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章 夔、龙、迦叶、阿难遵者、彼得和安德烈

一、夔为雷祖,龙为天蓬元帅
《书•舜典》:“伯拜稽首,让于夔龙。”孔传:“夔龙,二臣名。”
《史记•五帝本记》:“天下归于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
解读:
夔和龙是舜帝的左右大臣,其实就是舜帝左右胁侍,是从舜帝里面分身出来的,舜帝是紫微星,也是玉皇大帝,也就是如来佛,也是雷祖。而夔就是舜帝的雷祖分身,即佛教弥勒天王殿中的广目天王,也是金刚力士,即韦陀菩萨,也是道教紫微大帝手下北极四圣中的黑煞将军,也是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为舜帝之护法分身,而龙就是舜帝的东王公分身,即北极四圣中的木龙天蓬元帅,即多闻天王。

《山海经•大荒经》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说文解字》:“夔,神魅也,如龙一足。”
译文: 夔是古时代神兽,古时生于东海流波山,形状似牛,全身都是青色的,没有长角,只长了一只脚,每次出现都会有狂风暴雨。它身上还闪耀着光芒,似日月之光,它的吼声和雷声一样震耳欲聋。后来黄帝得到这种兽,用它的皮制成鼓并用雷兽的骨做槌,敲击鼓,鼓声响彻五百里之外,威慑天下。
解读:
夔就是雷兽,即雷祖,为有先天一炁法身佛的艮土之灵,即有九个骷髅头的沙僧。太上老君为法身佛,本身是无形无相的,藏于土石灵中。太上老君骑青牛,牛火又从土中出,围绕雷祖周身,故夔状如牛,夔就是牛头明王,即大威德金刚。
雷祖有丙丁火,故夔能发出日月之光,且能打雷,故有雷鸣之声。雷祖有风雨两翅,即摄持了风神素女和雨神九天玄女,所以出现时有风雨相随。
夔之皮即艮灵,艮灵里面就是先天一炁,为阴兑灵,主宰阴炁。雷兽之骨也是为阴兑灵,阴兑灵动而化为阳兑灵,主宰阳炁,阴阳两兑灵相薄而为雷。

夔的文字演化如下:

艮的甲骨文如下:

解读:
从夔的甲骨文看,由“入入艮入止”组合而成,共有五个“土”,五为土,象征佛的五指所变化而来的五行山,夔就是佛的降魔之手。从金文可见,由“入入艮止入屮屮”组合而成,夔字上面两点实为两个“入”,代表阴土和阳土,“艮止”也代表两山。金文中的“屮屮”即太素之木,即沙僧的武器,即用月宫的梭罗仙木做成的降魔宝杖。
从夔的甲骨文和说文可见,甲骨文中的“目”变成了说文中的“自”,可见自性藏目之火灵, “目”也代表离火之灵,故夔能发出日月之光。
金文中“屮屮”在说文中变成了“八”,八为阴木素女。“八”字右边上一个“巳”代表素女的丁火,“八”字左边一个“止”代表阳艮山之灵,下面一个“丨人”合一的代表阴艮土之灵。夔将阴阳两木合一为一个太素木了,故为一足,夔就变成勾陈天皇大帝。

《史记•五帝本记》:“舜以夔为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
《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龙, 朕堲谗说殄行,震惊联师,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
解读:
艮土之灵为音乐之灵,故此夔为舜的乐官,舜曾派夔掌管音乐并教授后代。龙也称龙马,故为驿马,为信使,就是在《水浒传》中负责传递情报的菜园子张青,故舜帝令龙出纳王命,即负责接待和传达舜帝命令的官员,为出纳王命的喉舌之官,龙负责礼,负责接待工作。

小说中的运用:
在电视剧《石敢当之雄峙天东》里天蓬元帅朱半斤在弱水里杀了夔蛛,夔蜘燃烧后留下的先天至宝夔珠就是摩尼珠,象征艮灵里面的先天一炁法身佛,故能隐身,也能使得之者刀剑不能伤害。夔为雷祖,为金翅大鹏,蛛为离火,夔蛛燃烧后留下至宝夔珠就是佛经中金翅大鹏雕死时全身燃烧后留下摩尼珠。

二、头陀第一的迦叶尊者即夔
《四分律名义标释》云:“正言摩诃迦叶波,或言摩诃迦摄波。摩诃,此云大,迦叶,此翻饮光,谓其身光,能映诸物。有云,尊者上古元祖,是大仙人,身有光明,而能吞蔽灯火之光,时人异之,故号饮光仙人,因此标其氏族焉。”
解读:
摩诃迦叶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梵名Maha^ -ka^s/yapa ,巴利名Maha^-kassapa 音译之略称。全名大迦叶、摩诃迦叶(‘叶’字音‘摄’)。又作迦叶波、迦摄波,意为饮光,表示其发出的光能映余光,故名。

《楞严经》卷五:“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光金涂佛形像。自尔已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刹那不停坏灭。惟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
解读:
迦叶尊者和他的妻子生生世世都有圆满的紫金光,故有离火之灵,为火神。迦叶遇释迦牟尼佛证道以前,迦叶尊者是个事火外道,专门修火的功夫,供养火,向火来叩拜,因为他本身就是火神,即南方雷祖。等到摩诃迦叶一百二十岁那时候,才遇着佛,跟着释迦牟尼佛修道。后来迦叶尊者把她妻子也叫来出家,叫紫金光比丘尼。两个人证罗汉果之后,才知道原来两个人生生世世都是做夫妇。紫金光比丘尼就是莲花仙子素女,也称紫霞仙子。

