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文解字论心
山的文字演化如下:
乙的文字演化如下:
心的文字演变如下:
解读:
从甲骨文看,“心”由“又又”的变体组合而成,“又”为土,可见阴阳两土合一为“心”,此“心”为真心。在此“心”中有三个空间,代表三个“口”,因为土中必然含“口”,故以阴阳土合一的土为心,但从根本而言,兑金才是代表智慧的真心。“三”为火,“三口”即代表火口,故中医也常以火为心,火与兑金完全一体,就是有火眼金睛的孙悟空,就是骑青牛的太上老君。
从金文看,“心”由“乙●乙”组成,其中“●”为“一”,故为“乙一乙”组成,“一”为兑金,可见“心”也可看成为土中之兑金。
从拾7.11合1640看,由“爪爪”组合而成,“爪”为土。
从小篆上看,“心”由“乙乙乙乙”或“乙𠃊𠃎乙”或“乙入乙”组合成,“𠃊𠃎”实际就是“乙乙” ,“入”也是土,故表示以阴阳土合一的土为真心。
土作为心是最原始的心,在“道生一”,即在太初时,道在土中生先天一炁之金灵,含金灵的土才成为“心”,此“心”为真心。土分阴阳后,阴土化为意根。
从下图可见,为孙悟空的脸部形状就是一个甲骨文的“心”字。其鼻为艮土之灵,其口为“一”,其眼为“一”所释放的火。
心的隶书如下:
《中华字海·乙部》:“乚,同‘乙’,字见清《张槐生墓志》。”
解读:
乚就是乙,就是艮土之灵,就是鸟。坎水为黑色,故此含坎水之灵的鸟就是黑鸟,也称玄鸟,即九天玄女,玄为水主黑。黑色的燕子象征带有艮土之灵的水神,在小说《水浒》里有个燕青,燕青又叫小乙哥,为阳土之灵。
“心”字的隶书由三个“、”和一个“乚”组成,表示没有分阴阳的太极真土分出魂、魄和意三种心,这是对众生之“心”泛而言之的说法,狭义而言众生之“心”就是魂识。
小说中的运用:
《西游记》:“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西游记》第十九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他两个半云半雾的,径转高家庄来。有诗为证:金性刚强能克木,心猿降得木龙归。金从木顺皆为一,木恋金仁总发挥。”
《西游记》第七回中:“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解读:
申为猴,为阳金。石猴即石头里出来的猴子,即土生之阳金,称为心猿,即好动的凡心,即美猴王,自称为“美”就代表有善恶分别的凡心,即魂识。真心就是土里面的先天一炁,即土里面的兑金,美猴王悟空性后就变成土中的真心,成为能控制意根的弼马温,因为土为行德,故称意根为天马。凡心为被意牵引之魂,其魄能生情,故称有魄之众生为有情众生。
二、说文解字论爱
軍的金文和小篆如下:
解读:
从金文大篆可见,“冖”就是“又”的甲骨文,而“又”为艮土之灵,故此“冖”为艮土之灵。
爱(愛)的文字演化如下:
入字的六通书如下:
解读:
从金文大篆上看,由“冖勹心”组合而成。
从小篆看,由“攵勹土土攵”或“入丨勹土土入丨”组合而成。“入丨”为“攵”为土,其中 “土土”皆为含“口”之土,且背靠背相连,土中有“口”,可见土中口为“心”。另外“愛”字表现为两个相分离的“攵”土合一成一个相连的“土土”之“心”,可见阴阳两土合一为“愛”
在隶书中,由“爪心攵”组合而成, 可见“攵”为“爪”,而“爪”为“又”土,故“攵”为土。
《约翰一书》4:8 没有愛心的,就不认识 神,因为 神就是愛。
《大般涅槃经》:“慈即如来”
解读:
慈者爱也,慈从玄从心,玄者道也,玄心即道心,故“慈即如来”,如来就是道心,即愛心,就是神。
三、心、元神、性命和理气
《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第三:“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
解读:
阿赖耶识就是心,不动时的阿赖耶识为真心,即天魂,魂入意土中即不动,魂初出土外也不动,因为被意土所牵而动。妄动时的阿赖耶识为地魂,即凡心,即识心,即魂识,即识神。阿赖耶识心就是金灵,土外金灵化作三魂,土内金灵为真心,入水时为魄。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又云:“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解读:
心之精爽就是魂魄,魂魄就是心。魂动为凡心,而魄为真心,此真心生情生身。一般而言众生之识别心为魂心,魂寂静不动而转为真心。
《黄帝内经》之《灵枢·本神》:“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
《父善游》(先秦吕不韦):“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解读:
“任物”实为“认物”,能够认识事物者就是心,此心指魂识。
《太上老君内观经》:“心者,禁也,一身之主。心能禁制,使形神不邪也。心则神也,变化不测,故无定形。所以五藏藏五神,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肾,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字殊,随处名也。心者,火也,南方太阳之精,主火。上为荧惑,下应心也。色赤,三叶如莲花,神明依泊,从所名也。”
解读:
这里的“心”是指意识心,即第六识。在医学而言心脏属火,有意识在活动时,魂在心,即魂在火中,即识心在火里面,故火能代表心。睡眠无意识时,魂藏在肝中。
《类经·脏象类》:“分言之,则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以及意志思虑之类皆神也。合言之,则神藏于心,而凡情志之属,惟心所统,是为吾身之全神也”。
