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3章《禅秘妙法经》四果修证法

《禅秘要法经》:“第二十六正观。得须陀洹道。第二十七真无我观。灭水大想,向斯陀含。第二十九水大观。得斯陀含。第三十风大观。成阿那含。”

第二十六正观 成就初果须陀洹果
尔时复当自观己身及以他身。我身他身。从颠倒起。实无我所。若有我者。云何忽然见此饿鬼来在我边。尔时复见无量饿鬼。其身长大。无量无边。头如太山。咽如丝发。饥火所逼。叫唤求食。见此事已。当起慈心以身施鬼……即以慈心施乳。令饮饿鬼……复还系念谛观己身。使心不动寂寞无念。既无念想。当发誓愿。愿后世生。不受后有。不乐世间。作此誓已。寻见前地。犹如琉璃。见琉璃下。有金色水。自见己身。与地正等。与水色同。其水温暖。水中生树。如七宝树。枝叶蓊郁。上有四果。果声如铃。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自观心识。是败坏法。从诸苦有。诸苦根本。识为因缘。今观此识。如水上泡。无有暂停。四大无主。身无有我。识无依止……自观己身。无高大想。寻复见身。自然高大。明显可观。如七宝山。自见己心。如摩尼珠。尔时复当如上观空。作观空时。自觉己身。和悦柔软快乐无比。前莲华上。七宝色光。流入己心。在摩尼珠中。满足十过。七支七色。皆悉具足。自观身空。亦无众想。尔时顶上有自然光。似金色云。亦如宝盖。色复似银。从顶上入。覆摩尼珠光上。出定入定。恒见此事。见此事者。自然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告阿难。佛灭度后。四部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作此观者。名第二十六正观。亦名得须陀洹道。若得此观。要当审实。使身自然离五种恶。合修多罗。不违毗尼(戒律)。随顺阿毗昙(指佛教经、律、论三藏中的论藏)。此名须陀洹果相。
解读:
当起慈心以身施鬼:要生慈悲心,修小乘者也是需要慈悲心的。
使心不动寂寞无念,既无念想:从四禅之舍念清净境界开始修观(毗婆舍那)
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观空、苦、无常、无我。
自观心识是败坏法:观识蕴无常,即六识无常,即分别心无常。
今观此识如水上泡,无有暂停:观识阴无我,即六识为幻为空。
四大无主,身无有我,识无依止:观色蕴无我,身无我,识阴无我。
自见己心如摩尼珠:自己的心就是摩尼珠,成丹以前为魄和意。
自观身空,亦无众想:观身空,想阴尽。
覆摩尼珠光上,出定入定,恒见此事:魂魄合一为金丹,金丹发出光明。
自然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成就圣戒,得须陀洹果。
不违毗尼:遵守佛制戒律。
随顺阿毗昙:指随顺佛教经、律、论三藏中的论藏。

第二十七真无我观 成就向斯陀含
当于静处一心安坐。敕诸同学。皆使清净不令愦闹。尔时复当见水上紫焰起。当自忆想此水从何处起。云何当尽。若言我是水者。我身无我。前已观无我。今从无法中。水从何起。作是念时。水性如气。渐渐从顶上没。水稍稍尽。唯身皮在。自见己身。极为微薄。无物可譬。如微尘草束。复见身内。忽然有火。烧身都尽。观身无所。永无有我。我及众生。一切都无。尔时行者。心意恬怕。极为微细。无物可譬。此想成时。名第二十七真无我观。亦名灭水大想。亦名向斯陀含。其余微细贤圣法界。微妙难胜。不可具说。行者坐时。修诸三昧。得无我三昧时。当自然见佛。汝今好受持是真实水大微妙境界。广为未来一切众生。敷演广说。
解读:
这还是在须陀洹的境界上,成就无我三昧,对于五阴之身永无我想(不是无我执)和众生想,此时自然能见到诸佛。有参禅者说他从来没有见到过佛,叫人不要迷信佛,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修过念佛法门,没有消去自己的罪业。向斯陀含接近于大乘的初地菩萨。

