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章 地皇神农炎帝

神农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也称烈山氏),别号朱襄。神农炎帝也称为五榖神农大帝,也是药神。神农炎帝有《神农本草经》留存于世,它与《黄帝内经》、《伏羲八卦》被列为“上古三坟”;又与《黄帝内经》、《伤寒论》和《难经》被尊为“易百中医四大经典”。
神农炎帝大约出生于5500年前,其出生地的争议比较大,有的说是陕西宝鸡,有的说是湖北随州,有的说是山西高平,有的说是湖南株洲,有的说是河南拓城。神农炎帝的诞辰日为农历四月二十六日,就是《红楼梦》中清虚观里以四月二十六为诞辰日的遮天大王。
别号朱襄,朱为红色,代表火,火为牛,牛作耕地之用。《周书·谥法》云:“辟地有德曰襄”。神农炎帝为火神和和农耕之神,教导人们耕田种地,故称地皇。神农炎帝为赤帝下凡,即南极长生大帝下凡,也是发出火光后的伏羲再来。
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西濒斜獭水,炎帝陵自宋乾德五年(967年)建庙之后,已有千余年历史,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誉。
公元前202年,始建长沙国,株洲是长沙国领地。公元265~420年,晋代一统中国,建宁县治仍驻槠洲,属古荆州长沙郡。1949年8月12日成立湘潭县株洲区人民政府。1951年,由湘潭县析置县级株洲市,属长沙专区。1953年,改为省辖市。可见在解放后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株洲市,以与赤龙炎帝从湖南再来人间相呼应。

神农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也称烈山氏),别号朱襄。神农炎帝也称为五榖神农大帝,也是药神。神农炎帝有《神农本草经》留存于世,它与《黄帝内经》、《伏羲八卦》被列为“上古三坟”;又与《黄帝内经》、《伤寒论》和《难经》被尊为“易百中医四大经典”。
神农炎帝大约出生于5500年前,其出生地的争议比较大,有的说是陕西宝鸡,有的说是湖北随州,有的说是山西高平,有的说是湖南株洲,有的说是河南拓城。神农炎帝的诞辰日为农历四月二十六日,就是《红楼梦》中清虚观里以四月二十六为诞辰日的遮天大王。
别号朱襄,朱为红色,代表火,火为牛,牛作耕地之用。《周书·谥法》云:“辟地有德曰襄”。神农炎帝为火神和和农耕之神,教导人们耕田种地,故称地皇。神农炎帝为赤帝下凡,即南极长生大帝下凡,也是发出火光后的伏羲再来。
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西濒斜獭水,炎帝陵自宋乾德五年(967年)建庙之后,已有千余年历史,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誉。
公元前202年,始建长沙国,株洲是长沙国领地。公元265~420年,晋代一统中国,建宁县治仍驻槠洲,属古荆州长沙郡。1949年8月12日成立湘潭县株洲区人民政府。1951年,由湘潭县析置县级株洲市,属长沙专区。1953年,改为省辖市。可见在解放后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株洲市,以与赤龙炎帝从湖南再来人间相呼应。

《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北三百里,曰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良龟,多鼍。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
《山海经.海内经》:“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
《山海经•海内东经》:“赣水出聂都东山,东北注江,入彭泽西。”
《淮南子·墬形训》记载:何谓六水?曰河水、赤水、辽水、黑水、江水、淮水。
《诗经》: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
《尔雅·释水》中有记载:“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
《尔雅·释水》记载有:河出昆仑,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
《三国演义》第十五回:“二人皆遭世亂,聚人在 洋子江中,劫掠爲生。”
《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
《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
解读:
在上古时期,称长江为江水,也简称江,而称黄河为河。大概在汉朝以后方称江水为长江。因为东南在古代属于九州之扬州,故从南京以下至入海口的下游河段称为扬子江或洋子江,即羊水或洋水。火神祝融降于江水,所以火帝之神农炎帝和蚩尤也在江水长大成人。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周礼·职方氏》云:“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
《国语》(春秋•左丘明):‘前华后河,右洛左济。’华在洛东,即今嵩山。”
《路史·卷十三·蚩尤传》:“蚩尤产乱,出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
《竹书纪年》(晋魏史官所著编年体通史):“蚩尤益肆其恶,出洋水,登九淖,以伐炎帝榆罔于空桑”
《评皇券牒》(苗族史歌):“盘王落在会稽山,又住南京十宝殿。皇帝发给过山榜,天下名山瑶谋生。
《评皇券牒》(苗族史歌): “三想安抚四姓亲,都是南京一路人;当初唔在京城掌,走出山头受苦辛”
《高皇歌》(畲族史歌)云:“三想蓝雷三姓亲,都是南京一路人,痴情不识京城住,走出山头受苦辛。”
《周礼·夏官司马·大驭/形方式》:“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
解读:
华阳即华山之阳,这个华山指嵩山,为秦岭山系东延的余脉,西起洛阳龙门东侧,向东逐渐转向东北一直延伸到新密以北。可见,常羊在嵩山的南面,可能在湖北随州。常羊象征常存不灭之羊,羊为土,常羊象征“炎火之祖”的雷祖勾陈天皇大帝。姜由“女羊”组合而成,女羊即有太阳之火的阴山之灵,神农为火和阴土之灵。
神农炎帝是少典和女登的儿子,是神龙首下凡,即东王公下凡,东王公发出火光就是上帝南极长生大帝,也称赤帝或炎帝。南极长生大帝即有龙身的太阳神,故神农炎帝“以火德王”。
姜水就是江水,即长江。蚩尤就是苗族祖先盘王龙犬,也是畲族的祖先龙麒。蚩尤出生于会稽山(秦时初设会稽郡包括今杭州和绍兴),后迁往南京。炎帝和蚩尤是同一个母亲,故炎帝也在长江南岸的南京成长,这就是两人都姓姜的原因。苗族人和畲族人将少典改为帝喾是为了隐瞒历史真相。
神农炎帝的母亲为“任姒”,即任氏,壬为水,即水氏,就是小九天玄女,即小玄女,为小水神。九天玄女也称九天壬女,其女儿下凡为人,故为任氏。牛为火,牛首即火之首领,即火帝,也称赤帝。