《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赅(兼)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
《灵枢·大惑论》:“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
解读:
魂魄意志思虑都是神或者说神之灵,这些神在白天都藏在心脏,所以说“心者神之舍”,因为心脏属于火,魂、魄、意皆在火光里面,故说“总统魂魄,并赅意志”
《以赛亚书》 66:15 “看哪,耶和华必在火中降临。他的车辇像旋风,以烈怒施行报应,以火焰施行责罚。
《以西结书》 1:27 我见从他腰以上有彷佛光耀的精金,周围都有火的形状;又见从他腰以下有彷佛火的形状,周围也有光辉。
《申命记》 4:32 你且考察在你以前的世代,自神造人在世以来,从天这边到天那边,曾有何民听见神在火中说话的声音,像你听见还能存活呢,
《约翰一书》 1:5 神就是光,在他毫无黑暗!这是我们从主所听见、又报给你们的信息。
《约翰福音》 9:5 我在世上的时候,是世上的光。”
《诗篇》 104:4 以风为使者,以火焰为仆役,
解读:
主宰神为金灵,不可见,神在光里面,人们看见神的光就等于看见神,所以说神就是光,其实神以火光为仆役,就是太上老君骑青牛。
《太上老君内观经》:“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
《太上老君内观经》: “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神明之在身,犹火之因卮也。明从火起,火自炷发。炷因油润,油藉卮停。四者若废,明何生焉。亦如明缘神照,神托心存。水由形有,形以道全。一物不足,明何依焉?所以谓之神明者,眼见耳闻,意知心觉,分别物理,细微悉知,由神以明,故曰神明也。”
解读:
卮者古代盛酒的器皿也,但有油灯的卮即大势至菩萨的光明瓶,即太上老君的紫金葫芦,即沙僧掌管的琉璃盏,即阴土之灵或者没有分阴阳时的土灵。炷者灯芯也,即阴阳木龙。卮里面的油即代表先天一炁法身佛,即金灵。可见心虽然为火,但是内含土、木和金之灵。火与金完全一体,就是有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所以称火或金为心皆可,但本质上以金为真心。
《太上老君内观经》老君曰:“从道受分,谓之命;自一禀形,谓之性。所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出,谓之志。事无不知,谓之智。智周万物,谓之慧。动而营身,谓之魂。静而镇形,谓之魄。流行骨肉,谓之血。保神养气,谓之精。”
《孔子家语》之《本命解第二十六》:“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化于阴阳,象形而发谓之生,化穷数尽谓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终也。有始则必有终矣。”
解读:
命代表道,故为“一”,而性从“一”而来,为众生的本来形貌,即佛性,即元神。
《性命圭旨》说:“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为之命?先天至精,一炁氤氲是也。”又说:“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
《道德经》:“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大道论》(张三丰):“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
《傅金铨注入药镜》:“思虑之神,呼吸之气,后天之凡气也。性是元神,命是元气。先天之元神元炁,乃为道炁。
解读:
元始真如即是真如佛性,一灵炯炯即“不与万物为侣,不与诸尘作对”的独我,即证空性的真我,就是元神,化作真龙,即有真心的龙,即有不动阳金灵的龙。命就是先天至精,即元精,即元炁,就是先天一炁。
命的文字演化如下:
《性命圭旨•性命说》:“性而心也,而一神之中炯。命而身也,而一气之周流。故身心,精神之舍也。而精神,性命之根也。”
《性命圭旨•性命说》:“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见解知识,出于心哉。思虑念想,心役性也。举动应酬,出于身哉。语默视听,身累命也。 ”
解读:
“性”由“心生”组合而成,“性而心也”即性生识心,“一神”就是元神,性即元神。
“命”的甲骨文由“入一儿”组合而成,金文中由“入一口邑”组合而成,“儿”和“邑”皆为土灵。“命而身也”即命生身,命即土中兑金灵,土中兑为一和口,为先天一炁。
《道言浅近说》张三丰:“大道以修心炼性爲首,性在心内,心包性外。是性爲定理之主人,心爲栖性之庐舍。
解读:
“修心炼性”:性即元神,元神生识心,即元神生识神,识神是元神的幻化,无元神就无识神,元神隐藏与识神内,故说“性在心内,心包性外”,也称性为真心。
“性爲定理之主人”:一切理(规律)都由性所定,故儒家称性为理,而称命为气,性命合一即理气合一,即孙悟空和金箍棒合一,金箍棒完全听孙悟空的指挥,而金箍棒生万物。
《玄要篇•七绝五首》:“真心浩浩无穷极,无限神仙从里出。世人耽着小形骸,一颗玄珠人不识!佛印指出虚而觉,丹阳诀破无中有。捉住元初那点真,万古千秋身不朽。溯流一直上蓬莱,散布甘泉润九垓(全身)。从此丹田沾润泽,黄芽遍地一齐开。”
《玄谭全集》张三丰:“若明这个真心,则天地万象,包含在这空心里。这个空心含着真阴真阳,然真空消息是把无缝锁,终不能开,生死何处躲?”
