自然”就是不受万法的影响,故代表道,如来佛就是道,故称为“自然佛”,即自性佛。此“自然”非自然界之自然,而是指“虚无自然”,即指无为空性之真我。

曰和口的甲骨文如下:

《彖》曰:“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民忘其旁;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
《说卦传》第九章:“兑为口”
解读:
“曰”就是说之义,由“口一”组合而成,兑为口为说,可见“口一”就是兑,兑为金,土中兑金灵就是“一”,可见“自”变成了“曰”,也就是“自”变成了“一”,这就是“道生一”。道在山石里面生“一”以后,石(土)中“一”就代表道。山石之灵中必然有“一”,“一”必然在山石之灵里面,即在土里面,故土和一是不可分开的。
“一”就是上帝造人时吹进鼻孔里的“生炁”,即生命之炁,没有“一”就没有生命,所以道家称炼先天一炁为命功。

《约翰福音》1:1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约翰福音》 6:63 叫人活着的乃是灵,肉体是无益的。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It is the spirit that quickeneth; the flesh profiteth nothing: the words that I speak unto you, they are spirit, and they are life. )
《若望福音》(即思高版之《约翰福音》):1:1-3在起初已有圣言,圣言与天主同在,圣言就是天主。圣言在起初就与天主同在。万有是藉着他而造成的;凡受造的,没有一样不是由他而造成的。
解读:
“圣言”就是“Word”,就是“话”,就是“说” ,就是“兑”和“舌”,就是圣灵,就是天主,就是“道”和“一”。所谓“常言道”即常言说,“说”者“话”也,道也。

再看道字的第二个篆文如下:

川字的文字演化如下:

《出埃及记》 17:6 我必在何烈的磐石那里站在你面前,你要击打磐石,从磐石里必有水流出来,使百姓可以喝。”摩西就在以色列的长老眼前这样行了。
《以弗所书》 4:15 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
《以弗所书》 1:22 又将万有服在他的脚下,使他为教会作万有之首。
解读:
从川字的甲骨文看,川由“乙水乙”组成,代表能出水或存储水的土石。
从金文看,川由“乙乙乙”组成,代表土。
在道的第二个篆文中,由“辵川自”组合而成,右边为“川”和“自”代表土中自性,即土中道或土中金。
在道字的金文演化为篆文时,把“山自”合一之体改成“川自”,在隶书和楷书中, “川自”演化为“首”,可见土中自性佛为首,三界之首即代表道的元始天尊,元始即首。

巡字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在道字的第一个篆文中,把“川”写成了“巡”里面的“川”字形状。巡的甲骨文由“彳川”组合而成,代表行走的土灵。巡的小篆由“辵川”组合而成,代表能行能止的土灵。

在道的第二个篆文中,左边为“辵”字,其甲骨文如下:

止的文字演化如下:

《説文解字》:“辵,乍行乍止也。从彳,从止”
《道德经》:“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解读:
“止”是脚趾头的象形字,我们走路时不用脚趾头,而要牢牢停住不动时就要用脚趾头抓地,故脚趾头的功用是停止。在“行”字里面加个“止”表示土灵能行能止,阳土为行,阴土为止。道曰反,反者返也,要能返回则必然要能止。

2.03章 德字和十字架的奥秘

十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可见“丨”就是“十”

土的三种甲骨文和三种金文如下:

山的楚国简帛文如下:

《尚书大传·五行传》:“天五生土。”
《易乾坤凿度》(西汉):“天五地十”
解读: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五和十皆是土。从以上可见,“山” 就是“土”,“土”就是“⊥”。从包2.215和2.237可见,“十”就是“土”,也用“丨”代表“十”

德的文字演化如下:

目的文字演化如下:

日的甲骨文如下:

《说卦传》第三章:“离为目。离为火,为日,为电”
《入楞伽经》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为如来藏。”
《大般涅槃经》佛言:“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
解读:
德字的甲骨文由“行丨目”组合而成,“丨”和“人”皆为土,“行丨”由道之“行人”演化而来,故代表道。在德字的金文和篆文中,“丨”化为“十”,在德字的隶书中,“十”化为“⊥”,而“⊥”就是土。“行十”和“行丨”代表道。行人之目就是德,即道之目为德,因为目随阴土,故在德字中用“丨目”或“十目” 。“目”中含“一”,故土灵中的“一”和“目”为德,即土中金和火为德。
“目”由“乙乙日”组成,乙为土,日为火,故“目”为艮土中出来的火,为艮字甲骨文中本来所含之“目”,“丨目”和“十目”就代表艮。“目”中藏“日”(火),“日”中藏“一”,故艮土中有“一”,可见“德”为道在土中生“一”和“目”所成。“一”和“目”一体,目为火,火为牛,故“道德天尊”就是骑牛的太上老君。
“一”就是真心,也称“一心”,也称如来藏,为体现“德”的“目”中有“一”,故在“十目”下再加上“一心”,这就变成了第二个金文,后来又转化为篆文和楷书。
从以上可知,“德”包含“道”和“目一心”。其中“目一”就是有火眼金睛的孙悟空,就是心君,“一”就是金睛,即金灵。

《修行本起经》:“舍家妻子。捐弃爱欲。断绝六情。守戒无为。得一心者。则万邪灭矣。一心之道。谓之罗汉。罗汉者真人也。”
《华严经》云:“三界所有,故是一心。”
解读:
“一心”即“一”所代表的真心,即真我,即阿罗汉,为真人,阿罗汉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号之一。“一心”化为三界就是先天一炁化作三界。

《马太福音》 10:38 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
《以弗所书》 2:16 既在十字架上灭了冤仇,便藉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与 神和好了。
《以弗所书》 2:17 并且来传和平的福音给你们远处的人,也给那近处的人。
《以弗所书》 2:18 因为我们两下藉着他被一个圣灵所感,得以进到父面前。
《以弗所书》 2:19 这样,你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 神家里的人了。
《加拉太书》 2:20 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 神的儿子而活,他是爱我,为我舍己。
解读:
人钉十字架和背十字架象征魂进入十字架,即变成了“德”字中“十”下面的“一心”,即象征入灵山见如来上帝,即变成了与道合一的圣灵,即与神在一起。十字架就是灵山,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永生之天堂。

共济会的上帝之眼如下:

《历代志下》 16:9 耶和华的眼目遍察全地,要显大能帮助向他心存诚实的人。你这事行得愚昧,此后,你必有争战的事。”
《撒迦利亚》 4:10 “谁藐视这日的事为小呢?这七眼乃是耶和华的眼睛,遍察全地,见所罗巴伯手拿线铊就欢喜。”
《启示录》 5:6 我又看见宝座与四活物并长老之中,有羔羊站立,像是被杀过的,有七角七眼,就是 神的七灵,奉差遣往普天下去的。
《启示录》 4:5 有闪电、声音、雷轰从宝座中发出。又有七盏火灯在宝座前点着,这七灯就是 神的七灵。
解读:
三角形代表一座大山,即金字塔,为藏金灵的灵山。在灵山里面藏了一个上帝的“目”,可见耶和华上帝就是道和德。上帝的眼就是上帝的光,一眼化作七眼就是一灯化作七灯,神的七灵皆有眼,故七眼代表七灵,并非七眼就是七灵。

小说中的运用:
在《红楼梦》中,在贾母过生日后,贾宝玉将煮熟的佛豆拿到十字街去施舍。十字街就是代表十字架,即代表灵山。佛豆就代表金丹玄珠,即摩尼珠,即一心,即圣灵,就是土中金灵。此时入灵山的贾宝玉就是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就是弥勒佛,就是三位一体的基督。

2.04章 开天辟地之盘古神和太元圣母

盘古,又称盘古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创世神,盘古神话先以民间传说流传至东汉时代,直到三国时期才出现文字记载,最初见于唐代《艺文类聚》所引三国吴人徐整创作的《三五历记》中。

《三五历记》(三国•徐整):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肤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黎民百姓)。”
解读:
天地一体,没有分开,即天地混沌状态,如同鸡蛋一样。盘古本为无极神,即道,后来变为混沌之太极。盘古开天辟地,即太极生后天阴阳之两仪,两仪生天、地、人三才。盘古之身化为日、月、星辰、山河、田土、风云、雷雨电、草木、虫和百姓,故称盘古死了,即先天真阴和真阳之太极变为后天阴阳之两仪了。

在《元始上真众仙记》(东晋•葛洪)和《路史·前纪·一》(南宋•罗泌)中均有关于盘古神的相同记载如下:
“昔二气未分,螟涬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复经四劫,天形如巨盖,上无所系,下无所依,天地之外,辽瞩无端,玄玄太空,无响无声,元炁浩浩,如水之形,下无山岳,上无列星,积气坚刚大柔服维天地浮其中,展转无方。若无此炁,天地不生。天者,如龙旋回云中,复经四劫,二仪始分,相去三万六千里,崖石出血成水,水生元虫,元虫生滨牵,生刚须,刚须生龙。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山中宫殿并金玉饰之,常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涧积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姿绝妙,当游厚地之问,仰吸天气,号曰太元圣母,元始君下游见之,乃与通气结精,招还上宫。当此之时,二气絪缊,覆载气息,阴阳调和,无热无寒,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并不复呼吸,宣气合会相成自然饱满。大道之兴,莫过于此,结积坚固,是以不朽。”
解读:
盘古真人即盘古神,也称元始天王,为无极神,即道。“道生一”,即盘古真人化为元炁,此时元始天王就变成了一炁所化三清之元始天尊,所以元始天尊就是生元炁后的元始天王。“崖石出血成水”即道所生之血化作水从土中出,故有先天之两仪真阴和真阳,元炁为真阳,坎水为真阴。此时天地也还没有分开,故还没有后天之两仪。
水中生元虫,元虫就是蛇,蛇经过几个变化,最后化为龙,此龙就是太元玉女的木灵。太元玉女即太元圣母,含有水灵和木灵。而元始天尊为元炁之金灵和火灵。土灵就是玉京山,元炁之元始天尊在玉京山里面,故“山中宫殿并金玉饰之”
这里的《元始上真众仙记》(《枕中记》)和《路史》认为道首先生元炁,然后生水,最后生木,但从无极首先生太易来看,道首先生水,然后才在太初时从水中生元炁。

《述异记》(南朝梁任昉)云:“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盘古。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
解读:
盘古氏夫妻即真阳之元始天王(元始天尊)和真阴之太元圣母,为太极里面的先天真阴和先天真阳,故为阴阳之始。

《历代神仙通鉴》(又名《三教同原录》明末清初徐道编撰)卷一:“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是混沌开矣。”
《元始上真众仙记》:“元炁浩浩,如水之形,下无山岳,上无列星,积气坚刚大柔服维天地浮其中,展转无方。若无此炁,天地不生。”
《列子》:“元炁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冲和之炁为人。”
《创世记》 1:8 神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创世记》 1:10 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 神看着是好的。
《创世记》 1:14 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
解读:
斧从父从斤,斤者斧头也,天地分开时的斧为真阳之金灵,即元炁,即圣父盘古元始天尊也。斧和凿都代表元炁,即土中金灵,盘古神以元炁开天辟地,即以元炁化为天地和万物。元炁所化之后天轻清之物质上升为天,如空气上升为天,火光也是轻清之炁,故发光的日、月、星皆在天上。而元炁所生后天之土和岩石化为地。

凿的文字演化如下:

辛的甲骨文如下:

解读:
凿的甲骨文由“乙又辛”组成,乙又为土,辛为阴金,土中金即元炁。

舟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从甲骨文看,“舟”由三个变体的“├”和三个变体的“┤”组合而成。
从金文看,由一个变体的“├”和两个变体的“┤”组合而成。
从篆文看,由“乙爪”组合而成。
从战国文字包2.157看,由“├⊥𠃌”组合而成。
可见“舟”为土灵,就是渡众生的舟,即诺亚方舟。在《西游记》中最后由接引佛驾无底船接引唐僧上灵山成佛。还有观世音菩萨用紫金红葫芦作舟渡唐僧过流沙河。葫芦和方舟皆为土灵。

盘的繁体字为盤,盤的文字演化如下:

土的甲骨文如下:

皿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从盤的甲骨文中,左边“又”上面的那个字“口乙”就是金文中的“乙”和金文大篆中的“⊥”,可见“乙”字就是“土”字的变体。
从皿的甲骨文看,是由两个“口乙”合成的“乙口乙”,可见皿为土。古代皿为土制陶器,代表土,如碗、碟、瓶和缸等。盘古的“皿”后来化为观世音菩萨的净瓶和大势至菩萨的光明瓶。
盘的甲骨文由“乙又舟口”组成,可见“土口”为盘,即土中金灵为盘,即元炁为盘,即一为盘。在金文中 “口”变成了“皿”,“口”在“皿”中,即金灵在土中。在金文中盘变成了纯土之灵。

古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从甲骨文一看,古由“中口”组合而成,“中”就是含“口”的“丨”,为土灵。
从甲骨文二、金文和篆文看,古由“丨口”或“十口”组成,“丨”就是“十”,代表中央土,故“古”表示土中口,即土中兑金,即代表先天一炁。可见盘代表土灵,代表玉京山,代表灵山,古代表一,代表太初之元炁,盘古就是玉京山的元始天尊。

《高皇歌》(畲族史诗):“盘古开天到如今,世上人何几样心;何人心好照直讲,何人心歹侩骗人……盘古置立三皇帝,造天造地造世界;造出黄河九曲水,造出日月转东西。造出田地分人耕,造出大路分人行;造出皇帝管天下,造出人名几样姓。盘古坐天万万年,天皇皇帝先坐天;造出天干十个字,十二地支年年行。天皇过了地皇来,分出日月又分岁;一年又分十二月,闰年闰月算出来。地皇过了是人皇,男女成双结妻房;定出君臣百姓位,大细辈份排成行。”
《盘王歌》(苗族史诗):“盘古开天又立地,置有山河与田园,混沌初开乾坤定,阴阳交错暗分天,天王置有十三子,世上有官有圣贤。”
解读:
中国的畲族和瑶族认为盘古为开天辟地造万物者,并认盘古为自己的祖宗。天、地、人三皇皆是盘古开天地后所立,实为盘古在人间之三个化身。天皇伏羲为天官金阙帝君紫微大帝,羲中含“羊戈”,即含土中金灵,故为金阙帝君,伏羲坐天造天干和地支;地皇神农炎帝为赤帝,为火帝,故用光造日月,火为牛,牛犁田耕地,故炎帝为地皇。人为上帝用土所造,土主黄色,故人皇为黄帝,在皇帝时期分出君臣百姓之等级。

小说中的运用:
《西游记》第三十五回:“我这葫芦是混沌初分,天开地辟,有一位太上老祖,解化女娲之名,炼石补天,普救阎浮世界;补到乾宫夬地,见一座昆仑山脚下,有一缕仙藤,上结着这个紫金红葫芦,却便是老君留下到如今者。”
《西游记》第二十二回:菩萨即唤惠岸,袖中取出一个红葫芦儿,吩咐道:“你可将此葫芦,同孙悟空到流沙河水面上,只叫‘悟净’,他就出来了。先要引他归依了唐僧;然后把他那九个骷髅穿在一处,按九宫布列,却把这葫芦安在当中,就是法船一只,能渡唐僧过流沙河界。”
《西游记》第九十八回:长老大喜道:“徒弟,休得乱顽。那里有只渡船儿来了。”他三个跳起来站定,同眼观看,那船儿来得至近,原来是一只无底的船儿。行者火眼金睛,早已认得是接引佛祖,又称为南无宝幢光王佛。
解读:
昆仑山即山土之灵,此灵分阴阳就变出了一个代表阴土的紫金红葫芦来。观世音菩萨的红葫芦就是太上老君的紫金红葫芦,就是大势至菩萨的光明瓶,代表阴土,即十,即无底法船,即挪亚方舟。法船上的接引佛宝幢光王佛即在阴土中发光的“一”。长在昆仑山下的仙藤就是太元玉女,后来化作观音菩萨。地母观音的坤土化为艮土,故葫芦结在仙藤上。

《封神演义》第八十四回:“盘古生太极,两仪四象循。一道传三友,二教阐截分。玄门都领袖,一炁化鸿钧。”
《封神演义》第一四回:“混沌初分盘古先,太极两仪四象悬。子天丑地人寅出”
《西游记》第一回:“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解读:
盘古生太极,故在太极之先存在,就是道和太初的“一”。

