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5 章 绍兴会稽山大禹陵和香炉峰

会稽山,原名茅山、苗山,亦称亩山、防山、南镇山、覆釜山,亦称南山,为古代五大镇山之一的南镇。位于绍兴北部平原南部,跨越上虞区、柯桥区、越城区、诸暨市、新昌县、嵊州市等地,主峰香炉峰在绍兴市越城区的东南,距绍兴市区约6公里。
南朝梁武帝大同十一年(545年),建禹庙,历代屡建屡毁。现存大殿建筑系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建,其他部分大都是清代重建。
2003年,大禹陵扩建,神道内原有五对石像牲增至十二对。依次辟邪、天鹿、龙马、巨象、獬豸、卧牛、石虎、黄熊、三足鳖、九尾狐、野猪和应龙十二对石像牲。2007年4月,绍兴文物局确定禹陵享殿建筑的复建。重建的享殿建筑风格布局与禹庙大殿相同,保持明清规制。正殿五间,重檐歇山顶,南北配殿各三间。

《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
《山海经•海内经》:“ 会稽山在大楚南。”
解读:
《山海经》为大禹和伯益所撰写,故在大禹时期就称会稽山了,而非大禹死后才称会稽山。大楚指太湖,太湖古称“震泽”、“具区”,又名“五湖”、“笠泽”,震为雷,震泽等同于雷泽。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东汉•赵晔撰):“舜崩,禅位命禹。禹服三年,形体枯槁,面目黎黑,让位商均,退处阳山之南,阴阿之北。万民不附商均,追就禹之所,状若惊鸟扬天,骇鱼入渊,昼歌夜吟,登高号呼,曰:”禹弃我,如何所戴?”禹三年服毕,哀民,不得已,即天子之位。三载考功,五年政定,周行天下,归还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观示中州诸侯,防风后至,斩以示众,示天下悉属禹也。乃大会计治国之道。内美釜山州慎之功,外演圣德以应天心,遂更名茅山曰会稽之山。因传国政,休养万民,国号曰夏。后封有功,爵有德,恶无细而不诛,功无微而不赏,天下喁喁,若儿思母,子归父。而留越恐群臣不从,言曰:‘吾闻食其实者,不伤其枝,饮其冰者,不浊其流。吾获覆釜之书,得以除天下之灾,令民归于里闾。’”
解读:
大禹从会稽山之宛委山得覆釜之书(金简),从而明治水之道。故此会稽山也被称为覆釜山。后来大禹因为在茅山大会计治国之道,故将茅山改名为会稽山。

大禹陵,是大禹的葬地。大禹陵背靠会稽山,前临禹池,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南稽山门外会稽山麓之稽山街道禹陵村,距绍兴城区约三公里。禹陵村为大禹后裔姒姓家族繁衍生息之地,距今已有四千余年历史,为上古八大姓之一,如今禹陵村的姒姓已经传到第145代了。
大禹陵在香炉峰的北面,炉峰禅寺的正下方。大禹陵由禹陵、禹祠、禹庙三部分组成,占地40余亩。据《康熙会稽志》卷十五记载:“明嘉靖间,有闽人郑善夫定在庙南数十武,知府南大吉信之,立石刻‘大禹陵’三字。”即今禹陵所在位置。

《吴越春秋》曰:“禹子启即位后,“使使以岁时春秋而祭禹于越,立宗庙于南山之上”
《越绝书》记载了禹陵的形制,称:“(禹)葬会稽。苇椁桐棺,穿圹七尺;上无漏泄,下无即水;坛高三尺,土阶三等,延袤一亩。”
解读:
这里的南山就是会稽山。稽下藏日,日为火为南,故名南山,禾即观音。观音既在南山也在北山,在南山时即住在塔内,如同地上竹草花,在北山即水中莲花和浮萍等。

《吴越春秋》云:“禹案黄帝中经九山,东南天柱,号曰宛委,赤帝左阙之填,承以文玉,覆以盘石,其书金简青玉为字,编以白银,皆瑑其文。禹乃东巡,登衡山,血白马以祭。禹乃登山,仰天而笑,忽然而卧,梦见赤绣衣男子自称玄夷仓水使者,却倚覆釜之山,东顾谓禹曰:‘欲得我山神书者,齐于黄帝之岳,岩岳之下,三月季庚,登山发石。’禹乃登宛委之山,发石,乃得金简玉字,以水泉之脉。山中又有一穴,深不见底,谓之禹穴”
《纂山记》(唐•贺知章)曰: “黄帝号宛委穴为赤帝阳明之府,於此藏书。大禹始於此穴得书,復於此穴藏之,人因谓之禹穴 。”
《会稽县志》:“龙瑞宫,在宛委山下,其旁为阳明洞天。”
《会稽县志》:“会稽山南有宛委山。其上有石,俗呼石匮,壁立干云,有悬度之险,升者累梯然后至焉。昔禹治洪水,厥功未就,乃跻于此山。发石匮,得金简玉字,以知山河体势。于是疏导百川,各尽其宜。”
《越中杂识》谓:“阳明洞天在龙瑞宫旁,是一巨石,中罅。道家第十洞天也。”
解读:
宛委山为会稽山诸峰之一,禹穴在宛委山,原名为宛委穴,因为大禹在此穴得黄帝的金简而被后人称为禹穴。此穴也称为赤帝阳明之府,即赤帝所居之地,即神农炎帝所居之处,也称阳明洞天。赤帝住南山,日月皆赤帝所化,火为阳,水为阴,故称赤帝名为阳明,道教以洞阳代表太阳。