《大智度论》初品中住王舍城释论第五(卷第三) :“迦叶即著从佛所得僧伽梨,持衣钵捉杖,如金翅鸟现上升虚空。(中略)与衣钵俱,作是愿言:令我身不坏,弥勒成佛,我骨身还出,以此因缘度众生。如是思惟已,直入耆阇崛山石头中,如入软泥,入已还合。”
在《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中, 广目天王身红色,一面二臂,目圆而外凸,头戴龙盔,身穿铠甲,右手捉龙,左手托塔,于诸佛净土坛城中,守护西门之职,主怀爱。因其为金翅鸟所化,能镇伏龙王,故右手捉龙,表风调雨顺。
解读:
迦叶尊者就是西方广目天王,就是金翅鸟,就是雷祖,在道教也称翊圣保德真君(又名黑煞将军)。耆阇崛山就是灵鹫山,也称灵山,迦叶尊者的法身就是灵山三星斜月洞里面的菩提祖师,就是法身佛文殊菩萨,法身佛在石头里面,所以迦叶尊者最后要进入到灵山的石头里面去以象征迦叶尊者就是有法身佛的艮石之灵。
在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中,迦叶尊者头陀第一,头陀就是行脚乞食的僧人,是修苦行的僧人,称之为“行者”,行者就是金刚法身佛,故在小说《西游记》中,真如法身佛孙悟空称为孙行者。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第四十:“是时大地六种震动。流星下落诸方赫焰。于虚空中诸天击鼓。尔时具寿大迦摄波。踊身空中现诸神变。或流清水或放火光。遍起密云降注洪雨。作是事已。入石室中右胁而卧重垒双足。”
解读:
大迦摄波即迦叶尊者,就是有风雨两翅的雷祖,故能“流清水或放火光”,且住于石中。

《佛说弥勒成佛经》:“尔时,摩诃迦葉踊身虚空作十八变,或现大身满虚空中,大复现小如葶苈子,小复现大,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履地如水,履水如地,坐卧空中身不陷坠,东踊西没、西踊东没、南踊北没、北踊南没、边踊中没、中踊边没、上踊下没、下踊上没,于虚空中化作琉璃窟。
解读:
这里弥勒成佛见迦叶时,迦叶显示神通变化,身体可以大小任意变化,大则充满整个虚空,小则如葶苈子(呈扁卵形,长1~1.5mm,宽0.5~1mm),能入地,能在水上行走,能坐卧空中,身体能出水火,能够隐现如意,来去无踪,最后化为琉璃窟。迦叶为阴阳艮石合一之灵,故能发出水和火,琉璃窟即有洞的灵山,即艮土之灵。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时迦叶奉佛敕,顶礼佛足退。”
小说《西游记》第四回:“玉帝闻言,即教六丁、六甲,将他解下,付与老君。老君领旨去讫。一壁厢宣二郎显圣,赏赐金花百朵,御酒百瓶,还丹百粒,异宝明珠,锦绣等件,教与义兄弟分享。真君谢恩,回灌江口不题。”
解读:
释迦拈花,迦叶微笑。金婆罗华如同道教之金花,代表金灵先天一炁。在《西游记》中二郎神战神孙悟空后获得了玉皇大帝赏给的金花。

三、阿难尊者即龙,即多闻天王
阿难梵名A^nanda ,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也有三十二相和八十种随形好,其形像如同释迦牟尼佛。
解读:
阿难尊者多闻第一,他就是多闻天王下凡。多闻天王即道教的木龙天蓬元帅,其实就是阿难陀龙王在人间的化身,阿难尊者即舜帝的大臣龙。阿难为欢喜之意,阿难尊者就是太乙赐福天尊,赐福为喜,木为福神,人见之则喜,故为喜神。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一 :
尔时,世尊于夜暗中,天时小雨,电光焰照。佛告阿难:“汝可以伞盖覆灯持出。尊者阿难即受教,以伞盖覆灯,随佛后行。至一处,世尊微笑。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不以无因缘而笑,不审世尊今日何因何缘而发微笑?”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如来不以无因缘而笑,汝今持伞盖覆灯,随我而行;我见梵天亦复如是持伞盖覆灯,随拘邻比丘后行;释提桓因亦复持伞盖覆灯,随摩诃迦叶后行;袟栗帝罗色吒罗天王亦持伞盖覆灯,随舍利弗后行;毗楼勒迦天王亦持伞盖覆灯,随大目揵连后行;毗楼匐叉天王亦持伞盖覆灯,随摩诃拘絺罗后行;毗沙门天王亦持伞盖覆灯,随摩诃劫宾那后行。”
解读:
阿难就是持伞的多闻天王,此伞和灯合一就是沙僧所护持的琉璃灯,伞即象征艮土之灵,灯就象征艮土之灵里面的离火之灵,灯油就象征法身佛,即梵天。
阿难长像与释迦牟尼完全一样,在佛教中被称为第二佛陀。因为阿难入伞中燃灯即是入艮土之灵中证道成佛,释迦牟尼佛在《妙法莲华经》中授记时,除弥勒菩萨外,阿难是最先成佛者。

五代南唐《祖堂集》(收在《禅宗全书》第一册)记载:
“第二祖阿难尊者,王舍城人也。姓刹利帝,白饭王子,是佛之当弟也。本是金龙尊佛,今为如来所化。建立法幢,度六万众;高悬佛日,大照迷徒。博达总持,多闻第一。”
解读:
阿难就是金龙,其实早已成佛。“高悬佛日”就是发出如同太阳一般的佛光,可见阿难就是九龙扶桑日官大帝。但在证道以前用凡心,证道以后就是有摩尼宝王的龙,即大龙王。因为佛在人间时总是要一个有凡心的胁侍来协助处理凡间事物,佛涅槃后阿难才能证道变成第二个佛陀(并不对外宣扬为佛)。

四、迦叶入定鸡足山
《毗奈耶杂事》四十(唐朝义净译):“大迦摄波,欲涅盘住鸡足山中,于三峰中敷草而坐,作如是念:我今宜以世尊所授粪扫纳衣用覆于身,令身乃至慈氏下生,彼薄伽梵,以我此身示诸弟子及诸大众,令生厌离,即便入定三峰覆身,犹如密室,不坏而住。”
《大唐西域记》(唐代,玄奘法师):“迦叶承旨主持正法,结集既已,至第二十年,厌世无常,将入寂灭,乃往鸡足山。”
《增壹阿含经》卷四十四:“将来久远于此国界,当有城郭名曰鸡头。……尔时,去鸡头城不远,有道树名曰龙华……弥勒菩萨坐彼树下,成无上道果。
解读:
因为弥勒菩萨在鸡头城出生,故迦叶尊者在鸡足山入定,此“鸡”指的是鸡国,即地图形状为鸡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真正有三峰的鸡足山就是指江西的三清山。三清山又名少华山、丫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丫就是鸡足的形状,丫山就是鸡足山,因为光被迦叶尊者“饮光”了,故又名少华山,即少光山。