2.05章 道教主宰神三清上帝

三清也称太上三道,指的是道教的三位代表道的天神,他们分别是:太上道尊(玉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上清灵宝道君)、太上道祖(太清太上老君)。
东汉张道陵创立天师派,张道陵自言太上老君亲降,授其“三天正法”,命其为“天师”,故此设立天师道教,以太上老君为最高神。
东晋末年,葛玄之后裔葛巢甫依《灵宝经》创立道教灵宝派,灵宝派建立了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后嗣的传承谱系。灵宝派尊奉的最高神是元始天尊,该派的祖师是三国时期的葛玄。葛玄遇到左慈传受《白虎七变经》、《太清九鼎金液丹经》和《三元真一妙经》等道经,后被称为“太极左仙公葛玄”。
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创立上清派(又称茅山派),以晋代南岳夫人魏华存为开山祖师,尊奉的最高神是元始天尊,并认为太上老君、灵宝天尊、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皆是元始天尊所度。传说扶桑大帝(泰帝,东岳大帝)命清虚真人王褒传魏华存《上清真经》三十一卷,景林真人传其《黄庭内景经》,从而得道成仙。
从以上可见,不同派别所尊奉的最高神都是道,或称道尊,或称道君,或称道祖,只是道在不同的派别中以不同的名字出现而已。在三清中,太上老君之名最早出现,然后才出现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

上清派《真灵位业图》(南北朝•陶弘景著)排列神仙序位,将神仙们分为七个层次,每一层设一个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即灵宝天尊。第三中位,太极金阙帝君李弘,为太平教所奉之主神。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上皇太上无上大道君。其中较为明显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称。
唐代末期,道士闾丘方远在《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中把元始天尊编排在神谱的最高位置。在宋代,道教逐渐推崇玉皇大帝,而三清尊神成为一种象征,元始天尊的地位有所下降。后来三清尊神改名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沿用至今。

《太真科》(东晋或南北朝)云:“三天最上号曰大罗,是道境极地。妙气本一,唯此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曰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从此三气各生三气,合为九气以成九天,九天名号具在洞真经中。九天各生三天,三九二十七天,就本九天,合三十六天。”
《真诰•运象篇•稽神枢》(南北朝•陶弘景):“此洞既无所通达,正是地仙栖处,必非三十六天之限也”
《灵宝無量度人上品妙经》:“願所啓上徹俓御无上三十二天元始上帝至尊几前。畢引炁三十二過。 東向誦經。”
《元始经》云:“大罗之境,无复眞宰,惟大梵之炁,包罗诸天。颂曰:三界之上,眇眇大罗,上无色根,云层蛾峨。”
解读:
“三天最上号曰大罗,道境极地”:故大罗天者代表道,代表无极。
“妙炁本一”:道生一,一即妙炁,即先天一炁,即大梵之炁,也称云。大罗天生的妙炁化为玄、元、始三炁,三炁其实都是先天一炁,只是根据宗教需要取的名不同而已。三炁化为三清天,三清天尊分居三清天。三十六天为道教上清派的理论,而灵宝派的理论是三十二天。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唐朝)记载,潘师正答唐高宗称:“道有三清、三界。其三清境者,则玉清、上清、太清;三界者,则欲界、色界、无色界。其下,欲界,有六天。其中,色界,有十八天。其上,无色界,有四天。三界之上,复有四种人天,合有三十二天。从四人天以下,三界之中,犹未免于三灾劫坏。从无色界以上,则三灾所不及,劫会所不干。其三清境中,各有一天,则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此三清三界各有诸天帝皇、真仙品格、僚属极多,非可具述。又有大罗天弥复三清之上。合三清、大罗、三界等为三十六天。”
解读:
在宋代张君房编撰的《云笈七签》卷二十一“天地部”中有三十六天之详细名称。道教的三界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道教上清派认为欲界有六天,色界有十八天,无色界有四天,共二十八天,这与佛教完全一样。
超越三界之上有四种人天,即四梵天,也称种民天或种人天,为解脱生死轮回的神仙真人所居之处。在四梵天之上还有四天,就是三清天和大罗天。前面三十二天是螺旋形状上去的,分为东、南、西、北各八天,三十二天之上为第九层神霄天,也称第九天。神霄天可再分为四天(即三清天和大罗天)。

《玉京山经》(东晋):“玉京山冠于八方诸大罗天,列世比地之枢上中央矣。山有七宝城,城有七宝宫,宫有七宝玄台。其山自然生七宝之树。一株乃弥覆一天,八树弥覆八方大罗天矣。即太上无极虚皇大道君之所治也。”杜光庭注称:“皆真气所化,上有宫阙,大圣所游之处。”
《真记》(东晋•葛洪)曰:“玄都玉京七宝山周围九万里,在大罗之上,城上七宝宫,宫内七宝,台有上、中、下三宫如一宫城,一面二百四十门,方生八行,宝林绿叶,朱实五色芝英,上有万二千种芝,沼中莲花径度十丈,上宫是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元圣母所治。中宫太上真人金阙老君所治,下宫九天真皇三天真王所治。”
《酉阳杂俎》(唐代•段成式):“老君又曰九大上皇洞真第一君、大千法王、九灵老子、太上真人、天老玄中法师、上清太极真人、上景君等号。”
《太上三天正法经》亦称:“九天真王与元始天王,俱生始气之先,天光未朗,郁积未澄,溟涬无涯,混沌太虚,浩汗流冥七千余劫,玄景始分,九气存焉。”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卷上称:“昔元始天王与九天真王并生于九炁之先”“独惟三清至圣,九天真王,非形之所具,非数之所摄,故劫劫长存,后天不老。”
《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东晋):“玄都玉京山,在三清之上,无色无尘,上有玉京金阙七宝玄台,紫薇上宫,中有三宝神经,山之八方自然生七宝之树,一方各生一株,弥漫八方,覆盖诸天,包罗三界,为无上大罗天。”
《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真经》:“尔时,元始天尊,在大罗天上,玉京山中,为诸天仙众,说此生天得道真经。”
《枕中书》(晋·葛洪):“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山中宫殿,并金玉饰之。”
《皇经集注》云:“天中最上之极,天中之天,神光芳郁,萧然真清,故言郁罗萧台。”
解读:
大罗天也称为天中天,也称无上大罗天,在大罗天中心之上有玄都玉京山,亦称玄都山、玉山、萧台、玉山上京、郁罗萧台等。道教上清派认为大罗天为元始天王(元始天尊)所治,元始天尊为太上无极虚皇大道君,即如同太虚的无极神,即道,为太虚皇。
玄都玉京山上面有七宝城、七宝城里有七宝宫,七宝宫里有金阙七宝玄台,也称金阙宫。在金阙七宝玄台有上、中、下三宫。上宫由盘古真人和太元圣母治理,盘古真人就是元始天王,即玉清元始天尊。中宫由太上真人金阙老君治理,金阙老君就是太清太上老君,也称金阙帝君,就是紫微大帝。下宫由九天真皇治理。九天真皇就是高上神霄玉清真王,也是天皇勾陈大帝。
“九天真王与元始天王俱生始气之先,天光未朗”:“天光”就是太始之炁,“天光未朗”就是始炁未生。九天真皇和元始天尊都在始炁(太始火炁)之前存在,为道和太初之先天一炁,
“昔元始天王与九天真王并生于九炁之先”:九炁就是木炁,即太素炁。元始天王与九天真王在太素之前就存在了。
金阙中宫又名紫微宫,紫微宫分为上、左、右三宫,紫微上宫就是紫微宫里面的上宫。紫微上宫的八颗七宝树覆盖诸天,包罗三界,树就是九炁木灵,众生皆有木灵,故包罗三界。八为巽木,八颗宝树就是紫微星的太素木灵,木主青色,故在佛教被称为青莲。玉京山其实就是众生心里面的灵山。并非只在昆仑山之上。

《集说诠真》(清朝)引《读书纪数略》云:“三清者玉清圣境,元始居之;上清圣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
《道教义枢》(初唐)卷七引《太真科》说:“大罗生玄元始三气(炁),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从此三气各生”。
《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宫,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
《上清灵宝大法》(南宋•金允中):“三尊之号,在经中只称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其别号则曰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以三境之名而称之则曰玉清、上清、太清;以三洞之书而名之则曰洞真、洞玄、洞神。”
《道法会元》(明清)卷一《清微道法枢纽》关于清微神位的记载:“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经部,太玄辅之,传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灵宝玉宸大道君,代表洞玄经部,太平辅之,传灵宝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灵玄老君代表洞神经部,太清辅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贯三洞,传道德派和正一派。”
解读:
三十五天称清微天,为玉清境,始炁所成,为天宝君洞真玉清元始天尊所治。三十四天称禹余天,为上清境,为元炁所成,为灵宝君洞玄上清太上大道君所治。三十三天称大赤天,为太清境,为玄炁所成,为神宝君洞神太上老君所治。

《三清三境三宝天尊总诰》:
志心皈命礼。道宝经宝师宝,玉清上清太清。一炁流行,三尊应化。涵光默默,不言而运行四时。正色空空,无极而化生三界。大罗天上,金阙宫中,虚无自然,三清三境三宝天尊 。
《道门十规》(明代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中说:“玄元始三炁化生,其本则一。”
解读:
道教有三宝,玉清元始天尊为道宝,上清灵宝天尊为经宝,太清太上老君为师宝。无极就是道,道生一炁,一炁化为三尊和三界,三尊即三清。三清除了各自住在三清天外,皆可住在大罗天的金阙宫中,因为玄、元、始三炁其实都是先天一炁,都是七宝山中之金灵,即灵山之如来。在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中,七宝山化为文曲星许仕林(兑金灵)的朋友,即能口吐万字符的戚宝山。

《三清三宝天尊总号》:
混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治玉清境,清微天宫,其气始青,号元始天尊,演洞真一十二部尊经。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尊,治上清境,禹余天宫,其气元黄,号灵宝天尊,演洞玄一十二部尊经。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治太清境,大赤天宫,其气玄白,号道德天尊,演洞神一十二部尊经,是谓三元三清,三宝三境,三十六部尊经,真文宝符。历劫开化,无量度人。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称:“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炁也。”
解读:
其气始青:这里的“始”为“初”之义,始炁就是先天一炁,就是祖炁,也称元炁,故二者合一称为元始。青炁就是木炁,即紫炁。木炁为青色,就是太元圣母的龙身,佛教称青莲。元始天尊和太元圣母一体,就是佛坐青莲,或者说元始天尊乘九龙沉香辇。元始天尊的全称为“青玄祖炁玉清元始天尊妙无上帝”,又名“玉清紫虚高妙太上元皇大道君”。玄为水,水主黑,青玄即水中木。
其气元黄:元炁为金,金在土中,土主黄色,灵宝天尊为土中金,土金一体,故说其炁元黄。灵宝天尊的坐骑为夔牛,也称五彩神牛,表示火从含金的土中出。
其气玄白:金为白色,玄为黑色,代表水。其炁玄白的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为水中金,但住在大赤天,故又在火中,白头发白胡子的太上老君所骑水牛代表水火合一之物,就是有光的水。

《三清天尊赞》:
元始天王号盘古,无极慈光遍虚空。开天辟地生万物。留衍大道度众生。无极太极大道成,龙章凤篆传妙经。普度众生恒沙数,十方三界指路灯。青牛西去紫气东,至圣孔子叹犹龙。函谷道德化尹喜,西度流沙释迦僧。大罗天上。金阙宫中。虚无自然。三清三境三宝天尊。
解读:
元始天王就是元始天尊,就是盘古神,就是无极和太极,三清皆称“虚无自然”。“西度流沙释迦僧”是一种错误认知,因为释迦牟尼佛出生时间远早于老子李耳。

《三宝词》:
皈命礼道宝,郁罗萧台上。太极涵三,包罗森万象。志一心诵持,忏除身业障,是故皈依,长福消灾障。皈命礼经宝,紫微琼台上。凤篆龙章,诸天法轮藏。志一心诵持,忏除口业障,是故皈依,长福消灾障。皈命礼师宝,白玉龟台上。演法度人,普度人无量。志一心诵持,忏除口业障,是故皈依,长福消灾障。
解读:
道为无极,化作三清,三清皆是太极。道宝为元始天尊,经宝为灵宝天尊,他与师宝太上老君同住在紫微宫。

1、太上道尊玉清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名为“青玄祖炁玉清元始天尊妙无上帝”,又名“玉清紫虚高妙太上元皇大道君”, 全称为“一炁化三清玉清居清微天圣登玉清境始气所成日天宝君元始天尊妙无上帝”是道教最高神三清之一,“玉清元始天尊”道场位于昆仑玉清境。《历代神仙通鉴》称元始天尊为“主宰天界之祖”,神诞日为冬至日,也有人以正月初一为其神诞日,这就跟弥勒菩萨的诞辰日在同一天了,弥勒佛其实就是元始天尊。
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头罩神光,手执红色丹丸,或者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开,万物未生”时的先天一炁状态。

《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书大法·序》云:“昔太空未成,元炁未生,元始天王为昊莽溟律大梵之祖,凝神结胎,名曰混沌。混沌既拆,乃有天地。中外之炁,方名混虚。元始天王,运化开图,金容赫日,玉相如天,陶育妙精,分辟乾坤。乃自玉京上山下游。遇万炁祖母太玄玉极元景自然九天上玄玉清神母,行上清大洞雌雄三一混化之道,生子八人。长曰南极长生大帝,亦号九龙扶桑日宫大帝,亦号高上神霄玉清王,一身三名,其圣一也。”
《国史后补》唐•蔡绦:“神霄玉清王,上帝之长子,主南方,号长生大帝君。
《武当福地总真集.宋封圣号》云:“昔宋嘉祐二年天中节,三界万真上朝元始上帝,会三宝宸尊、昊天上帝出万天素威功过玉历,勅金阙侍中司马大神。”
《清微仙谱》元•黄舜申传:“而是道之秘,始不容於不泄矣。故其传始於元始,二之为玉晨与老君。又再一传衍,而为真元、太华、关令、正一之四派……清微道宗元始上帝,至真大道,无形无名,虚无自然,万化之祖孰得而言。昔浩劫之先,凝炁成象,露至玄至妙之蕴,锡玉宸道君。后名妙玄经应化玉册,秘於清玄玉英之馆。道君即太易元炁之应运,高拱上清,敷弘至道,体至极至灵,为玉式符,而授於”
解读:
可见在唐代、元代和宋代的道教都称元始天尊为上帝。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称:“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炁也。”
《太玄真一本际经》云:“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二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
解读:
元始天尊就是太初之元炁,即先天一炁。“常处二清”即常化作玉清和太清,所以紫微星下凡的宋江称为“高名水月双清”

《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云:“大罗天者,虚皇(元始天尊年号,此引指元始天尊)居之,包含天地,不可究极。”
解读:
元始天尊也称太上无极虚皇大道君,简称虚皇。“不可究极”就是无极,就是虚无之体。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称释迦牟尼佛为:“圣主天中天,迦陵频伽声, 哀愍众生者, 我等今敬礼。 世尊甚希有, 久远乃一现, 一百八十劫, 空过无有佛。”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 光赞品第一:“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东方江河沙等诸佛世界,佛天中天、声闻、辟支佛,皆欲一时同时合集以供养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解读:
早期翻译的佛教经典里,佛陀曾有一个尊号,称为“天中天”,直到鸠摩罗什译《法华经》的《化城喻品》里,仍有“圣主天中天”的称呼,后来有人将之改为“天中王”。道教之大罗天即天中天,可见天中天的大圣主元始天尊就是佛。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记载元始天尊说法:
“十方无极天真大神一时同至,一国男女,倾心皈仰,来者有如细雨密雾,无鞅之众,迮国一半,土皆偏陷,非可禁止。于是元始悬一宝珠,大如黍米,在空玄之中,去地五丈。元始登引天真大神,上圣高尊,妙行真人,十方无极,至真大神,无鞅数众,俱入宝珠之中。”
解读:
元始天尊的黍米宝珠代表一,而“十方无极天真大神” 皆是先天一炁所化生,故皆入同一宝珠中。

《性命圭旨全书》:“至人以法追摄,聚而结一黍之珠,释氏呼为菩提,仙家名曰真种”
《张三丰全集》:“安炉立鼎,炼己持心,明理见性之时,攒簇发火,不出半刻时辰,立得黍米玄珠,现于曲江之上。刀圭入口,顷刻一窍开百脉齐开”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陈碧虚)云:“旧说以珠表清虚之体,黍米馨香百谷之长,纳人入珠,明妙道包容也;处在空中,不累诸有也。去地五丈,离于五欲也……夫元始开图,法教非一,或无为端寂,示物归根;或变化威灵,使人慴伏。而神通自在,真应无穷。珠纳天人,何容不可!”
《悟真篇注》(陈致虚)云:“实而有者,真阴真阳,同类有情之物也。虚而无者,二八初弦之炁也。有气而无质,两者相形而一物生焉。所谓一真者,真一之炁而凝为一黍米之珠也。”
《古本参同契集注》(仇兆鳌)云:“伏食。伏者,伏虚无之炁;食者,食黍米之珠也。”
《礼记·月令》“天子乃以雏尝黍羞” 汉 郑玄 注:“必以黍者,黍,火穀,气之主也。”
解读:
元始天尊的“黍米珠”就是真一之炁凝聚而成, 即一,即先天一炁法身佛,就是无上金丹,因为其大小如同黍米,又会发光,故称“黍米珠”或“黍米玄珠”。玄即是道,珠即是一,玄珠即是道和一,也是真阴真阳合一的之太极。