《礼记》曰:“厉山氏, 炎帝也, 起于厉山, 故曰厉山氏”
《路史》记载:“魁傀,熊国君少典长子,又名石年,姜姓,号烈山氏、厉山氏, 身长八尺有七寸,生而牛首人身,怪异之相,乃日魁傀氏。”
《宋書符瑞志》:“炎帝神農氏生於華陽,在常羊厲山之石洞中降生。”
《历代神仙通鉴》首集卷二《神农艺谷救民饥》云:炎帝“复纳尊卢氏之女”,“生子曰邛、柱、起我。”
《国语•鲁语上》 云:“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
《礼记·祭法》云:“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注:“厉山氏,一云烈山氏,炎帝神农也”
《帝王世纪》(西晋)记载:“神农氏起于列山,谓列山氏,今随厉乡。”
《水经注·卷三十二》记载:漻水出江夏平春县西,漻水北出大义山,南至厉乡西,赐水入焉。水源东出大紫山(位于湖北随州),分为二水,一水西径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
《随州志》记载:“民于此立社,号神农社,年常祀之。则其由来久矣。”
解读:
神农因为出生在今湖北随州烈山(也称列山或厉山或常羊山),故称为炎帝。泽雷为随卦,泽雷神即神龙首,故神龙首在随州入孕并出生。有火的阴山之灵就是烈山,山土之灵为未,未为羊。神农炎帝其实就是上帝的羔羊,为永恒常在的羊。

《出埃及记》 3:1 摩西牧养他岳父米甸祭司叶忒罗的羊群。一日,领羊群往野外去,到了 神的山,就是何烈山。
《申命记》 4:15 所以你们要分外谨慎,因为耶和华在何烈山从火中对你们说话的那日,你们没有看见什么形像。
解读:
何烈山应该翻译成火烈山的谐音,摩西是神农炎帝再来,上帝在火中出现,摩西就是上帝的化身,称为上帝仆人。

《帝王世纪》载:(神农氏)“有圣德,继无怀氏之后,以火承木,住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都于陈,作五弦琴,始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曰神农氏。又曰本起烈山,或称烈山氏。一曰魁隗氏。是为农皇,或曰炎帝。时诸侯夙沙氏叛,不用帝命,箕文谏而杀之。炎帝退而修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炎帝。炎帝自陈营都于鲁曲阜。”
《路史后纪·炎帝上》(宋•罗泌):“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
《竹书纪年·义征》:“炎帝自伊徙耆,故曰伊耆氏,伊即帝尧母家,耆即文王所伐。”
《真灵位业图》(梁·陶弘景):“第七酆都北阴大帝——炎帝大庭氏,讳庆甲,天下鬼神之宗,治罗酆山,三千年而一替。”
《大戴礼记•月令》(西汉•戴德)云:“炎帝号大庭氏,下为地皇,曰神农也。”
《真灵位业图》(梁·陶弘景):“第七酆都北阴大帝——炎帝大庭氏,讳庆甲,天下鬼神之宗,治罗酆山,三千年而一替。”
《真诰》卷一五(梁·陶弘景):“炎庆甲者,古之炎帝也,今为北太帝君,天下鬼神之主也。”
《史记补三皇本纪》云:“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始教农耕,故号神农氏。”
《礼记·郊特牲》云:“伊耆氏始为蜡,蜡即田祭,与种谷相协。”
《周礼•春官•龠章》载:“凡国祈年于田祖,龡(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郑玄注:“田祖,始耕田者,谓神农也。”
《礼记·明堂位》曰:“土鼓、蒉桴、苇钥,伊耆氏之乐也。”
《帝王世纪》:“又征诸侯,使力牧、神皇直讨蚩尤氏,擒于涿鹿之野,使应龙杀之于凶黎之丘,凡五十二战而天下大服。”
解读:
神农炎帝姓姜,也姓伊耆,为神农氏、烈山氏、魁隗氏和大庭氏,名为轨(鬼)。神农炎帝就是大鬼王,即酆都北阴大帝出世,即地皇出世。炎帝因为教百姓农耕,故被后人称为农皇、神农和田祖,是第一个教人们作田祭(蜡)的人。神农炎帝被蚩尤逼下帝位后作了黄帝的大元帅,称为神皇。
神农炎帝最初建都于陈,陈在今河南东南部的淮阳。《帝王世纪》称神农炎帝后来迁都于山东曲阜是错误的,作者误认为炎帝迁都所在的空桑在山东曲阜之缘故。