《西游记》第四十四回:八戒变做太上老君;行者变做元始天尊;沙僧变作灵宝道君。把原像都推下去。及坐下时,八戒就抢大馒头吃。行者道:“莫忙哩!”八戒道:“哥哥,变得如此,还不吃等甚?”
解读:
释迦牟尼佛、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其实都是先天一炁法身佛文殊菩萨的化身,其实就是道教的三清所化,三清皆是先天一炁法身佛。孙悟空就是弥勒佛,变成持丹的元始天尊。沙僧就是迦叶尊者,即持玉如意(玉石之灵)的灵宝天尊。猪八戒就是阿难尊者,即持扇子的太上老君之化身太乙天尊。

五、耶稣的两个大徒弟西门彼得和安德烈
《马太福音》 16:18 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注:“权柄”原文作“门”)。
《马太福音》 16:19 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
《启示录》 1:18 又是那存活的;我曾死过,现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远远,并且拿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
《约翰福音》 1:42 于是领他去见耶稣。耶稣看着他说:“你是约翰的儿子西门,你要称为矶法(“矶法”翻出来就是“彼得”, 思高版翻译为“磐石”,也就是伯多禄)。”
解读:
天国的钥匙就是圣灵,即金刚法身佛,即圣灵。耶稣首先把圣灵法身佛给了彼得,彼得就证道了,也成了佛,但是不称佛,彼得成为了耶稣的第一位接班人,如同释迦牟尼佛首先把传法大位给了迦叶尊者一样,西门彼得就是迦叶尊者。罗马教廷认为彼得是由耶稣基督所拣选的第一位天主教教宗。
彼得和他的弟弟安德烈都是加利利海边的渔民,他们两个是主耶稣最早的徒弟。西门是彼得的原名,后来耶稣给他取名为矶法,即亚兰文“小石”的意思,翻译成希腊语就是彼得,所以又称彼得。因为耶稣称其为磐石,所以又叫彼得为伯多禄,意为磐石。
矶就是《封神演义》里最后变成石头的石矶娘娘,矶即水边岩石之意,矶法就是含有法身佛(天国钥匙,圣灵)的艮石之灵或称艮山之灵,得了圣灵的彼得就是证道后的迦叶尊者。《封神演义》中的石矶娘娘为玄黄时期诞生的顽石精,住在骷髅山白骨洞。骷髅和白骨就是金刚法身佛,就是圣灵,就是迦叶的骨身。

《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念诵仪轨供养法》载:“西方广目大天王,其身红色,执羂索,守护八佛之西方门。”
解读:
西方广目天王守西方之门,故下凡作犹太人后取名为西门。西门象征西方极乐世界之门,西方广目天王下凡的沙僧称为玉帝的卷帘将军,就是把门将军,就是巨门星,就是艮灵,就是十字架。

《华严经探玄记》卷二云︰“西方毗楼波叉,此云杂语主,新名丑目。”
《法苑珠林》卷第二之会名部第二:“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此云杂语主领一切诸龙及富单那。将护瞿耶尼人。北方天王名毗沙门。此云多闻主。领夜叉及罗刹。将护郁单越人。”
解读:
毗楼波叉就是西方广目天王,即西门彼得,为西方杂语主,就是西方国家之主,西方欧洲国家的语言很杂。西门彼得为西方国家天主教之第一位教皇。

《约翰福音》 1:39 耶稣说:“你们来看。”他们就去看他在哪里住,这一天便与他同住。那时约有申正了。
《约翰福音》 1:40 听见约翰的话,跟从耶稣的那两个人,一个是西门彼得的兄弟安得烈。
解读:
天主教传说安得烈不但与主同行,并且与主同住,他常注目在主身上,羡慕与主有深一层的交往。这个安得烈就是与释迦牟尼同行同住的阿难尊者。安得烈是用希腊名,意思就是“男子氣”,为阳兑灵和阳木,所以代表“元阳父”之东华帝君。安得烈就是烈火之龙,即雷部太阳烈火天尊,即天蓬元帅,就是天河里的阳木之龙,也是太阳神,故为“男子氣”,他和彼得一起在海里打鱼为生,因为两者都是海里的龙王。

六、湖南蓝山县的夔龙庙
夔和龙曾随舜帝南巡到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在蓝山县传说舜帝被土著人用毒箭射死,夔和龙两人自惭护主无力,待舜帝安葬后不久,自决殉主,被人安葬在九嶷山脚下。蓝山县的百姓为了纪念他们两人,在蓝山县城西郊夔峰山麓建立夔庙,在县城北竹管寺镇上丰头村建立龙庙。夔即艮山之灵,即石头,内有西方之金,故夔庙立在城西郊之夔峰,就是西方广目天王。丰为雷火卦,雷为震,震为龙,丰就是火龙,丰头即火龙中的首领,即神龙之首,即东王公,即东岳大帝,即持九齿钉耙的木龙天蓬元帅,而竹即象征九齿钉耙,代表白水素女。北方为水,故立在城北的竹管寺上丰头村,龙就是北方多闻天王。

《湖广通志》(明嘉靖):“夔庙在县西三里,夔随舜至此,故庙祀之。”
《省志·采名胜志》曾载有龙山庙碑,并明确指出为“唐蓝山县令庄武龙立”。
《衡州府志》载有清代的蓝山县令郑梦坤所作的《蓝山县夔庙记》和《蓝山县龙庙记》。庙中夔和龙的两尊塑像,高大魁梧,有诗人对此进行了描述:“九官遗有二官祠,遗像端严俨若思。倾耳宛如闻乐日,俯躬还似纳言时。不因万乘巡南岳,焉得群臣列九疑。前席当年敷奏罢,箫韶还引凤凰仪。”
《蓝山县图志》上说:“明以前县官祷雨及民间祷祀,必至夔庙。”
《蓝山县图志》说:“考夔庙碑,嘉靖、乾隆、光绪俱加重修,而年月不详”。
《蓝山县图志》又说:“年久庙祀,地方官绅又以山深道远、祷祀不便,乃移庙于山外,距城为近矣”。
传说舜帝驾崩后,夔龙在蓝山县继承舜帝的遗志,完善舜帝留下的道德礼仪规范后颁布于天下。后人有诗《赞夔龙》:“山城月冷夜风寒,白发仙骨创规章。夔龙礼乐传天下,芸芸众生秩序良。”