《华严经》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第一欢喜地(初地菩萨):“以大悲为首……菩萨发如是心,即得超乎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于如来种中,决定当得无上菩提,菩萨住如是法,名住菩萨欢喜地,以不动相应故……见一切如来故生欢喜,生佛境界中故生欢喜……此菩萨离我想故,尚不爱自身,何况资财,是故无有不活畏;不于他所希求供养,唯专给施一切众生,是故无有恶名畏;远离我见,无有我想,是故无有死畏;”
解读:
初地菩萨如同须陀洹一样超凡夫地而入圣地,能见一切如来,无我见,无我想。

《华严经》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第一欢喜地:“慈悲现前……菩萨住欢喜地,成就多欢喜……成就大悲心故……敬顺尊重诸佛教法故……心无所依故……不舍菩萨戒故……凡是所有,一切能施……皆无所惜,为求诸佛广大智慧,是名菩萨住于初地大舍成就。”
《大般涅槃经》 梵行品第八之二:
“初住菩萨修大慈时,于一阐提心无差别,不见其过故不生瞋。以是义故,得名大慈。善男子,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无所拥护,名为大舍;若不见我法相己身,见一切法平等无二,是名大舍;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善男子,唯四无量能令菩萨增长具足六波罗蜜,其余诸行不必能尔。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先得世间四无量心,然后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次第方得出世间者。善男子,因世无量,得出世无量,以是义故,名大无量.”
解读:
初地菩萨成就了出世间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而小乘主要需要有慈心,即爱心。大乘修道者先要成就世间四无量心才能真正发起菩提心,然后才能成为初地菩萨而出世间,初地菩萨才能成就出世间四无量心。

《华严经》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第一欢喜地:“知百佛神力。能动百佛世界。能飞过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众生。能住寿百劫。能知过去未来世各百劫事。能善入百法门。能变身为百。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萨。以为眷属。若以愿力。自在示现。”
解读:
初地菩萨成就一百个意生身,而小乘初果之须陀洹只有一个意生身。

第二十九水大观,成就斯陀含果。
佛告阿难。得此观已。复当更教水大观法。此水大观。极为微细。使此水大与火大合。见身如气。如琉璃影。观脐四边。火焰俱起。见于火焰。犹如日映。若见脐上有火光起。或有从鼻中出。或有从口中出。耳眼随意出入。若见此事。见一切火。从毛孔出。火出之后。有渌色水。寻从火后。自见身中。水上火下。火上水下。观身无身。此想成时。见身水火。不温不冷。身心寂尔。安住无碍。此名斯陀含果。亦名境界实相。见此事时。出定入定。恒不见身。入定之时。外人亦见水火从毛孔出从毛孔入。贪淫多者。见火从顶上入从身根出。然后遍满身体。水亦复然。复当自观头上火。如阎浮檀那金光云盖。或见身下。如七宝华。心中恬静。安隐快乐。世间乐事。无以为譬。出定之时。身亦安乐。令外众生见已禅定三昧安隐金光金色。帝释诸天。恭敬礼拜并言。大德汝今苦尽。必定当成斯陀含果。闻已欢喜。修身禅定。心无系碍。安隐快乐。游戏无我三昧中。亦渐入空三昧门、无愿无作诸三昧等。悉现在前。如此微妙善胜境界。行者坐时。于禅定中。自然分别。若钝根者。大师世尊现前为说。以见佛故。闻法欢喜。应时即得斯陀含道。复当至心覆寻前观。经二十五反。极令明利。佛告阿难。汝好持此第二十九水大观。慎勿忘失。得此观者。亦名斯陀含。亦名善往来往宿世善根业因缘故遇善知识清净法行。汝乃当得此斯陀含道。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解读:
观脐四边,火焰俱起:起火炼丹。
贪淫多者,见火从顶上入从身根出,然后遍满身体:以火去部分淫欲之心。
水上火下,火上水下:以水调剂火,以免变成燥火。
见身水火,不温不冷,身心寂尔,安住无碍:水火既济,贪憎痴变薄,故得斯陀含果。
游戏无我三昧中,亦渐入空三昧门、无愿无作诸三昧等悉现在前:空三昧包含无我三昧,即身空无我,故以入无我三昧为入空三昧的必要条件,然后才能无愿无作三昧。
帝释诸天,恭敬礼拜:得斯陀含果者能见帝释诸天。
大师世尊现前为说:有佛来说法,不拜佛者自然就不会来说法。因为修道者开始修了念佛法门,故能见佛来传法。

