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色界四无色定:
《楞严经》卷九:“吾今已说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着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汝应谛听,吾今为汝仔细分别。”
解读:
为了避免修道者入魔,世尊将修奢摩他和毗婆舍出现的五阴境界及魔事、魔境界等都一一解说,在五阴的每一区宇都讲了十种魔境,以免修道者走入歧途。
通过修奢摩他进入四禅舍念清净的境界,那也还是凡人,还没有出离凡地,还没有获得小乘初果,如果说自己到了圣地,那就是妄语。
《楞严经》:“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解读:
在四禅之色究竟天,往后修有两条分路。如果有舍心,又有智慧,此智慧之心就能发出慧光,有此智慧之光才能成为阿罗汉。如果发菩提心,即可入菩萨乘,成为回心大阿罗汉,这是第一条正确的道路。回心即回小向大的心,即从小乘转为大乘,目标是成佛和普度众生。
如果没有智慧,即有无明,那么就不会成为了脱生死的阿罗汉,就只能进入无色界四定,止于此,寿命尽后又落轮回中,这就是第二条错误得道路。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菩萨璎珞庄严品第六之一:
“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种种想入无边虚空,于空无边处得圆满住。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种种想入无边虚空,于空无边处得圆满住。超过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于无边识处得圆满住。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少所有,于无所有处得圆满住。超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于非想非非想处得圆满住。超过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灭受想定,于灭受想定得圆满住。”
解读:
四无色定即空无边出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超越此四无色定才能进入灭受想定。
《佛说大集法门经》:“谓若苾刍。离一切色。无对无碍。而无作意。观无边空。此观行相。名空无边处定。”
《楞严经》:“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解读:
修禅定者认为有色身就是苦,觉得色身是障碍,于是厌色修空,即观一切色无对无碍,为无边虚空,证到色身就是虚空,这就是空无边处定。虽然他证到色身之空性,但是不明白诸法本空,皆是妄想心所生。
《佛说大集法门经》:“复离空处。而非所观。但观无边识。此观行相。名识无边处定。”
《楞严经》:“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解读:
修禅定者认为空也是一种苦,于是厌空修识,即忘掉空,而把心定于寂静的识心上,一心不动。于是把色、受、想、行、识诸碍都空掉了,无可空者了,只剩下阿赖耶识和半分末那识,这就是识无边处定。这半分末那识就是第七识攀缘第八识而生的我执。
《佛说大集法门经》:“复离识处。而非所观。但观一切。皆无所有此观行相。名无所有处定。”
《楞严经》: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解读:
修禅定者厌识修无所有,一心观无所有,没有色和空,没有六识,心无所有,这就是无所有处定。这里的灭识心只是暂时的,并非永灭。
《佛说大集法门经》:“复离无所有处行相。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定。”
《楞严经》:“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
解读:
禅修者舍去识处之有想,也舍去无所有处之无想,此即非想非非想处定。无所有处定者没有六识和第七识之想,第八识又无法知见,所以说识性不动,因为不动,就没有可灭的了,就误以后到尽头了。似存非存,似尽未尽,这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天。
以上四无色定都是一味地求空,而不明白真正的空理,没有明白诸法本空,没有明白空并不是无,没有明白见空并不是见道,而要见空不着空,要见空空。因为没有智慧,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故不能获得解脱。虽然能空五蕴,但是没有尽五蕴,不能成为真正的阿罗汉,称为不回心钝阿罗汉。
《楞严经》:“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解读:
因为有识蕴,才有生死轮回,但要除灭五阴,则必须先从灭除色阴开始。
二、五阴尽
1、色阴尽
《楞严经》:“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
《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解读:
见色和见空都是眼识的作用,无论见空和见色都是有所见,所以说空是色边际。色的本质就是空,空又因为眼识的作用而化为色。修道者证到色就是空,就是证色空,然后心既不住色,也不住于空,把空的境界也空掉,即见空空,这就是色阴尽。证色阴空性者可以开始入无相解脱门,在证色之空性以前,要明白诸法皆空,谓入空解脱门。
《楞严经》: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楞严经》:“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楞严经》:“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
《楞严经》:“当在此中(色阴尽后的受阴区宇)得大光耀,其心发明”
《圆觉经》:“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解读:
色阴就是由于人之坚固妄想而幻化出来的,当修奢摩他者入定达到四禅之无念(无心)、动静不移(动和静都一样),忆忘如一的境界时,眼前还是一片黑暗,真心还未发光,这是色阴区宇。如果看十方世界都无色之障碍,眼前完全洞开,如同虚空,这就是色阴尽了,此时然后有大光耀(明月)出现。此时见诸佛之心在明镜显现出像来,诸佛之心即真心,明月即明镜,但明月不等于真心,因为真心是无相的,真心发出圆光就是明月,所以见到明月了就代表真心起功用了,即六识功能暂停了。此后可以随心所欲地透视和遥视全球任何一个地方。
在奢摩他的定境中,能见色之空性,此为静能生慧。证色之空性后,心不住于空,谓之空空或真空,即可证色阴尽。所见之明月即自己发光的魄,魄即自己的真心,此时并没有魂魄合一结成金丹,所以还不是见道,即不是见真心,只是真心发圆光了,真心起功用了。月为真心,明月为发圆光时的真心。魂要走进月亮里面与魄合一去才是见真心。
《楞严经》:“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又以此心澄露皎彻,精光不乱,忽于半夜,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
解读:
对上面这些境界,如果不作圣解就是善境界,如果作圣解就会入魔。在色阴区宇也会偶尔有光明出现,也能偶尔有透视和遥视功能,但有各种色相,这些都还是在色阴区宇,着这些色相就会著魔。
“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还没有证色空性,所以“暗室物,亦不除灭”
“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这就如同在阳光下,其实就是魂意之日光,也称神光。
“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即见色空性了,所以能隔见,即透视和遥视,但只是偶尔出现。
《憨山大师年谱疏注》:“一夜,师经行,忽然顶门响一声,轰如炸雷,山河大地,身心世界,豁然顿空,境非寻常目前空可喻。如是空定,有五寸香许,渐觉有身心,渐觉脚下踏实,开眼渐见山河大地,一切境相,还复如故。身心轻快,受用亦无可喻。举足如风轻,归岩中,隐者曰:‘今夜经行,何其久耶?’师具告所得境相。隐者曰:‘此色阴境耳,非是本有。我住此岩三十余载,除阴雨风雪,夜夜经行此境。但不着,则不被他昧却本有。”
解读:
憨山闻炸雷而证色阴尽,此雷声为证色阴尽时所伴随的现象。如果此时不继续定于真空,等待明月出现,或者不明正法,就会失去此境界,又回到色阴区宇,所以隐者会反复出现炸雷。
《憨山大师年谱疏注》:予因溪上一独木桥,日日坐立其上。初则水声宛然,久之动念即闻,不动即不闻。一日,坐桥上,忽然忘身,则音声寂然。自此众响皆寂,不为扰矣。一日,粥罢经行,忽立定,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及觉,则朗然,自觅身心了不可得。即说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自此内外湛然,无复音声色相为障碍,从前疑念,当下顿消。