《太乙救苦救难天尊超度经》:
“於是元始天尊微起法身。告老君曰。善哉。汝离玉座。惊怖万天。救苦救生。不须汝言。可还座中。吾为宣说。天尊曰。万物吾生。万灵吾化。遭苦遭厄。当须救之。不须汝威力化身救度。”
解读:
元始天尊生万物,化生万灵。

《元始天尊宝诰》:
“志心皈命礼,三界之上,梵炁弥罗。上极无上,天中之天。郁罗萧台,玉京山上。渺渺金阙,森罗净泓。 玄元一炁,混沌之先,宝珠之中 玄之又玄。开明三景,化生诸天。亿万天真,无鞅圣众。旋斗历箕,回度五常。巍巍大范,万道之宗。大罗玉清,虚无自然。 至真妙道,元始天尊。”
解读:
三界之上:即超越三界。
上极无上:即无极神。
渺渺金阙:住在大罗天金阙宫,即七宝宫的金阙七宝玄台。
玄元一炁:指玄白之炁(简称玄炁)和元黄之炁(简称元炁),都是先天一炁,都是元始天尊之炁。
混沌之先:即生太极之前。
开明三景:造日、月、星三景,可见与造日月的盘古是同一个神。
化生诸天,亿万天真:诸天和一切神仙都由元始天尊之先天一炁所化生。
万道之宗:即道,即至真妙道。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云:“众真侍座,元始天尊,悬座空浮于五色狮子之上。 说经一遍,诸天大圣同时称善,是时一国男女聋病,耳皆开聪。 ”
解读:
元始天尊坐五色狮子,代表其摄持先天五行之灵。

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元始天尊:“顶负圆光,身披七十二色”,
解读:
“顶负圆光”就是佛教的“顶现圆光”,这“七十二色”就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就是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中白素贞的八九玄功,也是小说《封神演义》中二郎神杨戬和白猿袁洪的八九玄功,因为元始天尊用先天一炁(真气)化为九层天,每层有八方,故说有八九七十二种变化。

《太上洞玄灵宝十号功德行因缘妙经》(隋唐)曰:“我本师大圣元始天尊,虚无自然妙道化身,从不可名言,尘沙劫来,济度一切众生,入无上道,具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十号圆满,或相千光相,或现无边相,或相大身相,或现小身相,或变身入黍米之中,或开毛孔纳无边世界,或掌三千大千世界,或雨甘露洒热恼众生,或作帝王制伏暴乱,或为贤佐匡扶有道,或有圣君爰降为师,有如是功德神通妙相莫能穷,叹而有十号,赞扬总名。是故十号者,无上道,元始,太极,高皇,光明,玉帝,正法王,大慈父,仙真师,天尊。”
解读:
大圣就是元始天尊,元始天尊就是如来佛,故也有佛的“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同样也与佛一样十号圆满,不过其十号与佛的十号名称不一样。其十号即无上道、元始、太极、高皇、光明、玉帝、正法王、大慈父、仙真师、天尊。

在末世预言小说《封神演义》中,对元始天尊的赞诗如下:
“混沌从来道德奇,全凭玄理立玄机。太极两仪并四象,天开于子任为之。地丑人寅吾掌教,黄庭两卷度群迷。玉京金阙传徒众,火种金莲是我为。六根清静除烦恼,玄中妙法少人知。二指降龙能伏虎,目运祥光天地移。顶上庆云三万丈,遍身霞绕彩云飞。闲骑逍遥四不相,默坐觉檀九龙车。飞来异兽为扶手,喜托三宝玉如意。白鹤青鸾前引道,后随丹凤舞仙衣。羽扇分开云雾隐,左右仙童玉笛吹。黄巾力士听敕命,香烟滚滚众仙随。阐道法扬真教主,元始天尊离玉池。”
解读:
混沌就是道德,就是太极。太极两仪和四象皆是元始天尊之道身所生之灵,开天辟地也是元始天尊所为,可见元始天尊为盘古神。这里的金莲就是能释放出火的先天一炁,即道教所说的金丹,一切金莲都是元始天尊的分身。
元始天尊乘坐有檀香的九龙车,九龙即青炁,即太元玉女。元始天尊也乘四不相(像),所以乘坐四不像的姜子牙实际就是元始天尊的分身下凡。元始天尊有羽扇,可见元始天尊即是有羽扇的太上老君,羽扇代表风神,风神即太元玉女。元始天尊也托灵宝天尊的玉如意,可见元始天尊也是灵宝天尊。

《封神演义》第八十三回:
元始天尊递一幡与文殊,名曰盘古幡,“可破此太极阵。”文殊广法天尊接幡作偈而出,偈曰:“混元一气此为先,万劫修持合太玄。莫道此中多变化,汞铅消尽福无边。”
解读:
元始天尊拿着盘古幡,可见元始天尊就是盘古神。盘古幡就是盘古的山土之灵,在混元一炁之前存在,自然在太极之先存在,故盘古幡可以破太极阵。汞铅(魂魄)入盘古幡后转化为混元一炁,成为有福的神仙。此盘古幡就是清福神柏鉴的招魂幡。

2、太上道君上清灵宝天尊
上清灵宝天尊,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即灵宝大法师,全称“一炁化三清上清居禹馀天真登上清境元气所成日灵宝君灵宝天尊妙有上帝”,由大道赤混太无元玄黄之气化生,道教宫观里的三清殿中,灵宝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侧位,手持太极图或玉如意。灵宝天尊之神诞日为夏至日,约在农历五月中。上清高圣太上玉宸元皇大道君,在《真灵位业图》列其在第二神阶之中位,唐代时曾称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称为灵宝天尊或灵宝君。捧玉如意的灵宝天尊称为“日灵”,因为玉为艮土,艮上有“目”,目为日。
元始天尊为妙无上帝,故主要代表无极,故三清以元始天尊为掌教,而灵宝天尊为妙有上帝,故主要代表一和太极。其实三清都是无极和太极。

《太上元阳上帝无始天尊说火车王灵官真经》:“爾時天尊。在浮黎天中。集諸天仙地仙。無鞅數眾。說無上至真妙法。廣演道德玄微。敷揚妙道。展闡靈文。觀見下界眾生。俱被六天魔鬼。九醜妖精侵害。生人廣遭塗炭。死亡勝多。鬼怪侵淩。或被水火劫賊刀兵。諸般苦厄致死。種種不一。爾諸大眾。各序仙班。諦聽訣言。昔開闢天地之初。陰陽難分。乾坤未立。吾乃分判清濁。置立乾坤。始分陰陽。兩儀四象。八卦五行。山河社稷。安定星宿日月。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周天分野。方定天下。立有君臣。”
《列仙传》云:元始天王在天地未分时之一元精气,在大罗天上,化身於三清。一化无形天尊(今称天宝尊又称元始天尊),常住於清微天之玉清境。二化无始天尊(今称灵宝尊又称灵宝天尊),常住於禹余天之上清境。三化梵形天尊(今称神宝君又称道德天尊),常住於大赤天之太清境
解读:
灵宝天尊为元阳上帝,元始天王即盘古神,即道,盘古神化为三清。

《云笈七签》卷三之《灵宝略记》云:“太上大道君以开皇元年托胎于西方绿那玉国,寄孕于洪氏之胞,凝神琼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诞于其国郁察山浮罗之岳丹玄之阿侧,名曰器度,字上开元。及其长,乃启悟道真,期心高道,坐于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灵宝大乘之法十部妙经”
解读:
“西方绿那玉国”即绿色玉里面的西方金,即在玉如意里面。“洪氏之胞”代表玉里面有水,先天一炁在水中。琼胎为美玉,美玉即最高等级的土石之灵,可见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就是美玉里面的先天一炁法身佛,即玉如意里面的先天一炁法身佛。灵宝天尊得元始天尊的道法而在人间证道,故有道教派别认为灵宝天尊就是元始天尊的徒弟,而其实灵宝天尊就是元始天尊在人间的道成肉身,等同于曾在人间证道的古佛。

《大洞真经》:“上清高圣太上大道君者,盖玉宸之精气,庆云之紫烟,玉晖曜焕,金映流真,结化含秀,包凝立神,道君即广宣经箓,传乎万世。”
《云笈七签》卷三有:“玉宸道君者乃大道之化身也,言其有不可以随迎,谓其无复存乎恍惚,所以不有而有,不无而无,视之无象,听之无声,于妙有妙元之间大道存焉,道君即审道之本,洞道之元,为道之炁。”
解读:
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也叫玉宸道君,为大道之化身。宸者帝王居处也,玉宸之精气即玉石之灵,道在玉中,故玉宸道君代表道,即为道之本,同时也是一。一即道之炁,即妙有。灵宝天尊既是无极,也是一,玉宸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分身。

《上清宝诰》(一):
“志心皈命礼,居上清境,号灵宝君,祖劫化生,九万九千余梵炁。赤书焕发,六百六十八真文,因混沌赤文而开九霄,纪元洞玉历而分五劫。天经地纬,巍乎造化之宗。枢阴机阳,卓尔雷霆之祖。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玉宸道君灵宝天尊。”
解读:
可见灵宝天尊就是内含先天一炁的雷祖,雷祖为土灵,土主黄色,故灵宝天尊为元黄之炁。

《上清宝诰》(二):
“志心皈命礼。上清真境,禹余天宫.紫微琼台之中,玄都玉京之上,接元始虚皇之统系,超西那玉国之根苗,入黍米珠,尽挹真玄之精粹,在香林苑,屡谈秘要之筌谛,妙德难思,神通莫议,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无量度人,灵宝天尊。”
解读:
“入黍米珠,尽挹真玄之精粹”,可见灵宝天尊就是元始天尊的黍米珠,即代表道的一,灵宝天尊实为元始天尊之分身。灵宝天尊住在玄都玉京,七宝玄台(金阙宫)之紫微宫中。上清和太清皆住在紫微宫中。

《三極至命筌蹄》:“一點成丹黍米珠。(註)一點者赤水玄珠也,大如黍米,故曰一點;成丹者,從微而著也”。
解读:
《圣经》里的“伊甸园”其实就是“一點园”,即黍米珠所住之园,即象征西方极乐世界。赤水玄珠即含水而又发出火光的金丹。

《上清宝诰》(三):
志心皈命礼。强名曰道,尊以为君。居上清七宝之玄台,为三洞九真之圣主。演说三乘教,鸿开众妙门。度圣成真,为上—下之梯级;安民保国,超劫运之始终。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灵宝天尊。
解读:
“强名曰道,尊以为君”:灵宝天尊就是道,故称太上道君和玉宸道君。
“居上清七宝之玄台”:即居七宝金阙宫。
“安民保国”:即“卓尔雷霆”之雷祖,为武神。
“三洞九真之圣主”:为三洞九真之主。《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道教经典分洞真﹑洞玄﹑洞神三部,合称“三洞”。《本际经》云:“若有经文,具十二部,应三洞者,是名正法”。《玉经隐注》云:“三洞经符,道之纲纪”。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三神分别演化出上清经、灵宝经、三皇文,合称三洞经书。《洞真》之教,以教主天宝君为迹,以混洞太无元高上玉皇之气为本。《洞玄》之教,以教主灵宝君为迹,以赤混太无元无上玉虚之炁为本。《洞神》之教,以教主神宝君为迹,以冥寂玄通元无上玉虚之炁为本也。
《云笈七签》中的《道教三洞宗元》条目中将神仙分为九品,称之“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圣”,这与西方极乐世界的九品往生相对应。

3、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道教宫观中的三清殿,都有道德天尊之神像或神位。因为其炁为玄白,故其神像常作一白须白发老翁,手执羽扇,居元始天尊之右侧位,被称为“后圣九玄金阙帝君” 、“太极金阙帝君”、“皇天上清金阙帝君”,也称为“上清金阙后圣九玄帝君”。全称“一气化三清太清居火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气所成日神宝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也称“万变混沌道德天尊至真上帝”,道德天尊之神诞日为农历二月十五日。骑青牛的道德天尊被称为“日神”,因为牛为日,日神道德天尊和日灵灵宝天尊都是大日如来。

《道德真经广圣义》(唐末杜光庭撰)卷之二:
“第一,起无始者,所言老君也。老君生於无始,起於无因,为万道之先,元气之祖也。无光无象、无音无声、无色无绪,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弥纶无外,故称大道。大道之身,即老君也。万化之父母,自然之极尊也。”
“第七,造天地者。老君乃天地之根本,万物莫不由之而生成。故立乎不疾之途,游於无待之场,御空洞以升降,乘阴阳以陶涎。分布清浊,开辟乾坤,悬三光育群品,天地得之以分判,日月因之以运行,四时得之以代谢,五行得之以相生。故於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亿万气之初,运玄元始三气而为天,上为三清三境。即始气为玉清境,元气为上清境,玄气为太清境是也。又以三清之气,各生三气三境,合生九气,为九天……此之九天各生三气,气为一天,合二十七天。通此九天为三十六天。则四民三界,上极三清是其数也。”
解读:
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为“万道之先,元气之祖”,就是大道之化身,也是元炁,就是造天地和万物万物的盘古神。

《云笈七签》引葛玄《五千文经序》称:“老君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起乎无因,经历天地,终始不可称载,穷乎无穷,极乎无极也。与大道而轮化,为天地而立根,布气于十方,抱道德之至纯,浩浩荡荡,不可名也。”
《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浊清之未分。”
《老子想尔注》:“道者,一也。一散为炁,聚为太上老君。”
解读:
“生乎太无之先”:太无即空旷虚无,虚空还不存在时老君就存在了。
“起乎无因”:非因缘所生。
“极乎无极也”:可见太上老君就是无极,就是道。
“生于无形之先”:太始生形,故在太始前就存在了。
“起于太初之前”:在太初之前就存在了,太初生炁,太初之前为道。
“道者,一也”:道生一后,一就是道。
“一散为炁”:一不聚集时就是以先天一炁的形式存在。
“聚为太上老君”:显现的太上老君就是由先天一炁聚集而成。

《道德真经广圣义》(唐末杜光庭撰)卷之二:“第四,应法号者。老君挺生空洞,变化自然,智慧无穷,圣德周备。形既莫测,号亦无边。在天为万天之主,在圣为万圣之君,在仙为万仙之总,在真为万真之先,在星为天皇大帝,在教为太上老君。或垂千二百号,或显百八十名,或号无为父,或号万物母,与大道而轮化,为天地而立根。浩浩荡荡,不可名也。约而言之,凡有十号,即降生之后,空中十方圣人赞十号是也。”
《犹龙传》云:“老君挺生空洞,变化自然,智慧无穷,圣德周备,形既莫测,号亦无边,在天为万天之主,在圣为万圣之君,在仙为万仙之总,在真为万真之先,在星为天皇大帝,在教为太上老君。或垂千二百号,或显百八十名,或号无为父,或号万物母,与大道而轮化,为天地之根原,浩浩荡荡,不可名也。约而言之,凡有十号,即降生之后,空中十方诸圣赞十号者是也。一号无名君,二号无上元老,三号太上老君,四号高上老子,五号天皇大帝,六号玄中大法师,七号有古先生,八号金阙帝君,九号太上高皇,十号虚无大真人。推此言之,由法身以归真身,由真身以合妙本,皆出处通感之迹也。”
解读:
太上老君为“万天之主”、“万圣之君”、“万仙之总”和“万真之先”,可见九天、九圣之主玉清元始天尊,九仙之主上清灵宝天尊、九真之主太清道德天尊其实都是太上老君,因为太上老君就是道和一。
太上老君有十号,一号无名君,二号无上元老,三号太上老君,四号高上老子,五号天皇大帝,六号玄中大法师,七号有古先生,八号金阙帝君,九号太上高皇,十号虚无大真人。

《神仙传》记载:上三皇时为玄中法师,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伏羲时为玉华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祝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颛顼时为赤精子,帝喾时为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为尹寿子,夏禹时为真行子,殷汤时为锡则子,文王时为文邑先生,一云为守藏史。或云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在吴为陶朱公。
《太上老君开天经》所称,“伏羲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无化子,一名郁华子,教示伏羲,推旧法,演阴阳,正八方,定八卦,作《元阳经》,以教伏羲……神农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大成子,作《太微经》……燧人之时,老君下为师……祝融之时,老君下为师,号广寿子……黄帝之时,老君下为师,号广成之……少昊之时,老君下为随应之……颛顼之时,老君下为赤精子……帝舜之时,老君下为师,号尹寿子……夏禹之时,老君下为师,号真行子……”
《太平广记》 引 《神仙传》:“或云上三皇时为玄中大法师, 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
解读:
上三皇是盘古氏、地皇、人皇,下三皇是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后三皇是伏羲、神农、黄帝。 太上老君经常以各种不同名字分身在神州下凡。

