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章 魔经之《六祖坛经》略谈

《自序品第一》原文: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解读:
凭一本经书之佛法是不能成佛的,佛云要成就一切善法才能成佛。

《自序品第一》原文:
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解读:
前面说“未见性”,后面却又说“米熟久矣”,显然两句话中总有一句是五祖忍在说妄语,这是犯戒。所谓“初地成戒”,即初地菩萨圆满戒律,如果戒律都不能守住,初地菩萨都不是,或者就是魔。禅宗人士往往任性而不守戒律,传正法之人是绝对不能说妄语的,否则谁能信之呢?

《般若品第二》原文: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解读:
即使证到无生法忍的境界,成就法身了,获得八地菩萨的果位,也远没有见性成佛。显然慧能这是忽悠。

《般若品第二》原文: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观照,故不假文字。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
解读:
这只是悟解,非是证悟,只是理论上理解,而没有到达那个境界。

《般若品第二》原文: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欢喜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解读:
这里慧能吹嘘自己是佛,只有弥勒菩萨才是释迦牟尼佛后面的第五尊佛,在弥勒出世之前,别无他佛出世。慧能在世就吹嘘自己是佛,那是诽谤释迦牟尼佛对弥勒菩萨之成佛授记。顿悟成佛之说,违背世尊不得分限成佛之教导。顿悟成佛之说是魔鬼迷惑之伎俩。

《决疑品第三》原文:
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解读:
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真如之心,都是清净莲花身,是不可能造罪的。心净自然无罪,但并非心净使人罪灭,而是无罪才能心净。三毒除灭才能自性内造,没有地狱之罪才能自性内照,有地狱之罪者不可能见自性。慧能这是倒因为果,误导人们轻视戒律,违背戒律,视戒律和因果为空。

《决疑品第三》原文: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
解读:
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者并非要到无生法忍的境界才能去。

《自序品第一》原文: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护法品第九》原文: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解读:
慧思善恶者为意识,为分别心,自性自然不思善恶,但是如何达到这个境界呢?并非心不思善恶时就见到了本心,在四禅无念境界时,就不思善恶,在色空境界时也不思善恶,但此时并没有见到本心。

《般若品第二》原文:
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机缘品第七》原文: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解读:
“无念”在这里即指不著一切法,不攀一切缘。
“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说明慧能所说的“无念”实为有念。
“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可是慧能怎么自己文字都还不通呢?佛的智慧是圆满的,岂能不通文字?显然慧能并非佛。

《定慧品第四》原文: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
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解读:
“无念”在这里即指不著境,不在境上生心。即所生之念与所在之境无关,即念念离境。

《定慧品第四》原文: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解读:
无念为宗:即以不在境上生心为宗旨。“于念无念”即不因前念而生后念,即不思前境。
无相为体,即要见相非相。
无住为本,即要心无所住,无住乃是自性之本性。

《定慧品第四》原文:《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解读:
“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这个要见到自性的人才能做到,而不能用这个办法去见自性。

《忏悔品第六》原文: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解读:
佛若不度众生,则无众生能自度。如果完全认为自己能度自己,那么就会生我慢,就认为不用拜佛了,慢佛者有大罪,有大罪者不能得度。

《忏悔品第六》原文: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
从今日起,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
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
解读:
皈依佛性等于三皈依,但是不能说不见佛就无法皈依佛,那么不见自性者又如何能皈依自性呢?
慧能把他佛和自佛分别开来,这是不识自性佛的表现,他不明白他佛和自佛无二无别,或者他是为了故意误导人们不去拜佛。一切佛都是同一佛,都是同一真如法身佛,即同一自性佛。皈依他佛就是皈依自性佛,皈依自性佛就是皈依他佛。

《机缘品第七》原文: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卷下:“唯佛一人独第一,三界父母一切智,于一切等无与等,稽首世尊希有比。”
解读:
在《法华经》释迦牟尼佛称自己为众生之父,《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也称佛是三界父母。这里慧能叫释门弟子不要认父,不要想父,也不承认自己是佛子,这是教导人们对天父不孝,生我慢之心,永远无法解脱生死轮回。不想念佛不能回归西方极乐世界,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最后都是领导菩萨们回归极乐世界。