《憨山大师年谱疏注》:“一夕静坐夜起,见海湛空澄,洞然一大光明藏,了无一物。即说偈曰:‘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圣绝行藏。金刚眼突空花落,大地都归寂灭场。”
解读:
“忽然忘身,则音声寂然,自此众响皆寂”:即证到声音之空性,等同于证色阴空性。
“不见身心”:识心(六识)在定中没有了,色身也没有了,非色非空。
“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证色阴尽了。
“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证一切色相皆是真心幻化。
“触破太虚空”和“金刚眼突空花落”表示破色阴之空性,即证色之空空境界,从此色、声、香、味、触五尘色法都不再成为障碍,即不再被任何色相所迷惑,一切色都化为寂灭,非色非空非不空,也是即色即空,即空即色。
憨山大师又依观音圆顿法门证到了色阴尽,不见身心(色身和六识在定中暂时没有了),了无一物,出现了大光明藏,其实就是自己的魄发光变成了明月在虚空中出现。
《虚云年谱》:“予在寺外大石上趺坐,夜涯未归,伊轻步至予后背,大喝曰‘在此做什么’,予微启目缓声应曰‘看月’,伊曰‘月在何处’,予曰‘大好霞光’,伊曰‘徒多鱼目真难辨,休认虹霓是彩霞’予曰‘光含万象无今古,不属阴阳绝障遮’”
解读:
虚云和尚也看到了真心发光时所显现出来的明月,一切色阴之障碍皆不存在了。
破色邪见明月故事一:
《西游记》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原文:“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那里的水。我们今日赶闲无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喊一声,都拖男挈女,呼弟呼兄,一齐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
原文:“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这里边:刮风有处躲,下雨好存身。霜雪全无惧,雷声永不闻。烟霞常照耀,祥瑞每蒸熏。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
解读:
这表明孙悟空在修观音圆通法门,已经修到音空的境界,所以“雷声永不闻”
《西游记》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原文:“ 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甚么?’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祖师道:“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正是: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解读:
孙悟空所证到的音空境界属于顽空,要打破此顽空必须悟真空之理,真空就是空空,即把空的境界也空掉,即不著音和色,也不著空。
《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原文:樵夫道:“不远,不远。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你顺那条小路儿,向南行七八里远近,即是他家了。”
原文: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西游记》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原文:
“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及黄昏时,却与众就寝,假合眼,定息存神。山中又没打更传箭,不知时分,只自家将鼻孔中出入之气调定。约到子时前后,轻轻的起来,穿了衣服,偷开前门,躲离大众,走出外,抬头观看,正是那——月明清露冷,八极迥无尘……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
解读:
须菩提祖师也称菩提祖师,历史上有个解空第一的须菩提,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徒弟之一,故这里孙悟空拜须菩提祖师为师就象征石猴去悟真空。灵台方寸山即灵山,斜月三星洞即心字,灵山在心中,须菩提祖师就是真心,就是如来藏。
菩提祖师用戒尺打孙悟空三下,三为震,代表头顶有炸雷之响声,然后孙悟空就见到了真心之明月,即证到了色阴尽,消灭了使人生贪欲的色邪,此时的孙悟空通过悟真空而达到色阴尽。这就是“屏除邪欲得清凉”和“好向丹台赏明月”。
破色邪见明月故事二:
《西游记》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原文:
“太保道:‘这山旧名五行山,因我大唐王征西定国,改名两界山。先年间曾闻得老人家说: 王莽篡汉之时,天降此山,下压着一个神猴,不怕寒暑,不吃饮食,自有土神监押,教他饥餐铁丸,渴饮铜汁。自昔到今,冻饿不死。’这叫必定是他。”
原文:
“那猴道:‘这山顶上有我佛如来的金字压帖。你只上出去将帖儿揭起,我就出来了。’……伯钦只得呼唤家僮,牵了马匹。他却扶着三藏,复上高山,攀藤附葛,只行到那极巅之处,果然见金光万道,瑞气千条,有块四方大石,石上贴着一封皮,却是‘唵、嘛、尼、叭、弥、吽’六个金字。三藏近前跪下,朝石头,看着金字,拜了几拜,望西祷祝道:‘弟子陈玄奘,特奉旨意求经,果有徒弟之分,揭得金字,救出神猴,同证灵山;若无徒弟之分,此辈是个凶顽怪物,哄赚弟子,不成吉庆,便揭不得起。’祝罢,又拜。拜毕,上前将六个金字轻轻揭下。只闻得一阵香风,劈手把压帖儿刮在空中,叫道:‘吾乃监押大圣者。今日他的难满,吾等回见如来,缴此封皮去也。’吓得个三藏与伯钦一行人,望空礼拜。径下高山,又至石匣边,对那猴道:‘揭了压帖矣,你出来么。’那猴欢喜,叫道:‘师父,你请走开些,我好出来,莫惊了你。’伯钦听说,领着三藏,一行人回东即走。走了五七里远近,又听得那猴高叫道:‘再走!再走!’三藏又行了许远,下了山,只闻得一声响亮,真个是地裂山崩。众人尽皆悚惧,只见那猴早到了三藏的马前,赤淋淋跪下,道声‘师父,我出来也!’对三藏拜了四拜。
解读:
六个金字即六字大明咒,为观音心咒,代表观音的真心,观音的真心在阳山之灵(净瓶)里面。压住孙悟空的五行山为如来的右手所化,就是代表阴山之灵的山神刘伯钦。刘伯钦之妻即观音的阳山之灵,所以五行山上有观音菩萨六字大明咒金帖,有了金帖的五行山即变成了阴山和阳山相连之山。
五行山又称两界山,代表色界和空界,色和空都是真心幻化出来的,《楞严经》说:“唯色与空,是色边际”,故《心经》说“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唐僧揭掉金帖,然后远离两界山,象征唐僧不住色,也不住空,故破了色和空两界,即证到了空空,此时五行山爆炸,炸雷之后代表真心的孙悟空就从色空两界中出来了,真心非色非空。
2、受阴尽
《楞严经》:“唯触及离,是受边际”
解读:
有六触就有六受发生,当证到触就是离时,就是证到受空了,再将受空也空掉,这就是受阴尽。
《楞严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楞严经》:“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解读:
在受阴区宇,心虽然明白,但如同梦魇,手足不能动。如果过了这一关,即受阴尽,心就能离开身体,出体后回头看自己的肉体和面貌清清楚楚,此时心能来去自由,能穿透色阴而没有任何障碍,此心也称为意生身,实际上就是意识心。
《楞严经》:“内抑过分,忽然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虻,犹如赤子,心生怜悯,不觉流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过……若作圣解……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前无新证,后无故居……迥无所见,心中忽生大枯渴……忆魔入其心腑……慧力过定……自心疑是卢舍那(报身佛),得少为足……见人自言我得第一无上义谛……忽生无尽忧……则有一份常忧愁魔入其心腑……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则有一份好喜乐魔入其心腑……忽有无端大我慢魔起,不礼塔庙,摧毁佛像……其心忽生无量清安,已言成圣得大自在……自谓满足,更不求进取……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拔无因果,一向入空……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人入罪……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更为贪欲……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王子,神鬼力故”