《山海经•海内南经》:“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
《西游记》:“于今来在金兜山金兜洞,有一兕怪”
《西游记》:“忽见那牛栏边一个童儿盹睡,青牛不在栏中。行者道:‘老官,走了牛也,走了牛也!’”
解读:
金兜洞就是金灵里面的洞,就是孙悟空的眼洞。兕怪就是金灵太上老君所骑之青牛,也就是金身法身佛所释放出来的光,兕就是夔的离火之灵,此灵藏在金里面而与金一体。舜葬东即是指舜公石东面的蓝山县。

2.64章 阿底峡尊者和金洲大师

《大宝积经》披甲庄严会第七之五:
“无边慧,若有众生,为得无上佛之知见,于此三昧,若已求者、若当求者、若现求者,彼则能求一切法海圆满智慧。以是义故,我此法印付嘱于汝,汝于末世后五百岁,正法灭时,以此法印印诸众生。为此法印而印之者,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成就佛法,速诣道场,转无上轮,绍隆佛种,随顺住于一切智地,能于无上大般涅盘而般涅盘,令诸天人受持正法。”
“于后末世中,持我菩提法,则为无量佛,最后持法者。”
解读:
网上的《大宝积经》都写“末世后五十岁”,应该是以讹传讹。而本人手上的《大宝积经》出自“河北省佛教协会虚云印经功德藏印行”,里面写的是“末世后五百岁”,也就是公元1008年左右。
这个无边慧菩萨下凡后就是金地岛的法称(Dharmakirti)大师,十世纪时乘愿而降生于金洲(即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后为阿底峡尊者之师。因为法称大师居住在苏门答腊的海边,当时被称为黄金洲,所以他又被称为金洲大师(Serlingpa)。 他熏修菩提心,以此心怀大悲,成熟了护持大乘教法的伟大愿力,当时在印尼是全教公认的“菩提心之王”
法称大师原为苏门答腊的王子,因为信仰佛法,远渡至印度求学,跟随瑜伽师弥勒(与弥勒菩萨同名的论师)七年,学习《现观庄严论》与《般若经》。他同时修习显密经教。阿底峡尊者听闻金洲大师的大名,为了追求更高的境界,从印度到苏门答腊跟随金洲大师,从学十二年,阿底峡尊者从他这里获得圆满的菩提心。
金洲大师为了令佛教长久住世起见,他著作有卓越的菩提道次第教授《般若现观庄严经论两合释论》,以及《菩萨修心次第》、《起伏觉悟修心法》、《圣不动金刚修法》、《现观庄严论释十一要义摄论》、《集学现观庄严论》、《毗那夜迦忿怒明王修法》等著述。金洲大师就是最后为无量佛持正法者。

《大宝积经》披甲庄严会第七之三:
“若于末世后五百岁,正法灭时,佛及法宝及持法者,三不现前……但于此法,无听闻者,无受持者,唯除我前,渴仰听闻”
《大鼓经》:“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
《二观察续》:“末世五百年,我现阿阇黎,作意彼为我,尔时当恭敬。
解读:
根据佛教说法,佛法传播分为正法时期(500年),像法时期(1000年)和末法时期。因为释迦牟尼出生于公元前1027年,悟道于公元前992,涅槃于公元前943年,所以正法时期从释迦牟尼觉悟传道算起,即从公元前992年开始,经历500年到公元前492年。像法时期经历1000年,从公元前493年到公元508年,末世后五百岁就是公元1008年左右,这时候释迦牟尼佛以善知识的名义降生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就是金洲大师的徒弟阿底峡尊者,尊者以善知识阿阇黎的身份出现。金洲大师为最后为佛持正法者,而阿底峡尊者就是最后持正法者,就是释迦牟尼佛再来。

阿底峡(Atisa 982~1054),公元982年出生于社护罗国(即今孟加拉国)人。他的父亲就是当地的国王,名叫善祥,他的母亲名叫吉祥光。这位国王有三个儿子,长子叫莲花藏,次子叫月藏,幼子叫吉藏。长子继承王位,次子月藏当受具足戒之后,取名吉祥燃灯智,也就是阿底峡尊者。汉名无极自在,本名月藏,法名燃灯吉祥智。可见阿底峡尊者既是释迦牟尼佛,也是燃灯佛,也是妙吉祥文殊菩萨,就是藏在月神里面的无极神。释迦牟尼佛就是燃灯佛再来。
阿底峡尊者11岁在那烂陀寺从觉贤学习佛学,旋去王舍城跟密教大师阿缚都底波陀学习密法,尔后又去超戒寺从那洛波钻研显密两乘。29岁在菩提伽耶摩底寺(另说奥坦多补梨寺)从戒护受具足戒,学习戒律,又从法护学习显教经典。在1013年阿富汗穆突起默德·伽塞尼的穆斯林军队最后一次侵入印度前,他去金地岛(今苏门答腊)从法称学习密法,并去锡兰(今斯里兰卡)钻研大小乘经论和密咒。44岁时返印度,出任超戒寺首座(大上座),声名极盛,与宝生寂、觉贤、阿缚都底波陀、动毗波、寂贤等人一起被称为超戒寺八贤。
西藏西古格王朝国王于1037年派遣那措译师领五名童仆,携带纯金七百两入超戒寺习论,俟机迎请阿底峡尊者。他会同在寺中的尊珠僧格拜见了阿底峡尊者,并与他有一长谈,详禀西藏佛教之现状。阿底峡尊者本着大乘自利利他的精神及续佛命脉的考虑,终于在1040以五十九岁高龄,翻越崇山峻岭前往西藏。 1042年,在尼泊尔王与大臣贵族及由藏地前来迎请的译师们的簇拥护送下,阿底峡尊者终于进入了阿里,受到当地民众热烈的欢迎。在桑耶寺讲经传法时,翻译《摄大乘论》及《摄大乘论释》等多种经论,造《菩提道灯论》,破斥违背佛教的异说,开示三士道的次第。阿底峡尊者住藏十三年(1042~1054年),大弘佛法,破斥邪论,为此后藏传佛教的流布奠立了良好而深厚的基础,尤其是在显密的次第及经论的研习上。1054年夏,他以七十二高龄圆寂于聂塘。
阿底梵语本意为圆满之意,如阿底瑜伽即被称为圆满瑜伽。峡即峡谷,即空谷,即空处,所以阿底峡即圆满空,圆满空即是无极神,即是法身佛。