《顿渐品第八》:
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
解读:
这又是慧能肆意诽谤佛经了,善恶诸法和众生皆是因为众生之妄想心而有,是为幻相,但不能因为众生有幻相,而否定佛性是常,当然也不能称幻相为常。

《付嘱品第十》原文: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
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解读:
这里慧能传授禅师门斗机锋之法,对修道和传法有害无益。

《付嘱品第十》原文: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
解读:
此为误导众生的片面说法,人的自性只是佛的低级分身,不能完全等同于佛。

《付嘱品第十》原文:释迦文佛首传摩诃迦叶尊者,第二、阿难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十四、龙树大士……第二十八、菩提达摩尊者……惠能是为三十三祖。
解读:
禅宗第十四祖龙树菩萨就是魔王波旬,可见禅宗为魔宗。

《付嘱品第十》原文: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解读:
不修善无法圆满善根,也无法成就圆满福身,就无法成为两足尊,岂能成佛?

《付嘱品第十》原文: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解读:
这里慧能自己否定了禅宗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说。

《付嘱品第十》原文: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离空,即长无明。
《机缘品第七》原文: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付嘱品第十》原文: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坐禅品第五》原文: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解读:
慧能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是无相要以见空性为基础,不见空性者必然有相,不见空性者,根本就谈不上著空和著相的问题。要心住于空才能见空,慧能教还没有见空性的人离空,那么就永远不能见空性了。

《护法品第九》原文:
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解读:
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佛,有法身佛,自然无坐无卧,不能以佛的境界来要求还有贪噌痴三毒的有情众生。况且释迦牟尼佛在证道前也证得了四禅八定,在传法时也常入四禅八定。

《自序品第一》原文: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决疑品第三》原文:行直何用修禅。
《顿渐品第八》原文:师曰:住心观净,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
《机缘品第七》原文: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解读:
慧能极力反对修奢摩他之禅定(止),实际上就是阻止修道者见空性,因为没有奢摩他之禅定力就不能见空性,不见空性就永远无法解脱。慧能也没有教导人修观空、苦、无常、无我和无法之毗婆舍那,所以根本不可能解脱生死轮回,不可能成就法身。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卷下:“复次善见王, 有能末法中, 若欲报佛恩,一念在禅定,胜活三千界,满中一切人,谤禅坏乱众,如杀三千界,满中一切人,及诸众生类,谤禅坏乱众,其罪亦如是。”
解读:
诽谤禅定是罪人。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无依行品第三之三:“修定能断惑,余业所不能,故修定为尊,智者应供养。”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无依行品第三之三:“定能断烦恼,非听诵福业,故欲求涅盘,常当修静虑。”
解读:
要断惑、断烦恼和涅槃就必须修禅定(静虑)。不修禅定就不能断惑,不断惑就不能断烦恼,不断烦恼就不能涅槃,不涅槃就不能成就法身。

《华严经》十地品:“日月星宿地震动,乃至身相亦观察,四禅无色及神通,为益世间皆显示。智者住此难胜地,供那由佛亦听法,如以妙宝磨真金,所有善根转明净……如是十无相、十无愿三昧门为首,百千无相、无愿三昧门皆悉现前。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
《华严经》十地品:“菩萨圆满五地已,观法无相亦无性,无生无灭本清净,无有戏论无取舍,体相寂灭如幻等,有无不二离分别,随顺法性如是观,此智得成入六地……菩萨从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分。以此力故,从第八地乃至第十地,无功用行皆悉成就。”
解读:;
难胜地的五地菩萨就圆满了四禅八定,然后现前地的六地菩萨才能圆满无相和无愿解脱门。五地菩萨才能修无相法门,成就无相,即没有有和无的分别心才能入六地。到了八地成就法身,才能成就无所得之心,才能无为而行。

从以上可见,慧能否定戒和定,空谈慧,其理论显然是误导佛教弟子的魔鬼理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