解读:
因为受阴为苦乐之情,故在受阴区宇,有悲、喜、忧、爱等情志之魔出现。另外还有忆魔、空魔、我慢魔、大我慢魔出现。大我慢就是自以为成圣或成佛了。
破受阴得意生身故事:
《西游记》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原文:那人道:“你是不知,我说与你听: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悟空笑道:“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你倒来挡路。把那打劫的珍宝拿出来,我与你作七分儿均分,饶了你罢!”那贼闻言,喜的喜,怒的怒,爱的爱,思的思,欲的欲,忧的忧。……团团赶上,一个个尽皆打死。
原文:“他轮枪舞剑,一拥前来,照行者劈头乱砍,乒乒乓乓,砍有七八十下。悟空停立中间,只当不知。”
原文: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孙悟空)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
《杂阿含经》:“六内贼者,譬六爱喜。空村者,譬六内入(六根)。”
解读:
六个贼就是受阴缘六触所生六受,作为真如法身佛的孙悟空为六受之主人。六贼攻击孙悟空,孙悟空不知不觉,就是受空,孙悟空把六个贼打死就是受阴尽。孙悟空离开唐僧即象征“其心离身”,即成就意生身。
3、想阴尽
《楞严经》:“唯记与忘,是想边际。”
解读:
记(忆)属于想阴,忘也是想阴,证到想空,而又不住于空,即把想空也空掉,即把忘也空掉,即证想阴尽。此后不被任何念想所障碍,进入无相境界,此时可以进入无愿解脱门了。
《楞严经》:“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解读:
进入想阴区宇的人,还有很微细而逻辑清晰的想,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在想,但是已经证想阴尽的人都知道他在想什么。
《楞严经》:“若动念尽,浮想消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楞严经》:“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解读:
如果念头再也不生了,达到绝念,即消除浮想了,如同消除了觉明心上的尘垢,一切十二类生的生灭之相,从头到尾都圆满照见。即知众生生从何来,死至何去。这是因为想阴已尽,行阴显现出来了,故得明见。行阴为生、住、异、灭,迁流变动之相,能见到行阴之相,自然知道众生的来去生灭相。
心中回忆、对现前境界的分别和对未来想象,都是因为六识缘六根对六尘的分别而生成的,如果没有六尘,那么六识就不会产生相,即心中无相。同样离开了六识,那么六尘也就没有分别性。六识和六尘交织成妄,这样子才能构成第三重的污浊之相,名为烦恼浊。
想阴尽时,时时在定中,心中无六尘了,也就没有六识,所以能超越烦恼浊,即由凡地入圣地,即得小乘须陀洹果,即得六尘不入六根成六识的入流果。
《楞严经》:“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
解读:
梦为想所生,想阴尽者平时无梦无想,睡觉时不再做梦,睡和醒是一样的,可以常年不睡觉,也可以常年一直睡觉。昼夜都住在光明虚静的境界中,犹如晴空,没有前尘往事来往心中(无想),任何时候看世间的大地山河流,犹如明镜印物成像,来了于镜无所黏,去了也不在镜中留下任何踪迹,这就是无想的境界。过去的习气也都没有了,只剩下一颗金丹真心。
无想者即六尘无相,故超越烦恼浊。六尘无相者六识不生,即无分别心,即识心被打死了,此时任何时候都不生分别心了。在死后变成中阴身,此时金丹分裂为魂魄,就又会生起分别心,所以还会去投胎。想阴尽时魂魄能稳定地合一为丹,一生中魂魄不再分开,但是如果贪噌痴太重或入魔就又会升起六识,那么金丹就会分裂成魂魄。
在电视剧《香蜜沉沉烬如霜》中一瓣霜花所化生之锦觅仙子吃了其母亲所给的陨丹后,对一切男人都不生情,当陨丹有点裂开时她就生情爱上旭凤了,就会坠入情网,就会时常想念旭凤。而当龙太子将其裂开的陨丹修复后,她又不对旭凤生情了,也就不会想念旭凤了。
《楞严经》:“锐其精思贪求善巧,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贪求经历……贪求契合……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火人间好恶诸事……贪求辩析……贪求冥感……贪求宿命……贪求静谧……贪求神力……贪求深空……贪求永岁……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成佛)。赞叹淫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进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
解读:
在想阴区宇,因贪而入魔,会以为自己成佛了,入魔后破佛戒律,死后入地狱。入魔者在此阶段有很多神通变化,以迷惑修道者,如宿命通和他心通。又喜欢讲经说法。在想阴区宇要入无愿无作解脱门和严格遵守戒律,以避免入魔。
《南华经》曰:“其寝无梦,其觉不忧,此所以凝神不分,聚炁不散而然也。”
解读:
到无梦的境界,即色阴尽,魄魂才能合一成丹而不散开,才能真正结成丹。
《太乙金华宗旨》第十三章 劝世歌
“太虚穆穆朕兆捐,性命关头忘意识。意识忘后见本真,水清珠现玄难测。”
解读:
灭意识(妄意识)后见真心(本真),即结金丹圣胎(摩尼珠),就是想阴尽。
想阴尽灭六识结金丹故事一:
《西游记》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原文:
“约到子时前后,轻轻的起来,穿了衣服,偷开前门,躲离大众,走出外,抬头观看,正是那——月明清露冷,八极迥无尘。”
原文:
你看他从旧路径至后门外,只见那门儿半开半掩,悟空喜道:“老师父果然注意与我传道,故此开着门也。”
原文:
即曳步近前,侧身进得门里,只走到祖师寝榻之下。见祖师蜷部身躯,朝里睡着了。悟空不敢惊动,即跪在榻前。那祖师不多时觉来,舒开两足,口中自吟道:“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原文:
“悟空道:“师父昨日坛前对众相允,教弟子三更时候,从后门里传我道理,故此大胆径拜老爷榻下。”
解读:
菩提祖师用戒尺打孙悟空三下,三为震,代表在头顶出现炸雷之响声,然后孙悟空就见到了真心发光如明月,即证到了色阴尽,消灭了使人生贪欲的色邪,这就是“屏除邪欲得清凉”和“好向丹台赏明月”。须菩提祖师住在中门,中为土,即在山土之灵里面。
孙悟空出门即象征心能出体,这是受阴尽成就意生身的境界。意生身就是意根所成就之身,真心在意根里面,凡心魂在意根外面。
孙悟空本来就是从此门出来化为石猴的,即真心从灵山中门出来化为魂,所以当孙悟空从中门入时就称之为“从旧路径至后门外”,须菩提祖师为阴兑灵,为阴金,故孙悟空看见菩提祖师的后背。
子时就是三更,即一阳来复之时,即地雷复卦之象,即在受阴尽时,在明月境界下再起炸雷之响声,此时称为玄关窍开,为采药之时,即孙悟空(此时为魂)入中门(黄婆)与真心之真铅合一之时,即成金丹之时。从后门入就是偷偷入,快要成丹时不可让任何人知道。
《西游记》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原文:“此时说破根源,悟空心灵福至。切切记了口诀,对祖师拜谢深恩,即出后门观看。但见东方天色微舒白,西路金光大显明。依旧路转到前门,轻轻的推开进去,坐在原寝之处,故将床铺摇响道:‘天光了,天光了!起耶! ’那大众还正睡哩,不知悟空已得了好事。当日起来打混,暗暗维持,子前午后,自己调息。”
解读:
“西路金光大显明”和“天光了,天光了!”:象征孙悟空结成金丹圣胎了,此时的金丹圣胎因为得离火之灵,故如同太阳一般发金光,而不是清凉的白色月光了,故在白天。
想阴尽灭六识结金丹故事二:
《西游记》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原文:
“行者道:‘我记得此处叫做蛇盘山鹰愁涧,想必是涧里水响’”
原文:“菩萨道:‘那条龙,是我亲奏玉帝,讨他在此,专为求经人做个脚力。你想那东土来的凡马,怎历得这万水千山?怎到得那灵山佛地?须是得这个龙马,方才去得。’行者道:‘像他这般惧怕老孙,潜躲不出,如之奈何?’菩萨叫揭谛道:‘你去涧边叫一声‘敖闰龙王玉龙三太子,你出来,有南海菩萨在此。’他就出来了’”
原文:
“行者欢喜领教。菩萨上前,把那小龙的项下明珠摘了,将杨柳枝蘸出甘露,往他身上拂了一拂,吹口仙气,喝声叫‘变!’那龙即变做他原来的马匹毛。又将言语吩咐道:‘你须用心了还业障;功成后,超越凡龙,还你个金身正果。’那小龙口衔着横骨,心心领诺。”
原文:
“渔翁闻言,即忙撑拢。行者请师父下了马,扶持左右。三藏上了筏子,揪上马匹,安了行李。那老渔撑开筏子,如风似箭,不觉的过了鹰愁陡涧,上了西岸。……这正是:广大真如登彼岸,诚心了性上灵山。”
解读:
