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是神农炎帝的亲弟弟,为上古时代九黎部落联盟的酋长,大约出生于5500年,有结拜兄弟或堂兄弟八十一人。蚩尤为夺取帝位,与神农炎帝大战,把炎帝击败。于是炎帝与黄帝一起联合来共抗蚩尤,最后黄帝派应龙将蚩尤斩杀,黄帝统一天下,全球各民族融合共存,从此开启了中华的辉煌文明历史。
《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北三百里,曰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良龟,多鼍。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
《山海经.海内经》:“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
《山海经•海内东经》:“赣水出聂都东山,东北注江,入彭泽西。”
《淮南子·墬形训》记载:何谓六水?曰河水、赤水、辽水、黑水、江水、淮水。
《诗经》: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
《尔雅·释水》中有记载:“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
《尔雅·释水》记载有:河出昆仑,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
《三国演义》第十五回:“二人皆遭世亂,聚人在 洋子江中,劫掠爲生。”
《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
《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
解读:
在上古时期,称长江为江水,也简称江,而称黄河为河。大概在汉朝以后方称江水为长江。因为东南在古代属于九州之扬州,故从南京以下至入海口的下游河段称为扬子江或洋子江,即羊水或洋水。火神祝融降于江水,所以火帝之神农炎帝和蚩尤也在江水长大成人。
《天蓬宝诰》云:“大悲大愿、大圣大慈,通天祈佑、延祥涤厄、保宁身命,北极天蓬八十一军大元帅、护国消魔真君,证果法云普覆天尊。”
《道法会元》卷一七一曰:“天蓬大元帅为嗣教外台卿,别有神局,是阴治之有司,号北极驱邪院,如世之殿师,兵府是也。
《太平御览》云:“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
《史记正义》引《龙鱼河图》称:“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之兵杖刀戟大驽,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
《史记·高祖本纪》云:“司兵之星名蚩尤。”
解读:
可见蚩尤为天蓬元帅(东王公)在雷部的“烈火天尊”之化身下凡,为天蓬元帅之魔王化身,即欲界魔王波旬,即《圣经》中的大红龙撒旦。蚩尤的八十一兄弟就是天蓬元帅的八十一军,食沙石子即以沙石炼金之意。天蓬元帅为北极驱邪院之首,为兵府之主,即司兵之星,发出火光到南极时称南极星,即南极长生大帝。
《皇览·墓冢记》(三国)载:“蚩尤冢,在东平寿张县(山东)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阳郡钜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
解读:
蚩尤和神农炎帝都是赤帝在人间的化身。神农炎帝就是被称为“消魔大王”之北阴大帝,蚩尤就是被称为“大魔王”之北阴大帝,两者实际都是酆都北阴的炎帝在人间的化身。
《逸周书·尝麦解》(周朝):“昔天之初,□(天)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末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或作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于绝辔之野。乃命少皞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
《路史·卷十三·蚩尤传》云:“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帝榆冈(罔)立,诸侯携贰,胥伐虐弱,乃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小颢(少昊),以临西方,司百工,德不能驭。蚩尤产乱,出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逐帝而居于浊鹿,兴封禅,号炎帝。兴,乃驱冈,两兴云雾祈风雨,以肆志于诸侯。顿戟一怒,并吞亡亲,九隅无遗,文无所立,智士寒心,参卢于是与诸侯委命于有熊氏。……(有熊氏)传战蚩尤于中冀而诛之。”