第三十阿那含相应境界相
佛告阿难。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得此微妙水大观已。复当更教安隐微妙最胜奇特火大观法。作此观时。自见脐中微妙火光。床如莲华。其色光明。如和合百千万亿阎浮檀那金。见此事已。复当更教观身内火。观内火时。自见心火。常有光明。过于百千万亿明月神珠。心光清净。亦复如是。出定入定。如人持明火珠行。虑恐他见。唯自心中。明了如是。他人不见。渐渐大明。见身犹如颇梨明镜。见心亦如明月神珠。虑他人见。他人其实不见此事。入定之时。以心明故。见三千大千世界粗相。见阎浮提须弥山。及大海水。悉皆了了。复见大海水中摩尼珠王。其摩尼珠王。焰出诸火。见此事已。尔时见佛。为其广说九次第定。九次第定者。九无阂八解脱。如此等观。不须豫受。佛现前故。佛自为说。其利根者。闻佛说法九无碍道中。应时即得阿罗汉道。超越阿那含地。如好白氈易染为色。若钝根者。复当更教风大观法。风大观法者。见一切风。极为微细。细中细者。可以心眼见。而不可具说。风复杂火。火复杂风。水入火中。风入水中。火入风中。风火水等。各随毛孔。如意自在。或复有风。十色具足。如十宝光。从身毛孔出。从顶上入。从脐中出。从足下入。一切身分中出。从眉间入。从眉间出。从一切身分入。如此种种无量境界。贤圣光明。贤圣种子。诸贤圣法。皆从此风大中起。从此风大中入。此风大观。具足相貌微妙境界。唯阿罗汉。能广分别。不可具说。行者坐时。当自然见。若见此事。练诸烦恼。成阿那含。此风大观。名第三十阿那含相应境界相。佛告阿难。汝好受持是阿那含相应最胜。境界风大观法。慎勿忘失。
解读:
观内火时,自见心火,常有光明,过于百千万亿明月神珠:起大火炼丹去尽贪欲。
出定入定,如人持明火珠行:金丹发火光。
见身犹如颇梨明镜:身如琉璃。
见心亦如明月神珠:心就是摩尼珠。
见三千大千世界粗相:能任意看三千大千世界。
复见大海水中摩尼珠王,其摩尼珠王,焰出诸火:大火要配大海水。
尔时见佛,为其广说九次第定:佛就是最大的摩尼珠王,又要佛来传法。第九定又称灭受想定,即要受阴尽和想阴尽后才能得此定。
应时即得阿罗汉道,超越阿那含地:行阴尽后得阿那含果,以至于阿罗汉果。因为有佛来传法,故有些境界能直接超越。阿那含接近于七地菩萨。
若钝根者,复当更教风大观法:风大观成就即能摄持风,风能灭火,故能灭烦恼,风能调水,能使水火既济。
练诸烦恼成阿那含:以观风灭贪嗔痴之烦恼而成就阿那含果。