前面孙悟空打死六贼,受阴尽,化作意生身离开唐僧,后来又回到唐僧身边,收服白龙马。白龙马带着阴山之灵,就是移山大圣狮驼王之子。阴山为意根,故称为意马,也称鹰。马为木龙,为行德,涧水即子水。蛇盘山即阴木之阳山,而鹰为阴山,愁为阳山所生之情,阳山出子水,情随子水出,故称鹰愁陡涧。有生命的树木中之水皆流动,故为子水。
意马龙三太子就是猪八戒的儿子,不过为了体现其意根之用,故称之为意马,也称玉龙,此玉就是阴山之灵,即流动的阿赖耶识种子,即行阴。
玉龙三太子的“项下明珠”就代表六识分别心,而“横骨”就是先天一炁之金丹圣胎,即一心,即广大真如,一横就是一。玉龙三太子的明珠换成了横骨,这就是灭六识心得金丹心,即想阴尽。此时以真心(横骨)摄持意马,而不是以六识分别心摄持意马了。
4、行阴尽
《楞严经》:“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楞严经》:“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佛说长阿含经》:“复有三法,谓三火:欲火、恚火、愚痴火。”
解读:
因为想阴没有了,此时行阴就显露出来了,所以能看见行阴中如同瀑布流动的种子了。对于没有修到想阴尽的人而言,行阴包括阿赖耶识的种子和意根之六思。
生灭根元就是行阴,就是同生基,即意根,就是阿赖耶识中如瀑流的种子。此时对于十方世界,从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到非非想生等十二类众生的生灭,虽然还不能明白其生命的根源,但是能看见其行阴如同闪亮发光而又仿佛受到清扰的阳焰。这个行阴(同生基)是六根和六尘的究竟枢穴,即六根和六尘皆由行阴转出。
如果清扰熠熠的行阴归于澄静,那么流动的习气种子就如同波澜灭去化为澄静的止水,这就是行阴尽。
行阴之火光,其中有欲火、恚火、愚痴火,称为三毒火。起贪噌痴之三行,意根就有三毒火发出。火从土中出,即火从意根出,即从阿赖耶识的种子中发出,灭贪嗔痴之心,才能得真水而永灭三毒之火而证行阴尽。在证想阴尽时,三毒火化为三昧燥火,得风神之真水才能灭燥火而证行阴尽。
《楞严经》:“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原,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能令己身根隔合开”
《大方广佛华严经》:“佛子,此第七地菩萨尽超过多贪等诸烦恼众住此地,不名有烦恼者,不名无烦恼者。何以故?一切烦恼不现行故,不名有者;求如来智心未满故,不名无者。”
《大方广佛华严经》:“住七地菩萨,彼则无生相。转于因缘法, 是故遮因义,唯说依于心, 故我说无生。”
《大乘入楞伽经》:“七地菩萨念念恒入,离一切法自性相故,非诸二乘。”
解读:
在行阴尽后,三行已不生,七识都还原为真性如来藏了,如果不著魔,就不再入生死轮回了,但是还没有到圆满的涅槃境界,行阴尽者能令自己的六根合而为一,或分而为六根。
已灭生灭就是无生相,即无生,为初步的下品无生法忍的境界,对于大乘而言为七地菩萨。此时一切烦恼不现行,但还没有永断烦恼,要成佛才能永断烦恼。
七地菩萨虽然已经证道无生法忍,已经证到不生不灭,但是还会退转,掉入六地及以下的果位,就会失去无生法忍的境界,从而又入轮回。
《楞严经》:“是人见本无因……是人见末无因……是人坠入四遍常论……坠入四颠倒见……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行阴常流,计为常性……是人坠入四有边论……是人坠入四种颠倒……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是人坠入七断灭论……是人坠入五涅槃论。阿难,如是十中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解读:
这十大魔境界,都是以为自己有所证悟而入魔,以为自己登圣位而入魔,所以要无所愿求,又心无所得,才能避免入魔而证行阴尽。
行阴尽解脱轮回(五炁朝元)故事一:
《西游记》第十六回 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
原文:“山门里,又见那正殿上书四个大字,是‘观音禅院’。
原文:“头上戴一顶毗卢方帽,猫睛石的宝顶光辉;身上穿一领锦绒褊衫,翡翠毛的金边晃亮。一对僧鞋攒八宝,一根拄杖嵌云星。满面皱痕,好似骊山老母;一双昏眼,却如东海龙君。口不关风因齿落,腰驼背屈为筋挛。”
原文:那老和尚见了这般宝贝,果然动了奸心……老僧道:“我儿,你有何法?”广谋道:“……舍了那三间禅堂,放起火来,教他欲走无门,连马一火焚之。就是山前山后人家看见,只说是他自不小心,走了火,将我禅堂都烧了。那两个和尚,却不都烧死?又好掩人耳目。袈裟岂不是我们传家之宝?”
原文:“看那些人放起火来,他转捻诀念咒,望巽地上吸一口气吹将去,一阵风起,把那火转刮得烘烘乱着,好火,好火……孙行者护住了后边方丈,辟火罩罩住了前面禅堂,其余前后火光大发,真个是照天红焰辉煌,透壁金光照耀! ”
原文:“原来这老和尚寻不见袈裟,又烧了本寺的房屋,正在万分烦恼焦燥之处,一闻此言,怎敢答应?因寻思无计,进退无方,拽开步,躬着腰,往那墙上着实撞了一头,可怜只撞得脑破血流魂魄散,咽喉气断染红沙!有诗为证。”
解读:
前面行者孙悟空收服了白龙马,证想阴尽而结丹。意根为观音之阴土之灵,结丹后阴阳两土合一(但还没有完全合一),故用观音禅院代表土灵或山灵,但因为还有贪嗔痴三毒,故金丹还不能摄持阴木风灵,就还不能摄持装水的阳土灵,也就不能灭燥火而得水火既济。
骊山老母就是女娲,即观音菩萨,即西王母,其心即唐僧之魄,东海龙君即大势至菩萨,即东王公,其心为唐僧之魂,所以观音禅院里长得既像骊山老母又像东海龙君的金池长老就是唐僧魂魄合一之金丹。此金丹心通过土灵生出贪噌痴,其中阴土妄意即意根,就是金池长老的朋友熊罴精,意根生贪爱,所以熊罴精偷了袈裟。有贪嗔痴必释放出三毒之火,故金池长因为贪图唐僧之袈裟而想用火烧死唐僧等。行者以口吹风助火烧观音禅院,这在道家指以风相助起火炼丹,在佛教指火观。唐僧藏在辟火罩里面,即魂在土灵里面,被行者加持后的火就变成了三昧真火,即真心所释放的火。
火烧尽寺庙后,袈裟被熊罴精偷走了,金池长老撞墙而死,即代表三昧真火灭除了贪噌痴三毒,此为行阴空。在非真空大定的情况下,土灵释放出三毒之火,为有毒燥火,为有情欲之妄想心用事。而在无意识的真空大定情况下,真心用事,此时意土释放出三昧真火,有三昧真火时就没有三毒之火,但还是燥火。长期处在无意识的真空大定状态就能完全消除贪噌痴三毒,这就是道教起火炼丹的作用。
《西游记》第十六回 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
原文:
这观音院正南二十里远近,有座黑风山,山中有一个黑风洞,洞中有一个妖精,正在睡醒翻身……急入里面看时,见那方丈中间有些霞光彩气,台案上有一个青毡包袱。他解开一看,见是一领锦袈裟,乃佛门之异宝。正是财动人心,他也不救火,他也不叫水,拿着那袈裟,趁哄打劫,拽回云步,径转东山而去。
《西游记》第十七回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原文:
“轮起棒,照头一下,慌得那黑汉化风而逃,道人驾云而走;只把个白衣秀士,一棒打死。拖将过来看处,却是一条白花蛇怪……行者到于门首,又见那两扇石门,关得甚紧。门上有一横石板,明书六个大字,乃‘黑风山黑风洞’……那猴王胆大充和尚,这黑汉心灵隐佛衣……你看那帖儿上写着‘侍生熊罴’,此物必定是个黑熊成精……行者才去把那道人提起来看,却是一只苍狼。旁边那个盘儿底下却有字,刻道:‘凌虚子制’”
原文:
“行者暗笑道:‘这厮真个如烧窑的一般,筑煤的无二!想必是在此处刷炭为生,怎么这等一身乌黑?’那怪厉声高叫道:‘你是个什么和尚,敢在我这里大胆?’”
解读:
住在黑风山黑风洞里全身乌黑的熊罴精就是阴土之灵,即风神的土灵分离出来的阴山之灵,即意根,以黑色代表阴。黑风代表没有智慧光明,即代表无明之愚痴,为妄意。白花蛇怪代表真意阳土所生之嗔恨,苍狼精代表意根之贪欲,贪嗔痴皆出阴阳土灵,但这里再用三个妖精来分别代表贪嗔痴三毒。打死白花蛇怪和苍狼精即象征去掉了贪噌。白花蛇也是风神阴木,即作恶的黑风,而苍狼精也是前面唐僧在色阴区宇时遇到的寅将军。
熊罴两个字带两个火,为炎字,故熊罴代表藏有炎热太阳离火的阴山之灵,也称火焰山。佛衣就是艮山之灵,即灵山,为佛所藏身之处,熊罴精去掉贪噌痴后就是佛衣,所以说“黑汉心灵隐佛衣”
这个熊罴精就是唐僧在前面色阴区宇遇到的熊罴精,黑风山在观音禅院的南面,故称为南山。南为火,阴山装火,故称南山。分离出阴山的艮山之灵就变成了阳山,就是观音禅院。
《西游记》第十七回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原文:
“菩萨说:‘你这计较怎说?’行者道:‘这盘上刻那凌虚子制,想这道人就叫做凌虚子。菩萨,你要依我时,可就变做这个道人,我把这丹吃了一粒,变上一粒,略大些儿。菩萨你就捧了这个盘儿两颗仙丹,去与那妖上寿,把这丸大些的让与那妖。待那妖一口吞之,老孙便于中取事,他若不肯献出佛衣,老孙将他肚肠,就也织将一件出来。’”
原文:
“菩萨不答,连忙拿丹盘道:‘大王,且见小道鄙意。’觑定一粒大的,推与那妖道:‘愿大王千寿!’那妖亦推一粒,递与菩萨道:“愿与凌虚子同之。”让毕,那妖才待要咽,那药顺口儿一直滚下。现了本相,理起四平,那妖滚倒在地。菩萨现相,问妖取了佛衣……菩萨道:‘我那落伽山后,无人看管,我要带他去做个守山大神。’行者笑道:‘诚然是个救苦慈尊,一灵不损。若是老孙有这样咒语,就念上他娘千遍!这回儿就有许多黑熊,都教他了帐!’”