《山海经》云:“神农尝五谷之所,山形像羊头。”
《后汉书•郡国志》:“羊头山有神农城,山下有神农泉,南带太行,右有散盖,即神农尝谷之所也。”
《书断》(唐张•怀瓘著):“上党羊头山,嘉禾八穗,炎帝乃作《穗书》,用分时令。”
《史记·周本纪》:“明年,败耆国。殷之祖伊闻之,惧,以告帝纣。” (参考《尚书·西伯戡黎》,春秋时移于今长治黎城县东北十八里。)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轩辕、炎帝伊耆。
《路史后纪·炎帝上》(宋•罗泌):“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继国耆,故氏伊耆。”
解读:
神农炎帝开始时在河南洛阳伊川建国,但是其都城在陈(河南淮阳)。后来又在耆建国(今山西长治,解放前称上党),其都城在空桑。在神农炎帝在耆国的羊头山得嘉禾而教百姓耕种,故被后人称为伊耆氏。

《山海经•海内经》(唐虞•伯益):“炎帝之妻,赤水(桑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
《帝王世纪》(晋•皇甫谧)云:“炎帝神农氏……纳奔水氏(桑水),女曰听谈(即听訞),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釐,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轩辕氏也(?)”
《姓氏考略》:“神农娶承桑氏,亦作桑水氏,桑姓所出也。”
《路史》说:“神农取于承桑氏,一曰桑水氏。”“至于炎居,复纳承桑氏。”
解读:
这里《帝王世纪》与《山海经》和《路史》不一致。因为《山海经》是舜帝时期的著作,而《帝王世纪》是晋朝的著作,故应该以《山海经》为准。神农炎帝后面就是轩辕黄帝了,神农炎帝的帝位并没有延续给他自己的直系后代。从炎帝神农氏到帝榆罔之间的六个帝王都是假的,而帝榆罔其实就是神农炎帝,后人虚构了六个炎帝,然后又把神农炎帝分成两个炎帝。

《山海经》第十六卷.大荒西经:“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
《路史》:“祝融氏,号也;祝融,职也,本非人名。黎为祝融,回为祝融,皆职。”
《吕氏春秋》:“祝融,颛顼氏后,老童之子吴回也。”
《路史·前纪》:“祝融氏以火施化,被奉为火神。”
解读:
在《山海经》中有三个祝融,一个是炎帝的后代,二个是黄帝的后代。祝融官职名,是火正,即司火的官。人们常以其官职为姓氏,如司马。