《上清后圣道君列纪》载:上清金阙后圣帝君李弘元,一讳玄水,字子光,一字山渊,乃地皇之胄、玄帝时人,后受书为上清金阙后圣帝君,上升上清,中游太极宫,下治十天。
《上清众经诸真圣秘》引《灵书紫文经》说“上清金阙后圣帝君李,讳元,一讳玄水,字子光,一字山渊。”
《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又引《金玄羽章经》说:“后圣九玄金阙帝君下为周师,改号为老子。”
《老子道德经序诀》(三国葛玄)云:“老者处长之称,君者君宗之号,以老君天上天下,历化无穷,先亿劫而生,后亿劫而长,天天宗奉,帝帝师承,故赐以太上老君之号”
解读:
太清道德天尊在玄帝(颛顼帝)时下凡为李弘元,后被称为“上清金阙后圣帝君”,简称“金阙帝君”,也称“金阙老君”。在周朝末期,道德天尊下凡为老子李耳,从此太上老君就被称为老子。

《抱朴子内篇·杂应》记载:“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阳,身长九尺,黄色,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鋋之剑,从黄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后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昱昱,此事出于仙经中也。”
解读:
周朝的李耳就是太上老君下凡。神龟就是水,先天一炁在水中,故其炁玄白的太上老君以神龟为床。老君为住在玉石里面的水中金灵,所以住在金楼玉堂里。白银代表金灵,五色云代表能发出五色光的先天一炁。道和一在土中居中央,道生青龙木、白虎金、朱雀火、玄武水分居四方。

《太清宝诰 》:
至心皈命礼 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总千二百之官君。包万亿重之梵炁。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阴阳,命雷霆用九五数。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解读:
太上老君就是道德天尊,化生为李耳,为人间留下《道德经》。太上老君是师宝,故常在人间出现以渡众生。而灵宝天尊为经宝,代表正法和真理。

道家三清像如下:三清衣服中皆有“弓”,此“弓”分左右,代表阴土和阳土,两土合一代表灵山和太极,三清皆是太极和住在灵山的金灵,即真如法身佛。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修真器用章》记载:“如意黄帝所制,战蚩尤之兵器也。后世改为骨朵,天真执之,以辟众魔。”
《撒迦利亚》 9:14 耶和华必显现在他们以上,他的箭必射出像闪电。主耶和华必吹角,乘南方的旋风而行。
解读:
玉如意其形状如同“乙”,代表土,头部如“心”字的甲骨,代表“心”,或头部上面画上云,代表先天一炁,真心即先天一炁。玉如意就是内有先天一炁的土灵,所以玉如意也代表先天一炁。土主黄色,故由代表土的黄帝制作玉如意。
灵宝天尊为元黄之炁,故手持代表土的玉如意。元始天尊为元始之炁,故持代表先天一炁(金丹)的宝珠。传说骑青牛的太上老君李耳紫气东来,紫气为木炁,巽木为风,故持风扇。青牛为火,火为南方,故也代表上帝乘南方的风而行。

《约翰福音》 15:26 但我要从父那里差保惠师来,就是从父出来真理的圣灵,他来了,就要为我作见证。
《马太福音》 23:10 也不要受师尊的称呼,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师尊,就是基督。
《马太福音》 26:64 耶稣对他说:“你说的是。然而,我告诉你们:后来你们要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
《启示录》 1:13 灯台中间有一位好像人子,身穿长衣,直垂到脚,胸间束着金带。
《启示录》 1:14 他的头与发皆白,如白羊毛、如雪,眼目如同火焰。
《神仙传•卷一•老子》云:“老子者,名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曲仁里人也。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或云,老子先天地生;或云,天之精魄,盖神灵之属;或云,母怀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谓之老子”
《约翰福音》 10:30 我与父原为一。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引东晋尹氏 《玄中记》云:“太上老君常居紫微宫, 一号天皇大帝, 一号太乙天尊, 一号金阙圣君(金阙帝君)。
解读:
三清为盘古神上帝的三个分身,名虽不同,但本质都是道和一,故都称为上帝。(勾陈)天皇大帝、太乙天尊和金阙圣君(紫微大帝)都是元始天尊的儿子,可见常居紫微宫的太上老君就是作为元始天尊的儿子,即基督教所称的上帝独子。
道宝元始天尊就是如来佛,就是玉帝,玉帝为元始天尊十号之一,玉帝就是耶和华上帝。经宝灵宝天尊就是代表一切真理的圣灵,而头发皆白坐在元始天尊右边的师宝太上老君就是坐在上帝右边的上帝独子耶稣,下到人间就是三位一体的基督,即三清合一的神,太上老君为一切众生之师,故名师宝。
在《西游记》中,住在道教三十三天的太上老君在弥勒菩萨的兜率宫炼丹,弥勒菩萨早已成佛,但是却被释迦牟尼封为法王子,即为释迦牟尼佛的儿子。可见,弥勒菩萨就是太上老君,虽然成为释迦牟尼佛的法王子,而实际上就是如来佛,所以太上老君常作元始天尊的儿子,其实就是自己做自己的儿子,其实并非真的儿子。玉清元始天尊和太清太上老君实为同一神,太上老君就是元始天尊,只是用了两个不同的名字和名分而已,故说元始天尊“常处二清”,称为上帝之子,以便于在人间传道。

2.06 章 唐虞时记载的主宰神帝俊和舜帝

《黄帝内经》第十三篇移精变气论:“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解读:
最早的“上帝”称呼出现在《黄帝内经》中,可见在约5000年前的黄帝时期,中国就有关于“上帝”称呼的文字记载了,远早于摩西于约3500年前所作的《摩西五经》和约伯留下的《约伯记》。

《史记•大宛传》(西汉司马迁):“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
《山海经表》(西汉刘歆):“ 已定《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离九州,任上作贡,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
《论衡》(东汉王充): “禹主行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所不至,以所见闻著《山海经》”。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东汉赵晔):“(禹)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
解读:
在大约4100年前的唐虞舜帝时期,舜帝委派大禹治水,由随行的伯益记录大禹的所见、所闻而汇集成书,名为《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四千多年前的重要古籍,是中国最古老的奇书之一。《山海经》的书名在西汉的《史记》中便有提及,在西汉国家藏书目录《汉书·艺文志》中有书名记载。《山海经》中有中国最早关于上帝帝俊的文字记载。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豹虎熊罴。”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兽,是使四鸟。”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五采之鸟,相乡弃沙。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
解读:
“合虚山”即太上无极虚皇大道君元始天尊所居住的玉京山,道如虚无之体,故代表道的山就称合虚山,即灵山。艮山之灵里面藏离火之灵,故合虚山为“日月所出”。
“帝俊生中容”:中容代表内为虚空之中央土,帝俊就是元始天王盘古,就是道。
“帝俊生黑齿”:黑齿代表坎水,水主黑,这是道生坎水。
“五采之鸟”:即五彩之鸟,就是朱雀,为火鸟,代表离火之灵。
“帝俊生晏龙”:晏龙谐音即炎龙,代表木火,这是道生木火之灵。
“帝鸿生白民”:白民就是白帝,即黄帝之长子少昊,可见帝鸿就是帝鸿氏轩辕黄帝。
“帝俊生帝鸿”:即道生土灵,即元始天尊盘古上帝生人皇黄帝。
从以上可知,俊帝就是道,生虚空和先天五行之灵。轩辕黄帝为元始天尊之子天皇大帝,也是雷祖。可见帝俊就是代表道的盘古神,即元始天尊上帝,帝俊为中国历史经典中最早出现的上帝之名。

《山海经·海内经》载:“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应该是侄子)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禹、鲧是始布土,定九州。
《世本》中说:“神农氏……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
解读:
“帝俊赐羿彤弓素矰”:羿就是射太阳的后羿,是尧舜时期的人物,后羿的彤弓来自帝俊。羿者义为鸟张翅旋风而上,故羿就是能冲腾而上的土灵,后羿就是帝俊的土灵在人间的化身。弓为土灵,彤为红色,代表火,故彤弓为有火的艮土之灵。可见后羿就是黄帝再来。
“晏龙是为琴瑟”:晏龙就是最早造琴瑟的神农炎帝,也是帝俊上帝之子,为三皇之一的地皇。

《山海经•大荒西经》:“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
《山海经·大荒南经》则云:“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
《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自商以来祀之。”
解读:
舜帝和后稷及后稷侄子叔均皆是历史人物。从肉身而言,后稷是帝喾的元妃姜原践巨人迹所生,原名为弃,是尧帝的兄弟,帝喾是黄帝的曾孙。
从灵的角度而言,后稷即道所生之木灵。稷本身为木,就是青帝。稷之弟台玺生叔均,叔均谐音就是树君,即阳木之君,即青帝之子,即龙三太子,阳木藏火,火为牛,故叔均为耕祖。叔均为木,故能“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尧舜时期,后稷为司农之神,也被称为稷神、农神、耕神、谷神。
“巨人迹”就是上帝之足迹,即帝俊之足迹。帝喾元妃践之而怀孕,故后稷就是上帝之子,即帝俊之子,即盘古神之子。

《史记·三代世表》:“后稷母为姜嫄,出见大人迹而履践之,知于身,则生后稷。姜嫄以为无父,贱而弃之道中,牛羊避不践也。”
《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百度所找注释:
当初先民生下来,是因姜嫄能产子,如何生下先民来,祷告神灵祭天帝,祈求生子免无嗣,踩着上帝拇趾印,神灵佑护总吉利。胎儿时动时静止,一朝生下勤养育,孩子就是周后稷;怀胎十月产期满,头胎分娩很顺当。产门不破也不裂,安全无患体健康,已然显出大灵光,上帝心中告安慰,全心全意来祭享,庆幸果然生儿郎;新生婴儿弃小巷,爱护喂养牛羊至,再将婴儿扔林中,遇上樵夫被救起,又置婴儿寒冰上,大鸟暖他覆翅翼。大鸟终于飞去了,后稷这才哇哇啼。
解读:
因为后稷为周朝人的始祖,故周朝时的《诗经》称其为“先民”。从以上可见,“大人”就是帝俊,帝俊就是“上帝”。

《山海经·海内经》:“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
《路史•后纪十一》云:“女䓨(英)生义均, ……义均封于商,是为商均。”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帝王世纪》:“女英生商均。”
《史记·夏本纪》:“帝舜荐禹於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大禹辞辟舜之子商均於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
解读:
女䓨即女英,䓨字本义为长颈瓶,即观世音菩萨的陶瓷玉净瓶,为阳土石之灵。女英为舜帝之妻,女英和舜帝生下义均,义均即商均。舜帝的次妃子女英生商均,商均谐音即山君,即山神,象征女英为女艮山之灵,即阳山,即阳岩石。
“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可见帝俊上帝生舜帝,三身就是舜帝,所以舜帝在九嶷山死后化为三分石(舜公石)。 三身者三位一体的基督也,即三清合一,也代表法报化三身合一之佛。

《大荒南经》: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有渊四方,四隅皆送,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之所浴也。
《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
《帝王世纪》说舜“有三妃,元妃娥皇无子,次妃女英生商均,次妃登北氏生二女霄明、烛光。”
《约翰福音》 10:30 我与父原为一。”
解读:
舜帝姓姚,“三身之国”为姚姓,可见“三身之国”就是指舜帝所在的国家。“三身”即是舜帝。舜帝的妻子为娥皇,而帝俊之妻也叫娥皇,舜帝之妻就是帝俊之妻,帝俊下凡到人间就是名为“三身”且出生于南方的舜帝,可见,子就是父,父就是子。
“舜帝所浴”就是帝俊所浴,娥皇就是太元玉女之龙身木灵,也称天鹅仙子,故名娥皇,娥皇即月神嫦娥,嫦娥也称姮娥仙子。女英就是太元玉女艮石之灵。北为水,登为燈,登北氏代表藏有丁火的坎水之灵。舜帝的三个妃子就是太元玉女的阳土、阴木、水、丁火四个灵。
次妃登北氏生二女名为霄明和烛光。《国语·齐语》。注:“冰雪杂下者谓之霄”,霄明象征坎水之灵,烛光代表水中丁火。
在末世预言小说《红楼梦》贾宝玉就是舜帝再来,绛珠草林黛玉就是娥皇再来,薛宝琴就是女英再来,有热毒的薛宝钗就是登北氏再来。

《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解读:
帝俊能生日月,可见帝俊就是左右眼化为日月的盘古神上帝,就是元始天尊上帝,就是造日月的耶和华上帝。羲和谐音即溪河,即水神,即北登氏。水中有先天一炁,此先天一炁也常用甘甜的蜜糖象征,甜者甘也,故羲和住在甘水之间。太阳神扶桑大帝住在东海,日从海中出,故帝俊和水神生十日,十日与十天干对应。
常羲谐音即嫦溪,即水中嫦娥,即手持净瓶的娥皇,即月神,故能生十二个月亮,与十二地支相对应。

《山海经·海内经》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郭璞注:“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
《故事新编·理水》(鲁迅著):“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
《国语·周语下》:“舜之刑也亟(殛)鲧。”
《史记》记载:“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於羽山以死。”
解读:
可见舜就是上帝,舜命令火神祝融杀了鲧。息壤就是上帝的土灵,就是舜帝的土灵。

2.07章 周朝时记载的主宰神昊天上帝

昊天上帝的尊称最早在周朝时期正式出现,早于道教三清之名出现。昊天是儒教至高神位之天,是华夏部分朝代祭祀的最高神。昊天上帝也被称为皇天上帝、上帝、帝、老天爷,是世界的最高主宰神。昊天上帝即住在天中天(大罗天)发出日光的大日如来,即头顶有七十二色光的元始天尊,也是日灵灵宝天尊和日神太上老君。

《隋书·礼仪》(唐魏徵等撰):“五时迎气,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属,非祭天也。天称皇天,亦称上帝,亦直称帝。五行人帝亦得称上帝,但不得称天。”
《礼记•盛德》:“夫民思其德,心称其人,朝夕祝(祷告)之,升闻于皇天,上帝歆焉”
《吕氏春秋·季夏》:“令民无不咸出其力,以供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以祀宗庙社稷之灵,为民祈福。”
《小雅•正月》(西周初年至末年)注曰:“上帝,天之神也。程子曰:‘以其形体谓之天,以其主宰谓之帝。’”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西汉董君舒)云:“天者,百神之君也。”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云:“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云:“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解读:
儒家把主宰神盘古上帝称为天,或称皇天,也称上帝,为统管百神的君主。上帝造人,为众生之祖宗,为万物之祖。

《周礼》(西周开国元勋周公旦撰):“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燎祀司中、司命、观师、雨师”
《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
《通典·礼典》(唐代杜佑撰)云:“所谓昊天上帝者,盖元气广大则称昊天,远视苍苍 即称苍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讬之于天,故称上帝。”
解读:
在黄帝时期人们就知道有“上帝”存在,称之为帝俊,在周朝时改称为“昊天上帝”,周朝的皇帝都要祭祀昊天上帝。禋祀就是燔祭,为古代祭天的一种礼仪。先燔柴升烟,再加牲体或玉帛于柴上焚烧,跟犹太人的燔祭耶和华上帝是完全一样的,因为造诸天的耶和华上帝就是天帝,即昊天上帝。

《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史记·殷本纪》曰:“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赐姓子氏。”
《尚书•康诰》:“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邦民。”
解读:
轩辕黄帝的曾孙帝喾次妃简狄在洗澡时,天帝命令玄鸟(九天玄女,北登氏)下了个蛋给她吃而生下契,契为殷商的始祖。后来因为商纣王道德败坏,而周文王很有功德,故上帝命令周文王灭殷商纣王。周文王接受上帝的大命为王,统治殷国殷民。从这里可见,帝喾时期人们就开始称上帝为天,即昊天。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西汉董君舒):“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尚书·召诰》说:“有夏服天命。”
《尚书·汤誓》:“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
《诗经》:“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释:皇天上帝伟大而又辉煌,洞察人间慧目明亮。监察观照天地四方,发现民间疾苦灾殃。就是殷商这个国家,它的政令不符民望。想到天下四方之国,于是认真研究思量。上帝经过一番考察,憎恶殷商统治状况。怀着宠爱向西张望,就把岐山赐予周王。)
解读:
人间的帝王称为天子,即天帝之子,人间天子都是由上帝的旨意所决定,即君权神授,这是儒教的重要思想之一。上帝将人间的帝位赐予有道德之人,而剥夺无德之人的帝位。