原文:
“却说那怪苏醒多时,公道难禁疼痛,只得跪在地下哀告道:‘但饶性命,愿皈正果!’菩萨方坠落祥光,又与他摩顶受戒,教他执了长枪,跟随左右。那黑熊才一片野心今日定,无穷顽性此时收。”
解读:
行者与观音菩萨一起来降熊罴精,观音就是风神和水神。孙悟空打死白蛇怪和苍狼精后,贪嗔之毒已经没有了,行者变成风神和水神观世音菩萨的盘中金丹,观音将金丹送给熊罴精吃,象征此时的行者为带有风和水的金丹。孙悟空入熊罴精肚中降服熊罴精,即金丹真心摄持了风和水,灭了熊罴精之燥火,即完全控制了意根熊罴精,痴毒也灭了。
金丹水火既济后意根不再是意根,不再生起贪噌痴,即无贪噌痴三行,这就是行阴尽。熊罴精跟随观世音菩萨回南海落伽山成为守山大神,即意根入大海了,即阴阳两山完全合一了,行阴就再也不会有《楞严经》所说“熠熠清扰”的燥火之光了,此为行阴尽。意根转化为真意,无意根即无贪爱之心了,故再无意乱情迷之顽性,故说“无穷顽性此时收”。如果没有大海水的话,就还会生起贪噌痴三行,行阴就还会起来。
5、识阴尽
《楞严经》:“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解读:
识阴以入湛为浅界,即六尘入六根生六识为浅界。以入无所入,即合湛为深界,即六识空,此时六根与六尘皆空。空合湛,即识阴尽。
《楞严经》:“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第七识),绦然隳裂(毁裂),沉细纲纽(生机枢纽)。补特伽罗(众生),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沈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解读:
行阴尽后,种子不流动了,即七识毁裂了,即不再有第七识了,即没有意根了,即没有业种子了,没有我执了,所以就没有生死轮回和众生之因果报应了,即初证不生不灭,此时如同早晨第三次鸡鸣时看东方的天空,已经有精色,此时六根虚静,没有动静之相,内外清澈透明,六根和六尘合一,没有六入产生,也没有六入所入的对象。此时深切明了十方十二众生的生命根源(无漏阿赖耶识,如来藏),观察到这个根源,执而守之。于是在十方世界,找到了生命的共同点。这个智慧不沉没而能发现生命幽秘之处(无漏阿赖耶识,如来藏),这就是识阴区宇。
《楞严经》:“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乾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解读:
如果在所有十二类众生中找到了生命的共同点即无漏阿赖耶识这个根源,然后把六根门户之隔消磨掉,六根能任意开合,任意互相通用,十方世界和自己的身心都如同琉璃(水晶)一样内外透明(身心和世界皆在有光的水中),见琉璃世界有一宝月,这就是识阴尽。此时就能超越命浊,即不受寿命的限制了,即八地菩萨(不退转)之法身成就境界了,即佛教的中品无生法忍的境界,即基督教所说的永生。
在六根互用中,不再退转,继续修行,从八地菩萨能够逐步修到十地菩萨以至于等觉菩萨,即一生补处菩萨,直到成佛。在识阴区宇的修行之法就是“无所得”,即按般若波罗蜜多修持,一切都无所得。
在想阴尽时即可以六识不生了,但是识阴并没有尽,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会出现六识,如人死后变中阴身或投胎后就会又生六识,或者被魔侵入时,会生六识而不觉。而识阴尽后,就再也不生识阴了,故不会退转了。
《楞严经》: “若于所归,立真常解,生胜解,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葉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纵恣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吒枳迦罗,成其伴侣……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
《楞严经》:“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
解读:
因为行阴尽时,其所证之不生不灭还不圆满,因为识阴未尽,故还有一点无明,无明使修道者自己生出很多错误的认知,从而使修道者入魔,入魔就会倒退。只有不立知见,心无所得,才能达到识阴尽而成为无学位之阿罗汉或大乘之八地菩萨。
《太上老君内观经》老君曰: “人所以流浪恶道,沈沦滓秽,缘六情起妄,而生六识,六识分别,系缚憎爱,去来取舍,染着烦恼,与道长隔。所以内观六识,因起六欲。欲从何起?欲自识起。识从何起?识自欲起。妄想颠倒,而生有识。”
解读;
前世有六欲六情,今生即生六识,有六识即生六欲六情,下世又生六识,故此在六道中轮回不断。要想不生不灭不退转,就要永断六欲六情,所以就必须断六识,即证识阴尽。
得女宝识阴尽的故事:
《西游记》第六十二回 涤垢洗心惟扫塔 缚魔归正乃修身
原文:
“我这金光寺,自来宝塔上祥云笼罩,瑞霭高升;夜放霞光,万里有人曾见……只是三年之前,孟秋朔日,夜半子时,下了一场血雨……谁晓得我这寺里黄金宝塔污了,这两年外国不来朝贡。我王欲要征伐,众臣谏道:我寺里僧人偷了塔上宝贝,所以无祥云瑞霭,外国不朝。”
原文:
“只因暗失中间宝,苦杀僧人命落空。三藏发心将塔扫,管教重见旧时容。唐僧用帚子扫了一层,又上一层……只见第十三层塔心里坐着两个妖精……那怪物战战兢兢,口叫:“饶命!”遂从实供道:“我两个是乱石山碧波潭万圣龙王差来巡塔的。他叫做奔波儿灞,我叫做灞波儿奔。他是鲇鱼怪,我是黑鱼精……因我万圣老龙生了一个女儿,就唤做万圣公主。那公主花容月貌,有二十分人才。招得一个驸马,唤做九头驸马,神通广大。前年与龙王来此,显大法力,下了一阵血雨,污了宝塔,偷了塔中的舍利子佛宝。公主又去大罗天上,灵霄殿前,偷了王母娘娘的九叶灵芝草,养在那潭底下,金光霞彩,昼夜光明。”
解读:
行阴尽后进入识阴区宇,此金丹在头顶发光,如果认为自己有证悟,以为自己获得了智慧,以为自己成圣了,以为自己是万圣龙王,那就入魔了,金丹就会裂开为阴阳两炁。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就代表阴阳两炁。本相为红光的猪八戒曾变成鲇鱼戏蜘蛛精,故鲇鱼代表阳炁,而黑鱼精代表阴炁。九头驸马代表化为魔的阳炁主宰和意马,万圣公主就是作为魔时的铁扇公主,而九叶灵芝草即芭蕉扇,即作为圣贤时的铁扇公主。只要金丹与九叶灵芝草一起藏于水中,金丹就会不断圆满,即法身不断圆满。此九叶灵芝草就是七地菩萨的莲花仙子,由王母配给金丹后,金丹和九叶灵芝草都变成了不生不灭之八地菩萨,即有莲花身的八地菩萨,为不退转的永生地。从此再也不会入六道轮回了。
宝塔就是山灵,因为宝塔失去了金丹,即金丹变成了分别心,故此塔中有六尘。唐僧和孙悟空不断清扫塔中尘象征扫除六尘,以此圆满不生不灭之金丹法身,以达识阴尽。
第六十二回 涤垢洗心惟扫塔 缚魔归正乃修身
原文:
“贫僧昨晚到于天府,一进城门,就见十数个枷纽之僧。问及何罪,他道是金光寺负冤屈者。因到寺细审,更不干本寺僧人之事。贫僧入夜扫塔,已获那偷宝之妖贼矣。国王大喜道:‘妖贼安在?’三藏道:‘现被小徒锁在金光寺里’”
原文:
“国王闻言,回惊作喜道:‘圣僧说的是,朕这里不选人材,只要获贼得宝归塔为上。’再着当驾官看车盖,教锦衣卫好生伏侍圣僧去取妖贼来。那当驾官即备大轿一乘,黄伞一柄,锦衣卫点起校尉,将行者八抬八绰,大四声喝路,径至金光寺。自此惊动满城百姓,无处无一人不来看圣僧及那妖贼。八戒、沙僧听得喝道,只说是国王差官,急出迎接,原来是行者坐在轿上。呆子当面笑道:‘哥哥,你得了本身也!’行者下了轿,搀着八戒道:‘我怎么得了本身?’八戒道:‘你打着黄伞,抬着八人轿,却不是猴王之职分?故说你得了本身。’”
解读:
唐僧和孙悟空扫除了塔内之尘,又抓住了代表阴阳两炁的贼,所以国王给孙悟空配上黄伞和八人轿,黄伞就是艮土之灵,八人轿就是莲花仙子,即象征如来佛将七地菩萨的莲花仙子许配给行阴尽后的七地菩萨为妻,即行者得了莲花身,即金丹得九叶灵芝草,此时的孙悟空相当于能当转轮圣王的八地菩萨了,所以有打黄伞的轿子坐。猴王本源是不生不灭坐莲台的法身,故此猪八戒说孙悟空得了“本身”和“猴王之职分”