解读:
玄珠为真心,即一,即土中先天一炁。“虚而觉”和“无中有”者元神也,性。“元初那点真”生于太初时的元精和元炁也,命也。神仙的真心为性命在意土中合一之心,即太极。
《道言浅近》张三丰:“神要真神,方算先天。真神者,眞念是他,真心是他,真意是他。如何辨得眞?诀曰:玄关火发,杳冥冲醒,一灵独觉者是也。丹家云:“一念从规中起”,卽眞神、卽眞念也。又云:“微茫之中,心光发现”,卽眞神、卽眞心也。”
解读:
玄关打开,元神入意土中,阳金灵与阴金灵合一,此时一念(一觉)、真心和真意皆出自元神。
《文昌大洞仙经》:“我禀受而生者,性也。天赋与我者,命也。凡言性,则命在其中,言命则性在其中”。
《玄肤论》:“性非命勿彰,命非性弗灵”
解读:
“我禀受而生者”就是天魂,即性,即阿赖耶识,即上了灵山的魂字号孙悟空(不包括耳中金箍棒)。
“天赋与我者”就是魄,就是孙悟空在海中所得的金箍棒,即先天元精。性有觉性,有觉性方有灵性。命能生成形体,能如意神通,有形体才能彰显,有神通才能运化。
《周易阐真》(清•刘一明)说:“夫命者,先天正炁也;性者,先天元神。命属阳,性属阴,性命相合,阴阳混一,是谓金丹。金丹者,性命别名也。”
解读:
先天正炁就是先天一炁,先天一炁与先天元神合一就是得金丹,故说性命为金丹。
《青华秘文》张伯端说:“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以有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性耳。行为者,日用之心;无为者,金丹之用心也”。
解读:
无为的心就是元神,就是真心,即天魂,即不动时的阳金灵,即刚从石头里出来且眼发金光的神猴,为能得金丹的真心;有为的心就是欲望心,即识心,即魂识,即金光隐没时的美猴王,为日用之妄想心。当元神被意根牵动时,就变成魂识了,即元神化为识神。无为用元神时,元神一动之后会立即转入静止,故不会妄动不止,不会被意根所牵动。识神则被意根牵动而妄动不止。
《金丹四百字序》说:“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思虑之神。”
《脉望》说:“内念不萌,外想不入,独我自主,谓之元神。”
《性命圭旨全书》:“父母媾精之后,一点灵光……元从太虚中来者,我之元神也。”
解读:
元神即真心,非识心,非识神,非意识,非思虑之神。元神即是唯我独尊的真我,不受意根的牵引和控制。
《脉望》卷七:“卓壶云云:真汞即我之游魂也,心实主之,神实统之,不可真指,曰心,曰神也,谓之元神。”
《玄机直讲》张三丰:“七返九还之法,下手兴功,先将上窍阳里真阴,入内金鼎炁海之中,与下窍阴里真阳配合。夫上窍阳里真阴,即是自己元神,属三魂;下窍阴里真阳,即是身中元炁,属七魄。”
《中和集》李道纯:“性寂则魂藏,木朝元”
解读:
元神属于三魂,即三魂里的天魂,即不动时的阿赖耶识。
《金液还丹天机口诀》葛仙翁:“魂魄若子母留恋,以一意守之,名目“情来归性初”
《参同契》云:“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
《七言四韵十六首》张伯端:“二物会时情性合,五行全处虎龙蟠。 本因戊己为媒聘,遂使夫妻镇合欢。
《金丹破疑直指》张三丰:“若夫金液还丹,乃情归性,直到真空地位,大用现前,龙女献一宝珠,发现至此,方为一得永得。”
解读:
道教把魂魄比作夫妻或子母。性为天魂,情为魄为金。证真空时,情性合一,即魂魄合一,即真龙得金丹,即“金来归性初”。
小说中的运用:
《西游记》 第八回:“禅心朗照千江月,真性情涵万里天。”
《西游记》第十九回:意马胸头休放荡,心猿乖劣莫教嚎。情和性定诸缘合,月满金华是伐毛。
《西游记》第五十回 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
原文:“行者道:‘师父放心莫虑,我等兄弟三人,性和意合,归正求真,使出荡怪降妖之法,怕甚么虎狼妖兽!’”
解读:
意马阴土生情,性为元神天魂阳金灵。元神和意根定而不动,则魄如明月出现。元神昏则识神动,就会被七情所侵,而爱欲是七情之根本。意马(白龙马)不动变成真意之黄婆沙僧,性(猪八戒)也不动,变成天魂元神孙悟空,那么真情和真性就会合一,五行也皆会合一,就得如满月之金丹(耳藏金箍棒的孙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