《道德经》:“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箴言》 8:15 帝王藉我坐国位;君王藉我定公平。
《箴言》 8:16 王子和首领,世上一切的审判官,都是藉我掌权。
解读:
儒教君权神授思想与犹太人的《圣经》中圣灵上帝赐君权的说法是完全一样,也与《道德经》一致,上帝就是一。

《春秋繁露•郊祭》云:“天者,百神之大君也。事天不备,虽百神犹无益也。”
《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山祭天也。”
《礼记·郊特牲》:“天神在上,非燔柴不足以达之。”
《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大宗伯》:“国有大故,则旅上帝及四望。王大封,则先告后土,乃颁祀于邦国、都家、乡邑。”(释:国家有凶灾,就旅祭上帝和望祀四方名山大川。王大封诸侯,就先告祭后土。然后向各诸侯国、各采邑、各乡遂和公邑颁布[所当遵循的]祀典。)
《诗经》:“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佑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 释:我将牛羊献上,祈求上天保佑,我昼夜不懈,敬畏上天威严)
《尚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祭祀上帝)
《水经注•渭水下》:“ (汉)成帝建始二年,罷雍五畤,始祀皇天上帝於長安南郊。”
解读:
周朝的大宗伯就是大祭司,燔祭上帝是《周礼》中最重要的部分。舜帝曾在湖南蓝山县百叠岭上筑坛祭祀天帝。天为主宰神,如果不祭祀天帝,即使祭祀百神也没有益处。

《尚书•汤誓》:“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释:夏氏有罪,我畏惧上帝的命令,不敢不去征伐他)
《尚书•益稷》:“惟动丕应徯志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用休。”(释:行为目标应与上帝的旨意一致,才不至于受到老天惩罚。)
《尚书•太甲》:“先王惟时懋敬厥德,克配上帝。”(释:先王勉励戒慎修德,与道相合,顺从上帝。)
《尚书•盘庚下》:“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释:祭祀上帝就将恢复我高祖成汤的大业,把我们的国家治理好)
《诗经·大雅·文王》 :“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释:这位文王小心翼翼,恭敬而努力地侍奉上帝,怀有很多上帝赐予的福。其德行光明又磊落,因此承受王位管理国家。)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秋七月,有神降于莘。惠王问诸内史过曰:‘是何故也?’对曰:‘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故有得神以兴,亦有以亡。虞、夏、商、周皆有之。’王曰:‘若之何?’对曰:‘以其物享焉。其至之日,亦其物也。’王从之。”
《吕氏春秋•季夏》:“令民無不咸出其力,以供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以祀宗廟社稷之靈,爲民祈福。”
解读:
人间帝王都必须顺从上帝的旨意,要尽心侍奉上帝才能得福,帝位才能长久。国之兴亡皆由神观国君之道德而定。有道德者,则兴之,无道德者则亡之。帝王应该祭祀皇天上帝为民祈福。

《尚书•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释:上帝降福于人民。)
《尚书•伊训》:“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尚书•泰誓下》:“上帝弗顺,祝降时丧。”(释:不顺从上帝,就降下丧亡的惩罚。)
《尚书》记:“帝尧命令义和,敬顺上天。”(释:尧帝命令义和要恭敬孝顺天帝)
《诗经•閟宫》:“上帝是依,无灾无害。”(释:依靠上帝就没有灾害)
解读:
上帝降福给恭敬孝顺他的善人,而降灾难给不顺从他的人和不善之人。

《诗经》云:“上帝临汝,无贰尔心。”(释:上帝降临,你们不要有二心)
《申命记》6:5“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 神”
《马太福音》6:24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事奉 神,又事奉玛门
解读:
儒家思想与《圣经》思想都强调要一心一意爱上帝。

《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解读:
儒教尊孔子为祖,孔子为儒教创始人,如今很多人都以为孔子不信神,不信上帝,这是他们的误解。
“怪力乱神”是指鬼神,即鬼道里面有大神通的鬼,而不是指天上的主宰神上帝。

《孔子家语•郊问》:定公问于孔子曰:“古之帝王,必郊祀其祖以配天,何也?”孔子对曰:“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天垂象,圣人则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孔子家语•问礼》:“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焉,非礼则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之交焉。是故君子此之为尊敬,然后以其所能教顺百姓,不废其会节。’”
解读:
可见,孔子宣传要以礼侍奉天地之神,侍奉天地神之礼就是祭祀皇天后土,皇天就是天神,即是上帝。郊祀即祭祀上帝,就是由天子亲自在郊外举行的燔祭。

《论语•述而第七》:“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解读:
可见孔子有病的时候曾向神祷告,所以孔子信神拜神。

《论语.八佾》:“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家神),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论语》中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解读:
孔子信奉天帝,认为如果人得罪了天帝,那么再怎么祷告也是没有用的。

孔子编辑的《诗经》中44次提到上帝。孔子注解的《周易》也提到“上帝”,如下:
《象》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彖》曰:“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

在末世预言小说中的内容如下:
《封神演义》第一回:“商容奏曰:‘女娲娘娘乃上帝神女,生有圣德;那时共工氏头触不周山,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女娲乃采五色石,以补青天. ’”
《封神演义》第十五回:“又因昊天上帝命仙首十二称臣;故此三教并谈,乃阐教、截教、人道三等,共编成三百六十五位成神”
《西游记》第五回:“只为妖猴欺上帝,致令众圣降凡尘。”
《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先主起而视之,上首乃云长,下首乃翼德也。先主大惊曰:‘二弟原来尚在?’云长曰:‘臣等非人,乃鬼也。上帝以臣二人平生不失信义,皆敕命为神。哥哥与兄弟聚会不远矣。’”
《水浒传》第一回:“天子看时,乃是参知政事范仲淹,拜罢起居,奏曰:‘目今天灾 盛行,军民涂炭,日夕不能聊生。以臣愚意,要禳此灾,可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就京师禁院,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奏闻上帝,可以禳保民间瘟疫。’仁宗天子准奏。”
解读:
这四本名著中皆有上帝之名,可见中国人从黄帝时期,到商周,到唐宋,再到作者所在的明清时代,中国人都信仰上帝。上帝的仙首十二为元始天尊的十二个弟子,可见昊天上帝就是元始天尊。

2.08 章 汉代记载的主宰神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也称玉皇上帝,简称玉帝或上帝,全称为“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玉皇大帝是道教之天地主宰,被称为“玉皇大天尊”、“高上玉皇”、“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玉皇赦罪天尊”、“玄穹高上帝”、“天公”、“玉帝”、“老天爷”。 在中国神话历史中,玉皇大帝的名号出现得比较晚,到宋朝时,由宋真宗为高上玉帝加尊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
按照道教说法,玉皇大帝犹如人间的皇帝,他上掌三十六天,下辖七十二地,掌管神、仙、圣、人间、地府的一切事物。玉帝得元始天尊秘授赤字玉文而开天执符,主承太上无极大道之法旨而含真御历,金阙四御辅助,北极四圣佐护,神霄九宸大帝拱卫,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统领万圣。
玉为美石,即内有金灵的石头,所以玉既能代表土,也能代表金灵,即能代表真心,因为真心必在土石中,玉帝即玉之最上等者。帝从辛,辛为金,金帝就是先天一炁法身佛。

《太上洞玄灵宝十号功德行因缘妙经》(隋唐)曰:“我本师大圣元始天尊,虚无自然妙道化身,从不可名言,尘沙劫来,济度一切众生,入无上道,具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十号圆满,或相千光相,或现无边相,或相大身相,或现小身相,或变身入黍米之中,或开毛孔纳无边世界,或掌三千大千世界,或雨甘露洒热恼众生,或作帝王制伏暴乱,或为贤佐匡扶有道,或有圣君爰降为师,有如是功德神通妙相莫能穷,叹而有十号,赞扬总名。是故十号者,无上道,元始,太极,高皇,光明,玉帝,正法王,大慈父,仙真师,天尊。”
解读:
无上道(无极)、太极和玉帝都是元始天尊,可见玉帝就是道教的元始天尊,为众生之父,故称大慈父。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大罗之天,在众天之上;紫微之宫,处乎玉清之上,焕乎紫虚之中。明道既彰,大罗之天则郁然澄清,七宝之树各生一方,弥覆一天;八树弥覆八天,包罗众天,故曰大罗也。……大罗之天上有玉京之山,山有七宝玄台,台在七宝城,城中有玉清之殿,高上玉皇治乎其中也。”
解读:
在三十五天之玉清天之上是三十六天,即大罗天,大罗天为元始天尊所治。大罗天有玉京山,在此山上有七宝玄台,即有金阙宫。在金阙宫有上、中、下三宫,中宫为紫微宫(紫微垣),上宫就是盘古真人元始天尊和太元玉女所住,即玉皇所住在大罗天玉清之殿(即太微宫,即太微垣),可见玉皇就是大罗天的元始天尊。

《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汉•张良)详细叙述了玉皇的出身和来历:很久以前,有个光严妙乐国,国王净德和王后宝月光老年无子,于是令道士举行祈祷,后梦太上道君抱一婴儿赐与王后,梦醒后而有孕。怀胎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生于王宫。太子长大后继承王位,不久舍国去普明香严山中修道,功成超度。经过三千劫始证金仙。又超过亿劫,始证玉帝。
《搜神记》(东晋初史学家干宝着)载:“按玉皇大帝圣纪所载云:往昔去世有国名号光严妙药,其国王者名曰净德。时王有后,名宝月光。王乃无嗣,常因每日作思惟;我今将老而无太子,身若崩灭,社稷九庙委付何人?作是念已,即便敕下诏诸道众,于诸宫殿依诸科教悬诸盖,清净严洁广陈,供养六时行道,偏祷真圣,已经半载,不退初心。忽一夜,宝月光皇后梦太上道君,与诸至真金姿玉质清净之,驾五色龙舆,拥大景旌施荫,明彩霞盖。太上道君安坐龙舆,抱一婴儿,遍身毛孔放百亿光照 ,诸宫殿作百宝色,幢节前道,浮空而来。是时,皇后心生欢喜,恭敬接礼,长跪道前曰:君言今王无嗣,愿乞此子为社稷主伏,愿慈悲哀愍听许。尔时道君答皇后曰:愿特赐汝。皇后礼谢。道君后而乃收之。皇后收已,便从梦中归觉而怀孕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于王宫。当生之时,身宝光穆,充满王国,色相妙好,观者无不赞赏。
《历代神仙通鉴》(一名《三教同原录》明末清初徐道编撰)卷一中记载:至昊天界,有国名光严妙乐国,其国王名净德时王,妻宝月光王后,惟以仁慈侧隐加之国人,躬行五岭未尝少懈,直使民安物阜灾害不兴。但以年老无子为不足。二真一入其境即知其诚心向道。勇猛黄老(即中黄子,初开天地时五老之一)曰:因缘在是矣。元始曰:若以清虚至真之气投圣德仁厚之身,托孕成胎必生神明之子,定为三才之圣,上真以为如何?黄老点头,即将碧玉瑶光如意吹口真气,此乃天外灵宝,遂变一婴孩身。这时净德时王在寝室中忽见祥光照耀宫殿,作百宝色。有许多仪仗,护一九龙辇,浮空而来,中坐二翼人皆施法象,上首高真抱一小儿面园耳大,眉清目秀,遍体毫光罩定。国王与王后心甚欢喜,恭敬接礼长跪道前。二真曰:下愚无嗣愿乞此孩为子,伏惟哀润听许。黄老曰:此子根器不凡,必证无极高上之品,汝善育之,国王上前拜领,二真从宝椅中托出递给,国王双手来接,重如山岳,挣出一身大汗,恍然而觉,是一梦,急召王后言之,所见相同。至此后,国王精神倍长,三年后王后生下一圣明王子。自幼即舍国修道,经三千二百劫,始证金仙,号曰:清净自然觉王如来。又经十万劫,方证玉帝,总执天道之神。
解读:
从以上可知,玉皇大帝之名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汉代。正月即一月,代表先天一炁,初九日代表九炁,即木炁,午时代表火,此“婴儿”即有先天一炁的火龙。清虚至真之气即地官清虚大帝,即有龙身的南方炎帝,为元始天尊之子,即三清之子。
玉皇大帝为天、地、人三才圣人,即天皇、地皇和人皇合一之圣人。玉帝是通过在人间修道而成就的佛,故称“清净自然觉王如来”。所谓在人间成就的佛,其实就是三清之低级分身化为人,然后通过无量世在人间的修行,不断积累功德和福德,最后证到自己原来就是三清,即变成了三清,即在人间成佛,就是道成肉身之三位一体的基督。佛其实就是玉帝,但因为三清以佛的名义在人间出现的次数多,而玉帝在人间则极少出现,故说成佛后还要经历十万劫才能成玉帝。玉帝出现在人间,则不仅仅要以佛的名义出现,且要统一人间和号令三界。 玉帝为“总执天道之神”,就是天帝,即昊天上帝。

《玉帝圣号同异考》(《道藏》皇经注解卷一):“此玉帝号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是帝宰诸天,永不毁沦。”
解读:
住在金阙宫的玉皇大帝就是昊天上帝,所以称为“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为居住在最高天之大罗天的道上帝,故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玉帝是元始天尊的分身,是道的化身,代表道,即代表永生不灭的无极神和太极神,故说“是帝宰诸天,永不毁沦”。玉帝下凡证道后还是玉帝,一切佛其实都是同一佛,一切佛都是地官清虚大帝在人间证道所成。

《太上玄灵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曰:“斗姆降以大药垂医治之功,燮理五行升降二炁,解滞去窒,破暗除邪,愆期者应期,失度者得度。安全胎育,治疗病疴,职重大医。生诸无众月之明,为北斗星之母。斗为之魄,水为之精,主生。”
《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曰:“在昔龙汉,有一国王,其名周御,圣德无边,时人禀受八万四千大劫,王有玉妃,明哲慈慧,号曰紫光夫人,誓尘劫中,已发至愿,愿生圣子,辅佐乾坤,以裨造化。后三千劫,於此王出世,因上春日,百花荣茂之时,游戏后苑,至金莲花温玉池边,脱服澡盥,忽有所感,莲花九包,应时开发,化生九子,其二长子,是为天皇大帝,紫微大帝,其七幼子,是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之星”
《先天神后斗姆元尊大道九皇真经》之《斗父宝诰》:“尊居万乘,道贯三才。龙御北宸,位正玄都之上;凤台西域,运合紫微之中。天人孕秀玉华池,感金莲之九苞;圣母结胎生竺国,现玉相于中天。纪纲造化而统制乾坤,掌握阴阳而运行日月。圣父乃九皇之父,国皇乃万象之皇。率土苍生,咸蒙化育。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斗父龙汉祖劫,周御国王天尊。”
《先天神后斗姆元尊大道九皇真经》之《斗姆宝诰》:“志心皈命礼,西天竺国,大智光中。真空妙相法王师,无上玄元天姆主。金光烁处,日月潜辉。宝杵旋时,鬼神失色。显灵踪于尘世,卫圣驾于阎浮。众生有难若称名,大士寻声来救苦。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圣德巨光天后,摩利攴天大圣,先天斗姆元君。志心归命礼:太初神后,天竺圣人。主宰魁罡,往来印度。躬居高上之境,极建大中之天。统摄万灵,游行三界。丹成九鼎,道济群生。”
解读:
斗父和斗姆就是生北极星紫微大帝、勾陈星天皇大帝和北斗七星的父母。斗父为龙汉祖劫时期的国王周御,为一切圣人之父,即众圣之父,简称圣父。万象之皇就是先天一炁之皇,就是圣父,即玉皇大帝,为天国的皇帝,故“统制乾坤”
斗姆就是国王之妻紫光夫人。紫炁为木炁,光为离灵,玄都的金莲就是水中有先天一炁的莲花。紫光夫人在玄都之上的紫微宫生下北斗九皇君。斗为其魄,魄为金,水为其精,金藏水中,故在《封神演义》中称斗姆元君为金灵圣母。
“圣德巨光天后”:为天帝之后妃,即玉皇上帝之后妃。
“太初神后”:太初代表先天一炁之元始天尊,故斗姆元君为先天一炁之后妃,即元始天尊之后妃,为水木之神太元玉女,可见斗父就是元始天尊,就是玉皇上帝,而斗姆就是太元玉女。