 

2.65章 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和弥勒菩萨

燃灯佛(梵语Dīpaṃkara,音译提和竭罗、提洹竭)是过去庄严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一。因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名燃灯佛。又名锭光佛、定光佛、锭光如来、定光如来、普光如来,其诞辰日为农历八月二十二日。燃灯佛是纵三世佛之一的过去佛,与现在佛释迦牟尼,未来佛弥勒并称。燃灯佛在过去时曾为释迦牟尼佛授记,预言他未来将成佛。

《贤愚经》卷三贫女难陀品:“阎浮提有大国王,名波塞奇。王有太子名勒那识只,出家学道成佛。时比丘阿梨蜜罗日日燃灯供养彼佛,佛乃为比丘授记,告知将来成佛,名定光如来”
《大智度论》卷九:“如燃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子,作佛亦名燃灯,旧名锭光佛。”
解读:
燃灯佛也称锭光佛,锭者金块也,光从金灵中生出来,故名锭光佛。

《妙法莲华经》:“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燃灯。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著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是也。”
解读:
燃灯佛和弥勒菩萨前世曾同为文殊菩萨的弟子。

《大宝积经》卷第十密迹金刚力士会第三之二:“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勇郡王……主四天下,供过去佛植众德本,威神难量;发无上正真之道心,逮不退转。……王有千子,具足勇猛,与众殊异,端正超绝,二十八相严饰其身,志性仁和,亦俱同心发大道意 ……于寂意所念云何?彼时净意太子岂异人乎?莫造异观!所以者何?则拘留孙如来是也;从次太子名离名闻兵,则拘那含牟尼佛是也;次有太子名寂根,则迦葉如来是也;次有太子名一切苦利,则吾身是也;次有太子名雨室,则弥勒如来是也”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六分证劝品第十:“有转轮王名曰治世,七宝具足王四大洲,已曾供养无量诸佛,于诸佛所深植善根,大菩提心得不退转,……彼转轮王具有千子,大力勇健能摧怨敌,具二十八大丈夫相,亦发无上正等觉心。 尔时,功德宝王如来,将诸声闻及菩萨众……前后围绕将入无垢庄严大城。时,彼轮王七宝导从,与其千子内宫眷属,出城奉迎礼敬请入,施设种种微妙供养……佛告最胜:‘天王当知,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应如彼王勤求正法。时,彼轮王即然灯佛,千子即是贤劫千佛。’……佛告最胜:‘天王当知,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应如彼王勤求正法。时,彼轮王即燃灯佛,千子即是贤劫千佛’”
《未曾有因缘经》卷上:“尔时世尊。即遣化人。空中告言。耶输陀罗。汝颇忆念往古世时誓愿事不。释迦如来。当尔之时。为菩萨道。以五百银钱。从汝买得五茎莲华。上定光佛。时汝求我。世世所生。共为夫妻。”
解读:
燃灯佛的前世曾为不退转地的八地菩萨,在人间作转轮圣王,或称治世王,或称勇郡王。其千子就是如今和未来的贤劫千佛。其第四太子“一切苦”即贤劫第四尊佛释迦牟尼如来,其第五太子“雨室”即弥勒如来。

《大宝积经》:“舍利子,是光主王,于后异时诞生太子,形貌端正,众所乐观,成就第一圆满净色,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具足庄严。又于王子一切身分,皆放光明,犹如日轮之所照耀,因为立号,名曰放光。”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时灯照王。始生太子。端严无比。威德具足。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初生之日。四方皆明。日月珠火。不复为用。王见太子有如此瑞。即召诸臣。共集议言。太子初生。有此奇特。当为太子。作何等名。诸臣答言。应名太子以为普光……太子慈悲。志存拯济。忍其小违。以成大顺。即便往诣山林树下。剃除须发。被着法服。勤修苦行。满六千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父王。及其夫人。后宫婇女。闻太子普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大欢喜……今灯照王。请来入城。所以匆匆庄严道路。善慧即复问彼路人。汝知何处有诸名花。答言道士。……灯照大王。击鼓唱令国内。名花皆不得卖。悉以输王。善慧闻已。心大懊恼。意犹不息。苦访花所。俄尔即遇王家青衣。密持七茎青莲花过。畏王制令。藏着瓶中……善慧又言。请以五百银钱。雇五茎耳。青衣意疑。复自念言。此花所直不过数钱。而今男子。乃以银钱五百。求买五茎。即问之言。欲持此花用作何等。善慧答言。今有如来。出兴于世。灯照大王。请来入城。故须此花。欲以供养。”
《太子瑞应本起经》曰:“锭光佛时,释迦菩萨名儒童,见王家女曰瞿夷者,持七枝青莲华,以五百金钱买五茎莲,合彼女所寄托二枝为七茎莲奉佛。又见地泥泞,解皮衣覆地,不足,乃解发布地,使佛蹈之而过,佛因授记曰:是后九十一劫,名贤劫,汝当作佛,号释迦文如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断疑分第十:“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受记,作如是言:‘摩那婆,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未曾有因缘经》卷上:“尔时世尊。即遣化人。空中告言。耶输陀罗。汝颇忆念往古世时誓愿事不。释迦如来。当尔之时。为菩萨道。以五百银钱。从汝买得五茎莲华。上定光佛。时汝求我。世世所生。共为夫妻。”
解读:
光主王就是灯照王,象征光之主,即火神,他的太子普光就是火神之子。普光如来就是燃灯佛,普光成佛时,又是灯照大王请普光如来入城。这都象征燃灯佛就是宇宙之灯光,此光超日月,为离火之灵,所以燃灯佛为南方火神,就是南方的地藏菩萨,即南方炎帝,即赤帝,即在南方成佛的文殊菩萨。这里燃灯佛给释迦牟尼佛授记,故释迦牟尼佛曾为燃灯佛的弟子,为法王子。
燃灯成佛时的善慧就是释迦摩尼佛的前世,善慧遇到的青衣就是瞿夷,在释迦牟尼成佛时也称瞿夷,还称耶输陀罗。青衣就是青莲花,即莲花仙子,就东方持国天王。