第六十三回 二僧荡怪闹龙宫 群圣除邪获宝贝
原文:
“行者仔细观看,乃二郎显圣,领梅山六兄弟,架着鹰犬,挑着狐兔,抬着獐鹿,一个个腰挎弯弓,手持利刃,纵风雾踊跃而来。行者道:‘八戒,那是我七圣兄弟,倒好留请他们,与我助战。若得成功,倒是一场大机会也’”
解读:
二郎神带着六兄弟来帮助行者,此七圣兄代表转轮圣王的七宝,这象征到了八地菩萨的孙悟空就可以做有七宝相随的转轮圣王了。八地菩萨的法身可以分身出八卦中的七灵来。七宝中的女宝就是九叶灵芝草,得女宝才能有七宝。
第六十三回 二僧荡怪闹龙宫 群圣除邪获宝贝
原文:
“那宫主急忙难识真假,即于后殿里取出一个浑金匣子来,递与行者道:“这是佛宝。”又取出一个白玉匣子,也递与行者道:‘这是九叶灵芝。你拿这宝贝藏去,等我与猪八戒斗上两三合,挡住他,你将宝贝收好了,再出来与他合战。’”
原文:
“才然大战一场,是我把老龙打死,那厮们收尸挂孝去了……宫主慌了,便要抢夺匣子,被八戒跑上去,着背一钯,筑倒在地。还有一个老龙婆撤身就走,被八戒扯住,举钯才筑,行者道:‘且住!莫打死他,留个活的,好去国内见功。’遂将龙婆提出水面。行者随后捧着两个匣子上岸,对二郎道:‘感兄长威力,得了宝贝,扫净妖贼也。’二郎道:‘一则是那国王洪福齐天,二则是贤昆玉神通无量,我何功之有!’
解读:
佛宝为摩尼珠,即金丹,即行者,装在代表阴土的金塔里,故用浑金匣子装。九叶灵芝即莲花仙子,即玉净瓶上的柳枝,故装在代表阳土的白玉匣子里。金丹和莲花仙子合一,故行者拿着两个匣子。
行者与二郎神等一同合作除掉了万圣龙王、老龙婆、九头驸马和万圣公主,象征不再称圣,而以无所得之心修行,所以就找回了佛宝金丹,即找回了摩尼珠。
第六十三回 二僧荡怪闹龙宫 群圣除邪获宝贝
原文:
“行者却将芝草把十三层塔层层扫过,安在瓶内,温养舍利子。这才是整旧如新,霞光万道,瑞气千条,依然八方共睹,四国同瞻。下了塔门,国王就谢道:‘不是老佛与三位菩萨到此,怎生得明此事也!’行者道:‘陛下,金光二字不好,不是久住之物:金乃流动之物,光乃熌灼之气。贫僧为你劳碌这场,将此寺改作伏龙寺,教你永远常存’”
原文:
“国王摆銮驾,送唐僧师徒,赐金玉酬答,师徒们坚辞,一毫不受。这真个是:邪怪剪除万境静,宝塔回光大地明。”
解读:
九叶芝草就是有真心的扫把星,即白水素女,以真心扫尽六尘永无六识,就是识阴尽,即成为八地菩萨。
金光寺的塔有宝珠放光象征在识阴区域时头顶的金丹发出金光,但是取名叫金光寺就是有所得的表现,把金光寺改名为伏龙寺,就是用金丹伏龙,以此无所得之真心摄持自己的木灵,谓之伏龙,也就再无意马生出来,无九头驸马生出来。
三、《红楼梦》中的五阴尽故事:
1.闻焦雷色阴尽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
原文:宝玉道:“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谈及此句,不觉泪下。袭人见此光景,不肯再说。宝玉细想这句趣味,不禁大哭起来,翻身起来至案,遂提笔立占一偈云:‘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写毕,自虽解悟,又恐人看此不解,因此亦填一支《寄生草》,也写在偈后。自己又念一遍,自觉无挂碍,中心自得,便上床睡了……宝钗看其词曰:‘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回头试想真无趣!看毕,又看那偈语,又笑道:“这个人悟了。……黛玉又道:“你那偈末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两句在后。”因念云:“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原文:黛玉笑道:“彼时不能答,就算输了,这会子答上了也不为出奇。只是以后再不许谈禅了。连我们两个所知所能的,你还不知不能呢,还去参禅呢。”宝玉自己以为觉悟,不想忽被黛玉一问,便不能答,宝钗又比出“语录”来,此皆素不见他们能者。自己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想毕,便笑道:“谁又参禅,不过一时顽话罢了。”
原文:忽然人报,娘娘差人送出一个灯谜儿,命你们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进去。四人听说忙出去,至贾母上房。只见一个小太监,拿了一盏四角平头白纱灯,专为灯谜而制,上面已有一个,众人都争看乱猜。小太监又下谕道:“众小姐猜着了,不要说出来,每人只暗暗的写在纸上,一齐封进宫去,娘娘自验是否。”
解读:
贾宝玉因为看戏而悟,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和“无可云证”就是说诸法皆空之理,。林黛玉的“无立足境”即无色也无空,即空空,这才是色阴尽。四为阴金,即真心,有灯谜的“四角平头白纱灯”就象征被顽空迷住的真心明月,所以此时贾宝玉还没有证到色阴尽。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如今且说贾元春,因在宫中自编大观园题咏之后,忽想起那大观园中景致,自己幸过之后,贾政必定敬谨封锁,不敢使人进去骚扰……想毕,遂命太监夏守忠到荣国府来下一道谕,命宝钗等只管在园中居住,不可禁约封锢,命宝玉仍随进去读书……惟宝玉听了这谕,喜的无可不可。正和贾母盘算,要这个,弄那个,忽见丫鬟来说:“老爷叫宝玉。”宝玉听了,好似打了个焦雷,登时扫去兴头,脸上转了颜色,便拉着贾母扭的好似扭股儿糖,杀死不敢去。贾母只得安慰他道:“好宝贝,你只管去,有我呢,他不敢委屈了你……闲言少叙。且说宝玉自进花园以来,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
解读:
大观园就代表见性,即真心之月,即大圆镜。贾宝玉听到头顶有焦雷响起,然后就进大观园了,象征他终于证色阴尽了,从此在明月下。色阴尽时六尘不入,色邪已灭,故说“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花瓣。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花锄上挂着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来的正好,你把这些花瓣儿都扫起来,撂在那水里去罢。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了。”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儿什么没有?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儿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埋在那里;日久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
宝玉说道:“我有一个心,前儿已交给林妹妹了。他要过来,横竖给我带来,还放在我肚子里头。”
解读:
中浣即中旬,象征有明月,明月就是林黛玉的真心,所以贾宝玉说“我有一个心,前儿已交给林妹妹了”,而贾宝玉即假宝玉,即六识分别心。林黛玉和贾宝玉从小吃住在一起,他们实际在同一个肉体内,贾宝玉为魂,林黛玉的真心为魄,所以贾宝玉说林黛玉的心迟早要放到他肚子里来,表示将来魂魄合一。
贾宝玉读《会真记》即象征他要见真心明月,桃花代表色阴(迷惑人的色邪),花瓣流出沁芳闸或埋在土里即象征色阴尽,贾宝玉见林黛玉就是象征见明月。
2.去除五鬼魔魇受阴尽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原文:马道婆看看白花花的一堆银子……掏出十个纸铰的青面白发的鬼来,并两个纸人,递与赵姨娘,又悄悄的教他道:“把他两个的年庚八字写在这两个纸人身上,一并五个鬼都掖在他们各人的床上就完了。我只在家里作法,自有效验。千万小心,不要害怕!”
