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学不是正精进 我们学佛修行是要解决实际的根本的生死问题,不是为了学理论的,理论知识掌握一些够实修用的就行了,别再往里深钻,心思要用到关键处,只要意根智慧开发出来,原来不懂的法都会明了,原来不知道的知识都会清楚,然后自己的智慧总结出来,传递出去,就变成了别人需要的理论知识,于人于己利益无量。 周利盘陀伽证得四果阿罗汉之后,仍然不会讲法,嘴笨,但事都做到了,有解脱智无生智,就是表达不出来,知识面也不足。虽然如此,不障碍他是圣人,有解脱三界生死的智慧,苹果吃到肚子里了,这是实实在在的,比那些能写出一百本书的夸夸其谈的贪嗔痴烦恼具足的凡夫强大多少倍? 很多人不懂得学佛修行,天天津津乐道于到处收集知识,不管是有用没用的都努力收集,净捡一些芝麻,收集之后再忘记一些。无尽宝藏不去开发,金钥匙不知道拿到手里,看似努力用功,其实是邪精进,越精进离道越远。 有些人就是喜欢研究万花筒中的花样图案,第一种图案还没研究出来,就换成了第二个图案,一万个图案转换,追逐各个花样,结果把眼睛晃花了,也没研究明白。无智的人就是不知道研究制造万花筒,有了万花筒一切花样图形自己随心掌握岂不快哉?世界上知识无量,成爆炸式发展,天天追逐能得到什么?发大菩提心,努力变成知识库,一切知识从自己心中源源不断地汩汩而出,众生都能依靠你这个知识库汲取知识营养,那是多美的一件事? 为什么有人修行没有多长时间,禅定就很深,观行智慧也好,三昧不失,而有些人修行了几十年,禅定不出现,智慧力弱?痴狗逐块,外面的什么东西都去关注,都感兴趣,每天各大平台里转,什么知识都学,到现在都一无所成。往往越一无所成的人越自信,凭什么自信呢? 有些人如果打开他的后脑勺子,就会发现,那里都是一堆乱线头子,杂乱无章,思想没有什么逻辑性,上一句话和下一句话都对不上茬,还出去乱学那些没有逻辑性的东西,脑子越学乱线头子越多。人的思惟路线和方式是有熏染性的,跟什么人学就会学出那个人的思惟特性。没有辨别力的时候,随便乱学,本来自己智慧就弱,再熏染杂乱思惟方式,自己的思惟就更不能走直线,说话绕来绕去,说不到根本和重点。思惟路线不对,能证果和明心吗? 人家修得好的人,长处定中和观行中,别说外边杂乱的东西不学不看,就是师父我说话人家都没心思听,我这边说,人家心里在观行,毕竟做功夫要紧,生死大事要紧。而几十年修不出什么的人,每天都忙着杂乱无章地吸取各种杂乱的知识,忙得不亦乐乎,你究竟有什么可乐乎的?大脑堵得一塌糊涂,一根清晰的线都没有。 ——生如法师开示 回复
愚笨能证阿罗汉果 聪明不免三恶道 周利槃陀迦的意识非常愚钝,一句佛法理论也忆持不了,其思惟力更是弱,更不会推理、整理、归纳、概括、分析、比较,仅仅观鼻息,为什么就能证得四果阿罗汉?古今中外文学墨客浩穷三藏,著述诸多,诗集偈颂妙语连珠,为什么没有证果的影子?佛法不在说,也不在解,不在文词多优美动人,能受用才是佛道。如苹果吃到口里,吞到胃里,填饱肚子才是最大的福利,总比研究苹果,撰写苹果论文拿去获奖实惠太多了。 周利槃陀迦那么愚笨不懂理论的人,在观鼻息的时候,意识的种种功德基本上用不上了,在观行的时候也不可能投机取巧了,分析不了鼻息等等诸行刹那生灭,苦空无常无我,也推断不了诸行无我、五蕴无我,这正好省去了意识的情思意解,意根的功能作用就得以充分的发挥了,结果他不仅断我见,还直接证得了四果阿罗汉。可见佛法最后的修证不是在意识上用功,不懂理论不要紧,只要用功的方法和方向正确,并且能精勤修行,照样可以悟道。 而浩穷三藏、学富五车的理论家、研究家们都只能在意识上用功,尽管雄辩滔滔,辞藻华丽,受人追捧,风光无限,名声显赫,最终却一无所获,得便宜处正是失便宜处。譬如苏东坡无论对佛法多能解,感悟有多少,在修证上却一无是处,文人的习气是严重的障道因缘,不容易克服,琴棋书画一切世间技艺都是障道的因缘,世人却以此为荣,实是颠倒。那些爱好理论,喜欢有所得的学人是不是应该反思了? ——生如法师开示 回复