《春秋命历序》(东汉纬书)云:“炎帝号曰大庭氏,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黄帝一曰帝轩辕,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岁。次曰帝宣,曰少昊,一曰金天氏,则穷桑氏传八世,五百岁。次曰颛顼,则高阳氏传二十世,三百五十岁。次是帝喾,即高辛氏,传十世,四百岁。”(《礼记·祭法》疏引)
《路史》记载:“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轩辘氏兴,受炎帝参卢禅,封参卢于楠,守其先雯,以奉神农之祀。”
《枕中记》亦云:“太昊氏为青帝,治岱宗山(泰山);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祝融氏(或炎帝)为赤帝,治衡霍山;轩辕氏为黄帝,治嵩高山;金天氏为白帝,治华阴山。”
《路史》:“帝颛顼,高阳氏,姬姓,名颛顼,黄帝氏之曾孙,祖曰昌意,黄帝之震适.行劣不似,逊于若水。取蜀山氏,曰景 。生帝乾荒,擢首而谨耳,豭喙而渠股。是袭若水,取蜀山氏曰枢,是为河女,所谓淖子也。感瑶光于幽防,而生颛顼,并干、通眉、带午,渊而有谋,疎以知远,年十五而佐小昊(少昊白帝)。封于高阳。都始孤棘,二十爰立,乃徙商丘,以故栁城卫仆,俱为颛顼之虚。逃迹高阳,故遂以高阳氏。黑精之君也,以名为号,故后世或姓焉。绍小昊金天之政,乘辰而王,以水穷历,故外书皆称玄帝。”
曹植曾作《帝喾赞》以颂之:“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 木德治世。 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月。”
解读:
关于神农炎帝传八世的最早记载在东汉的《春秋命历序》中,其它相同的传说可能皆出于此。到了南宋的《路史》就变成神农传七十世了。如果根据《春秋命历序》,黄帝传了二千五百二十岁,就已经到周朝时期了,这显然是错误的。又说少昊传八世共计五百岁,颛顼传二十世,共计三百五十岁,帝喾又传十世,共计四百岁。那从黄帝到帝喾就是3770年了,那不到了晋朝了?显然作者是为了拉长中国文明历史而故意造假。后人为了迎合,又随之造了七个炎帝之假名。
在《山海经》的记载中只有一个炎帝,就是神农炎帝,并无其他的炎帝,由此也可证明其他的炎帝事实上都是不存在的。如果神农炎帝之帝位传了八世,那么第六代共工就应该是炎帝了,那就用不着跟颛顼去争夺帝位了。
少典为木,木生火,故其继位者为火,即炎帝。火生土,土为黄,故炎帝之后就是黄帝。土生金,金为白,故黄帝传位给白帝少昊。金生水,水为黑,故白帝少昊传位给黑帝颛顼。水生木,帝喾以木德为帝,颛顼传位给帝喾。神农炎帝、轩辕黄帝、少昊白帝、颛顼黑帝,青帝帝喾(伏羲再来)为五天帝下凡,帝位在家族内顺利传递者,符合五行相生的规律,所以绝对不可能传八世都叫炎帝。如果帝位不是顺利传递者,则体现五行相克。如唐为土,宋为木,元为金,明为火,清为水,山石(孙中山,蒋介石)为土,毛东为木。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路史·卷十四》:“元妃西陵氏嫘祖,生昌意、玄嚣、龙苗,昌意就德逊居若水,有子三人,长曰乾荒(应为韩流)、次安、季悃。乾荒生帝颛顼,是为高阳氏”。
《帝王世纪》曰:“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景仆,蜀山氏女,为昌意正妃,谓之女枢。金天氏之末,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女枢幽房之宫,生颛顼。”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三皇本纪》记载:“(女娲氏)当其末年,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
《尚书·尧典》记载:“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孟子》记载:“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
《逸周书·史记解》记载:“昔有共工自贤,自以无臣,久空大官。下官交乱,民无所附,唐氏伐之,共工以亡。”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解读:
根据《山海经•海内经》和《路史》,颛顼是黄帝的曾孙(第四代),而《帝王世纪》却认为颛顼是黄帝的孙子,显然《帝王世纪》又发生错误了。尧帝是黄帝的来孙(第六代),舜帝为黄帝的八世孙(第九代)。黄帝将帝位传给长子少昊金天氏,少昊将帝位传给黄帝曾孙颛顼。古籍中也有黄帝直接将帝位传给颛顼的说法,应该是错误的。
神农炎帝的来孙共工(第六代)与黄帝的曾孙颛顼(第四代)争帝位,又被舜帝(黄帝系第九代)派祝融所杀。由此可推断,神农炎帝与黄帝是同时代的人物,而且神农炎帝应该比黄帝年纪大点。可见《帝王世纪》中说神农氏传到第八帝之后才是黄帝当帝王是错误的。

