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章 意、志和情

舌的文字演化如下:

言的文字演化如下:

《周易·兑卦》:“彖曰: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易•说卦》:“兑为口舌”
《使徒行传》 2:3-4 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
《约翰福音》:“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马可福音》 13:11 人把你们拉去交官的时候,不要预先思虑说什么,到那时候,赐给你们什么话,你们就说什么,因为说话的不是你们,乃是圣灵。
解读:
从言和舌的文字演化看,在“舌”上加“一”就是“言”。口舌为兑,鼻下之口为一,舌也是一,舌上加一还是一,故言也是兑。言就是说,就是劝说,就是曰,就是讲习。一就是道,道者说也,故在圣经中用“Word”(话)代表道,又用舌头代表圣灵,圣灵就是艮土中的兑灵。

音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由“辛日” 组合而成,可见,土中金灵释放出光为“音” ,云中打雷的同时有电光放出。

《撒母耳记下》 22:14 耶和华从天上打雷,至高者发出声音。
《诗篇》 81:7 你在急难中呼求,我就搭救你;我在雷的隐密处应允你,在米利巴水那里试验你。

意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从金文看,由“辛○石”组合而成。
从篆文看,由“辛日心”组合而成,金文中的“○”化为“日”,而“石”化为“心”
“意”由“心音”组合而成,“心音”为意,人默念或思维时只有自己才能听见的“心音”就是意所发出的音,此音不由任何物质性的东西传播,而是由心传播。
意由意根所生,意根就是阴艮土之灵,“一”在阴艮土里面说话,就是意根里面发出心音,也可以说是意根发出心音,所以人之思维实为意根中的兑金灵所为,也可以说是意根所为。

《类经·脏象类》:“谓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
《灵枢·本神》:“心有所忆谓之意”
解读:
心中杂乱的念头就是意,心动即是念头,即是想,即出于意,故称意想。忆的繁体字为憶,由“心意”组合而成,故识心中的意根为憶,记忆属于意根的功能。意动即有心音产生,即我们默念或起念头之时的内在之音,对凡人而言,只有自己才能听见自己的心音。

《金丹四百字•序》(紫阳真人著):“中意之土,是为攒簇五行。”
《参同契》曰:“离己日光,坎戊月精”
《中和集》云:“戊己中土,意也。四象五行,意为之主宰,意无偶,自是一家也。”
《七言》(吕岩著):“麒麟意合乾坤地,獬豸机关日月东”
《易冒》记载:“勾陈之象,实名麒麟,位居中央,权司戊日。
解读:
麒麟为土,意为麒麟,所以意就是土之灵,土居中央,故称中土。土分阴阳,阴土为己土,阳土为戊土。太阳中有己土之灵和离火之灵,月亮中有戊土和坎水之灵。

《性命圭旨》:“盖人身真意,是为真土。动极而静,此意属阴,是为已土;静极而动,此意属阳,是为戊土。炼已土者,得离日之汞;炼戊土者,得坎月之铅。”
《金丹四百字解》(刘一明著):“真意主宰万事,统摄精神,护持性命,镇守中宫,与土同功,故以真土名之;因其内藏生机,又名中黄;因其无物不包,又名黄庭;因其动静如一,又名刀圭;因其能调阴阳,又名黄婆”
《乐育堂语录》:“此即先天之真意,戊土是也”
解读:
妄意为己土,为阴土,即大势至菩萨用来盛日光的光明瓶,即太上老君装金丹和火的紫金红葫芦。真意为戊土,也称真土、中黄、黄庭、刀圭和黄婆,就是观世音菩萨装水的净水瓶。戊土和己土合一也是真意。如非特别说明,一般而言的意就是指妄意,即意根。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谓眼合色、耳受声、鼻向香、口欲味、细滑为身、衰意为种栽,为痴,为有,生物也。”
解读:
“衰意为种栽,为痴,为有,生物也”:意根即阿赖耶识之种子,意含痴,含无明,因意而有三界,意生万物和众生,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生万法,种子藏无明和烦恼。衰意即妄意,即艮阴灵,即己土。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金丹四百字·序》:“眼不视而魂在肝, 耳不闻而精在肾, 舌不声而神在心, 鼻不嗅而魄在肺, 四肢不动而意在脾。”
《难经·三十四难》(战国):“脾主思,故藏意与智”。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解读:
脾为中央土,脾藏意,故土之灵为意,意主思维和记忆。以深谋远虑之思而处理事物称为智,可见智是意之功能,故大势至菩萨的光明瓶里装有光明智慧。