如何避免解悟 现在有不少人都担心自己在大小乘的修行当中会解悟,阻碍自己今后的证悟。所以现在就有个问题:如何避免解悟。 解悟是什么情况呢?解悟就是对于法义很熟了,大小乘法的修行思路已经很清晰了,几乎明确知道就是那个理,就是那个样子,好像没有什么疑问了。但是这还是停留在对法的胜解层次,离证还有段距离,虽然已经有不少人在这个时候都认为自己开悟了,也会很容易被引导认证为开悟。胜解后边还有念定慧,最后那个真正的慧,意根的慧要开发出来,才是真悟,在这之前还有一大段艰苦的路必须要走,这段路非常艰辛难耐,靠毅力、功夫、愿力、信力、忍力、慈悲力才能过关,到达暂时的终点或者叫作目标、目的地。 意识对法的胜解之后,还要熏染和带动意根也要胜解,意根胜解之后也不属于开悟,要形成心心无间的念力,念力成熟,才能出现定力,定力具足,才能开发智慧,出现大小乘见道的智慧,识得那个道,证得那个道,确认那个道,才能永远不退转于大小乘菩提道,永远不失见道功德,否则遇缘就会轻易退转菩提道,因为意识解,意根未明,否认从前意识解得的是最正常的事。这种退转也是意识的退转,是意识不认,但意根并没有退,因为意根从来没有进入过,没有见过道,何来的翻脸不认,何来的退转?这种所谓的退转就是在见道之前的外门那里闹腾,一旦入得了门里,就会因为真实的定慧等持的三昧境界,而安静下来,心空了寂静了,根本不会闹腾。 胜解、念、定,这三个步骤都很关键,没有前就没有后。其中法义由意识到意根是个非常关键之处,意根一旦认法了,疑情就会出现,心心念念的疑着,到一定时候禅定必出现,往后就涉及到了修定和参禅两个关口。对法有了一定的胜解以后,如何提高定力,又如何参究呢?比如说断我见之理,心里已经有了大概的理解,无我的思想大约也都清楚了,这时候还不属于证,再往下要如何修行?这时候有的人是没有定力的,有的人有一些定力,但是定力还不足,这时候当然首要任务就是想办法修定,提升定力。 定力提升之后,意根在定中思量有关我的内涵和外延,把有关我的所有法义都要一一贯通起来,从而明了什么是我,思量通达有可能断我见。但是这些内容太多太深,不可能一时都思量清楚,就需要一点点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内涵越来越深透,外延越来越宽广,最后整个我清清楚楚的在心中摆明了。 以上是定中参究证悟的方法,以此方法用功,就会避免解悟。在参究当中,意识要把所学的法义比较细致的部分尽量忘掉,不要传递给意根,或者不要把比较细致的法义当作是最终答案,对法要起疑,要有疑问,疑越深越好,要多问为什么。意识所学所知的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参究让意根弄清楚为什么,智慧就会不断的增长,能带到未来世。 好多法其实都不用学,学佛不是要学成个理论家和辩论家,也不是要学成个杂家和全家,在真参实究当中,会触类旁通,法义一点点扩散和融会贯通,原来不知不会不懂的法,通过深思,都会一一贯通。贯通之后的法,就是自己所有的,不是学来的,今世和后世想忘也忘不掉,张口就来,不必思考。智慧深的人,都是自己去证法,去探究法,而不是去学他人的法,学来也不是自己的,死后就忘记了,来世还得重新学。有不少人都是学富五车的样子,一提起法义来,侃侃而谈,口若悬河,好像辩才无碍了,可是一个法义都没有通,一个都没有实证过。知识丰富不代表真懂法,不代表真智慧,意识一消失,什么都不是。 大小乘的法,在多闻阶段,只要弄清楚大概轮廓,脉络清晰就可以了,不用再到处学、到处闻,同样差不多的法,学多少也是那样,并不能增加智慧,真正的智慧是通过参究参出来的。参究一点,出生一点智慧,同时还会触类旁通,证得更多的法,一点点连接起来,就懂得了许许多多的法,而且是真懂,甚至睡觉时也能用功。思想脉络清晰了以后,并不需要意识的提醒和引领,所以没有意识的时候,意根照样能独自参究。 ——生如法师开示 回复
杂学不是正精进
我们学佛修行是要解决实际的根本的生死问题,不是为了学理论的,理论知识掌握一些够实修用的就行了,别再往里深钻,心思要用到关键处,只要意根智慧开发出来,原来不懂的法都会明了,原来不知道的知识都会清楚,然后自己的智慧总结出来,传递出去,就变成了别人需要的理论知识,于人于己利益无量。
周利盘陀伽证得四果阿罗汉之后,仍然不会讲法,嘴笨,但事都做到了,有解脱智无生智,就是表达不出来,知识面也不足。虽然如此,不障碍他是圣人,有解脱三界生死的智慧,苹果吃到肚子里了,这是实实在在的,比那些能写出一百本书的夸夸其谈的贪嗔痴烦恼具足的凡夫强大多少倍?