《山海经•北山经》:“空桑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滹沱。”
《山海经•海内东经》:“虖沱水出晋阳城南,而西至阳曲北,而东注渤海,入越章武北”
《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氵虖]沱。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羊东][羊东],其鸣自訆。滹沱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水。液女之水出于其阳,南流注于沁水。”
《山海经·北山经》载:“又北百八十里,曰白马之山,其阳多石玉,其阴多铁,多赤铜。木马(牧马)之水了出焉,而东北流注于虖沱。”
《山海经·北山经》载:“又北三百里,曰石山,多藏金玉。濩濩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虖沱;鲜于之水(鲜虞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
《重修盂县志》(乾隆版)载:“牧马水,源出白马山,西流入定襄界,合滹沱,在县东北三十里。”
《路史·炎帝》云:“炎帝参卢是曰榆罔,居空桑”
《周礼.春官.大司乐》:“阴竹之管,龙门之琴瑟” “空桑之琴瑟”
《行路难七首》(元末明初•郭翼):“昆吾鹿卢之宝剑,空桑龙门之瑟琴。
《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使琴挚斫斩以为琴。”
《世本》中说:“神农氏……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
《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
《太平御览》(宋代蜀刻本)卷四十五·地部·:“五台山北台之山,冬夏常冰雪”。
《太平御览》(清代四库全书版):“其九台之山,冬夏常冰雪,不可居”
《古清凉传》(唐•高僧慧祥在其)卷上,引《仙经》云:五台山,名为紫府,常有紫气,仙人居之。
《静海县志》有:“城南三十里有子牙钓台,又有子牙里。河名子牙,以此。”
解读:
滹沱河今起源于山西忻州繁峙县泰戏山桥儿沟(在五台山北面约100公里处),河水由东向西,再由北向南,再又由西向东流,三面包围了五台山。在五台山的东南面沿着东南方向流向石家庄,在河北省沧州市献县与滏阳河交汇形成子牙河。
滹沱者浮陀也,即佛陀也,一切佛其实都是五台山的文殊菩萨之化身,神农炎帝也是其化身。佛即泰灵,故发源于泰戏山,末世成佛的弥勒菩萨就是文殊菩萨,即末世预言书《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故滹沱河最后变成了子牙河。
五台山古名清凉山,又名紫府,属太行山系。五台山跨忻州市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定襄县,周五百余里。五台山之山顶无草木,通常盛夏飞雪,台顶坚冰累年,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名清凉山。
木马河即如今的牧马河,为滹沱河支流之一,发源于今阳曲和忻州、静乐交界的白马山南麓。鲜于水即鲜虞水,即今之清水河,发源于五台山的紫霞谷及东台沟,属于滹沱河支流之一。
同河又称同川河桐河,为滹沱河支流之一,发源于忻州原平市东社镇老师尖山石门沟(属于五台山),经同川镇东社村、南白2乡镇,由西向东流向定襄入滹沱河。
从以上可见,空桑之山冬夏皆有雪,山上无草木,这显然就是五台山,而同河就是空桑之水, 即桑水。神农炎帝和其儿子炎居的妻子皆为桑水氏,表示他们都出生长于空桑之水边,即同川流域。同川曾名铜川,隋代曾在这里置铜川县,可能因为山上产赤铜,故桑水又又名赤水和铜川。
五台山之北台也被称为九台,九即紫气,北台即紫台。道教称五台山为紫府,紫气就是九龙扶桑日官大帝之扶桑树,此扶桑树非人间之桑树,而是性空之树,故称紫府为空桑。佛经记载文殊菩萨居住于东方,东方为紫气,故居住在紫府五台山,文殊菩萨就是紫气东来的太上老君。桑树代表阴木,梧桐树也是阴木,梧桐树中空,故名空桑,可见空桑也代表产梧桐树的地方,这就是同川(同河)又名桐河的奥秘。神农就是榆罔,也称参卢,作帝王建都于于空桑,并在那里用空桑之梧桐制作琴。

据史书及钦定《方氏族谱》载:“吾方氏得姓之初始祖,系出神农炎帝十一世孙即八代帝榆罔长子曰雷,字天震,本姓姜,居空桑。因永曜假摄,蚩尤作乱,雷与弟实同轩辕避地姬水之阳,遂即姬地起兵,握先帝权,将诸侯兵破蚩尤于坂泉,斩永曜于涿鹿,天下大定。雷合绍榆罔帝之位,推而不就,退居西陵,让于轩辕尊号黄帝。后徵雷为左相,封于方山因姓方氏;实为右相,封于房陵,因姓房氏。”“雷公受封于方山后,称方雷氏,子孙以地为氏,遂仍其初而不改。”
《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
东晋詹事舍人方孚在向晋成帝上呈《新定方氏宗谱表》时日:“考臣先人承神农之后,榆罔之子雷,为黄帝左相,封方山(今河南中北部的嵩山一带)。”
《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七篇:“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闻五过与四德,比类形名,虚引其经,心无所对。”
《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五篇:“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日: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着至教,疑于二皇。”
《五帝本纪》(汉•司马迁):“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逸周书·尝麦》(周朝):“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翼。”
解读:
《方氏族谱》称神农炎帝十一世孙为八代炎帝榆罔,这是完全错误的。居住在空桑的榆罔就是神农炎帝,而雷公就是榆罔的长子雷,被黄帝封为左相。雷公比黄帝年纪小很多,故说“臣年幼小”。
“永曜”就是蚩尤,“永曜假摄”就是指蚩尤宣布代行少典的皇权,自称炎帝,即坂泉炎帝,然后攻打居住在空桑的榆罔炎帝。炎帝战败后携儿子们投奔轩辕黄帝。黄帝和神农炎帝联合诸侯一起打败蚩尤后,本来应该由雷公继承神农炎帝之位,但雷公不受,与父榆罔炎帝退居西陵,故炎帝之妹妹嫘祖称为西陵氏。神农炎帝将帝位禅让给了黄帝,雷公因为协助黄帝讨伐蚩尤有战功而被黄帝封于方山,这就是方雷氏的起源,雷公和榆罔炎帝的妹妹都称为方雷氏,方雷氏其实就是西陵氏。