《绝句六十四首》(张伯端)云:“道自虚无生一炁,又从一炁立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
《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云:“太上元始天尊日以先天阳炁化玉皇大帝,夜以先天阴炁化斗姆元君,为天下阴阳之宗。”
《创世记》 1:26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约翰福音》 17:11 从今以后,我不在世上,他们却在世上;我往你那里去。圣父啊,求你因你所赐给我的名保守他们,叫他们合而为一,像我们一样。
解读:
无名之道(无极神)生出先天一炁来,化为太极,即有名之三清。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是太极,也是无极,为道之化身。太极至尊元始天尊分化出有木炁的先天阴炁(真阴)太元玉女后,自己就称为先天阳炁(真阳先天一炁),此先天阳炁之元始天尊就是圣父玉皇大帝,即圣父耶和华上帝。太元玉女就是斗姆元君,即周御国王的皇后。太极含阴阳,此阴阳合在太极里面,并没有分开,即天地未分,故称先天阳炁和先天阴炁,阴阳没有分开的太极就是先天一炁或称混元炁,如同一个硬币有两个不可分的面。太极里面的先天阳炁玉皇大帝能完全代表太极和无极,就是元始天尊。
“我们的形像”就是圣父玉皇大帝的形象和斗姆元君的形象,即圣父元始天尊和太元圣母的形象,有圣父则必有圣母。

《玉皇弥罗宝诰》一:“志心归命礼,弥罗无上天,妙有玄真境。渺渺紫金阙,太微玉清宫。无极无上圣,无无复光明。寂寂浩无宗,玄范总十方。湛寂真常道,恢漠大神通。穹苍真老,妙圆清静。智慧辩才,至道至尊。三界师,混元祖。无能圣主,四生慈父。高天上圣,大慈仁者。十号圆满,万德周身。无量度人,拔生死苦。众圣之王。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金阙、云宫九穹、历御万道、无为大通明殿、昊天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解读:
“弥罗无上天”:即天中天,即大罗天。
“渺渺紫金阙”:就是元始天尊所住的“渺渺金阙”,即金阙宫。
“太微玉清宫”:在《皇經集注》卷一中称之为“太上玄微玉清宮”,其实就是金阙宫中的上宫,即大罗天的玉清宫,而不是在玉清天。
“无极无上圣”:代表无极神,即代表道,所以住在大罗天。
“三界师”:即三界一切众生之师。
“混元祖”:即混元一炁之太极。
“四生慈父”:即众生之父。四生分别为:一、胎生,如人畜;二、卵生,如禽鸟鱼鳖;三、湿生,如某些昆虫;四、化生,无所依托,唯借业力而忽然出现者,如诸天与地狱及劫初众生。
“万德周身”:即有一切德,即万德庄严的如来佛。
“无能圣主”:即无为之主,即无能胜之弥勒佛,无能即无为。
“众圣之王”:即万王之王耶和华上帝,即神仙之王。
“玄穹高上帝”:即天上的最高阶上帝。
“太上开天执符”:即开天辟地的盘古神。
“云宫九穹”:即第九天的云宫,即最高的云宫,云喻为先天一炁。
“昊天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玉帝全称为“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玉皇大帝就是昊天上帝,上帝住在大罗天玉京山,为大罗天之主,故名玉帝。

《玉皇弥罗宝诰》二:
志心皈命礼,太上弥罗无上天,妙有玄真境。渺渺紫金阙,太微玉清宫。无极无上圣,廓落发光明。寂寂浩无宗,玄范总十方。湛寂真常道,恢漠大神通。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大罗天帝。太极圣皇。化育群生。统御万物。渺渺黄金阙。巍巍白玉京。若实若虚。不言而默宣大化。是空是色。无为而役使群灵。时乘六龙。游行不息。气分四象。斡旋无边。乾健高明。万类善恶悉见。玄范广大。一算祸福立分。上掌三十六天、三千世界。下握七十二地、四大部洲。先天後天。并育大慈父。古仰今仰。普济总法宗。乃日月星辰之君。为圣神仙之主。湛寂真道。恢漠尊严。变化无穷。屡传宝经以觉世。灵威莫测。常施神教以利生。洪威洪慈。无极无上。大圣大愿。大慈大悲。黄金金阙。白玉玉京。玄穹高上帝。玉皇赐福赦罪大天尊。
《清静经注》曰:“玉皇,非一天之尊,乃万天之主,三教之宗,最上无极大天尊,玄虚苍天高神。”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说文》:“辰,房星,天时也。”
解读:
“大罗天帝”:即大罗天的上帝,即元始天尊,即昊天上帝。
“最上无极大天尊”“无极无上圣,太极圣皇”:既是无极,也是太极,太极和无极是完全一体的,太极以无极为体,无极以太极为用。
“化育群生”:即化生和养育众生。《圣经》称“化生”为“造”,如造人和动物等。
“大慈父”:即众生之父, 也是圣父。
“统御万物”:万物之主。
“时乘六龙”:时也称天时,为东方青龙七宿之第四宿。黄道从房宿中间穿过,是日月五星的道路,“大明”之太阳从房宿始终。古人以地支划定黄道上十二个方位,靠的就是青龙房宿上的黄道,又将十二个方位按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巳亥分成六对,称为“六位时成”。太阳在黄道上经行六对位时,每个方位上的青龙房宿与乾卦六爻一一对应,如乾之初九爻为“潜龙勿用”,与季冬之月的丑月之东方青龙状态相对应。六龙为乾,乾为天为父,圣父玉皇大帝(天帝,先天之天)主宰诸天,且天行健如同“时乘六龙,游行不息”,
“乃日月星辰之君”:即造日月星之主宰神,为日月星辰之君父。
“为圣神仙之主”:为一切神仙之主,即主宰神,即万神之神。
“玉皇赐福赦罪大天尊”:天官赐福,地宫赦罪,两者皆其分身,故称天官和地官为其独子。

小说中的运用:
《西游记》第四十九回:“我当年在东洋海内,曾闻得老龙王说他的名誉,乃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混元一气上方太乙金仙美猴王齐天大圣,如今归依佛教,保唐僧往西天取经,改名唤做孙悟空行者。
解读:
孙悟空上灵山成佛就是有新名字的玉皇大帝。严格地说,混元一炁为有先天五行之灵混一的太极,太乙金仙即太一金仙,即太初时所生的先天一炁。混元一炁可以完全合一为先天一炁。

《西游记》第一回:“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解读:
《西游记》中的上帝就是玉皇上帝。

2.09 章 两仪神之太阳神东王公和月神西王母等

一、东王公和西王母
东王公被认为是“阴阳”中的阳神,与阴神西王母相对应。东晋葛洪认为王公与王母都是盘古和太元圣母所生。太极里面的真阴斗姆和真阳斗父一分离转化为两仪神就是太极生出东王公和西王母。

《神异经·中荒经》(西汉东方朔撰)载:“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围如削。下有石室,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会东王公也。”
解读:
昆仑山的“大鸟”就是艮土之灵。艮土之灵就是有阴阳两炁瓶的金翅大鹏雕,金翅大鹏雕就是庄子所说的鲲鹏,喻为昆仑山变成的大鸟。“一万九千里”代表“一”加“九”等于“十”,十为土灵。
“希有”谐音即“西有”,喻为此大鸟为西方极乐世界所有,即大罗天所有。希有大鸟“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左翼代表阴土之灵,右翼代表阳土之灵,这与伏羲女娲交尾图一致。

伏羲女娲交尾图如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观权衡规矩(医学术语),而知所主。”王冰注:“权谓秤权,衡谓星衡,规谓圆形,矩谓方象。然权也者,所以察中外;衡也者,所以定高卑;规也者,所以表柔虚;矩也者,所以明强盛。”
解读:
拿“矩”者就是伏羲,即东王公,“矩”为古代室外用的镰刀,代表主宰阳炁的兑阳灵。矩用以画直线,直线表刚,故代表阳炁。拿“规”者就是女娲,即西王母,“规”为室内用的剪刀,代表主宰阴炁的兑阴灵,规用以画圆,圆表柔,故代表阴炁。
东王公为阳龙身或雄蛇,西王母为阴龙身或雌蛇。上面左图正中央有翅膀的“大鸟”就是稀有大鸟,即土灵,即意。右图伏羲女娲头顶上的金丹就是一,就是左图中抱住伏羲和女娲的盘古神上帝,即元始天尊。
伏羲、女娲都是龙马身,故在左图下面有一匹龙马,龙马即木灵,头尾分别代表阴阳木灵。在龙马上的伏羲和女娲就是还没有在“稀有大鸟”背上中央相会的火中天魂伏羲和水中地魄女娲,代表分开了的阴阳两神,故此两神在龙马头尾分别捣药炼丹。伏羲女娲即同乘“大鸟”,同时入土灵,即上玉京山,即成就金丹。在右图中伏羲女娲头上的金丹就是太极,左图中盘古神将伏羲和女娲抱在一起,代表阴阳两神相会合一为盘古神,盘古神就是太极。太极生两仪,即盘古生东王公和西王母。

《神异经·东荒经》:“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载一黑熊,左右顾望。恒与一玉女投壶,每投千二百矫。设有入不出者,天为之嘘。矫出而脱误不接者,天为之笑。”晋张华注:“言笑者,天口流火灼。今天不下雨而有电光,是天笑也。”《艺文类聚·天部·电》引《神异经》为:“玉女投壶,天为之笑则电。”
《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五八)云: “日者,太阳之精,人君之象。日中帝君、仙官、神吏万众,皆修郁仪奔日之道。日为洞阳之宫,自然化生空青翠玉之林,天官采食花实,身生金光,日之精炁比生金鸟,栖其林,朝出旸谷,夕没崦嵫,一年一周天。日宫太阳帝君,上管周天二十八宿星君、天曹,注禄寿之司,常以三元万灵天官皆诣日宫检校世人罪福之目,进呈上帝诣之阳宫生籍,日魂吐九芒之炁,光莹万国,日名郁仪。”
解读:
天即天帝,即盘古神,即圣父玉皇上帝。东王公有“虎尾”,象征为虎身,虎为寅木,为阳木,为震木,震为初阳,即首阳。“载一黑熊”即骑黑熊,黑熊主要代表阴艮土之灵,木生长在阴土上,阴土即十字架,也称南山,东王公为南山虎,也称山君。玉女即西王母。东王公也是太阳神,即日中帝君,而 “日之精炁比生金鸟”,故称东王公“人形鸟面”。

《枕中书》(东晋葛洪撰):昔二仪未分……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涧积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姿绝妙,常游厚地之间,仰吸天元,号曰太元圣母。元始君下游见之,乃与通气结精,招还上宫。当此之时,二炁氤氲,覆载气息,阴阳调和,合会相成,自然饱满,大道之兴,莫过于此……元始君经一劫,乃一施太元母,生天皇,十三头,治三万六千岁,书为扶桑大帝东王公,号曰元阳父。又生九光玄女,号曰太真西王母,是西汉夫人。天皇受号,十三头,后生地皇。地皇十一头。地皇生人皇,九头,各治三万六千岁。”
《始学篇》(三国•吴项竣):“天地立,有天皇,十三头,号曰天灵,治万八千岁。”
《太平御览》引《帝系谱》曰:“天地初起,即生天皇,治万八千岁,以木德王。”
解读:
元始天王就是盘古神,就是元始天尊。盘古神生东王公和西王母,故东王公为盘古神之子。东王公为古代三皇中的天皇,以木德而称王,又称为扶桑大帝,为元阳父,就是金灵父,即阳金灵,即乾灵,故称天灵,阳木中有阳金灵。九光玄女即太真西王母,即西王母,即王母娘娘,为盘古神之女,为东王公之妹妹,也是东王公之妻。

《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汤谷”
《山海经.海外东经》:“汤(暘)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十洲记》曰:“扶桑在碧海中,上有太帝宫,东王所治,有椹树,长数千丈,二千围,同根更相依倚,故曰扶桑,仙人食根”
《真灵位业图》(南朝):图中将东王公排在上清左位,号为“太微东霞扶桑丹林大帝上道君”。
解读:
扶桑树为十个太阳所住的树,象征日从十字架中出,即从阴山出。在黑齿北代表在大海水中,即在亥水中。东王公主宰太阳,可见东王公就是太阳神,太阳从东海升起。
盘古神就是玉皇大帝,就是天帝,天帝住在太微宫,为太极。东王公为天帝之太子,为阳木,木为东,阳木中藏太阳之火,故称“太微东霞扶桑丹林大帝上道君”,太帝宫即大帝宫,即大帝上道君东王公所住的宫殿,即东宫。

《太平广记》(宋):“金母者,西王母也,木公者,东王公也。此二元尊,乃阴阳之父母,天地之本源,化生万灵,育养群品。木公为男仙之主,金母为女仙之宗。长生飞化之士,升天之初,先觐金母,后谒木公,然后升三清,朝太上矣。”
《吴越春秋》(东汉·赵晔撰):越人“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 ;立西郊以祭阴,名曰西王母。”
《九歌·东皇太一》(楚·屈原):“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历代神仙通鉴》(明):“木公至方诸……与金母二气相投,生九子五女。”
《吴越春秋》说:“木公至方诸,与金母二气相投,生九子五女。九子随东王公在碧海潜修,不涉他务”。
《玉芝堂谈荟·龙生九子》明·徐应秋:“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太平广记》卷一:“木公,亦云东王父,亦云东王公。盖青阳之元气,百物之先也。冠三维之冠,服九色云霞之服,亦号玉皇君。居于云房之间,以紫云为盖,青云为城。仙童侍立,玉女散香。真僚仙官,巨亿万计。”
解读:
“此二元尊,乃阴阳之父母”:东王公也称东皇公和东皇太一,即皇天上帝和太一神的东边分身,即木炁分身,为始阳之炁,木生火,火为日神,日为太阳,东王公为阳炁本源,主宰一切阳炁。西王母为皇天上帝的西边分身,为水金之灵,故称金母,金生水,水为太阴,故为阴炁本源,为太阴月神,主宰一切阴炁。东王公和西王母代表阴阳,化为天地和日月。当东王公和西王母一体时,东王公主甲乙木和火,西王母主水金,当两者分开时,东王公为阳木、丙火和阴水,因为水金与阴木(乙木)同在,故西王母为阴木、丁火、子水和金。东王公既可以是甲乙木(阴阳木),也可以是甲木(阳木)。太元玉女的太素木分成阴阳相连的甲乙木(如同开了花的大树)时就是太素木变成东王公。太素木如同一朵花,此花变成两朵连体的花,然后其中一朵变成大树,树花一体就是东王公了,此阳木树还可以还原为太素花。
“天地之本源”:东王公为乾,代表天,代表纯阳之炁。西王母为坤土,代表地,代表纯阴之炁,阴阳两炁化为天地。阴阳两炁变成的轻清之炁上生为天,阴阳两炁变成的重浊之炁下降变成地。
“化生万灵,育养群品”:东王公和西王母以阴阳二炁生万物和一切众生,故东王公为众生之父,西王母为众生之母。玉皇大帝为“四生慈父”,而东王公是众生之“元阳父”和“东王父”,两者皆是众生之父。可见,东王公本质上就是玉皇大帝(元始天王)的阳炁分身,能代表玉皇大帝,但常称为子。
“青阳之元气”:即元炁化作的青炁,即木,木为始阳,也称木炁为紫炁,故“以紫云为盖,青云为城”。东为木,为青色,故称阳木灵为东王公,也称木公。青阳之元气东王公也称玉皇君,代表与玉皇上帝一体。
“居于云房之间”:云房即先天一炁之房,即含有先天一炁的阴土之灵,即黑熊。
“生九子五女”:东王公所生的九子也称九头狮子,与九炁相应。五女代表五炁,即代表坎水,木在水中。

《云笈七签卷十八·三洞经教部经九·老子中经》曰:“东王父者,青阳之元气也,万神之先也。衣五色珠衣,冠三缝,一云三锋之冠。上有太清云曜五色。治於东方,下在蓬莱山。姓无为,字君鲜,一云君解。人亦有之,在头上顶巅,左有王子乔,右有赤松子,治在左目中,戏在头上。其精气上为日,名曰伏羲。太清乡,东明里,西王母,字偃昌。在目为日月,左目为日,右目为月。目中童子,字英明。王父在左目,王母在右目,童子在中央,两目等也。”
《三五历记》(三国徐整):“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
解读:
“万神之先”:盘古神之先天一炁化万神,木为震,震为初阳,有初阳才能破太极为两仪,故盘古所化万神中的第一个神即东王公,第二个神为西王母。
“王父在左目,王母在右目”“左眼为日,右眼为月”:东王公为太阳神,而王母为月神。
“其精气上为日,名曰伏羲”:精炁化为离火之太阳,太阳神东王父下凡就是伏羲。
“目中童子”:即金睛,即金瞳,即先天一炁之金灵,即玉帝的金童,即文殊童子。