很多人不懂得学佛修行,天天津津乐道于到处收集知识,不管是有用没用的都努力收集,净捡一些芝麻,收集之后再忘记一些。无尽宝藏不去开发,金钥匙不知道拿到手里,看似努力用功,其实是邪精进,越精进离道越远。
有些人就是喜欢研究万花筒中的花样图案,第一种图案还没研究出来,就换成了第二个图案,一万个图案转换,追逐各个花样,结果把眼睛晃花了,也没研究明白。无智的人就是不知道研究制造万花筒,有了万花筒一切花样图形自己随心掌握岂不快哉?世界上知识无量,成爆炸式发展,天天追逐能得到什么?发大菩提心,努力变成知识库,一切知识从自己心中源源不断地汩汩而出,众生都能依靠你这个知识库汲取知识营养,那是多美的一件事?
为什么有人修行没有多长时间,禅定就很深,观行智慧也好,三昧不失,而有些人修行了几十年,禅定不出现,智慧力弱?痴狗逐块,外面的什么东西都去关注,都感兴趣,每天各大平台里转,什么知识都学,到现在都一无所成。往往越一无所成的人越自信,凭什么自信呢?
有些人如果打开他的后脑勺子,就会发现,那里都是一堆乱线头子,杂乱无章,思想没有什么逻辑性,上一句话和下一句话都对不上茬,还出去乱学那些没有逻辑性的东西,脑子越学乱线头子越多。人的思惟路线和方式是有熏染性的,跟什么人学就会学出那个人的思惟特性。没有辨别力的时候,随便乱学,本来自己智慧就弱,再熏染杂乱思惟方式,自己的思惟就更不能走直线,说话绕来绕去,说不到根本和重点。思惟路线不对,能证果和明心吗?
人家修得好的人,长处定中和观行中,别说外边杂乱的东西不学不看,就是师父我说话人家都没心思听,我这边说,人家心里在观行,毕竟做功夫要紧,生死大事要紧。而几十年修不出什么的人,每天都忙着杂乱无章地吸取各种杂乱的知识,忙得不亦乐乎,你究竟有什么可乐乎的?大脑堵得一塌糊涂,一根清晰的线都没有。
——生如法师开示
愚笨能证阿罗汉果 聪明不免三恶道
周利槃陀迦的意识非常愚钝,一句佛法理论也忆持不了,其思惟力更是弱,更不会推理、整理、归纳、概括、分析、比较,仅仅观鼻息,为什么就能证得四果阿罗汉?古今中外文学墨客浩穷三藏,著述诸多,诗集偈颂妙语连珠,为什么没有证果的影子?佛法不在说,也不在解,不在文词多优美动人,能受用才是佛道。如苹果吃到口里,吞到胃里,填饱肚子才是最大的福利,总比研究苹果,撰写苹果论文拿去获奖实惠太多了。
周利槃陀迦那么愚笨不懂理论的人,在观鼻息的时候,意识的种种功德基本上用不上了,在观行的时候也不可能投机取巧了,分析不了鼻息等等诸行刹那生灭,苦空无常无我,也推断不了诸行无我、五蕴无我,这正好省去了意识的情思意解,意根的功能作用就得以充分的发挥了,结果他不仅断我见,还直接证得了四果阿罗汉。可见佛法最后的修证不是在意识上用功,不懂理论不要紧,只要用功的方法和方向正确,并且能精勤修行,照样可以悟道。
而浩穷三藏、学富五车的理论家、研究家们都只能在意识上用功,尽管雄辩滔滔,辞藻华丽,受人追捧,风光无限,名声显赫,最终却一无所获,得便宜处正是失便宜处。譬如苏东坡无论对佛法多能解,感悟有多少,在修证上却一无是处,文人的习气是严重的障道因缘,不容易克服,琴棋书画一切世间技艺都是障道的因缘,世人却以此为荣,实是颠倒。那些爱好理论,喜欢有所得的学人是不是应该反思了?