《四愿经》:“是人意,天下人少有能守护其意者。皆放心恣意。淫于五乐。贪利疾妒。忿怒斗诤。不信道德。至于身死寿尽。魂神去矣。三者相追逐。不得相离。譬如雀飞。意随其两翅。意为身神。两翅为魂魄。人不能守护其意。皆从恶念所为。杀盗贪淫以生时所为罪。死入太山地狱中。为饥饿鬼。罪竟乃出为畜生。当为人所屠割。作人放心快意故。入三恶道。”
解读:
凡心以意识为主,即第六识,称为心王。意为意根,识为识神为魂识,魂与意合为意识。众生在六道轮回中以意为身,魂和魄相随而不离,意摄持魂魄而入六道轮回。凡心不定,意则妄行而生恶念,念皆来自意根。

志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志”由“止心”组合而成,“止”为艮土,可见“志”来自心之土灵。

《太上老君内观经》:“所以五藏藏五神,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肾,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字殊,随处名也。”
解读:
志在脾,脾为土,故志也是土,志属于意的一种。

《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解读:
前面说“肾藏精”和“脾藏志”,这里又说“肾藏志”,这是因为肾精化气,精气决定志。

《灵枢·本神》:“意之所存谓之志”
《类经·脏象类》:“意已决而卓有所立者,曰志”
解读:
有定向的意就是志,即把念头定在某处或某事,如说“我意已决,立志学医”, 故说意志,立志就是立下不变之意向。

《灵枢·本神篇》:“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解读:
志的变化就是思,即意不断发生变化就是思维,可见思维由意所生,故说意思。

《灵枢·本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解读:
志为意的一种,志意为土,土灵居中央,四象之金木水火皆出自中央土。水为精为寒,火为神为温,木为魂为怒(震),魄为金为喜(兑),故说“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
《类经·九卷》说:“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情志内伤,虽各有所属,但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解读:
跟情有关的志称为情志,与五脏相对应而有五种情志即喜、怒、思(悲)、忧、恐。情从心而发,即从意识中出来,其实是从意中出来。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宣明五气篇》:“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为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解读:
五志完全随精气的影响而产生,精气运行到五脏化为相应的五气,五气分为五色。因为金木水火四气皆出自意土,故此五气影响意,从而由意产生相应的五志。先天精气就是魄,后天精气受先天精气的控制,故从本源而言,五志受魄的控制。

情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情由“丹生心”组合而成,“情”为 “丹”所生之心,即魄所生的心,可见情由魄所生。用“志”这个字是体现情由意土体现出来,用“情”这个字是体现情志的根源是丹所生。可见,情志由意根表现出来,但是由魄所生。

《中和集》李道纯:“身不动,精固,水朝元;心不动,气固,火朝元;性寂则魂藏,木朝元;情忘则魄伏,金朝元。”
《七言四韵十六首》张伯端:“二物会时情性合,五行全处虎龙蟠。
《玄要篇•一扫光道情十二首》张三丰:“一扫光,照见生,一点冲和二五精。性即理,命即情。”
解读:
魄即是命,情由白虎金灵所生,即魄所生,故忘情即可制服魄。

《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三字经》:“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解读:
从儒教而言其七情分别为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情包含五志,哀为悲,惧为恐,爱欲不能满足就生忧。爱欲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就称为六欲。

《佛说梵志阿颰经》:“能制意志,无复贪欲,便断生死忧哭之道。”
《大乘大悲分陀利经》大师立愿品第十六:“集不善根粗犷乐恶。刚强倒见不摄意志。我当为彼八万四千心行乱意众生。广说八万四千部法。”
解读:
能把意志控制住,即能把意和情志控制住,那么久就能脱离生死轮回。贪欲就是爱欲,有爱欲就生其它六情,故七情具足。制意即不起念头,制志即不生七情。能制意志者即能制服意根和七情,即行阴尽,即没有生死轮回和七情六欲。

小说中的运用:
《红楼梦》第五回:“那仙姑道:‘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
解读:
香神和女春神警幻仙姑就是风神和月神观世音菩萨,掌管众生之魄的观世音菩萨掌控人间的风情月债。