《云溪洞方氏族谱总序》曰:“方氏之得姓,始于炎帝神农八世孙榆罔之长子雷,受赐方姓,封河南郡公。”
《古今姓氏书辨证》(宋人•邓铭世)日:“方雷氏是炎帝神农氏九世孙,因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建立诸侯国。”“(雷氏)出自古诸侯方雷氏之后,以国为氏,后单姓雷,黄帝相雷公”
解读:
方山在河南,故称雷公为河南郡公。后世之人以雷公为方雷氏之始祖,后来由方雷氏又分出了方氏和雷氏。当然方雷氏并非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而是神农炎帝的长子。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黄帝妻雷祖(嫘祖),生昌义(也作昌意)。”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两子,其后皆有天下。”司马贞索隐引晋皇甫谧曰:“元妃西陵氏女,曰累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曰女节,生青阳(即白帝少昊,即白民)。”
《集韵》(宋仁宗令丁度等人撰):“嫘,姓也。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 嫘祖好远游,死于道,后人祀以为行神”
《汉书》载:“方雷氏,黄帝妃,生玄嚣,是为青阳”
《禹州中药志》(2006年)记载:“雷公又称西陵氏,因居于西陵而得名,所居之山方正有棱角,故又称方氏。其女曰方嫘,黄帝正妻,传为养蚕织丝之始祖,世称嫘祖。”
解读:
舜帝时期的后人称黄帝的元妃为雷祖,为西陵氏,次妃为女节为方雷氏。其实雷祖和方雷氏是同一个人,就是神农炎帝的妹妹,也是黄帝的同父异母妹妹,即《圣经》里犹八的妹妹拿玛,黄帝不可能娶他哥哥的长子雷公的女儿为妃子。或者雷祖和女节为两姐妹,也是可以解释得通的。
雷祖(嫘祖)为行神,即风神,即阴木之神,即素女,可见雷祖就是素女下凡,嫘祖的真身就是素女,雷祖为道而死。雷祖或嫘祖或方雷氏都是后人给取的名字,其实当时的名字就是女节。

《路史·禅通记》载:“黄帝乃封参卢于路……”
《史略循蜚记》载:“榆罔名参卢,居空桑。尤居之,乃封榆罔于路。路,露也。”
《湖广通志》云:“黄帝次子少昊金天氏葬茶陵露水”
《湖南通志》卷九十《封建制》载:“黄帝封炎帝榆罔氏于露,则茶乡之露水山地。”
《潞城县志》载:“炎帝参卢是曰榆罔,居空桑,政束急,务乘人而斗其捷,于是诸侯携贰。黄帝时为有熊氏,实懋圣德,诸侯利宾之,参卢大俱(惧),稷禅于熊,爰代炎辉,是为黄帝,乃封参卢于路。路,露也,
《酃县志》(乾隆版)记载:“茶陵睦乡有潞水兆,相传炎帝卜葬于此,弗吉,乃归栖鹿原。今潞水尚有古坑,土人犹呼为天子冢云。”
解读:
神农炎帝也称参卢,禅位于黄帝,后来被黄帝封于一个称为“路”的地方,后人或以为在湖南茶陵,或以为在山西长治潞城。本人觉得,“路”指的是“麓”,即湖南长沙麓山,也称岳麓山, 参卢可能为长麓,岳麓山为南岳之足,符合赤帝住南岳衡山,赤帝就是南岳大帝。炎帝后来葬于茶陵鹿原,因为麓和鹿皆象征土灵,代表雷祖。 火神和雷祖骑麒麟,元始天尊和姜子牙骑麋鹿(四不像),皆有鹿。神农将都城从空桑迁于涿鹿,禅让帝位后被黄帝封于长沙麓山,墓地又归于鹿原。

《白虎通义五行篇》(班固)云:“炎帝者(神农氏),太阳也,其神祝融。祝融者,属续也。其精朱鸟,离为鸾。”
《礼记•月令》云:“仲夏之月,日在东井,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三皇本纪》云:“神农氏,姜姓以火德王。”
《左传•昭公十七年》云:“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管子•轻重篇》云:“炎帝作钻燧生火”。
《淮南子•氾论训》云:“炎帝死而为灶”。
《淮南子·时则训》云:“赤帝、炎帝,号为神农”。
解读:
神农炎帝即南方赤帝下凡,即南极长生大帝下凡,就是有龙身的太阳神,也是灶神,就是楚国(湖南湖北)所祭祀的太阳神“东皇太一”。炎帝之火灵就是祝融,火神祝融住在湖南的南岳衡山,上有祝融峰,因为南方代表火。