《路史·后纪禅通纪·炎帝纪》记载:“炎帝参卢,是曰榆罔,居空桑。命蚩尤宇于小颢,以临西方,司百工,德不能御,蚩尤产乱,逐帝而居涿鹿,顿戟一怒,并吞亡亲。黄帝时为有熊氏,实懋圣德,诸侯利宾之,参卢大惧,设坛于熊,黄帝乃暨力牧,神皇、风后、邓伯温之徒,及蚩尤氏转战,执蚩尤而诛之,于是四方之侯争辨者,宾祭于熊,爰代炎辉,是为黄帝。乃封参卢于路,而崇炎之祀于陈。路,露也。”
《竹书纪年》载:“蚩尤……好兵喜乱,作刀戟大弩,以暴虐天下,并诸侯无度。炎帝榆罔不能制之,令居少昊,临西方。蚩尤益肆其恶,出洋水,登九淖,以伐炎帝榆罔于空桑,炎帝避居涿鹿。轩辕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周书·史记篇》说“阪泉氏徙居独鹿”
解读:
“天作二后”:天帝降下神农炎帝和轩辕黄帝两位圣人。
“赤帝”“帝榆冈”:即神农炎帝,也称“参卢”。在汉代前并无榆冈或榆罔之名。
“分正二卿”:炎帝榆冈(罔)任命了正负两个大卿。
“命蚩尤宇于小颢(少昊),以临西方(四方)”:命令蚩尤居住在少昊之地,即西方。
“蚩尤乃逐帝”“蚩尤产乱”:蚩尤叛乱。
“兴,乃驱冈”:蚩尤兴旺起来,就把榆冈(罔)炎帝赶出空桑了。
“顿戟一怒,并吞亡亲”:蚩尤并吞哥哥神农炎帝的国土,并杀害自己的亲人。
“出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蚩尤出羊水,实际上就是出姜水,讨伐居住在空桑(五台山)的神农炎帝。“登九淖”就是指登上九台山(五台山北台),淖实为桌,桌即台。
“炎帝避居涿鹿”:神农炎帝从五台山迁都于浊鹿。
“逐帝而居于浊鹿,兴封禅,号炎帝”:蚩尤从浊鹿赶走神农炎帝,蚩尤自己封自己为炎帝,即阪泉氏炎帝。
“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炎帝害怕蚩尤,就劝说黄帝一起与蚩尤征战。
“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在河北中部把蚩尤杀了。
“参卢大惧,稷禅于熊,爰代炎辉,是为黄帝”:神农炎帝把帝位让给有熊氏轩辕黄帝。
“乃封参卢于路”:于是封神农炎帝于路。这里的“路”应该的茶陵露,或指湖南长沙的麓山,即岳麓山,所以炎帝死后葬于长沙。
“少皞清”:少昊名为清。
《逸周书》比较准确,而《路史》增加了很多自己推理出来的东西,如在《逸周书》就没有榆冈之名,也没有邓伯温的名。其实邓伯温和神皇就是神农炎帝。
《竹书纪年》载:“蚩尤益肆其恶,出洋水,登九淖,以伐炎帝榆罔于空桑,炎帝避居涿鹿。”
《揆园史话·太始纪》(朝鲜古史):“蚩尤氏,大战轩辕于涿鹿,纵兵四蹙,斩杀无算,复作大雾,令敌军心慌手乱,奔窜逃生。于是,淮岱、冀兖之地,尽为所据,乃城于涿鹿,宅于淮岱,迁徙往来,号令天下。”
《水经·滱水注》(北魏郦道元):“《竹书纪年》曰:燕人伐赵,围浊鹿,赵武灵王及代人救浊鹿,败燕师于勺梁也。今广昌(河北保定涞源)东岭(五回岭)之东有山,俗名之曰浊鹿逻,城(五公城)地不远,土势相邻,以此推之,或近是矣,所未详也。”
《赵国史》(当代•冯志刚等)云:“勺梁邑,战国赵地,在今河北(保定)望都东北”
《世本》(先秦时期或汉史官修撰)记载:“涿鹿在彭城南”。
《路史》:“年三十七戮蚩尤于中冀,于是炎帝诸侯咸进委命,乃即帝位,都彭城。”
《舆地志》(南北朝):“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大抵征战所至都涿鹿,即位乃都有熊。”
《魏书》卷十四《神元平文诸帝子孙》记载,北魏时期,孝文帝拓跋宏准备迁都河南,其大臣穆罴谏曰:“臣闻黄帝都涿鹿。以此言之,古昔圣王不必悉居中原。”
解读:
淮为今安徽和江苏,岱为山东泰山地区,冀为今山西省全部、河南省北部、河北省西部、北京市及天津市。兖州为今山东省西部、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东南部。赵国是现在的河北省、陕西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以及河南、山东两省份部分地区。
“城于涿鹿,宅于淮岱,迁徙往来,号令天下”:蚩尤从涿鹿和淮岱之间迁徙往来,可见涿鹿不在淮岱。涿鹿又不在中原之河南,可见涿鹿(浊鹿)必在河北。
浊鹿城为战国赵地,燕人围攻赵国的浊鹿,故浊鹿也不可能是位于燕国西北方的张家口之涿鹿县,此涿鹿县是汉景帝时才立的。
《世本》和《路史》都指浊鹿在彭城,即在今江苏徐州,这不太合理。因为蚩尤出长江渡黄河从南往北攻打神农炎帝所在的山西五台山(空桑),神农炎帝撤退时不可能反而渡黄河南下到徐州来建都,只有可能往东北方向的河北保定撤退。
勺梁为又名三梁亭,为战国赵地,在今河北保定望都县西,为今涞源县附近。由此可见,浊鹿应该在河北保定附近。
《史记·集解》引服虔曰:“涿鹿,山名,在涿郡。”