原文:此时林黛玉只是禁不住把脸红涨了,挣着要走。宝玉忽然“嗳哟”了一声,说:“好头疼!”林黛玉道:“该,阿弥陀佛!”只见宝玉大叫一声:“我要死!”将身一纵,离地跳有三四尺高,口内乱嚷乱叫,说起胡话来了。林黛玉并丫头们都唬慌了,忙去报知王夫人,贾母等。此时王子腾的夫人也在这里,都一齐来时,宝玉益发拿刀弄杖,寻死觅活的,闹得天翻地覆。贾母,王夫人见了,唬的抖衣而颤,且“儿”一声“肉”一声放声恸哭。于是惊动诸人,连贾赦,邢夫人,贾珍,贾政,贾琏,贾蓉,贾芸,贾萍,薛姨妈,薛蟠并周瑞家的一干家中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众媳妇丫头等,都来园内看视。登时园内乱麻一般。正没个主见,只见凤姐手持一把明晃晃钢刀砍进园来,见鸡杀鸡,见狗杀狗,见人就要杀人。
原文:他叔嫂二人愈发糊涂,不省人事,睡在床上,浑身火炭一般,口内无般不说……看看三日光阴,那凤姐和宝玉躺在床上,亦发连气都将没了。合家人口无不惊慌,都说没了指望,忙着将他二人的后世的衣履都治备下了……到了第四日早晨,贾母等正围着宝玉哭时,只见宝玉睁开眼说道:“从今以后,我可不在你家了!快收拾了,打发我走罢。”
原文:那道人笑道:“你家现有希世奇珍,如何还问我们有符水?”贾政听这话有意思,心中便动了,因说道:“小儿落草时虽带了一块宝玉下来,上面说能除邪祟,谁知竟不灵验。”那僧道:“长官你那里知道那物的妙用。只因他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故不灵验了。你今且取他出来,待我们持颂持颂,只怕就好了。”……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念毕,又摩弄一回,说了些疯话,递与贾政道:“此物已灵,不可亵渎,悬于卧室上槛,将他二人安在一室之内,除亲身妻母外,不可使阴人冲犯。三十三日之后,包管身安病退,复旧如初。”说着回头便走了……至晚间他二人竟渐渐醒来,说腹中饥饿。”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原文:“话说宝玉养过了三十三天之后,不但身体强壮,亦且连脸上疮痕平复,仍回大
观园去。
解读:
人之色身由五行组成,五行也称五鬼。马道婆即马克思主义道路,即唯物主义,象征色身,所以由马道婆派来五鬼捣乱。因为贾宝玉心不能出色身,故为五鬼所害。贾宝玉身体不能动了就是中了五鬼之魔魇,此为受阴区宇的境界。
受阴也称痛阴,贾宝玉被困在受阴区宇,故头痛。拿刀弄枪砍人即是着了受阴区宇的勇敢魔。贾宝玉说“从今以后,我可不在你家了”即代表心快要出体了。通灵宝玉就是贾宝玉的魄,即明月,即真心。贾宝玉被“被声色货利所迷”,即以前被色阴所迷,所以其通灵宝玉不能发光,被癞头和尚持颂过后通灵宝玉就灵验而发光了,此时还在受阴区宇,“三十三日之后,包管身安病退”即三十三天后证受阴尽。
“粉渍脂痕污宝光”就是色阴遮盖了通灵宝玉之真心月光。癞头和尚拿通灵宝玉去持颂即象征贾宝玉证色阴尽,所以通灵宝玉就发光了。
“绮栊昼夜困鸳鸯”即色身困住了魂魄。
色阴尽后进入受阴区宇时,真心才化为发光的明月。这一段是为了说明受阴区宇出现的明月就是众生自身与生俱来之佛性,真心佛性就是通灵宝玉。灵就是心灵,即真心,玉就是有真心的阳土之灵。
3.不识黛玉想阴尽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原文:正说着,只见袭人走来说道:“快回去穿衣服,老爷叫你呢。”宝玉听了,不觉打了个雷的一般,也顾不得别的,疾忙回来穿衣服。正说着,小厮来回“冯大爷来了”。宝玉便知是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冯紫英来了。薛蟠等一齐都叫“快请”。说犹未了,只见冯紫英一路说笑,已进来了……薛蟠见他面上有些青伤,便笑道:“这脸上又和谁挥拳来,挂了幌子了?”冯紫英笑道:“从那一遭把仇都尉的儿子打伤了,我记了,再不怄气,如何又挥拳?这脸上是前日打围,在铁网山叫兔鹘梢了一翅膀。”……众人听说,只得罢了,薛蟠执壶,宝玉把盏,斟了两大海。那冯紫英站着,一气而尽。
《红楼梦》第四十三回:
原文:说着早已来至门前,那老姑子见宝玉来了,事出意外,竟象天上掉下个活龙来的一般,忙上来问好,命老道来接马。
解读:
这里贾宝玉又听见打雷声,这就是想阴尽时的境界。神武将军象征武曲星,即艮土之灵。冯唐谐音为封糖,糖为真心,把真心封在里面的就是艮土之灵。冯紫英谐音即封至阴,为上面有烈火的阴山,故脾气暴躁。青伤谐音即青山,为好动之意根,故去铁网山打猎。薛蟠谐音即雪蟠,即雪中蟠桃,即水中真心,即水中魄,即水中金,酒也象征水中真心,而贾宝玉为神农炎帝,为火,活龙谐音即火龙。三人一起喝酒象征水火相交结金丹,水要与阴山上的火相交,故冯紫英一气喝两大海碗。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原文:只见宝玉醉醺醺的回来,问其原故,宝玉一一向他说了。袭人道:“人家牵肠挂肚的等着,你且高乐去,也到底打发人来给个信儿。”宝玉道:“我何尝不要送信儿,只因冯世兄来了,就混忘了。”正说,只见宝钗走进来笑道:“偏了我们新鲜东西了。”
解读:
想阴尽后无意识,故说“混忘了”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原文:忽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林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情性,他们彼此顽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真是他的声音,只当是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么?”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
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解读:
此时六尘不入,六识不生,所以不放任何人进门,也不认识林黛玉。想阴尽时不作梦了,即梦醒来了,故用“鸟梦痴痴何处惊”来代表,此后进入行阴区宇,要去贪噌痴,不能生情,故说“花魂默默无情绪”。贾宝玉和薛宝钗在里面,象征火与水及魂魄合一结丹,薛宝钗和薛蟠都代表水中魄。
4.芒种节行阴尽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
解读:
芒种即亡种,即亡阿赖耶识的种子,芒种节即代表行阴区宇,过完芒种节这个节气,就象征证到行阴尽。花神退位即铁扇公主要交出铁扇给贾宝玉,夏日代表燥火,芒种节这天为四月二十六日,正好是火神神农炎帝的诞辰日,《红楼梦》称之为遮天大王,这象征要起三昧火炼贪嗔痴之心了。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原文: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
解读:
宝钗就是贾宝玉的水中金丹,扇子就是风神,有风有水就能灭了行阴燥火。一双玉色蝴蝶代表阴阳两土灵,过河就是解脱生死轮回到彼岸。但此时还没有过河,代表还在行阴区宇。宝钗“无心”,代表此时无六识。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原文: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