《道法会元》卷五六:“雷部有欻火大神,姓邓名伯温。昔从黄帝战败蚩尤,封河南将军。大神见黄帝登天,遂弃位入武当山,修行百载,能随气升降。又见世人不行忠孝,杀害侵欺,以强凌弱,国王辅弼不能制御。遂日夜发大愿,欲为神雷,代天诛伐此恶逆,念念不绝,怒气冲天。忽一日,变凤觜银牙,朱发蓝身,左手持雷钻,右手持雷锤,身长百丈,两腋生翅,展开则数百里皆暗,两目放火光二道,照耀百里,手足皆龙爪。飞游太虚,吞啖精怪。斩伐妖龙,蒙上帝封为律令大神。隶属神雷。其雷于五月五日午时升入南宫火铃之宅。”
《邓天君宝诰》(一):“志心皈命礼。神霄玉府,歘火仙都。由元始祖劫以分真,以一炁应元而保运。冀羽化工之造,扶持道法之兴。受炼南宫,严异形而自若;发声仲春,生万物以熙然。仁本中存,威灵莫测。大悲大愿,大圣大慈。雷主中天,歘火律令,炎帝真君,太乙雷霆普化天尊。”
《邓天君宝诰》(二):“志心皈命礼。高上神霄玉清真王,南极长生朱陵大帝。太阳九龙皇君,南昌火府受炼真人。至真霹雳大仙,玄都、九夷、九嶷、蓬莱、沧水使者。上清三境都元帅,九天采访使应元保运妙化真君。欻火律令大神,光妙横天演真大元帅。掌行风催雨除邪破庙驱诸潭洞,总统三元八十一天雷霆都总管炎帝天君。元始祖劫一炁分真太乙雷声普化天尊。”
《太上说朝天谢雷真经》:“(邓伯温)发大愿灭天下不忠不孝之人,及断鬼魔侵害人物,一勿为祸妖邪,救生度死。忽功行圆满,蒙上帝诏命,召赴陛前,赐金丹一粒吞服,变成凤觜形翼,封为飚火律令大神,以金槌凿各一付之。身长一丈,赤发兰身,手足皆为凤爪。受令行事,断天下不忠不孝之人,鬼魅一切害人之类。”
《云笈七笺》记载:“五月初五名地腊,此日五方大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查生人祖考及见世子孙所行善恶,以定罪福, 校定生人官爵。”
解读:
这里“遂弃位入武当山”修行的“河南将军”就是在最初在河南建伊国的炎帝榆罔,即神农炎帝,讨伐蚩尤时为黄帝的大元帅或大将军,即神皇。
神农炎帝证道后化为雷神,即南方雷祖,称为八十一天雷霆都总管炎帝真君,上帝封其为欻火律令大神。炎帝在天为南宫(火宫)之南极星(南极长生大帝),在地为地皇,即北阴大帝。武当山的真武大帝其实就是九天玄女,即神农炎帝的妻子,所以神农炎帝要上武当山修行。
五谐音为午,两个五就是炎字。粽子为大米,从鳞的小篆看,把“米”写作“炎”,故端午节吃粽子,即与太阳神炎帝合一,投粽子入水,即象征水火合一,即魂魄合一而成为神仙。
“玄都、九夷、九嶷、蓬莱、沧水使者”:邓天君神农炎帝居玄都时称为紫微大帝或天皇大帝,居九嶷山时称为南方雷祖,居蓬莱岛时称星主,居水中为龙王时称沧水使者。后来神农炎帝再来人间就是从九嶷山升天的舜帝。
南方雷祖邓天君为“赤发蓝身”,朱为赤,发为水,木为龙,故神农炎帝葬于今株洲,而舜帝从蓝山县登九嶷山升天,与“蓝身”对应,九为木为龙。极重忠孝的邓天君再来人间就是以孝闻名中国的舜帝。

《道法会元》卷八十描绘邓元帅的形象是:“赤发金冠,三目,青面,凤觜,肉翅,左手执钻,右手执槌,赤体珠缠络,手足皆五爪,上带金环,绿风带,红吊(衤+敦)裙,两翼下二头,左主风,右主雨,遍体烈火,乘赤龙。”
《法海遗珠》卷二十四载邓元帅的形象是:“青面,凤觜,银牙,朱发,蓝身,长百丈,右手雷锤,左手雷钻,生两肉翅,眼放光,足龙爪,飞行三界,吞啖鬼神。”
解读:
证道后的邓元帅就是遍体烈火的赤龙,就是管行风下雨的南方雷祖,风神素女和水神九天玄女分别在其两翅。因为神农炎帝与素女和九天玄女合一了,即与有两个头的西王母合一了。三目、两翅、青面、朱发、蓝身、遍体烈火、乘赤龙、左手执钻、右手执槌为雷公的标准形象。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乃东巡登衡岳,血白马以祭,不幸所求。禹乃登山,仰天而啸。因梦见赤绣衣男子,自称玄夷苍水使者,闻帝使文命于斯,故来候之,非厥岁月,将告以期,无为戏吟。故倚歌覆釜之山,东顾谓禹曰:‘欲得我山神书者,斋于黄帝岩岳之下三月,庚子登石发石,金简之书存矣。’禹退,又斋三月,庚子登宛委山,发金简之书。案金简玉字,得通水之理,复返归岳。”
《吴越春秋》后文云:“禹得金简之书,然后周行天下,使伯益记之,方为《山海经》”
解读:
大禹在湘江边的南岳衡山梦见苍水使者传话,斋戒三月后得金简玉字而明白治水之法。穿赤绣衣的玄夷(玄都、九夷)苍水使者即邓元帅,即赤龙,即赤帝,即黄帝的大元帅神农炎帝,即北极四圣中掌握兵府的天蓬元帅在雷部化身的太阳烈火天尊。伯益为舜帝的大臣,《山海经》由伯益所记载,可见《山海经》最接近于事实真相。

