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章 奇经八脉与先天八卦

《黄帝内经•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
《难经》(战国•扁鹊):“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蹻,有阴蹻,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
解读:
奇经八脉的内容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以后《难经》做了系统的归纳整理,首次提出奇经八脉这一概念。晋代《针灸甲乙经》系统地记载了奇经八脉的所属腧穴,元代《金兰循经》把任、督二脉与十二经脉合称“十四经”。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但是奇经八脉与先天八卦一一对应。

一、阳维脉和阴维脉。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诸阳之会,皆在于面。”
《备急千金要方》:“头者,诸阳之会也。”

阳维,即以阳维系的意思,阳维脉称为“诸阳会”,联络诸阳经以通督脉,故为纯阳之乾卦,阳皆来自于乾,乾为阳之父,乾者头也。
阴维,即以阴维系的意思,阴维脉称为“诸阴交”,联络诸阴经以通任脉,故为纯阴之坤卦,坤为阴之母。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大腿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相合,过胸部,与任脉相会与颈部。
阳维脉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沿足少阳经上行到髋关节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

二、冲脉和带脉。
冲脉,冲者冲举也,飞升也,有翅膀也,艮也,土也,故冲脉为艮卦。
带脉,其形状如同“口”,口为兑,故为兑卦。

人体其他经脉都是上下纵向而行,只有带脉是在腰部横向环绕身体一周,好像把纵向的经脉用一根带子系住一样,所以说带脉有总束诸脉的作用。这与兑为先天一炁摄持一切灵相对应。
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并在此分为三支:一支沿腹腔前壁,挟脐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一支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一支出会阴,分别沿股内侧下行到足大趾间。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为十二经脉之海,这与阴阳两炁皆出于土一致。

三、督脉和任脉。
督从叔从目,目为火。督者目叔也,可见督脉代表离火。
任从人从壬,壬在天干为水。任者人之壬也,可见任脉代表坎水。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如同阳太极鱼在离火中。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如同阴太极鱼在坎水中。
一个督脉和一个任脉形成一个环,督脉发出火的能量,为升阳,任脉以寒水收回火能量,为降阴。任督两脉相通则如同太极,水火既济而百病不生

四、阴蹻脉和阳蹻脉。
蹻者举足行高也。《说文》:“从足,乔声”。震为足,为木,木为行德。阳木为震,为阳蹻脉,而阴蹻脉为阴木,为巽卦。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的风池穴。
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入于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旁,连属眼内角,与足太阳、阳跷脉会合而上行。
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同时还有濡养眼目,司眼睑的开合和下肢运动的作用。目通肝,肝为木。

奇经八脉八卦图如下:

背和外部为阳,胸和内部为阴。督脉走背,任脉走胸;阳跷脉和阳维脉走教的外侧,阴跷脉和阴维脉走脚的内侧。唯独冲脉和带脉在胸和背皆有分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