《抱朴子·登涉》(晋•葛洪):“称东王父者,麋也。称西王母者,鹿也。”
解读:
熊走路慢象征阴土之灵,为阴山,即十字架,常用黑熊或黑色的金翅大鹏代表阴土之灵,熊为东王公的坐骑;鹿走路快象征阳土之灵,为阳山,常用白鹿、白鹤、白犬和白象来代表阳艮山之灵,鹿为西王母的坐骑。当然,这些黑白动物也可以代表没有分阴阳时的艮山之灵。
麋从米从鹿,米为火,故麋代表有火的阴灵山,也称南山和火焰山。麋又名“四不相(像)”,即非四象,即中央土。“四不相”正是元始天尊和姜子牙的坐骑,飞熊姜子牙即乘坐黑熊的东王公,熊从火,故代表有火的阴灵山。东王公坐在熊身上和姜子牙坐在四不相上就是象征他们入了土灵中,即化为雷祖。

二、东华帝君
《墉城集仙录》(唐):“在昔道气凝寂,湛体无为,将欲启迪玄功,生化万物,先以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木公焉。木公生于碧海之上,苍灵之墟,以主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亦号曰王公焉。”
《三教搜神大全》(宋元):“东皇公号日元阳父,考之仙经或号东王公,或号青童君,或号方诸君,或号青提君,名号虽殊,即一东华也。圣朝至元六年正月日上尊号曰:东华紫府少阳帝君。”
《上清灵宝大法》(南宋),所列圣位有“东华木公青童道君”
《长生殿·舞盘》:“紫气东来, 瑶池西望,翩翩青鸟庭前降”
《洗儿歌》欧阳修:“木星之精为紫气,照山生玉水生犀。”
《三辰通载》云: “天乙紫炁星续木之余,吉祥之曜也”
解读:
道(盘古)以东华至真之炁化生为东王公,故东王公又称东华帝君,因为是盘古之子,故也称青童君。东华至真之炁就是东王公的“青阳之炁”,即木炁。春为木,为少阳,为紫气,木主东方,故称东华帝君为东华紫府少阳帝君。
月孛属水,为水星之余气。罗喉属火,为火星之余气(又名天首星), 计都属土,为土星之余气。紫气属木,为木星之余气,也称天乙星。木星在龙叫贪狼(对应北斗七星之贪狼星),在穴叫紫气,紫炁和青炁都是木。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曰:“东华者,按《上清经》云:东方有飘云世界,碧霞之国,翠羽城中苍龙宫,其中宫阙,并是龙凤宝珠合就,上有五色苍云覆盖其上,故号苍龙宫也。乃是东华小童君所居之处。”
《紫书金根经》曰:“东华方诸青童宫有六门,门内周回三千里,东有青华门,西有玉洞门,北有琼门,东北有寒水门,东南有天关门。又曰:那弗台在上清境方诸东华山上,青童君所居。东华者,方诸宫名,东海青童君所居也。”
在南宋吕元素《黄箓罗天一千二百分位》(载《道门定制》卷三)中,东华帝君作为第九状所请的第一位神灵,名“水府扶桑大帝”,位居水府诸神之首。
《清微帝师宫分品》云:“水府扶桑大帝,主水雷龙部。付蓬莱都水司,旸谷神主,九江,四海、四渎、五湖”
解读:
东华小童君即青童君,即东华帝君,住在东方世界的苍龙宫,故为苍龙,即东海龙王,也称为旸谷神主,即太阳神。

《三教授神大全》卷一释曰:“东华者,以帝君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也,分治东极,居东华之上也。紫府者,职居紫府,统三十五四司,迁转洞虚宫较品真仙也。阳者主东方少阳之气,生化万汇也。帝君者,位东方诸天之尊,君牧众圣,为生物之主。”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东华帝君传》云:“凡天上天下三界十方男子之登仙得道者,悉所掌焉……迁转灵官职位,较量群仙功行,自地仙而至神仙,神仙而至天仙,天仙而转真圣入虚无洞天,凡三迁也,皆帝君主之”
《约翰福音》 1:3 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
《约翰福音》 1:4 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约翰福音》 12:46 我到世上来,乃是光,叫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里。
解读:
东华帝君就是五方天帝中的青帝,青为木,木为东方,古说“位东方诸天之尊”。东华帝君为众圣(神仙)之领袖,故说“君牧众圣”。东华帝君用光化生整个世界,故为“生物之主”,简称“主”,就是真光耶稣。

《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则曰:“帝君姓王,不知其名,世代、地理皆莫详。得太上之道,隐昆嵛山,号东华帝君;复居五台山紫府洞天,或称紫府少阳君。后示现于终南山凝阳洞,以道授钟离子。”
《金莲正宗记》云:“帝君姓王氏,字玄甫,道号东华子。在人间数百岁,殊无衰老之容,开阐玄宗,发挥妙蕴,阴功济物,玄德动天,故天真赐号曰东华帝君,又曰紫府少阳君。授度门人正阳真人钟离云房,嗣弘法教。所有圣远不能具述,全真之道,由此滥觞,故立之以为全真第一祖也。”
《仙传拾遗》云:“帝君盖青阳之元气,万神之先也。居太晨之宫,紫云为盖,青云为城,仙僚万亿,校录仙籍,以禀命于老君。所谓王姓者,乃尊高贵上之称,非其氏族也,斯言盖得之欤。”
解读:
东华帝君和东王公皆为“万神之先”,可见两神为同一神。居住在昆仑山的东华帝君就是与昆仑山西王母在一起的东王公,居住在终南山的东华帝君(紫府少阳君)就是骑九头狮子的太乙天尊,故终南山又称太乙山,居住在五台山的东华帝君就是骑青毛狮子时的文殊菩萨。东华帝君化名为全真派之第一祖王玄甫,授道法给八仙之钟离权。青阳之炁和紫炁皆是木炁,为太上老君之九炁的分身。

《东华帝君宝诰》(一) :“志心皈命礼,清微大道,无极神君。元始之化炁分真,紫府之潜龙勿用。称帝於方诸之山,职掌天阶仙籍。立阙于碧海之上,道称化育群生。三宫有管辖之司,八帝为无为之座。届期登台,南顾宛尔,紫炁东来,湛然真静。诞迪玄功,无上之君,群真之祖。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东华大司命,少阳帝主,扶桑帝君,东王木公天尊!”
《东华帝君宝诰》(二) :“志心皈命礼,紫府洞天,青阳化炁。掌握诸仙之籍,开阐法门之始。撰着黄庭与道德经,相为表里;提衡阆苑佐神宝君,秘以维持。青云结盖,紫炁联城。大悲大愿,大圣大慈。青阳起派,紫府东华帝君,辅元立极天尊。”
《东华帝君宝诰》(三) :“志心皈命礼,天仙统领,大道纲维。禀九炁之元灵,聚清微之妙奥。开敷丹法,阐抉先天。圆明自在映虚空,广大高明通无始。接济众生而愿弘誓重,拔超趣类而滞起沉升。朽枯受炁于东方,幽暗见光于赤地。朗宣正教,摄治邪踪。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主掌群仙宝篆,东华立极,大道帝君,传丹度世天尊。”
《东华帝君宝诰》(四):“志心皈命礼,东皇正炁。太乙明神。道德巍峨。胸怀磊落。为众生之大父。作万世之尊师。道冠天人。恩覃苍赤。紫府烧丹。育婴儿之正象。黄庭炼道。生奼女之真形。灵根植遍于古今。至深至厚。真种播余于宇宙。成佛成仙。奠东方之圣域。巍巍自在。护中土之神州。劫劫安宁。大慈大悲。至圣至神。东华大帝。甲乙高真。青虚一炁大天尊。”
解读:
“无极神君”“无上之君”“大道帝君”:代表无极神,即代表道,即代表元始天尊和盘古神。
“元始之化炁分真”“禀九炁之元灵”:为元始天尊之九炁(木炁)化身。
“紫府之潜龙勿用”“紫炁东来”:潜龙即震龙,即紫气,即东方之炁,即木炁。
“职掌天阶仙籍”“群真之祖”“天仙统领”:太清主九仙,上清主九真,东华大帝为三清之化身,故为九仙和九真之统领,即为万神之祖。
“道称化育群生”“为众生之大父”:即生化众生,即为众生之父。
“传丹度世天尊”:即以丹道度世人的天尊。
“东皇正炁”:即东皇一炁,即东皇太一,即东王公。
“太乙明神”:即太乙天尊,也称太一天尊。
“作万世之尊师”:即众生和众圣之永世师尊。
“甲乙高真”:东华帝君本为甲乙木, 即青帝,但常将乙木给西王母。东华帝君为甲木时则持乙木,乙木随甲木,如同树上开花。青帝一般是甲乙相连的状态,以甲木为主,以乙木为妻。如果甲乙完全合一为太素木,那就是太极之莲花仙子,即太元玉女。
“育婴儿之正象”“生奼女之真形”:乾为东华帝君,乾卦中爻之阳爻入坤化为坎,婴儿为坎水中金,即坎卦中的阳爻。太阳离火中有真水,此真水称为奼女,故太阳神东华帝君能变为奼女。
“成佛成仙”:一切佛(大仙)都是东华帝君下凡后与西王母合一化为太极(证道)所成,佛就是玉皇大帝,即盘古元始天尊。可见盘古元始天尊之子东王公可以变成盘古神元始天尊,可见子和父是同一个神。
“青虚一炁大天尊”:东华帝君为青炁和先天一炁,故称为青虚一炁。
“大道帝君”:东华帝君代表道。
“东华大司命,少阳帝主,扶桑帝君,东王木公天尊”:东华帝君也称少阳帝主,就是东王公,即扶桑帝君。

三、太乙天尊
《老子想尔注》:“道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
《易传•系辞上传》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炁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礼记·礼运》(战国):“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
《易纬·乾凿度》(西汉):“太乙取其数以行九宫。”郑玄注:“太乙,北辰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乙,常行于八卦日辰间,曰天一,或曰太一”
《淮南子•天文训》:“太微者,太一之庭,紫微宫者,太一之居”
《天官书》正义:“泰一,天帝之别名也”
解读:
“太一”即“泰一”,也称“太乙”,即土中“一”,为天帝之别名,即太上老君,即一先天一炁,也是混而为一的元炁,也称混元炁。“太乙”代表太初和太极,也代表无极,即代表道。紫微宫就是太一所居住的地方,所以太一神就是紫微大帝。“北辰之神”即北极紫微星,即北极紫微大帝。

《楚辞•九歌》的注释中说:“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曰东皇”
《楚辞补注》云:“太一,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曰东皇。”
《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
解读:
太一北极星化身为东皇,称为东皇太一,即东帝,即东华帝君。北极紫微大帝有五帝相佐,即紫微大帝能分身为五帝。北极为水,青帝东华帝君居于北极水中时就是紫微大帝,紫微大帝从北极水中出来到东方时就变成东华帝君。紫代表木炁,微代表先天一炁,太微就是太一,紫微大帝本身就有木炁和先天一炁,先天一炁就是东华帝君的金丹,即东华帝君的真心法身。太一就是太乙,因为太一紫微星可以变成东华帝君,东华帝君能代表紫微大帝,所以就称东华帝君为太乙天尊,因为《周易•说卦传》云:“帝出乎震”。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引东晋尹氏 《玄中记》云:“ 太上老君常居紫微宫, 一号天皇大帝, 一号太乙天尊, 一号金阙圣君。
解读:
太乙天尊住在紫微宫,就是紫气东来的太上老君。紫微大帝就天皇大帝(土),太乙天尊(木)和金阙帝君(金)在北极水中合一之太一神,常以北极紫微宫中的太乙天尊和金阙帝君代表紫微大帝。太乙天尊虽然为木,但是木中带有土金之灵。
上帝元始天尊变成圣父太极(第一个金丹),此圣父太极里的真阴和真阳两炁就是成玉皇大帝和斗姆元君,圣父太极分身为圣子太极(第二个金丹),就是亚当(亚丹)。亚当分身出夏娃就是圣子太极化两仪,此时的亚当(伏羲)就是太乙天尊,即东王公,而夏娃就是西王母。
玉皇大帝和斗姆元君为“天下阴阳之宗”,即阴阳的祖宗,而东王公(太乙天尊)和西王母为“阴阳之父母”。斗姆元君和玉皇大帝是圣父太极里面的真阳和真阴,而西王母和东王公是分离成了两仪之后天阴阳,当西王母和东王公再合一为圣子太极时,又变成了真阴和真阳,此时的圣子太极与圣父太极完全一样,故此坐在莲台上的太乙天尊与圣父玉皇大帝完全一样。

《上清灵宝大法》卷十:“太一救苦天尊,乃始青一炁,元始分形,九圣九真九仙之师,掌普度生炁之元,曰东极青宫长乐世界青玄上帝太乙元皇救苦天尊是也。次政十方亿劫应化天尊,非修证品位。真人盖元始上帝之皇裔,玄炁神化之分形也,治青玄左府。”
《云笈七签》中的《道教三洞宗元》条目中将神仙分为九品,称之“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圣”
《道法会元》卷三亦曰:“东华青华大帝,亦名东极青玄上帝寻声救苦天尊。居东极青华宫,又名东极妙严天宫。”
解读:
太乙天尊就是元始天尊的分身,太一元皇救苦天尊即太乙天尊,也称青玄上帝,也称东华青华大帝。太乙天尊的“始青”之炁即东王公的“青阳之炁”,太乙天尊的“始青一炁”就是元始天尊的“始青”和“一炁”之分身,就是东华帝君的“青虚一炁”。
太乙天尊的“东极青宫”就是东华帝君的“东华立极”之“苍龙宫”。太清统九仙、上清统九真和玉清统九圣,九仙、九真和九圣皆以太乙天尊为师,可见太乙天尊就是三清之化身,即道的化身,能代表三清,也就是能代表无极神,故东华帝君被称为“无极神君”,东华帝君就是三位一体的基督,就是耶和华神殿的两颗橄榄树。

《太乙救苦护身妙经》 载:“东方长乐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乙救苦天尊化身如恒沙数,物随声应。或住天宫,或降人间,或居地狱,或摄群耶,或为仙童玉女,或为帝君圣人,或为天尊真人,或为金刚神王,或为魔王力士,或为天师道士,或为皇人老君,或为天医功曹,或为男子女子,或为文武官宰,或为都大元师,或为教师禅师,或为风师雨师,神通无量,功行无穷,寻声救苦,应物随机。”
解读:
持乙木莲花的太乙天尊可以转化为太极,所以也能化为金刚神王,就是金刚力士,也就简称力士。太乙天尊既主管天界,也主管人间和地狱,也能化为欲界魔王波旬,也是天师和药神。

《太乙救苦护身经》:“忽见。帝君班中。有童子一人。步步蹑於莲花。稽首至(元始)天尊前。奏曰。臣乃太乙。为我师开化说法……众仙观见童子化一天尊。足蹑莲花。圆光照耀。手执柳枝净水。九头狮子左右从随。乘空而去……老君奏天尊曰。此圣威德。变化救生。从何而有。甚劫修行。惟愿应机。为众宣说。(元始)天尊曰:此圣在天呼为太乙福神。在世呼为大慈行者。在地狱呼为日耀帝君。在外道摄邪呼为狮子明王。在水府呼为洞渊帝君。汝知吾知此。是九阳之精。甚灵甚灵。汝可秘之。不可尽述。”
解读:
“童子”:就是被称为青童君的东华帝君,即太乙天尊。
“九头狮子”:即九炁,即木炁,为太乙天尊的木炁身,木为福星,故称太乙天尊为“太乙福神”。九头狮子分身出去就是《西游记》中的九灵元圣,即龙三太子,也称善财童子,即小狮子。而太乙天尊为大狮子,故被称为“狮子明王”。龙三太子就是太乙天尊的儿子。
“日耀帝君”:就是太阳神,在地狱的日耀帝君就是北阴酆都大帝之炎帝。
“九阳之精”:就是太阳之精,即离火之灵。
“洞渊帝君”就是水中龙王。
“汝是吾之气,吾是汝之根”:太乙天尊就是元始天尊的“始青之炁”,也是元始天尊的“九阳精”,是元始天尊的化身,所以能代表元始天尊。

《玄门日诵晚坛功课经》:“救苦天尊妙难求,身批霞衣屡劫修。 五色祥云生足下,九头狮子导前游。盂中甘露时常洒,手中杨柳不记秋。千处寻师千处降,爱河常作渡人舟。”
《太乙救苦救难天尊超度经》:“又见真人化一女子,身着火锦衬衣,披发跣足,蹑于莲花,手执金剑,圆光照耀,九头狮子,口吐火焰,绕于身形,乘空而去。”
《道教灵验记》:“(救苦天尊)坐五色莲花之座,垂足二小莲花中,其下有五色狮子九头,共捧其座,口吐火焰,绕天尊之身。于火焰中别有九色神光周身,及顶光中锋芒外射,如千万枪剑之形,覆七宝之座。”
解读:
“五色莲花”就是大莲花,即大龙女妈祖,即素女,即西王母的乙木之灵,也化身为观音菩萨之杨柳,太乙天尊的盂就是观音菩萨的净瓶。太乙天尊垂足的“二小莲花”即小龙女,即龙三公主。太乙天尊与西王母一体,所以两者可以任意分合,太乙天尊可以随时化为太极。太乙天尊化为太极后,就能化为手执金剑、足踏莲花的水火合一之神九天玄女。