《神农本草经》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
《搜神记》云: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补史记·三皇本纪》(唐朝•司马贞)云:神农氏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路史》(南宋•罗泌)云:炎帝神农氏磨唇鞭茇,察色嗅,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一日之间而七十毒,极含气也。病正四百,药正三百六十有五。
《嘉禾县学记》中解释嘉禾县得名的原因时说:“嘉禾,故禾仓也,炎帝之世,天降嘉种,神农拾之以教耕作,于其地为禾仓,后以置县,徇其实曰嘉禾县。”
《湘衡稽古》(清乾隆年)云:“今桂阳县北有淇江,其阳有嘉禾县。相传炎帝之世,天降嘉禾,帝拾之以教耕,以其地为禾仓。后置县,因名嘉禾。”
《论衡·讲瑞》(汉·王充):“嘉禾生於禾中,与禾中异穗,谓之嘉禾。”
《衡湘传闻》中说:神农氏之裔“赤制作耒耜于郴州之来山”。
《明一统志》说:“耒水出郴州之来山”。
《徐霞客游记》卷二下《楚游日记》称:“耒山出桂阳县(今汝城县)南五里耒山下,西北至兴宁县(今资兴市),
解读:
神农炎帝研究草药,而著《神农本草经》,后由其长子雷公作集注。神农在郴州来山制作耕田所用的农具耒耜,故后人将郴州来山出来的水称为耒水(又名银河水)。神农炎帝在湖南郴州嘉禾县时又天降嘉禾,神农炎帝在那里教人们农耕种禾。

《帝王世纪》(东汉•皇甫谧著)记载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
《路史》(南宋•罗泌著)记载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
《舆地纪胜》(南宋•王象之著)记载:“炎帝墓在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原”
解读:
神农炎帝葬于古之长沙茶陵,即今之湖南株洲市炎陵县。株洲市下有五个县,即醴陵县(市)、株洲县、炎陵县、茶陵县、攸县。
湖南为南方,南方为火,故火神炎帝葬于湖南。株即朱木,即发红光的木,即赤龙,即赤帝,即炎帝。洲即水中陆地,即艮山之灵。醴由“酉曲豆”组成,酉为大公鸡,即先天一炁,曲为伏羲所持的曲尺,豆为佛豆即金丹,陵为大土山,金丹藏在山灵里,故称醴陵市。炎火从阴山灵里发出来,故有炎陵县。白水素女为阴木之茶神,且有阳艮土之灵,故有茶陵县。《说文解字》:“攸,行水也”, 攸就是流动的水,即白水,即子水。可见整个株洲市五县的地名都与神农炎帝有关联,株洲有五区五县也与神农炎帝五月初五日飞升相对应。

《神农宝诰》:“志心皈命礼。掌政九农,业开百谷。力扶根本,职守田畴。承平水土,勤力佐天。司执稼苗,功参元造。恩全民命,德赞天灵。农主垂恩,救济万民。世资根本,旺灵田畴。仰望苗谷而清秀,稼穑希谋好结成。总赖田功施惠泽,全干大造攀丰盈。得农饱乐无疾苦,田禾大熟救苍生。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百谷祖主神农大帝,开崡演奥天尊”
《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紫清指玄集》(白玉蟾著):“玄者阳也,天也,牝者阴也,地也”。
解读:
神农大帝为百谷祖神农大帝,即谷神。天上的谷神就是道,神农炎帝为大道之化身。不死而常存之道化为玄牝,即化为一阴一阳,又化为天地,即化为水火,门即是艮土之灵。故谷神神农炎帝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神。

小说中的运用:
《封神演义》第三十七回:“子牙仗着胆子问曰:‘你是谁,在此兴波作浪?有甚沉冤?实实道来。’那物曰:‘游魂乃轩辕黄帝总兵官柏鉴也。因大破蚩尤,被火器打入海中,千年未能出劫。万望法师指超福地,恩同泰山。’”
解读:
游魂为木,为龙,故柏鉴就是青帝,“被火器打入海中”的青帝就变成了赤帝,即神农炎帝,轩辕黄帝的总兵官就是轩辕黄帝的大元帅,即神农炎帝,即神皇。
“千年未能出劫”的柏鉴就是于末世取真经而轮回千年的许仙,即末世十世轮回的唐僧,即弥勒菩萨,即米来菩萨。《封神演义》是末世弥勒(耶稣)统一天下的预言书。
“火器”也代表意根,柏鉴没有将意根之火灭掉,即行阴未灭,故不能证道,而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中飘泊千年,直到第十世证道成佛,就是弥勒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