从阿那含到阿罗汉
佛告阿只达。谛听谛听当善思之。如来今者因汝阿只达。普为未来世一切众生。广说从阿那含至阿罗汉。于其中间。所有微细一切境界。当自分别。若风病多者。入风大定时。因风大故。喜发狂病。当教观佛。教观佛者。教观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念处法……佛告阿只达。若有行者。见此事已。当教慈心。教慈心者。敬观地狱。尔时行者。即见十八地狱。火车炉炭。刀山剑树。受苦众生。皆是己前身父母。宗亲眷属或是师徒……复见三界一切众生。为欲所使。悉受苦恼。观无想天。犹如电幻。不久当堕大地狱中。举要言之。三界二十五有。一切众生。皆有三涂苦恼之业。尔时行者。观见三界受苦众生。其心明了。如观掌中。深起慈悲。生怜愍心。
尔时行者。内自思惟。是诸众生。因于无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尔时行者。内自思惟。此无明者。从何处来。孚乳产生。遍满三界……云何无明。起痴爱想,缘行而有。而此诸行及爱取有。为从风起。为从水生。为火所照。如此四大。一一谛观。此诸大者。实无性相。同如实际。云何牵诸众生缠在三界。为大烦恼之所烧然。作此思惟已。怖畏生死。患生天乐。观诸天宫。如梦如幻。如露如电。如呼声响。普见一切三界众生。犹如环旋。受苦无穷。见此事已愁忧不乐。世间如驶水流。求涅槃道。刹那刹那顷。欲求解脱。尔时复当更教数息……汝所见者。虽是多佛及诸声闻。汝今应观此诸世尊。是无相身。是大解脱。是无学果。应当善摄汝心。如前数息。此数息法。有十六科。不可具说
尔时释迦牟尼世尊。为于行者。更说四大清净观法。告言法子。过去三世诸贤圣等。观此行时。自然皆观。风大观法……尔时复当教观水大……见此事已。复更教观火大观火大者……见此事已。复当更教观于地大……当观地大从因缘起。无明所持。无明无性。痴爱无主。虚伪因缘。假名无明。爱取有等。皆属此相。作此思惟时。见自心内。众华树端。渐渐火起。烧金刚云……见此事已。复当更教观于风大……见此事已。复当更教谛观五阴。观于色阴。此色阴者。依地大有。地大不定。从无明生。无明因缘。妄见名色。观此色相。虚伪不真。亦无生处。假因缘现。因缘性空。色阴亦然。受想行识。性相皆空……或为畜生。驼驴猪狗。数不可知。人中受苦。众难非一。如是众多。从痴爱得。今观痴爱。性无所有。作是思惟时。释迦牟尼佛。放金色光。与诸声闻眷属围绕。告行者言。汝今知不。色相虚寂。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汝今应当谛观空无相无作无愿三昧……尔时行者。闻佛世尊说是空无相无愿三昧。身心静寂。游三空门。犹如壮士屈申臂顷。应声即得超越九十亿生死洞然之结。成阿罗汉。不受后有。梵行已立。知如道真。豁然意解。无复余习。漏尽慧通。自然而得。其余五通。要假修得六通义。
解读:
得阿那含果后,要生起大慈大悲之心,观十二因缘,观四大皆空而无相,观五蕴(五阴)皆空而无相,勤修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证识阴尽去我执而得阿罗汉果。大慈大悲之心能帮助去慢,观十二因缘能去无明,勤修空、无相、无愿三昧而去掉举以及对色界和无色界的贪爱。小乘阿罗汉果接近于大乘十地菩萨。

《禅秘要法经》:“过千岁已(到约公元8年),此无常观,虽复流行阎浮提中,亿亿千万众多弟子,若一若两,修无常观解脱道。千五百岁后(公元508年)。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赞叹宣说。无常苦空无我观者。多有众生。怀嫉妒心。或以刀斫。或以瓦砾。打拍彼人。骂言痴人。世间何处有无常观。苦空无我。身肌白净无量。云何反说身为不净。汝大恶人。宜合驱摈。此相现时。百千人中。无有一人修无常观。此相现时。法幢崩。慧日没。一切众生。盲无眼目。
释迦牟尼佛。虽有弟子。所著袈裟。如木头幡。自然变白。诸比丘尼。犹如淫女。炫卖女色。以用自活。诸优婆塞。如旃陀罗。杀生无度。诸优婆夷。邪淫无道。欺诳百端。此相现时。释迦牟尼无上正法。永没无余。”
解读:
可见禅法在公元8年(西汉末年)后就很少有人能炼成了,而到公元500年就没有人能修成了,因为修无常观的毗婆舍那已经没有人懂了。公元536出生的达摩所传的纯粹是奢摩他而已,根本不懂无常观,不懂毗婆舍那,岂能获得解脱?

释迦牟尼在《禅秘要法经》中交代:
“当密藏秘勿令他知,••••••但于屏处,取此真宝,以供妻子,密受快乐,不得广说,若广说者,犯大重罪。”
解读:
可见此禅法密传的,如果违背世尊如来的旨意就有重罪,有重罪者绝对不可能见空性。据说此《禅秘要法经》在公元384年出自《金刚经》中,可见这两本经书是相辅相成的。《金刚经》用来印心,《禅秘要法经》用来具体修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