《王阳明年谱》记载:“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父王华(龙山公),母郑氏。龙山公常思山阴(绍兴)山水佳丽,又为先世故居,复自余姚迁之越城光相坊居住。先生尝筑阳明洞,洞距越城东南二十里,故世称阳明先生。先生卒于江西南安,葬于浙江绍兴兰亭……宪宗成化八年壬辰九月丁亥,先生生。(1472年10月31日)是为九月三十日。太夫人郑娠十四月。取名‘云’。十二年丙申,先生五岁。定名‘守仁’。十七年辛丑,先生十岁,皆在越。”
《明史•王守仁传》记载:“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华性孝,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
《佛说秘密八名陀罗尼经 》:“佛告金刚手言。谛听谛听。我于最胜持明藏金刚部中。说汝秘密八名。一名象耳。二名妙庄严。三名功德宝海。四名无动。五名真实云。”
《阳明先生行状》(明•黄绾):“郑氏孕十四月而生公。 诞夕、岑太淑人梦天神抱一赤子乘云而来、导以鼓乐、与岑。岑寤而公生、名曰云。六歳不言。”
《会稽县志》记载:“王文成守仁为刑部主事,时已告归,结庐洞侧,默坐三年,了悟心性,今故址犹存。”
解读:
王守仁是绍兴府余姚县人,告归绍兴,在阳明洞天附近的峡谷中结庐了悟心性,故改名为王阳明,他所结庐的地方也被称为阳明小洞天,此后在绍兴传播阳明心学。死后葬在绍兴兰亭。
赤子就是赤帝之子,所以赤子下凡的王阳明实为赤帝(神农炎帝)的凡身,故为弥勒菩萨的十世凡身之一。赤帝就是名为云的金刚手菩萨,而金刚手菩萨就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就是南方雷祖,即邓天君,即神农炎帝,故王阳明之名为云,王阳明为虚云和尚的前世之一。
我在绍兴曾住在云东路边的西金村(云龙路与云东路交界处)和东金村约六年,两村之间如今也修了一条阳明北路,与其一线相连的阳明路紧挨着宛委山的东边经过,在原来住的地方建了阳明幼教集团(云东园区)。后来我搬迁到绍兴城南居住一年左右,然后再搬迁到会稽山路塔山街道惠日桥居住数年,那时在会稽山路上藕芽池底的成功进出口公司上班,其后迁居杭州。云为兑,兑为金,云东路象征紫气东来的太上老君,东为龙,故有云龙路,绍兴地图形状就是太上老君骑牛的形象。会稽山为南山,惠日桥象征太阳离火之灵,符合南山出太阳。南山之灵即李靖的塔,日出于南山,故惠日桥属于塔山街道,这与南岳有金刚舍利塔一致。

浙江绍兴香炉峰为会稽山最高峰,香炉峰海拔高度为 354 米,峰顶面积只有数十平方米,其形似香炉,由此而得名香炉峰,与湖南蓝山县九嶷山的香炉石相对应,香炉石就是有丁火和阴木的净瓶。
香炉峰顶上建有炉峰禅寺,这是一处佛教胜地。炉峰禅寺古称天柱精舍、天柱山寺,又叫南天竺,以观音道场闻名遐迩,有“越中佛国”、“天竺胜境”之称。 观世音菩萨即后土娘娘,有艮土之灵,艮为山,此山顶天立地,分隔天地,故香炉峰上的炉峰禅寺又被称为天柱山寺。
炉峰禅寺在明清之时又称螺庵,因为观世音菩萨就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田螺姑娘白水素女,即妙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也称准提菩萨,准提菩萨一只手持白螺。白水素女就是大禹的妻子青丘九尾狐女娲,故观音就是大禹的妻子,大禹就是骑白猪的金刚手菩萨,就是天河八十一路兵马大元帅,即猪八戒,故大禹为水官。
根据佛经,弥勒菩萨末世从兜率天下来投胎到鸡头国,称为螺王,弥勒菩萨以螺王身份统一全球后再成佛,观世音菩萨就是弥勒菩萨的妻子,弥勒菩萨实为大势至菩萨,即金刚手菩萨。

香炉峰山脚下有两条路,一条称为南镇路,与会稽山称为南镇相符合,另外一条称为永胜路,与南方雷祖弥勒菩萨又称无能胜相符合,这与我住西金村的地方如今修了条胜利东路和阳明北路相连接一致。永胜路原来是条小路,从这里沿着山脊能到香炉峰寺,我住绍兴时经常从这条小路登顶到炉峰禅寺。炉峰禅寺原来在山顶,如今扩建到山下去了。
在离峰顶不远处有一塔,称为思远塔,符合南山化作塔之理。从思远塔再往上走还有一块巨大的海上飞来石,与观世音菩萨的净瓶呼应,即出水的北山之灵。两山可以合为一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