原文: 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正是: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那黛玉正自伤感,忽听山坡上也有悲声,心下想道:“人人都笑我有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的不成?”抬头一看,见是宝玉,黛玉便啐道:“呸!我打量是谁,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
解读:
这里显示出林黛玉的贪爱、嗔恨和愚痴,故代表进入行阴区宇后,还会有贪噌痴之心。
《西山群仙会真记》中阴真君曰:
“北方正气号河车,车谓运载物于陆地,往来无穷,而曰河车者,取意于人身之内,万阴之中,有一点元阳上升,熏蒸其胞络,上生元气。自肾气传肝气,肝气传心气;心气传肺气,肺气传肾气。而曰小河车也;肘后飞金晶,自尾闾穴起,从下关过中关,中关过上关,自上丹田至中丹田,中丹田至下丹田,而曰大河车也;纯阴下降,真水自来,纯阳上升,真火自起,一升一沉,相见于十二楼前,颗颗还丹而出金光万道,则曰紫河车也。故车行于河如气在血络之中,气中暗藏真水,如车载物,所谓河车者详矣。”
《钟吕传道集》:“河车者,起于北方正水之中肾真气,真气之所生之正气乃曰河车。”又说:“五行巡还,周而复始,默契颠倒之术,以龙虎相交而变黄芽者,小河车也,肘后飞金精,还精入泥丸,抽铅添汞而大药者,大河车也。”至于“以金玉之液炼形,炼形而后炼气通,炼气而后炼神,炼神合道、乃臻于成者”,为紫河车。
解读:
行大河车搬运之法,水火既济,金丹就会放出万道金光,称为紫河车,这就是行阴尽的境界。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原文:宝玉笑道:“这些都不中用的。太太给我三百六十两银子,我替妹妹配一料丸药,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王夫人道:“放屁!什么药就这么贵?”宝玉笑道:“当真的呢,我这个方子比别的不同。那个药名儿也古怪,一时也说不清。只讲那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都不算为奇,只在群药里算。那为君的药,说起来唬人一跳。前儿薛大哥哥求了我一二年,我才给了他这方子。他拿了方子去又寻了二三年,花了有上千的银子,才配成了。
解读:
头胎紫河车代表成结金丹后行紫河车,龟大何首乌代表水,千年松根茯苓胆代表土灵,人形带叶参为持有芭蕉扇(风神)的金丹圣胎化作人形婴儿了。“三百六十两不足”代表已经温养十月的圣胎金丹化作婴儿了,“上千的银子”代表修持三年,金丹化作婴儿出体,就是初步成就不生不灭的法身。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原文:一径到了冯紫英家门口,有人报与了冯紫英,出来迎接进去。只见薛蟠早已在那里久候,还有许多唱曲儿的小厮并唱小旦的蒋玉菡,锦香院的妓女云儿。大家都见过了,然后吃茶……宝玉笑道:“听我说来:如此滥饮,易醉而无味。我先喝一大海,发一新令,有不遵者,连罚十大海,逐出席外与人斟酒。”冯紫英蒋玉菡等都道:“有理,有理。”宝玉拿起海来一气饮干。
(蒋玉菡)笑道:“这诗词上我倒有限。幸而昨日见了一副对子,可巧只记得这句,幸而席上还有这件东西。”说毕,便干了酒,拿起一朵木樨(桂花,代表月神)来,念道:“花气袭人知昼暖。”
薛蟠又跳了起来,喧嚷道:“了不得,了不得!该罚,该罚!这席上又没有宝贝,你怎么念起宝贝来?”蒋玉菡怔了,说道:“何曾有宝贝?”薛蟠道:“你还赖呢!你再念来。”蒋玉菡只得又念了一遍。薛蟠道:“袭人可不是宝贝是什么!你们不信,只问他。”说毕,指着宝玉。宝玉没好意思起来,说:“薛大哥,你该罚多少?”薛蟠道:“该罚,该罚!”说着拿起酒来,一饮而尽。
少刻,宝玉出席解手,蒋玉菡便随了出来。二人站在廊檐下,蒋玉菡又陪不是。宝玉见他妩媚温柔,心中十分留恋,便紧紧的搭着他的手,叫他:“闲了往我们那里去。还有一句话借问。
也是你们贵班中,有一个叫琪官的,他在那里?如今名驰天下,我独无缘一见。”蒋玉菡笑道:“就是我的小名儿。”宝玉听说,不觉欣然跌足笑道:“有幸,有幸!果然名不虚传。今儿初会,便怎么样呢?”想了一想,向袖中取出扇子,将一个玉玦扇坠解下来,递与琪官,道:“微物不堪,略表今日之谊。”琪官接了,笑道:“无功受禄,何以克当!也罢,我这里得了一件奇物,今日早起方系上,还是簇新的,聊可表我一点亲热之意。”说毕撩衣,将系小衣儿一条大红汗巾子解了下来,递与宝玉,道:“这汗巾子是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昨日北静王给我的,今日才上身。若是别人,我断不肯相赠。二爷请把自己系的解下来,给我系着。”宝玉听说,喜不自禁,连忙接了,将自己一条松花汗巾解了下来,递与琪官。
袭人低头一看,只见昨日宝玉系的那条汗巾子系在自己腰里呢,便知是宝玉夜间换了,忙一顿把解下来,说道:“我不希罕这行子,趁早儿拿了去!”宝玉见他如此,只得委婉解劝了一回。袭人无法,只得系在腰里。
解读:
蒋玉菡谐音即将玉含,像女人一样的蒋玉菡代表水中阳山,即真意,而冯紫英为意根之阴山,两者在一起即合一了。薛蟠和酒代表水中金丹,木樨为桂花,为阴木,贾宝玉为阳木和火。这些都在一起表示贾宝玉水火既济,五行合一,五炁朝元,就是行阴已尽了。花袭人就是贾宝玉的宝贝,即他的女宝,可见此时贾宝玉已经证到行阴尽了且得了八地菩萨的法身。
蒋玉菡也称琪官,谐音为炁官,即管理先天一炁之金丹的官,即管理琉璃盏的沙僧。贾宝玉将玉玦扇坠交给蒋玉菡,就是将金丹放在玉中。贾宝玉和蒋玉菡是一体的,所以两人互换汉巾,两块汗巾都代表花袭人。“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这说明得女宝能永灭燥火,入不退转地。
林黛玉代表释放情的花神,情从土中出,林黛玉释放情以迷惑人,所以在行阴尽时,即当贾宝玉与吃了冷香丸的薛宝钗结婚时,林黛玉就死了,象征贾宝玉得风神和水神时,就灭了情。林黛玉死时空中还有琴声,琴者情也,贪爱和噌皆为情。此琴声曾让从小带发修行的妙玉走火入魔。
根据第一百二十记载,其实林黛玉并没有死,而是转化为清净的莲花仙子与贾宝玉一起升天了。花袭人和林黛玉是同一个花神(警幻仙子)的正邪分身,林黛玉就是薛宝钗吃的冷香丸。冷香丸能克制薛宝钗的热毒,就是风神能灭火的道理。
《红楼梦》第四十三回 闲取乐偶攒金庆寿 不了情暂撮土为香:
原文:说着,早已来至门前。那老姑子见宝玉来了,事出意外,竟像天上掉下个活龙来的一般,忙上来问好,命老道来接马。宝玉进去,也不拜洛神之像,却只管赏鉴。
原文:虽是泥塑的,却真有那“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荷出渌波,日映朝霞”的姿态。宝玉不觉滴下泪来。老姑子献了茶,宝玉因和他借香炉烧香。那姑子去了半日,连香供纸马都预备了来。宝玉说道:“一概不用。”命焙茗捧着炉出至后园中,拣一块干净地方儿,竟拣不出。焙茗道:“那井台上如何?”宝玉点头。
原文:宝玉听说,一径往花厅来,耳内早已隐隐闻得歌管之声.刚至穿堂那边,只见玉钏儿独坐在廊檐下垂泪,一见他来,便收泪说道:“凤凰来了,快进去罢.再一会子不来,都反了。”
解读:
像荷花和龙一样的洛神就是与林黛玉合一的薛宝钗,凤凰就是花神林黛玉,贾宝玉变成凤凰就是贾宝玉得莲花身,即与林黛玉和薛宝钗完全合一,即贾宝玉得莲花女宝,就是八地菩萨。
5.得绣球琉璃灯识阴尽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黛玉听说,回手向书架上把个玻璃绣球灯拿了下来,命点一支小蜡来,递与宝玉,道:“这个又比那个亮,正是雨里点的。”宝玉道:“我也有这么一个,怕他们失脚滑倒了打破了,所以没点来。”
解读:
识阴尽时,见世界如水晶琉璃,琉璃内有宝月。贾宝玉从林黛玉那里得到在雨里点的绣球琉璃灯,象征贾宝玉证识阴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