《太乙救苦天尊宝诰》:“志心皈命礼。 青华长乐界。东极妙严宫。七宝芳骞林。九色莲花座。万真环拱内。百亿瑞光中。玉清灵宝尊,应化玄元始。浩劫垂慈济,大千甘露门。妙道真身,紫金瑞相。随机赴感,誓愿无边。大圣大慈,大悲大愿。十方化号,普度众生。亿亿劫中,度人无量。寻声赴感太乙救苦天尊青玄九阳上帝。”
解读:
太乙救苦天尊中有玉清元始天尊和上清灵宝天尊的应化之身,有玄元始三炁之应化身,即三清之应化身。太乙天尊就是住在东方青华长乐界的妙严宫,金庸小说《侠客行》中的长乐帮帮主石破天即太乙救苦天尊下凡,乐者玄也,道也,金也,木上有金丹谓之长乐(参看乐之甲骨文,由“玄白玄木”组成)。“九阳上帝”即太阳上帝。

四、太阳神三足金乌和月神三足蟾蜍
《玄中记》:“蓬莱之东,岱舆之山,上有扶桑之树,树高万丈。树颠有天鸡,为巢于上。每夜至子时则天鸡鸣,而日中阳鸟应之;阳鸟鸣则天下之鸡皆鸣。”
《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汉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乌。”
《史记·周本纪》:“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覆)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
《后汉书·天文志上》刘昭注引《灵宪》载有一则嫦娥奔月的神话:“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于有黄。有黄筮之,曰: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吉。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性命圭旨》:“太极以五行生三才,父母以此而育我体。我当以此而成还丹,孕于鸿蒙,生于坤腹,圆明闪烁,是为蟾光……性之初见,圆陀陀,光灿灿,状似流星。盖气质之性稍息,而元神真性乃现,如云开则月现,雾散则阳晖〔同“辉”〕。才见此物,分明便是元炁产矣,速急采取。譬之见贼便捉,勿令再逸。收归于鼎器之中,则一点元炁蟾光,终不可得而出矣。”
解读:
天鸡为太白金星,为先天一炁法身佛,也是《西游记》中住在光明宫且本相为大公鸡的昴日星官,即文殊菩萨。三足金乌亦称“金乌”、“踆乌”、“阳乌”、“太阳鸟”、“三足鸟” 。乌为乌鸦的简称,乌鸦代表火,不可见的火灵为青牛,青为黑色,火从阴土中出,故称为乌鸦。金乌即有阳金灵的乌鸦,三足乌即有三足的乌鸦。三足代表三炁,即代表离火之灵。三足金乌就是在小说《西游记》里能发出金光且住在树上乌巢中的乌巢禅师。
月中蟾蜍即阳土中的阴金灵,为嫦娥之真心法身。三足蟾蜍代表带有阴火(月光)的阳金灵,三足蟾蜍下凡时即道教中会雷啸神功的白玉蟾,土灵能打雷故会雷啸。会蛤蟆功的西毒欧阳锋代表化为魔王的西方阴金灵,就是三足蟾蜍之魔化身。

《三教搜神大全》卷五:“(灵官马元帅)收百加圣母而五百火鸦为之用。”
《封神演义》第六十四回:“且说罗宣将万鸦壶开了,万只火鸦飞腾入城,口内喷火,翅上生烟。”
解读:
灵官马元帅就是有三眼的华光菩萨,有三只眼,说明其为雷祖形象的火神,目为火。有三只眼的罗宣死后被封为火德星君,为火神。万鸦壶就是紫金红葫芦,即大势至菩萨的光明瓶,即盛火的阴土之灵,火鸦就是太阳离火。

五、西王母和慈航道人
西王母的名字早于东王公之名出现,西王母之名在四千多年前由伯益撰写的 《山海经》中就已经出现了。

《山海经•西山经》(唐虞•伯益):“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黄帝内经》:“发为血之余,肾其华在发”
《史记·天官书》:“五残星,出正东东方之野。其星状类辰星,去地可六丈。” 司马贞 索隐引 孟康 曰:“星表有青气如晕,有毛,填星之精也。” 张守节 正义:“五残,一名五锋……见则五分毁败之徵,大臣诛亡之象。”
《晋书·天文志中》:“十二曰五残,一名五鏠,出正东,东方之星。”
解读:
“蓬发”:发为黑色代表水,代表坎水之灵,故此“蓬发”代表水神九天玄女。
“戴胜”:是纺织机的经轴,后来用来比作女人的头上玉质饰品,起固定头发的作用,代表艮土之灵和其中的无上真心兑阴灵。西王母头上的戴胜与观世音菩萨头上坐着的佛所表达的意思一致,也常用金钗或玉簪代表法身佛。水中法身佛就是发中金钗,在《红楼梦》中称为薛宝钗,谐音为雪宝钗。
“豹尾虎齿”:母虎、母狮和母豹子都为阴木,就是观世音菩萨所骑的狮子或称金毛犼,就是素女。
“善啸”:啸为音,即能打雷和发出音乐之声的艮山之灵,为阳土之灵。
“司天之厉及五残者”:意思是王母掌管着上天的灾厉,西王母就是姜子牙之妻扫把星,即彗星,彗星主灾。五残者即从正东方出的五残星,代表木,毛为阴木,木为青色,故说“星表有青气如晕,有毛”
从以上可见,西王母居住在昆山上玉山(玉京山),她上有阴木、坎水和藏金的土灵。

《老子想尔注》:“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王母穴处昆仑之丘”
《穆天子传》卷三:“乙丑,天子觞西王母於瑶池之上。”
《淮南子·地形训》:“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悬圃…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九井九门,弱水环绕四周…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海内十洲记》(东方朔):“昆仑,上通璇玑……是以太上名山,鼎于五方,镇地理也。号天柱”
解读:
上有玉京山的昆仑山也称昆仑虚,象征艮灵,为撑天柱,故号天柱。天璇星即泰灵,代表元始天尊上帝,天玑星即巽灵风神,元始天住在昆仑山上面的玉京山,并与巽灵阴龙一体,即元始天尊乘坐九龙沉香辇,所以昆仑山通璇玑两星。
西王母住在昆仑山的洞穴中,即住在净瓶里面,即住在西方极乐世界。瑶池即有水的玉池,即观音菩萨的净瓶,瑶池水即净瓶里的坎水,坎水就是弱水。
“炎火之山”就是《西游记》中铁扇公主所管理的火焰山,即太上老君的紫金红葫芦。即大势至菩萨的光明瓶。
“九井九门”就是净瓶,所以西王母就是井龙观音,也称藻井九龙。在普陀山法雨寺九龙殿里面的观音像前上方的藻井里就有九条金龙,代表九炁之木,即净瓶里的柳枝,即西王母的阴木之灵。

《墉城集仙录》载:“金母元君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一号太灵九光龟台金母,一号曰西王母,乃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在昔道气凝寂,湛体无为,将欲启迪玄功,生化万物,先以东华至真之炁,化而生木公焉,木公生于碧海之上,苍灵之墟,以生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亦号曰王公焉。又以西华至妙之气,化而生金母焉,金母生于神洲伊川,厥姓缑氏,生而飞翔,以主阴灵之气,理于西方,亦号王母,皆挺质大无毓神玄奥于西方,渺莽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结气成形,与东王木公共理二气,而养育天地,陶钧万物矣。体柔顺之本为极阴之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内外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
《枕中书》:“西汉九光夫人,始阴之气,治西方。故曰木公、金母,天地之尊神,元气炼精,生育万物,调和阴阳,光明 日月,莫不由之。”
《列仙全传》:西王母是西华至妙之气化生而成,与东王公分掌天下三界内外十方之男女仙籍,配位西方,其神格仅次于三清,是降诞于神州伊川的道教崇高女神。
《文选·傅毅<舞赋>》:“啟太真之否隔兮,超遗物而度俗。”李善 注:“太真,太极真气也。”
《子华子·阳城胥渠问》:“太真剖割,通之而为一,离之而为两,各有精专,是名阴阳。”
解读:
道炁生东华帝君东王公和西王母。金母元君即西王母,也称王母娘娘或金母,为山洞中之极阴之炁,即太阴之炁,即坎水,为水神和海神,故降神于伊川,川为子水,或者伊川代表有四条河流经过的伊甸园。
九灵即九炁,这里为阴木,龟即坎水,山即玉京山,龟山即装水的净瓶。“厥姓”即谐音掘姓,厥之本义是指憋气发力采石于崖,故有土石之灵。“缑氏”谐音即狗氏,狗为戌,代表土,西王母就是后土娘娘,就是地母。
“母养群品”就是群生(众生)之母,即天上圣母,故下凡为女娲(夏娃)生人。西王母与东王父相对应。东王公为阳炁之主宰,西王母为阴炁之主宰。太极分阴阳后,由西王母主宰太极真气(先天一炁),故称太真,为月神。

西王母在道教也被称为慈航道人,末世预言小说《封神演义》中作为元始天尊的第九位弟子,为十二金仙之一,后来到西方极乐世界化为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根据道教说法,慈航道人的来历有二如下:
其一,据 《历代神仙通鉴》(明末清初•徐道)卷记载: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中有一女真,相传商王(3000多年前,早于释迦牟尼时期)时修道于此,已得神通三昧,发愿欲普度世间男女。尝以丹药及甘露水济人,南海人称之曰慈航大士。
解读:
此女真为慈航道人,其实就是观音菩萨,所以后人就把慈航道人的道场建成了观音菩萨的道场了。慈航真人有三个重要日子:农历二月十九,慈航诞生日;农历六月十九,慈航得道日,功成得道;农历九月十九,慈航飞升日,功德圆满,返回天庭,普度众生。

其二,据《太上洞玄灵宝圆通天尊慈航元君本行妙经》记载:“尔时。太上道君。於大罗境中。玉京山上。与大众说法论经。……时班中越出一真人。上白道君曰:臣於不久之前。下行於夫世。见有一修道之女。面容慈悲。身骑金毛雄狮。游行四方。闻苦救济。遇旱洒霖。无处不显。不知此女何来。与道何缘。道君微微顿首而曰:禅黎世界之中。妙庄国土之内。王号妙庄。庄王有女。讳字姓音。乃是通明殿中。玉驾前圣。奉令下生中土。生时有口不言。默默而过。年岁四春。庄王怒之。生汝何用。乃弃姓音于南浮桑。阿空山中。时经日长月久。云过雨休。姓音无粮。常日咽气。引月服精。自然充饱。忽与神人。会于阿空山顶。丹陵之舍。柏林之下。姓音勇伸右手。手题赤石之上。神人语姓音。汝虽不能言。可忆此文矣。姓音观视手下赤石。灵光顿悟。徐徐顿首。神人观毕。指点天空。遣朱宫灵童。灵童下降。
勤传姓音医治之术。授其采书入字之音。姓音得之真传。于是口开能言。叩首百拜神人。便欲山出阿空。神人叫住。示姓音随至跟前。姓音会意。尊进神人之旁。神人言曰。汝非等闲之辈。乃是通明之臣。昔受。天帝敕令而下降夫尘。转换坤身。以便方方阐教。处处度灵。
今授吾之妙法。虽非上顶密功。却乃济世之能。再授汝白玉净瓶一樽。樽中若现杨柳一枝。便是夫世受灾之时。汝须观其音向。闻其音丁随其音声。寻至救世。待此瓶杨柳不开。便是世人度尽。亦是汝回返通明之日。汝须谨记。
姓音尊领法示。百拜而退。时妙庄国内。受之枯旱之厄。天降赤光。地土生火。人民焦燎。殃者万半。穿地取水而百丈无泉。捣山觅源而千里皆乾。庄王巨惧。向天仰啸。是时。天开云路。显一女真。女真手持净瓶。净瓶中之杨柳。
突发豪光万丈。升空再而下降。来至火焰之上。点而三点。洒至三洒。时天降洪水。高至数丈。遇火即熄。遇焰便灭。顿时一片清凉。炎气全消。千里皆得救济。万灵得以解脱。庄王欣慰。向天叩拜。乃见女真原为姓音。一时心有所感。头叩不住。声声呼唤。姓音微微顿首。化形隐景而去。”
《洞玄本行经》云:“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君者(五老之一,也称五老为五帝),本姓郑,字仁安,大炎之胤,生于禅黎世界赤明天中。生有三气之云缠其身,朱鸟鼓翮覆其形。”
解读:
这个骑金毛狮持有杨柳枝和白玉净瓶且“姓音”的“仰啸”神女“圆通慈航元君”就是即南海观音菩萨,就是善啸的瑶池西王母。啸为西王母的艮灵所发,所以艮灵也称哮(啸)天犬。禅黎世界即南方禪黎世界赤明國土,即离宫,即《红楼梦》中警幻仙子和神瑛侍者贾宝玉所住的赤瑕宫,月光也是离火之灵。

《西王母宝诰》
“志心皈命礼。天池开泰,无极圣母,龙华盛会宴瑶池,万灵统御传教旨。诸仙献寿,列圣称觴,天威咫尺,功高德重,代燮全衡,仙主道宗。三千侍女,奏笙簧之天乐。百岁蟠桃,开金碧之灵园。救众生之苦难,洒甘露于尘寰。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无极瑶池大圣西王金母天尊。”
“志心皈命礼。灵钟神州,声驰阆苑。托体庚辛之乡,沐浴壬癸之境。玉楼重重,不数巫山十二。翠水叠叠,能教桃熟三千。清虚标徵实之奇,坤顺辖乾阳之柄。五老与为周旋,八洞时承懿旨。飞鸾开化乎女宗,驾鹤谈玄于净土。克推仙祖,允司妇仪。大悲大愿,至玄至仁。西华清灵金母,宏慈太妙无上元君。”
解读:
西王母即《封神演义》里面的瑶池金母,就是西方净土的观世音菩萨,为无极圣母,代表无极,代表道,所以西王母本质上就是太元圣母。有壬癸之坎水灵,太极分阴阳后,癸水跟随庚阳金和阳木,即跟随东王公,壬水跟随辛阴金和阴木,即跟随西王母。

《慈航天尊宝诰》:“志心皈命礼。庄王毓秀,受帝命而诞生。教阐南洋,奉敕旨而救劫。寻声感应,动念垂慈。圣德昭彰,玄功莫测。幽显昭苏而蒙恩济度,品物咸赖而荷惠生成。外道仰依,邪魔皈正。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寻声救苦救难,随心消厄消灾,碧落洞天帝主,圆通自在天尊。”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昔於始青天中,碧落空歌大浮黎土,受元始度人无量上品。 幽栖曰:昔,往也。始青天,即东方九炁青天也。在圆罗之上,出东极之表。始者,五方建首之名;青者,东方九炁之色。碧落空歌大浮黎土, 此天炁青碧,霞廓落,故云碧落。灵风琼树,空中鼓歌,故云空歌。大浮黎土者,即东极大浮黎之国也。”
解读:
东为木,慈航天尊主宰阴木之灵,为青莲神。木为青色或称青碧色,故慈航天尊为碧落洞天帝主,住于东方东极大浮黎之国,在佛教称东方持国天王。

六、东王公和西王母接引九品仙人上九天。
《尘外记》记载:“山上有东华台,帝君常以丁卯日登台四望学道之品者。凡仙有九品,一曰九天真皇,二曰三天真皇,三曰太上真人,四曰飞天真人,五曰灵仙,六曰真人,七曰灵人,八曰飞仙,九曰仙人。凡此品次,升仙得道之时,得先拜木公(东王公),后谒金母(西王母),此后才得升入九天,入参三清,拜太上而观元始。故汉初有小儿歌谣曰:‘著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
解读:
道教的九品仙人等同佛教西方极乐世界的九品莲花。修道成仙者先拜东王公,后谒西王母(修命),然后升九天拜三清,这等同于念佛往生者得阿弥陀佛和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接引。先拜东王公即先见元神(明心见性),后谒西王母即得水中金丹(复命),然后见三清即成就阳神(太极法身)。

《封神演义》第五十五回:道姑道:“吾非别人,乃昊天上帝亲女,瑶池金母所生,只因那年蟠桃会,该我奉酒,有失规矩,误犯清戒,将我谪贬凤凰山青鸾斗阙。吾乃龙吉公主是也。”
解读:
瑶池金母就是住在瑶池的西王母,西王母为昊天上帝之妻,而元始天尊之妻为太元圣母,可见西王母本质上就是太元圣母,那么东王公就是昊天上帝。不过要东王公与西王母合一为太极之时才能变身为昊天上帝,在没有合一之时,东王公就是昊天上帝的儿子。龙吉公主就是西王母的阴木之灵,为阴龙,也称素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