《无量寿经》:“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次有如来名曰光远……(乃至有五十三佛次第出世),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诣世自在王如来所……如是修已。诣彼佛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乃至说四十八愿,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佛告阿难。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阿难又问。其佛成道已来。为经几时。佛言。成佛已来。凡历十劫。”
《悲华经》:“删提岚界。善持劫中。人寿八万岁。有佛出世。号曰宝藏。有转轮圣王。名无量净。主四天下。三月供养宝藏如来。及比丘僧。以是善根故。过一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已。始入第二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无量寿。其世界名安乐。常身光照纵广周匝各恒河沙等诸佛世界。”
解读:
法藏比丘就是阿弥陀佛的前世,燃灯佛成佛后又有五十三佛次第出世,然后才有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法藏比丘成佛即阿弥陀佛,可见燃灯佛成佛时间比阿弥陀佛还要久远得多。阿弥陀佛成佛到释迦牟尼成佛时期才过了十劫时间。

《方广大庄严经 》 音乐发悟品第十三:“尊于往昔,值燃灯佛,已证最胜,真实妙法,愿尊于今,为众生故,雨甘露法,使得充足。”
《方广大庄严经 》 音乐发悟品第十三:“请尊忆念速出家,尊忆昔值燃灯佛,获得清净无生忍,及五神通无退失,从此即能往诸刹,一念遍事诸如来,有为诸法悉无常,五欲王位皆不定,为苦所逼诸众生,愿速出家救济之,婇女弦歌奏清音,以欲将惑于菩萨,十方诸佛威神力,所出众声演法言。”
解读:
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处得无生法忍,到达八地菩萨的境界。

弥勒菩萨在释迦牟尼时期出生于南印度波罗奈国婆罗门贵族家庭,为贤劫千佛中第五尊佛,是释迦牟尼佛之继任者。弥勒是姓,译曰慈,即慈氏;名字是阿逸多或阿夷哆,为无能胜之意。姓与名合称为“慈无能胜”,指弥勒菩萨修慈心三昧,以大慈度众生,无人能超胜于他。

《玉皇弥罗宝诰》一:“穹苍真老,妙圆清静。智慧辩才,至道至尊。三界师,混元祖。无能圣主,四生慈父。高天上圣,大慈仁者。十号圆满,万德周身。无量度人,拔生死苦。众圣之王。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金阙、云宫九穹、历御万道、无为大通明殿、昊天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方广大庄严经》:“天中之天为最尊,施甘露者无能胜”
解读:
无能即无为,无能胜即因无为而无能胜者,即天下第一。玉帝就是无能圣主,就是众圣之王,即万王之王,即上帝,即天中天,即三清,就是“十号圆满”和“万德庄严”的佛。可见称为“阿逸多”(无能胜)的弥勒菩萨就是无能圣主,即佛,即玉帝。

《月灯三昧经卷》第九:“于此阎浮提内。有一法师。名曰实意。受持如是三昧经典。入于王宫为善知识。有大悲故能为救济利益怜愍……尔时智力王有女。名曰智意。年始十六。颜貌端正形色姝妙。姿容充满无不备具。彼实意比丘。以为师导。时彼比丘四大不调。于右髀上生恶黑疮难可疗治。一切医师舍之而去……尔时智意。即持利刀深心住法。割身股肉其疮血流。持此新肉调种种味而作羹臛。以金碗盛取身上流血。即奉王。敕唤病比丘来入宫内于父王前置席令坐。血洗疮已又用涂之。复持此肉调以种种其余胜味而作美食。为获福故奉施法师。时彼比丘。不知不觉不疑有过。即便食之。是病比丘食此食时患苦即除。尔时法师病苦除已身安快乐。而为智力王。说胜妙法。为求是三昧故。令此宫内一万三千诸婇女等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月灯三昧经卷》第九:“如是女人死灭后,便得见于千亿佛,悉于彼佛得出家,受持如是胜三昧,于诸两足尊佛所,及般涅槃最后时,如是一切常出家,佛子清净无秽染,亦于灯明如来所,彼佛法中修梵行,我时得转于女身,为大法师说胜法。智力王者弥勒是,恒常勇猛护持法,法师即是燃灯佛,昔王女者我身是,能舍身肉无顾吝,供养功德自在者”
解读:
燃灯佛的前世曾名为实意法师,他为弥勒菩萨的前身智力王讲法,释迦摩尼为智力王之女智意,此后智意得见于千亿佛,到了灯明如来后释迦牟尼才转为男身,此前释迦牟尼都是女身。

《最胜问菩萨十住断结经》法界品第二十三:“佛告最胜及来会者。诸佛世界不可思议。改形变化权现无方。汝等焉知慈氏菩萨方习菩萨行乎。莫造斯观。所以然者。慈氏积行恒沙数劫。先以誓愿成等正觉。吾方习行而在其后。或现苦行或现光相或现菩萨儒童弟子。随人本行而为说法。慈氏菩萨在彼坐上。佛告弥勒。现佛光相翼从多少。尔时弥勒隐菩萨身。还现佛形刹土国界。弟子菩萨不可思议。众会见之叹未曾有。无形自然。色相自然。诸法自然。一切诸佛亦复自然。”
《贤愚因缘经卷》大光明王始发道心缘品第十六:“佛言阿难。过去久远。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大王。名大光明……佛告诸比丘。欲知尔时白象吞铁丸者。难陀是也。时象师者。舍利弗是也。光明王者。我身是也。我于尔时。见是象调顺故。始发道心。求于佛道”
解读:
释迦牟尼前世做大光明王时才开始发菩提心,也就是说释迦牟尼做男身时发的菩提心。而弥勒菩萨在释迦牟尼佛开始习菩萨行(发菩提心)前,早就已按自己的誓愿成佛了,只是又以各种不同形像出现于世间。会中弥勒菩萨按照释迦牟尼佛的要求显示出他的佛形像、佛国土以及不可思议数量的弟子菩萨,以证明弥勒早就成佛了。
在弥勒菩萨成佛之后,释迦牟尼才开始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而燃灯佛给释迦牟尼授记后,释迦牟尼以男身得无生法忍,到了八地菩萨的境界了,可见弥勒菩萨虽然做过燃灯佛前世的儿子,但成佛的时间远早于燃灯佛,弥勒菩萨成佛后又在人间游戏而已。