《西游记》第七十二回 盘丝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长老没计奈何,也带了几分不是,趋步上桥。又走了几步,只见那茅屋里面有一座木香亭子,亭子下又有三个女子在那里踢气球哩……八戒抖擞精神,欢天喜地举着钉钯,拽开步,径直跑到那里。忽的推开门看时,只见那七个女子,蹲在水里”
《西游记》第七十三回 情因旧恨生灾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土地叩头道:‘那妖精到此,住不上十年。小神自三年前检点之后,方见他的本相,乃是七个蜘蛛精。他吐那些丝绳,乃是蛛丝。’ ……原来这道士剥了衣裳,把手一齐抬起,只见那两胁下有一千只眼,眼中迸放金光,十分利害:森森黄雾,艳艳金光,森森黄雾,两边胁下似喷云;艳艳金光,千只眼中如放火。左右却如金桶,东西犹似铜钟。此乃妖仙施法力,道士显神通,幌眼迷天遮日月,罩人爆燥气朦胧;把个齐天孙大圣,困在金光黄雾中。
《西游记》第七十三回:“(蜈蚣精)戴一顶红艳艳戗金冠,穿一领黑淄淄乌皂服,踏一双绿阵阵云头履,系一条黄拂拂吕公绦。面如瓜铁,目若朗星。准头高大类回回,唇口翻张如达达。道心一片隐轰雷,伏虎降龙真羽士。”
《西游记》第七十三回:“原来那盘丝洞七个女怪与这道士同堂学艺,自从穿了旧衣,唤出儿子,径来此处……却说道士走进方丈中,只见七个女子齐齐跪倒,叫:“师兄,师兄!听小妹子一言!” ……那道士闻此言,却就恼恨,遂变了声色道:“这和尚原来这等无礼!这等惫懒!你们都放心,等我摆布他!”众女子谢道:“师兄如若动手,等我们都来相帮打他。”
《西游记》第七十三回:“毗蓝道:‘你那绣花针,无非是钢铁金针,用不得。我这宝贝,非钢,非铁,非金,乃我小儿日眼里炼成的。’行者道:‘令郎是谁?’毗蓝道:‘小儿乃昴日星官。’行者惊骇不已……毗蓝随于衣领里取出一个绣花针,似眉毛粗细,有五六分长短,拈在手,望空抛去。少时间,响一声,破了金光。”
解读:
蜘蛛精在“踢气球”,“气球”代表先天一炁,先天一炁在水中聚而为魄。七个蜘蛛精代表七魄所发出的七情。蛛者朱虫也,朱为赤色代表火光,七个蜘蛛精常在金乌(太阳)落入的濯垢泉洗澡,说明七个蜘蛛精为水中丁火,魄所生七情通过火光传给意土。水和风为月神,月老管情,故称风情月债。
七个蜘蛛精住到了师兄百眼魔君蜈蚣精的黄花观里,被七个蜘蛛精所蛊惑而对唐僧等人释放鸟粪所代表的情毒。鸟为意土,粪从米为火等同蜘蛛精,情有毒,蜈蚣有毒,蜈蚣精释放情毒就是代表能放出七情之毒。眼为目代表光,土主黄色,穿着黑服的蜈蚣精就是能放出火光的黑色阴土。
“伏虎降龙真羽士”为土,即金翅鸟,能“隐轰雷”者为土。金光为太阳光,就是阴土蜈蚣精所发出的光。蜘蛛精到蜈蚣精那里煽风点火,蜈蚣精怒而为她们报仇,此即水中魄放出的七情之光传递到了意根,意根由此要以粪毒杀心主悟空和唐僧等。
大公鸡昴日星官日眼里的绣花针就是火土里面的金灵,太阳金光由阴土里的金灵释放出来的,故此绣花针能破蜈蚣精的金光。

《西游记》第四十四会:“诗曰:道德高隆魔障高,禅机本静静生妖。心君正直行中道,木母痴顽躧外趫。意马不言怀爱欲,黄婆无语自忧焦。客邪得志空欢喜,毕竟还从正处消。孙大圣驮着妖魔,心中埋怨唐僧,不知艰苦”
《西游记》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
解读:
这里的“心君”即心猿孙悟空,代表真心。意马代表意根阴土之灵,故生爱欲之情,而阳土之灵黄婆生忧焦之情,即情由土出,因为魄在土里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