——生如法师开示
如何避免解悟
现在有不少人都担心自己在大小乘的修行当中会解悟,阻碍自己今后的证悟。所以现在就有个问题:如何避免解悟。
解悟是什么情况呢?解悟就是对于法义很熟了,大小乘法的修行思路已经很清晰了,几乎明确知道就是那个理,就是那个样子,好像没有什么疑问了。但是这还是停留在对法的胜解层次,离证还有段距离,虽然已经有不少人在这个时候都认为自己开悟了,也会很容易被引导认证为开悟。胜解后边还有念定慧,最后那个真正的慧,意根的慧要开发出来,才是真悟,在这之前还有一大段艰苦的路必须要走,这段路非常艰辛难耐,靠毅力、功夫、愿力、信力、忍力、慈悲力才能过关,到达暂时的终点或者叫作目标、目的地。
意识对法的胜解之后,还要熏染和带动意根也要胜解,意根胜解之后也不属于开悟,要形成心心无间的念力,念力成熟,才能出现定力,定力具足,才能开发智慧,出现大小乘见道的智慧,识得那个道,证得那个道,确认那个道,才能永远不退转于大小乘菩提道,永远不失见道功德,否则遇缘就会轻易退转菩提道,因为意识解,意根未明,否认从前意识解得的是最正常的事。这种退转也是意识的退转,是意识不认,但意根并没有退,因为意根从来没有进入过,没有见过道,何来的翻脸不认,何来的退转?这种所谓的退转就是在见道之前的外门那里闹腾,一旦入得了门里,就会因为真实的定慧等持的三昧境界,而安静下来,心空了寂静了,根本不会闹腾。
胜解、念、定,这三个步骤都很关键,没有前就没有后。其中法义由意识到意根是个非常关键之处,意根一旦认法了,疑情就会出现,心心念念的疑着,到一定时候禅定必出现,往后就涉及到了修定和参禅两个关口。对法有了一定的胜解以后,如何提高定力,又如何参究呢?比如说断我见之理,心里已经有了大概的理解,无我的思想大约也都清楚了,这时候还不属于证,再往下要如何修行?这时候有的人是没有定力的,有的人有一些定力,但是定力还不足,这时候当然首要任务就是想办法修定,提升定力。
定力提升之后,意根在定中思量有关我的内涵和外延,把有关我的所有法义都要一一贯通起来,从而明了什么是我,思量通达有可能断我见。但是这些内容太多太深,不可能一时都思量清楚,就需要一点点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内涵越来越深透,外延越来越宽广,最后整个我清清楚楚的在心中摆明了。
以上是定中参究证悟的方法,以此方法用功,就会避免解悟。在参究当中,意识要把所学的法义比较细致的部分尽量忘掉,不要传递给意根,或者不要把比较细致的法义当作是最终答案,对法要起疑,要有疑问,疑越深越好,要多问为什么。意识所学所知的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参究让意根弄清楚为什么,智慧就会不断的增长,能带到未来世。
好多法其实都不用学,学佛不是要学成个理论家和辩论家,也不是要学成个杂家和全家,在真参实究当中,会触类旁通,法义一点点扩散和融会贯通,原来不知不会不懂的法,通过深思,都会一一贯通。贯通之后的法,就是自己所有的,不是学来的,今世和后世想忘也忘不掉,张口就来,不必思考。智慧深的人,都是自己去证法,去探究法,而不是去学他人的法,学来也不是自己的,死后就忘记了,来世还得重新学。有不少人都是学富五车的样子,一提起法义来,侃侃而谈,口若悬河,好像辩才无碍了,可是一个法义都没有通,一个都没有实证过。知识丰富不代表真懂法,不代表真智慧,意识一消失,什么都不是。
大小乘的法,在多闻阶段,只要弄清楚大概轮廓,脉络清晰就可以了,不用再到处学、到处闻,同样差不多的法,学多少也是那样,并不能增加智慧,真正的智慧是通过参究参出来的。参究一点,出生一点智慧,同时还会触类旁通,证得更多的法,一点点连接起来,就懂得了许许多多的法,而且是真懂,甚至睡觉时也能用功。思想脉络清晰了以后,并不需要意识的提醒和引领,所以没有意识的时候,意根照样能独自参究。
——生如法师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