《大宝积经》第五十四卷菩萨藏会第十二之二十:“舍利子,尔时薄伽梵大蕴如来应正等觉,为是精进行童子,开示如是大菩提道……又复兴菩提大愿;虽作如是无量功德,而大蕴如来未与童子授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舍利子,汝谓彼时精进行童子,岂异人乎?勿作余疑,即我身是也。”
《大宝积经》第五十四卷菩萨藏会第十二之二十:“舍利子,从大蕴如来灭度之后,经阿僧祇劫……善慧闻佛开示大菩萨道,,又闻赞说三世佛已,获得广大欢喜净信,即以上妙衣服、肴膳饮食及余资具,以用奉献宝性如来及弟子众,经于千岁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又复兴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微妙大愿”
《大宝积经》第五十四卷菩萨藏会第十二之二十:“宝性如来灭度后,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曰放光如来应正等觉(即燃灯佛)
《俱舍论》卷十二中载:“一十为十。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十万为洛叉。十洛叉为度洛叉。十度洛叉为俱胝。十俱胝为末陀。十末陀为阿庾多。十阿庾多为大阿庾多。十大阿庾多为那庾多。……十珊若为大珊若。十大珊若为毗步多。十毗步多为大毗步多。十大毗步多为跋逻搀。十跋逻搀为大跋逻搀。十大跋逻搀为阿僧企耶。”
解读:
释迦牟尼在遇到燃灯佛之前二阿僧祇劫时为精进行童子,那时他就“复兴菩提大愿”,即那时已经是再发菩提心了,可见弥勒成佛时间非常久远,比燃灯佛都久远得多,从燃灯佛到释迦牟尼成佛才九十二劫。
其中“俱胝”与《华严经》中相同,为10^7,那庾多”即“那由他”,为10^11。至“阿僧企耶”,由“俱胝”经过44重十倍乘,则一阿僧企耶为10^51(10的51次方)。可见一个阿僧祇劫就是10^51个大劫,而一个大劫为12亿8000万年,可见弥勒成佛时间太久远了。

《大乘悲分陀利经》入一切种智行陀罗尼品第三:“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如是如是。弥勒阿逸多。如汝所言。于娑邻陀罗阇如来应供正遍知所。闻得是入一切种智行陀罗尼门。汝弥勒。欲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十大劫中便可满足如来意。汝弥勒。如是速疾以无上般涅槃。入无余涅槃。汝弥勒。乃能乐久住世。以本愿待时故。弥勒。汝今于我所授法王子职。”
解读:
弥勒菩萨早就可以再成佛了,但他乐于久住世间,以等待满足其本愿的时候再在人间成佛。弥勒在娑邻陀罗阇如来应之后,用十劫时间就满足成佛的条件了。

《大宝积经》第111卷:“然彼弥勒行经四十劫,我时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由我勇猛精进力故,便超九劫,于贤劫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无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觉。”
《佛本行集经》:“昔有一如来。号曰善思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于彼佛所。弥勒菩萨。最初发心。种诸善根。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弥勒菩萨。身作转轮圣王。名毗卢遮那。尔时人民寿八万岁。目揵连。彼善思如来初会说法。九万六千亿人得阿罗汉道。第二会说法。八万四千亿人得阿罗汉道。第三会说法。七万二千亿人得阿罗汉。”
解读:
弥勒菩萨比释迦牟尼早四十劫或四十二劫发菩提心。

《大宝积经》第111卷: “弥勒菩萨往昔修菩萨道时,不能舍施手足头目,但以善巧方便安乐之道,积集无上正等菩提。”
解读:
弥勒菩萨以方便安乐之道修行,释迦牟尼常以舍施手足头目之法修行,即舍身之法。

《佛说弥勒来时经》:“弥勒佛住世六万岁,怜愍众生令得法眼,灭度之后法住于世亦六万岁。汝等宜应精进发清净心起诸善业,得见世间灯明弥勒佛身必无疑也!”
《启示录》 1:12-13 我转过身来,要看是谁发声与我说话。既转过来,就看见七个金灯台。灯台中间有一位好像人子,身穿长衣,直垂到脚,胸间束着金带。
解读:
弥勒就是米来,米也作炎字,如在鳞和麟字的小篆中,故米代表炎火之灵。弥勒就是南方火神,就是神农炎帝,弥勒成佛后称为“世间灯明弥勒佛”,也可以说是燃灯佛再来,即真光耶稣再来。一切佛实为同一佛的不同分身而已,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其实都是弥勒佛的分身。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 》上品㡧像仪则品第四之二:
第一慈氏菩萨最近佛坐。作梵行相头戴宝冠。身真金色体着红衣复挂红仙衣。身相端严具三种幖帜。左手持瓶杖于肩,上挂黑鹿皮。右手执数珠顶礼如来。瞻仰世尊心如在定。
解读:
身真金色:象征金刚法身佛。
体着红衣复挂红仙衣:象征离火之灵,为赤帝。
左手持瓶杖于肩:瓶为土灵,杖为龙身。
上挂黑鹿皮:黑鹿皮也是土灵。
右手执数珠:数珠象征兑金灵,即地藏菩萨如意宝珠。

绍兴上虞普莲寺起凤塔

起凤塔共七层:
第一层为地藏菩萨
第二层为观世音菩萨
第七层为文殊菩萨
其它四层分别为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弥勒佛和蓬莱岛福禄寿三星。
文殊菩萨骑狮子,左手持文书,右手持七星宝剑,可见文殊菩萨就是紫微星。
文殊菩萨分身到地府就是地藏菩萨。

南岳南台寺和金刚舍利塔

金刚舍利塔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衡山南台寺后侧的瑞应峰,在南岳大和尚宝昙法师的领导下,该塔于1993年7月动工,1998年5月15日正式落成,塔高49米共九层,顶层藏有经国家文物部门和中国佛协鉴定的两枚释迦牟尼佛舍利。南台寺现任方丈为宝昙法师的弟子怀辉大师。

本人于1991年在南台寺大和尚宝昙法师名下正式皈依佛,取法名怀勋。

瑞应峰下优昙开
释迦佛祖紫气来
世间灯明佛法兴
日月同辉照南台

1990年与南岳南台寺怀善师兄合影,怀善为中国佛教界最早的建筑大师,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被派往释迦牟尼出生地尼泊尔兴建中华寺,并出任首任方丈,其间得当地莲花寺方丈赠送释迦牟尼佛舍利一颗(中国全国才几颗),后由其师弟怀梵将舍利迎入张家界天门山天门山寺供奉。天门山寺由怀梵负责重建,并出任首任方丈。
​同时南岳师父/南台寺方丈/南岳总方丈/宝昙师父得南岳出土的释迦牟尼舍利一颗,于是于寺后瑞应峰建金刚舍利塔供养之。南岳有南天门,南为火,主生,北为水,主死。

原文地址链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0498624473735597&wfr=spider&for=pc

———————
​至宝昙花人间开
衡山瑞应出南台
三颗舍利启天门
紫气东来传悔改

一心怀善积功德
恒怀梵行见如来
张家玉帝化作佛
佛道本一圣主裁

 

 

 

《红楼梦》中的皇帝就是舜帝再来的贾宝玉!