《白虎通义》(东汉班固著)云:“擒杀蚩尤于涿鹿”其引注:“涿音卓今直隶涿县”;
《太平寰宇记》(北宋乐史编著)云:“涿州古涿鹿之地,《史记》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即此也”
解读;
“涿鹿”即在今河北保定涿县,即今涿州市,与涞源县(勺梁)之东北相邻。赵武灵王在涞源县击败燕师而解涿鹿之围。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
解读
“而神农氏弗能征”:神农炎帝无能力征服诸侯。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这个“炎帝”为阪泉炎帝,即自称为炎帝的蚩尤。
“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即黄帝与蚩尤战于阪泉之野。
《帝王世纪》说:“蚩尤氏强,与榆罔争王于涿鹿之阿。黄帝使力牧、神皇直讨蚩尤氏,擒于涿鹿之野,使应龙杀之于凶黎之谷。
《逸周书·尝麦》:“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说文》:“魃,旱鬼也。”
《诗·大雅·云汉》:“旱魃为虐,如惔如焚”
解读:
黄帝派应龙和女魃去杀了蚩尤。应龙即阴龙,即素女。黄帝女魃即黄帝的阴土之灵,即阴山之灵,也称青山之灵,阳土为白山。阴土能释放出太阳离火之灵,故为旱鬼。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载田千秋对汉武帝上书曰:田千秋,家在长陵。以故高庙寝郎上书谏孝武曰:“子弄父兵,罪当笞。父子之怒,自古有之。蚩尤畔(叛)父,黄帝涉江”
解读:
父为少典,子为蚩尤。蚩尤不同意少典将其帝位传给神农炎帝,所以反叛,讨伐亲人,故《路史·卷十三·蚩尤传》说其“吞灭亡亲”,黄帝出征打到长江。
《五帝本纪》云:“苗民,即九黎之后”
《尚书·孔氏传》言蚩尤为:“九黎之君”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云:“九黎君号蚩尤。”
解读:
蚩尤为苗族人的祖先,为九黎部落之首领,九黎谐音即九离,即九阳之太阳,故此蚩尤为九龙扶桑日官大帝(南极长生大帝)的魔王分身,即《圣经•启示录》中的大红龙撒旦。
《民数记》 21:6 于是,耶和华使火蛇进入百姓中间,蛇就咬他们,以色列人中死了许多。
《民数记》 21:8 耶和华对摩西说:“你制造一条火蛇,挂在杆子上,凡被咬的,一望这蛇,就必得活。”
《启示录》 12:9 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是迷惑普天下的。它被摔在地上,它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
解读:
蚩尤等同于要死人的火蛇,即魔王波旬,即撒旦。而神农炎帝等同于救活人的火蛇,即圣人。蛇就是龙,火蛇就是火龙,即红龙,即赤龙。
我们再来看看文字上隐藏的秘密,蚩字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文如下:
《老子韩非列传》云:“夫龙之为虫也,可扰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
解读:
“蚩”由“止”和“虫”组成,“止”即是艮山灵,故在篆文中变成了“山”字。在蚩的第一和第二个甲骨文中,在“止”下面有一条“虫”,代表太素龙;在第三个甲骨文中,在“止”下面为 “彳” 和“虫”,多了一个代表“行”字的“ 彳”,可见此“虫”为行德之虫,即風虫,即行神和风神太素木灵。
在金文中,“止”下面有两条“龙”和一个“又”,“又”也是代表艮山之灵,一条“虫”变成了两条“虫”,象征两条“虫”配两座“山”,可见蚩尤就是有龙身的“炎火之祖”的天皇大帝,即雷祖。两条龙就是天蓬元帅真君和天猷副元帅,山灵就是翊圣保德真君黑煞将军,三者合一为蚩。
“止”即“趾”,八为阴龙,为巽,巽为肱,蚩尤有“八肱八趾”,代表蚩尤就是与素女合一的东王公。尤谐音为牛,代表火,故蚩尤就是释放出火的木龙天蓬元帅,即火龙,就是南极长生大帝,即赤帝。蚩者痴也,故为魔王。蚩尤与素女合一了,故有呼风唤雨的神通,如果不是上帝派素女和九天玄女下来帮助黄帝,没有证道的黄帝就无法战胜蚩尤。
苗族川黔滇方言区,流传有“格蚩爷老”的传说。“格蚩爷老”又译“格蚩尤老”(苗语滇东北次方言:Gid Chib Yeul Laol),“格蚩”即格斗之神蚩尤,“爷老”是英雄之意。黔东南、广西等地苗族,每六年或十三年举行一次大型祭祖仪式“吃鼓藏”(即吃牯藏)时,也要首先祭他们的始祖“姜尤”,即姓姜的蚩尤。黔南还有苗族史诗《榜蚩尤》在民间传唱,歌唱“第一位祖先”香尤公的故事。香神就是风神素女,香尤公就是与风神素女合一的蚩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