第四十三回:
原来宁府西边另一个院子,黑油栅栏内五间大门,上悬一块匾,写着是“贾氏宗祠”四个字,旁书“衍圣公孔继宗书”。两旁有一副长联,写道是:
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
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
亦衍圣公所书。进入院中,白石甬路,两边皆是苍松翠柏.月台上设着青绿古铜鼎彝等器.抱厦前上面悬一九龙金匾,写道是:“星辉辅弼”。乃先皇御笔.两边一副对联。
第二十九回:
原文:
张道士道:“前日我在好几处看见哥儿写的字,做的诗,都好的了不得。怎么老爷还抱怨哥儿不大喜欢念书呢?依小道看来,也就罢了。”又叹道:“我看见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
解读:
衍圣公”是封建社会对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孔府历史上,第六十九代衍圣公情况很特殊。孔子第六十九代嫡孙名孔继濩(音护),字体和,号纯斋,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二十三岁早逝,他的衍圣公爵位乃是死后追赠的。孔继濩的父亲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在长子死后,因患足疾不便行走,于雍正九年(1731年)直接将爵位袭让给了孙子,也就是孔继濩的儿子孔广棨(音启)。很显然,“衍圣公孔继某某书”是作者的虚构,但借此说明本故事发生在清朝建国之后,故红楼梦之故事不是发生在明朝及以前的朝代。
家有九龙金匾,说明贾宝玉为人间的皇帝,也说明贾宝玉为九龙扶桑日官大帝,也称太阳九龙皇君。北斗九星中的辅弼两星代表紫微大帝和天皇大帝,说明贾宝玉就是紫微大帝,也是天皇大帝伏羲。
“兆姓赖保育之恩”:亿万百姓由贾府的祖宗保育,可见贾府的祖宗就是圣灵保惠师,就是生育一切众生的东岳大帝伏羲,即天父九龙扶桑日官大帝,也是天父雷祖。红楼梦中称贾宝玉为“小祖宗”,可见贾宝玉就是贾府的祖宗再来,所以说贾宝玉和贾府的祖宗贾源是一个稿子,即一模一样。
“百代仰蒸尝之盛”:有百代人祭祀,即有数千年之久远,就是指舜帝。

第四十三回:
原文:
说着,早已来至门前。那老姑子见宝玉来了,事出意外,竟像天上掉下个活龙来的一般,忙上来问好,命老道来接马。宝玉进去,也不拜洛神之像,却只管赏鉴。
解读:
活龙谐音为火龙,所以贾宝玉就是火龙,即太阳九龙皇君,即有龙身之南方火神炎帝。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
原文:
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所以凡历朝中跳梁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天使其拱手俛头缘远来降。我们正该作践他们,为君父生色。”
解读:
“大舜之正裔”:皇上就是指舜帝的后代陈姓,为日神和月神合一之紫微圣人。
“圣虞之功德”就是指舜帝再来。地官舜帝就是田祖神农炎帝,就是酆都北阴大帝,就是紫微大帝,就是九龙扶桑日官大帝,就是来自田间第一人,就是清虚观的遮天大王,为三界法官。
“为君父生色”就是为昊天上帝生色,昊天上帝就是盘古神,就是弥勒佛,就是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合一之身。贾宝玉就是玉皇大帝,就是一切众生之父,就是“和平之君”耶稣,就是伏羲和舜帝再来,所以红楼梦中贾芸认贾宝玉为父,象征芸芸众生认盘古神为父,认佛为父。贵妃贾元春就是林黛玉的分身,即观世音菩萨,即女娲娘娘。

《红楼梦》五十六回:
“探春听了,便和李纨命人将园中所有婆子的名单要来,大家参度,大概定了几个。又将他们一齐传来,李纨大概告诉给他们。众人听了,无不愿意,也有说:‘那一片竹子单交给我,一年工夫,明年又是一片。除了家里吃的笋,一年还可交些钱粮。’这一个说:‘那一片稻地交给我,一年这些玩的大小雀鸟的粮食不必动官中钱粮,我还可以交钱粮。’”
解读:
这是预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改革政策。

从以上可见,《红楼梦》并非讲清朝之事,清朝皇帝并非汉人,更非舜帝之后裔。书中故事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和其后的新朝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后一个皇帝就是王熙凤(有汉玉九龙珮的贾琏),大同世界全球一统的皇帝就是贾宝玉。

第一一九回:
原文:
那人道:“中了第七名举人。”王夫人道:“宝玉呢?”家人不言语,王夫人仍旧坐下.探春便问:“第七名中的是谁?”家人回说“是宝二爷。”正说着,外头又嚷道:“兰哥儿中了。”那家人赶忙出去接了报单回禀,见贾兰中了一百三十名.李纨心下喜欢。
解读:
贾宝玉就是太乙天尊,就是取经的唐僧。贾兰为贾宝玉的侄子,其实就是贾宝玉的儿子,即太乙天尊所骑的九头狮子,即唐僧所骑的白龙马,为龙三太子变化而来。两人同时中举,即骑九头狮子的太乙天尊中举,即骑狮子的文殊菩萨中举,即文曲星许仕林中状元,即骑白龙马的唐僧取经成功。第七名代表太阳神,因为七为丙火。一百三十名代表一的独子三,即三太子。贾兰之父为早死的贾珠,珠即摩尼珠,也作牟尼珠,故死贾珠即释迦牟尼,贾宝玉就是释迦牟尼佛再来,也是燃灯古佛再来,也是弥勒佛,一切佛都是文殊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